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在审计中运用重要性概念
审计人员面临的信息资料很庞杂,在成本——效益的原则下,审计人员既无必要也没有可能去审查被审计单位所有的资料、核实所有的事实,而只能对重要的事项进行抽查,即在制度审计的基础上,采取抽样的方法。为此,人们提出了重要性概念,并对它进行研究和规范。
重要性是会计报表中存在的导致会计信息使用者改变其决策的错误程度,重要性水平是可以容忍错误的上限,不可以容忍错误的下限。审计人员的责任在于确认会计报表中是否存在重大错误,并作出相应的报告,以利于会计报表使用者作出合理的判断。因此,审计人员应透彻地了解有关重要性运用的步骤及应注意的问题。
在审计过程中运用重要性概念的目的主要在于:一是为了提高审计效率。二是为了保证审计质量。
在审计过程中,需要运用重要性概念的情形有二:一是在确定审计程序的性质、时间和范围时,重要性被看作是审计所允许的可能或潜在的未发现错误或漏报的程度,即审计人员在运用审计程序以检查会计报表的错报或漏报是所允许的误差范围。二是在评价审计结果时,重要性被看作是某一错报或漏报(或汇总的错报或漏报)是否影响会计报表使用者判断和决策的标志。重要性的运用步骤应包括如下几步:
一、对重要性作出初步判断对重要性作出初步判断就是对会计报表中允许出现的(即可容忍的)错误作出上限规定,对于超过上限规定的错误,即被认为是重要错误,不能被接受。一般来说,在实际工作中对重要性作初步判断时要考虑以下几个因素:
1.企业规模。企业规模的大小对重要性的判断有重要影响。一般来说,规模大的企业,重要性的绝对数较大,相对数较小;规模小的企业,重要性的绝对数较小,相对数较大。
2.审计项目。对于不同项目,就有不同的重要性标准。审计人员在对重要性作出初步判断时,应对数额高、波动幅度大、会计报表使用者比较关心的项目,从严制定重要性水平。需要说明的是,由于会计报表各项目之间是相互联系的,尽管我们可以对不同的项目作出不同的判断,并用不同的重要性标准来评价不同的错误,但如果某项错误涉及不同的 项目,还是应该采用统一的、这些项目中最小的重要性标准来评价该项错误。只有这样,审计人员才能保持应有的职业谨慎。
3.错误的性质。如果错误的性质严重,即使错误的金额较小,也应看作是重要的错误。例如,存货缺短了1 00公斤,价值1000元,如果短缺是由于盘点差错引起的,则属于不重要错误;如果短缺是由于保管人员监守自盗引起的,就属于重要错误。总之,故意的错误比无意的错误重要。因为故意的错误说明管理不善,而管理不善往往隐含着更严重的问题。此外,可能引起严重后果的错误,也可看作是重要错误。
4.内部控制。由于被审计单位建立的内部控制只能为会计报表的公允性提供合理的保证,并存在固有的限制,这就要求审计人员必须注意内部控制对审计的影响。如果内部控制比较健全,可依赖程度高,可以将重要性水平定得高一些,以节省审计成本;反之,应把审计重要性水平定得低一些,以保证审计的质量。
5.有关法规对财务会计的要求。财务会计法规越来越要求企业必须采取更加稳健的会计政策,纠正、斩断企业粉饰财务报告的路子。如果有新的财务会计法规需要企业去实施,那么这些法规的目的无外是为了真实反应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因此,当有关法规对被审计单位存在特别的要求时,审计人员应从严确定审计重要性水平。
二、将重要性的初步判断在会计报表的各个项目中进行分配
分配重要性初步判断时,须考虑下述三个因素:一是被审计项目的重要程度。被审计项目愈重要,分配的重要性初步判断数就愈少。如债务人的固定资产已经抵押给某债权人,审计人员可能把固定资产的重要性初步判断数定的低一些,这样有利于审计人员避免法律诉讼。二是被审项目审计成本的高低。重要性的初步判断越大,可能忽略的问题越多, 审计成本就越低,重要性的初步判断越小,即可容忍的错误越少,需要深究的问题越多,审计成本就越高。因此,在其他条件相似的情况下,审计成本高的项目,分配的重要性初步判断数(即确定的可容忍错误) 可大一些,以适当降低成本;审计成本低的项目,分配的重要性初步判断数(即确定的可容忍错误)可相对小一些。三是被审计项目出现错弊可能性的大小。错弊可能性愈大,分配的重要性初步判断数就愈低,以便降低审计风险。
三、审计会计报表的各个项目,并推断各项目的错误额
对重要性进行初步判断,并将其在报表各项目中进行分配后,审计人员对报表各项目进行审查,以确定各项目的实际错误数。审查结束后,应根据本审查结果推断各项目数的错误总额。例如,审计人员对某企业的会计报表各项目进行审查。该企业存货项目金额1500万元,共有250 个明细账。审计人员通过统计抽样方法,审查了其中50个明细账,金额为1000万元,从中发现高估错误30万元。至此,审计人员可以采取以下步骤推断存货项目错误总额:
1.计算样本金额错误率。样本金额错误率等于样本错误额除以项目总额。根据上例,存货样本金额错误率为 3%(30÷1000)。
2.推断项目错误总额。项目错误总额等于项目总额乘以样本金额错误率。根据上例,存货项目错误总额为4 5万元(1500×3%)。
3.计算抽样误差。由于审查的样本不能完全代表总体,根据样本审查结果推断总体会有一定的误差,因此要确定一个允许的误差范围,即精确限度。根据上例,假定允许的误差范围为错误总额的5%,则存货项目误差的下限为4 2.75万元[45×(1-0.05)],上限为47.25万元[45×(1-0.05)]。
四、计算全部错误,并将被审计单位未予调整的错误与重要性的初步判断进行比较
审计人员可以按照第三步的方法,对会计报表的所有项目进行审查。等到所有项目审查完毕,就要计算报表中的全部错误,并与重要性的初步判断进行比较。假设会计报表的全部错误为60万元大于重要性初步判断数42万元,审计人员应当考虑扩大实质性测试范围以降低审计风险;如果被审计单位错报或漏报的汇总数接近重要性初步判断数,由于该汇总数连同尚未发现的错报或漏报可能超过重要性初步判断数,审计人员也应实施追加审计程序,以降低审计风险,保证审计的质量。
重要性是会计报表中存在的导致会计信息使用者改变其决策的错误程度,重要性水平是可以容忍错误的上限,不可以容忍错误的下限。审计人员的责任在于确认会计报表中是否存在重大错误,并作出相应的报告,以利于会计报表使用者作出合理的判断。因此,审计人员应透彻地了解有关重要性运用的步骤及应注意的问题。
在审计过程中运用重要性概念的目的主要在于:一是为了提高审计效率。二是为了保证审计质量。
在审计过程中,需要运用重要性概念的情形有二:一是在确定审计程序的性质、时间和范围时,重要性被看作是审计所允许的可能或潜在的未发现错误或漏报的程度,即审计人员在运用审计程序以检查会计报表的错报或漏报是所允许的误差范围。二是在评价审计结果时,重要性被看作是某一错报或漏报(或汇总的错报或漏报)是否影响会计报表使用者判断和决策的标志。重要性的运用步骤应包括如下几步:
一、对重要性作出初步判断对重要性作出初步判断就是对会计报表中允许出现的(即可容忍的)错误作出上限规定,对于超过上限规定的错误,即被认为是重要错误,不能被接受。一般来说,在实际工作中对重要性作初步判断时要考虑以下几个因素:
1.企业规模。企业规模的大小对重要性的判断有重要影响。一般来说,规模大的企业,重要性的绝对数较大,相对数较小;规模小的企业,重要性的绝对数较小,相对数较大。
2.审计项目。对于不同项目,就有不同的重要性标准。审计人员在对重要性作出初步判断时,应对数额高、波动幅度大、会计报表使用者比较关心的项目,从严制定重要性水平。需要说明的是,由于会计报表各项目之间是相互联系的,尽管我们可以对不同的项目作出不同的判断,并用不同的重要性标准来评价不同的错误,但如果某项错误涉及不同的 项目,还是应该采用统一的、这些项目中最小的重要性标准来评价该项错误。只有这样,审计人员才能保持应有的职业谨慎。
3.错误的性质。如果错误的性质严重,即使错误的金额较小,也应看作是重要的错误。例如,存货缺短了1 00公斤,价值1000元,如果短缺是由于盘点差错引起的,则属于不重要错误;如果短缺是由于保管人员监守自盗引起的,就属于重要错误。总之,故意的错误比无意的错误重要。因为故意的错误说明管理不善,而管理不善往往隐含着更严重的问题。此外,可能引起严重后果的错误,也可看作是重要错误。
4.内部控制。由于被审计单位建立的内部控制只能为会计报表的公允性提供合理的保证,并存在固有的限制,这就要求审计人员必须注意内部控制对审计的影响。如果内部控制比较健全,可依赖程度高,可以将重要性水平定得高一些,以节省审计成本;反之,应把审计重要性水平定得低一些,以保证审计的质量。
5.有关法规对财务会计的要求。财务会计法规越来越要求企业必须采取更加稳健的会计政策,纠正、斩断企业粉饰财务报告的路子。如果有新的财务会计法规需要企业去实施,那么这些法规的目的无外是为了真实反应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因此,当有关法规对被审计单位存在特别的要求时,审计人员应从严确定审计重要性水平。
二、将重要性的初步判断在会计报表的各个项目中进行分配
分配重要性初步判断时,须考虑下述三个因素:一是被审计项目的重要程度。被审计项目愈重要,分配的重要性初步判断数就愈少。如债务人的固定资产已经抵押给某债权人,审计人员可能把固定资产的重要性初步判断数定的低一些,这样有利于审计人员避免法律诉讼。二是被审项目审计成本的高低。重要性的初步判断越大,可能忽略的问题越多, 审计成本就越低,重要性的初步判断越小,即可容忍的错误越少,需要深究的问题越多,审计成本就越高。因此,在其他条件相似的情况下,审计成本高的项目,分配的重要性初步判断数(即确定的可容忍错误) 可大一些,以适当降低成本;审计成本低的项目,分配的重要性初步判断数(即确定的可容忍错误)可相对小一些。三是被审计项目出现错弊可能性的大小。错弊可能性愈大,分配的重要性初步判断数就愈低,以便降低审计风险。
三、审计会计报表的各个项目,并推断各项目的错误额
对重要性进行初步判断,并将其在报表各项目中进行分配后,审计人员对报表各项目进行审查,以确定各项目的实际错误数。审查结束后,应根据本审查结果推断各项目数的错误总额。例如,审计人员对某企业的会计报表各项目进行审查。该企业存货项目金额1500万元,共有250 个明细账。审计人员通过统计抽样方法,审查了其中50个明细账,金额为1000万元,从中发现高估错误30万元。至此,审计人员可以采取以下步骤推断存货项目错误总额:
1.计算样本金额错误率。样本金额错误率等于样本错误额除以项目总额。根据上例,存货样本金额错误率为 3%(30÷1000)。
2.推断项目错误总额。项目错误总额等于项目总额乘以样本金额错误率。根据上例,存货项目错误总额为4 5万元(1500×3%)。
3.计算抽样误差。由于审查的样本不能完全代表总体,根据样本审查结果推断总体会有一定的误差,因此要确定一个允许的误差范围,即精确限度。根据上例,假定允许的误差范围为错误总额的5%,则存货项目误差的下限为4 2.75万元[45×(1-0.05)],上限为47.25万元[45×(1-0.05)]。
四、计算全部错误,并将被审计单位未予调整的错误与重要性的初步判断进行比较
审计人员可以按照第三步的方法,对会计报表的所有项目进行审查。等到所有项目审查完毕,就要计算报表中的全部错误,并与重要性的初步判断进行比较。假设会计报表的全部错误为60万元大于重要性初步判断数42万元,审计人员应当考虑扩大实质性测试范围以降低审计风险;如果被审计单位错报或漏报的汇总数接近重要性初步判断数,由于该汇总数连同尚未发现的错报或漏报可能超过重要性初步判断数,审计人员也应实施追加审计程序,以降低审计风险,保证审计的质量。
【在审计中运用重要性概念】相关文章:
浅谈重要性概念在审计中的运用04-22
对重要性与审计风险运用的再认识08-28
审计重要性审计风险及审计证据的关系论文(精选5篇)05-12
论现代审计学的风险概念体系06-05
生物技术在制药中的运用04-19
国际视野中的管理咨询:概念与内涵界定05-29
企业并购中的期权价值理论运用08-23
浅谈异化与归化方法在翻译中的运用10-13
试论存货审计中应关注的审计程序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