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经济学角度分析公允价值与市场价值

时间:2024-10-22 00:55:10 会计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从经济学角度分析公允价值与市场价值

公允价值是国际界公认的价值概念,在会计学与实践中已得到广泛运用,它与资产评估中的市场价值概念有共同之处,也有区别,但在实践中常常被混淆。本文试图从学角度出发,对这两个概念加以。

  一、经济学中的价值观念和价值理论

  价值观念自人类有史以来就已存在,而且在不断地变化中。在经济学的发展历程中,从早期的重商主义和重农学派,到近的经济学,无不对价值观加以探讨。为了对资产的价值理论有一个完整的认识,我们对经济学的价值观分几个阶段加以归结。

  (一)早期经济学说的价值观:重商主义者和重农学派

  重商主义者认为,因为货币(财富的代表)在购进和出卖商品收回货币的过程中产生了一个增量,从而产生了增加的价值,因此价值是在流通过程中产生的。这种观点还认为贸易特别是对外贸易是增加国民财富的源泉。重农学派从实物增量出发,认为只有农业才是价值增量(纯产品)的来源,农产品从播种到收获引起了实物的增量,而其他加工和贸易部门都没有使实物量增加,因而没有生产出价值。

  (二)卖方市场时期的价值观:供给(生产)决定价值

  古典学派认为,价值来自于生产过程,由生产创造,而生产又是商品物资的供给。因此,我们将生产决定价值的主张称为供给决定论。由于生产过程是资本、劳动和土地共同作用的结果,如果认为价值来自于生产过程,那么要从三个要素中去寻找价值的源泉。

  在资本主义早期,市场上的产品相对于全球尚未开拓的广阔市场而言,是供不应求,于是产生了萨伊的“供给本身会创造需求”的理论。在那个,生产是最为重要的,人们纷纷从生产过程中去寻求价值的来源,如配第认为只有生产货币(白银)的劳动才创造价值,李嘉图提出生产过程中的边际劳动耗费决定价值量。萨伊从资本生产力理论中分析了三要素(资本、劳动、土地)共同协作生产出具有使用价值的物品,其报酬形成了生产费用,形成生产费用价值观。他认为物品的价值来自于物品的效用,而物品的效用就是物品的有用性,即使用价值,而价值量决定于生产费用,这仍是一种客观价值论,但是已经向买方市场时期的主观效用价值观迈开了第一步。

  (三)买方市场时期的价值观:需求决定价值

  19世纪70年代,经济学发生了边际革命,出现了边际效用价值论,进而形成了边际效用学派。该学派认为商品的价值不是来自于生产过程,而是来自于消费者对于商品的主观评价。若消费者认为商品对自己的主观效用大,则商品的价值就大,否则就小。由于消费者本身就是需求者,且对商品的评价决定商品的价值,因此相对于供给决定论而言,我们将这种价值决定称为需求决定论。

  当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日益出现供过于求的经济危机时,人们的注意力逐渐从价值如何被生产出来的问题转向价值如何实现的问题。由奥地利学派为代表的心派,认为资产具有价值必须满足两个条件,即有用性(基础)和稀缺性(必要条件),决定商品价值量的是人们对商品价值主观评价尺度的边际效用(庞巴维克);资本、劳动和土地等生产要素的价值间接地来自于它所生产的消费品的价值,并由所生产的消费品的边际效用决定,每一生产要素根据自己在生产过程中的边际贡献,获得生产总效益中归属于自己的那部分价值(维塞尔)。

  (四)供求决定的价值论:均衡价值观

  马歇尔直接将交换价值视为价值,进而引申出商品的价格。他认为供给与需求双方的力量决定价格(价值)。在任何,稀缺性的商品或劳务,其客观效用或满足欲望的程度,必须用一个共同的标准来衡量,以便人们对其进行选择时能做出主观但合理的选择,这个共同标准就是价格。在均衡价格中有需求价格,它取决于需求,即需求量取决于消费者对商品效用的主观评价,因而需求价格是买方愿意支付的最高价格;有供给价格,它取决于生产费用,是生产者愿意接受的最低价格。均衡价格就是供求均衡时双方都能接受的价格,因此,效用和生产费用是价格的两个均等因素。马歇尔将这种均衡价格划分为三类:①暂时均衡决定的市场价格。供给不能对需求的变化做出反应,均衡状态完全由需求决定。②短期均衡决定的市场价格。供给能适应需求的变化做出调整,供给和需求在价格决定上起同等作用。③长期均衡决定的市场价格。在长期内,生产者可以增加投资或转移资本到别的部门,从而增加或减少供给来影响需求,因此供给起着主导作用。

  (五)价格论取代价值论

  现代社会对经济活动的分析,已由原来重视供给或需求的某一方面变为对供给和需求之间关系的全面分析。由于在供求关系上体现的是价格而不是价值,适应供求分析的需要,人们需要的是价格,而不需要探讨价格后面的决定力量--价值,因此人们将的视线从价值转向价格。这样原来服务于供给分析或需求分析的价值,在供求均衡分析面前便失去了意义,而起决定性作用的则是价格。

  数量学派将价值视为商品之间交换的比例关系,即交换价值,否认价值的实际和,并将交换作为数学的出发点,认为交换就是两个商品间的数量关系,交换成立就是数量相等,一切经济问题都是交换问题。一些瑞典经济学家则否定价值的存在,主张经济学应该放弃“价值论”而用“价格论”。

  (六)价值观念的多元化与统一的市场

  人们对价值认识不同,对商品的评价也不同。正因为如此,在一个统一的市场上才有交易的发生,市场在市场经济中扮演着价值发现的角色。也因为价值发现和价格形成在现代市场经济中的突出地位,才使人们认识到“在一切的才能之中,最了不起的是正确估计事物的真实价值的才能”(拉罗什福科)。资产的价值评估理论就是建立在一定的价值论的基础上,其中的重置成本法就是以生产费用价值论为基础,市场法以均衡价值论为依据,收益法则是以边际效用价值论为依托。

  (七)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

  马克思对古典学派的劳动价值理论进行了根本的改造和重建,提出了具有独创性的价值理论。基本思路为:

  1.商品的特点是它们为交换而生产。在这种交换过程中,两种商品要相互比较衡量来决定交换的比例,从而获得一定量的一种商品和一定量的另一种商品之间的对等关系。因此,只要考虑到它们的交换价值,商品之间就存在一种对等关系,尽管这些商品具有不同的使用价值。

  2.商品作为有用之物具有使用价值,作为有用劳动的凝结具有价值。无差别的抽象劳动创造价值,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价值作为抽象劳动的产物其形式是交换价值。因此商品的生产是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的生产。

  3.价值量是以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来衡量的。劳动只有通过市场才能转化为抽象劳动,只有在交换发生之后,商品的价值才能而且只能用其他商品的使用价值表现出来。最终,所有其他的商品价值都由一种商品表示出来,这种商品变成了一般等价物,即具有了货币形态。商品的价值只有作为交换价值,在市场上将其本身与其他商品公允化才能表示出来。然而,交换价值本身只有靠一种特殊的商品——货币才能表示。价格是价值的唯一表达,价值出现的唯一形式只能依靠货币商品及其数量尺度。所谓价格就是一种商品交换的货币商品的数量。既然价格是交换价值表达的唯一形式,显然它也是表达价值的唯一形式。

  4.商品的价格不仅取决于商品的价值量,而且与商品的供求关系紧密相关。在供求一致的情况下,如果商品的价值和货币价值不变,则价格水平应该是和价值保持一致的。但在现实中经常出现的情况是,产品的供求关系并不总是一致的。当商品的供给超过该商品的需求时,商品的价格往往要低于其内在的价值。同样,当商品的供给低于该商品的需求时,商品的价格则往往要高于其内在的价值。

  二、公允价值

  公允价值这一概念源于。在法律意义上讲,公允价值是指得到公众认可的价值。价值是否公允,最终是由法院来决定。可以看出,公允价值具有很大的主观性,取决于行为人的主观判断。如果人们觉得采用成本原则作为计量属性比较公允,则公允价值就是历史成本;如果人们觉得采用重置成本能够反映资产的真实价值,则重置成本就可以看作是公允价值。因此,公允价值并不是一种确切的计量模式,而只不过是人们对资产真实价值的一种近似估计而已。

  会计领域一直沿用历史成本的计量模式,遵循稳健原则和追求客观性原则。随着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市场的发展,历史成本的计量模式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由于财务报告中的资产是以历史成本计价,并没有考虑一些重要因素影响,如通货膨胀和过时贬值,所以资产的账面价值与现行的市场价格有差异。资产的历史成本很容易误导人们,尤其是在价格上涨时期。在一些国家,如英国,土地和建筑物有时被重新估价以反映假设其出售的价值增值。但是,在大多数国家,公司不对资产的历史成本作任何调整。对于不同的资产,以历史成本为基础的财务报表缺乏可比性。这种现象不仅存在于某一特定时点的不同公司之间,同一公司拥有的不同资产之间也存在这样的问题。相比之下,公允市场价值具有与经营现状相关的特点。在此背景下,公允价值这一概念引入了会计领域。

  对于一项资产,最能反映人们对其真实价值的估计的是公平市场上的价格。在一个完全竞争的市场上,集中了来自各方面的供给者和需求者,人们通过各自掌握的信息和估计进行竞价,从而消除了个别供给者或需求者的偏见。因此,完全竞争市场上的交换价格能够公允地反映人们对该项目真实价值的估计,可以看作是公允价值。而对于重置成本和可变现价值,虽然它们也是以市场交换价格为基础,但它们在确定取得成本和清理费用时,都是以虚拟的交易为基础,不可避免地加入了管理者或会计人员的个人主观因素,因此在公允性和客观性上,它们远不如市场交换价格。公允价值这一计量属性,也属于现时价值的一种,它与历史成本相比,具有现时价值的所有优点。与重置成本和可变现价值相比,其优点在于它强调市场的作用,将开放活跃市场上的交换价格作为入账价值,从而排除了其他现时价值中主观因素的影响。因此,它与其他现时价值相比,更具有客观性和可靠性,而客观性和可靠性也正是现时价值受到抨击最多的地方。公允价值比历史成本更具有相关性,比其他现时价值更具有客观性和可靠性。因此,公允价值作为一种计量属性,在相关性和可靠性的权衡中优于其他计量属性。

  会计界对“公允价值”及“公允价值会计”进行了不懈的探索。自80年代以来,公允价值得到了日益广泛的应用。1990年9月10日,美国证交会主席Hichard.C.Breeden首次提出应当以公允价值作为所有金融工具(而不论其是否可销售)的计量属性。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先后颁布了SAFS105、107、115、125、133、140等一系列旨在推动公允价值会计的会计准则,将公允价值作为初始确认的计量和后续期间重新开始确认的计量所追求的目标。同时,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也较多的采用了公允价值。解决“公允价值”计量有必要从其基本含义的理解入手,以下是几种较有权威性的见解:

  ——葛家澍教授指出:所谓公允价值,是指理智的双方,在一个开放的,不受干扰的市场中,平等的、相互之间没有关联的情况下,自愿进行交换的金额。市场价格可以代表公允价值,未来现金流量也可以代表公允价值。

  ——James.E.Parker指出至少有四种不同的计量系统常划作公允价值的范畴:物价水平会计、价值会计(即未来现金流量现值)、重置成本会计、脱手价值会计。

  ——黄世忠教授指出:所谓公允价值会计,是指以市场价值或未来现金现值作为资产和负债的主要计量属性的会计模式。

  ——IASC32号准则“工具:披露与列报”认为,公允价值是指熟悉情况并自愿的双方,在公平交易的基础上进行资产交换或债务结算的金额。如果金融工具在活跃和流动的市场上交易,其标明的市价(需经实际交易发生的交易费用调整)提供了公允价值的最好依据。

  ——FASBSFASNO.133中认为,公允价值是指在自愿的交易者间的当期交易中,资产买卖、债务发生或结算的金额,而非强迫或清算的出售价格。活跃的市场上,一交易单位市场报价(quoted

【从经济学角度分析公允价值与市场价值】相关文章:

公允价值应用的成本效益分析03-25

浅论公允价值03-02

基于公允价值计量的企业价值评估03-02

公允价值审计题目先容03-22

公允价值在中国的特别性03-04

公允价值与计量属性研究02-27

公允价值在收入确认中的理论思考与实例分析03-24

金融危机与公允价值计量03-01

公允价值变迁:理论与现实的博弈0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