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小组合作的应用
以某高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教学现状为背景,指出了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教学中的优势和实施方法,旨在为提高计算机应用基础课教学水平提供参考.下面是小编搜集整理的相关内容的论文,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摘要:当下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发展势头迅猛,人们使用计算机的频率越来越高。对于学生来说,计算机的基础使用能力已经成为知识体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计算机应用基础是中高职学生所学课程中的必修课,然而学生的计算机使用水平参差不齐。因此,如何缩小水平差异是教学中的关键话题。本文探讨小组合作在计算机课堂中使用的意义以及优势,并提出具体的实施方案,不仅对学生的水平提高具有一定的帮助,也可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创新能力。
关键词:小组合作 计算机应用基础 教学应用
在科技发达的今天,计算机信息技术已经成为社会各个领域中创新的标志,对新时代的人才应用计算机技术能力水平也有更高的要求。计算机应用基础作为一门公共基础课程,它的实践性比较强,理论知识能够立刻使用计算机软件进行检验。但在实践过程中,学生的注意力可能不在课程的学习上,也存在一部分学生此前没有使用过计算机的情况,这使计算机实践教学存在一定的困难。然而时代的发展趋势要求学生使用新的学习模式,主动积极地使用计算机,探索计算机技术,要求学校培养学生处理信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本文提倡的小组合作就是良好的学习模式,既可以将学生的计算机水平互补,又可以实现团队合作的能力培养,使广大的教师能将其应用在教学中。
一、小组合作在计算机教学中使用的意义
所谓小组合作学习,指的是以小组为学习单位,把学习中的任务按照小组合作的模式来划分。设立小组目标,并且用小组的总体成绩作为评价小组成员成绩的依据。这种课堂组织形式,既可以实现对学生智力和能力水平的开发,又可以加强对非智力水平的`培养,促使学生全面发展。
二、小组合作在计算机教学中的优势
首先,小组合作的模式,颠覆了之前使用个人成绩作为评价标准、将学生个人作为激励对象的奖励手段,改为用小组间成员的合作互助来完成学习目标。这种评价方式可以解决课堂学习中的问题,例如,有些基础较好的学生很快完成课题布置的任务,但对于其他基础差或是完成有困难的学生并不会主动帮助,利用小组合作的模式,刚好解决这一问题。小组内的成员如果没有完成安排的课程任务,将会造成自己评分的降低,从而促使基础好、完成任务快的学生帮助其他没有完成任务的学生。这种方式可以充分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得学生之间的相互帮助发挥最大的效用。
三、小组合作的具体实施方案
1.小组的建立
在组建小组时,一般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第一是小组的人数要适当。不仅要考虑到每位成员的参与度,让每位组员有充足的动手实践时间,也要考虑成员之间分工的合理性,所以在人数上,过多或是过少都不能达到效果,一般学习小组的成员以2~3人为佳。第二是使用优势互补的成员配比原则。在充分了解每位学生的特点之后,将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作为成员互补调配的前提,让每个小组在合作、竞争能力方面尽量均衡,为学生创造一个公平竞争的环境。第三是合理调配原则,小组成员在原则上是固定的,但是在不同的学习阶段,学科的差异性不同,要及时发现小组成员的矛盾,并实施人员调整。
2.小组合作模式下教学流程
一般的教学流程如下:第一是教师授课。教师进行基础知识的讲解,采用生动的语言进行知识铺垫讲解以及知识情景讲解。第二是教师布置学习任务,教师将准备好的任务布置到各个小组,并明确完成的标准、目标以及小组成员的落实情况。第三是小组合作完成任务,这个阶段教师可以帮助引导一些小组的学习,帮助各个小组解决对于软件使用的一些疑问。第四是学生和教师的反馈交流阶段,各个小组分享自己的学习成果,教师进行总结,将有代表性的问题进行课堂讨论解答。第五是师生互评,这个阶段主要是总结学习合作小组的教学效果,教师可以对小组进行纵向和横向的评价,可以给出各个小组的评分以及每个小组的个人进步奖,并对评定出来的优秀小组和个人进行表彰。
四、小结
现今,在中高职院校的计算机基础课程中,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已经被广泛使用,恰好符合院校课程高度职业化的特点。实践表明,在教学过程中科学合理地使用小组合作的方式,可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增强了学生课堂参与度,取得了计算机教学成果的进步。
参考文献:
[1]李顺娟.浅谈小组合作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的应用[J].新课程学习(下),2013(8).
[2]马越.小组合作学习在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的应用[J].知识经济,2014(23).
[3]李力,张军昌,陈俊良.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在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的应用[J].经济研究导刊,2011(10).
【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小组合作的应用】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