浅析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方法
探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下面是小编搜集整理的一篇探究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方法的论文范文,供大家阅读查看。
摘 要:本文分析了目前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中存在的几个问题,并结合笔者的教学经验对该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改革进行了探讨和研究。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基础 教学方法 教学模式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笔者学校非计算机专业必修的基础课程,培养的是学生对计算机基本知识、基本应用软件的掌握和使用。课程内容主要包括文档的编排管理、数据的处理、简单图形图像处理和信息检索四部分。笔者学校这门课程的教学基本上安排在多媒体机房,通过教学软件广播教学,保障了该课程上机率达80%以上。
一、目前存在的问题
1.学生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
由于家庭情况的不同,班级里学生对计算机的熟悉情况各不相同。有些学生是对计算机没有接触过,有些只会一些简单的操作,还有些学生对计算机比较熟悉,这就造成了教师在教学上的困难。因为教师在教学时必须从零开始,而一些学生就会认为老师教的过于简单,产生懈怠心理,甚至会轻视教师。
2.教材缺乏针对性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涵盖内容丰富,涉及Word、Excel、PowerPoint、数据库以及简单的网页制作等等,而该课程的课时安排只有54学时,这其中还包含了学生的作业时间。时间短内容多,这就注定了很多知识只能是浅尝辄止,教师只能是挑选其中应用最广泛的内容进行讲授,而市面上的教材,内容大多比较散,软件的方方面面都有介绍,缺乏针对性。
3.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学生缺乏学习积极性
传统的教学是教师示范各种操作命令,然后学生自己再上机验证。这种教学方法的确能让学生短时间内记住各种命令,但是当学生真正要用到某些命令时,却很难再记起相应的路径。另一方面,在教学的整个过程中,学生只是在被动地接收,没有参与性。老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这样的学习缺少自主性和创新性,要让学生自己去动手操作,遇到困难时主动去寻找答案。
二、教学模式的改革
1.分组教学
针对新生入学时计算机基础参差不齐的现实情况,笔者在教学中采取了分组教学的方法。将计算机基础差的学生和基础较好的学生分成一组,然后给每一组一个任务,最后再由老师在每一组中挑选一个学生来演示他们的`完成情况。这样为了保障小组荣誉,必须保证小组中每一位学生都会操作,基础好的学生会主动教基础弱一些的学生,大家一起学习,共同进步。
2.变满堂灌为探究性学习
针对学生缺乏学习主动性的教学现状,教师需要借鉴最新的现代教育理论研究来指导教学。探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如前所述在给学生分组后,每一组都会分配一个任务,任务的难度要求会高一些,保证小组内每个成员都不能单独完成,同时鼓励他们利用百度等搜索软件自己寻找答案。例如在讲Word软件时,笔者就给了学生一篇没有任何格式的论文,然后要求他们按照毕业论文的格式要求进行调整和修改。字体、行距、页眉这些最基本的修改,有一些基础的学生都会操作,至于如何自动生成目录,如何从正文开始设置页码这些内容就需要学生自己去搜索。百度得到的大多是具体的操作步骤,最后再由教师综合讲解这些操作的理由,这样由学生自己摸索得到的知识,学生印象更深刻。
3.备课要充分
因为教学采用的教材一般内容多而散,在课时不够的前提下就对任课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要求课前备课要充分,首先需要挑选出对学生有用的教学内容,然后还要就所选内容选择难度适宜的任务。这样学生就不必按教材完完整整地去学,而是在教师提供的学习情境中,完成教师布置的教学任务,达到知识的融会贯通。
三、实践的效果
通过分组合作这样的教学模式,学生不再被动地学,而是带着问题在学、在主动地学。同时学生可以自主地选择学习方式,可以自己搜索也可以经教师指导后再学习,自己想学的东西会记忆得更深刻。而基础不太好的学生,也可在同组成员的帮助下,或者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课程任务。这样既解决了学习起点不一、学生计算机基础参差不齐的问题,又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四、需要改进的地方
由于允许学生上网查找解题办法,也就是给了学生上网的权限,这样很难保证学生在网络中的行为,是真的在寻找答案还是在浏览网页。这个问题的解决一方面需要学生自觉,另一方面教师或许可以在学生机上进行某种设置,来起到限制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陈伟.计算机应用专业教学方法初探[J].电脑知识与技术,2009(28).
【浅析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方法】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