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论知识经济的社会文化观与现代治理会计
一、知识、知识的文化观
关于知识经济题目,是我国学术界当前正在讨论的热门题目之一。但总的说来,讨论的重点主要集中于它的技术层面,很少涉及到它的社会文化层面。
什么是知识经济?现有相关的阐述大同小异,多是引用“国际经济合作与组织”(OECD)所下的定义。
我个人的熟悉是:“知识经济是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深化,其基本特点表现为它是以人的创造性知识(广义理解的知识)作为最重要的生产要素。……从而使经济的发展不再属于资源依靠型,而转化为知识依靠型(依靠于人的知识的发展程度)。由于地球上的资源总是有限的,而人的头脑中的知识却可源源不断地开发出来,因而知以经济作为知识依靠型的经济,就可保待长期持续发展。”
现在的题目是:上述关于知识经济的界定中,广义理解的创造性知识怎样才能源源不断地开发出来呢?这就不是一个单纯的技术题目,而胄先是一个社会文化题目。即涉及到“非人性化”(dehumanized)与“人性化”humanized)的题目,假如知识经济只涉及到非人性化的技术题目,那就只能称之为技术经济,而不是知识经济;
为什么这样说呢?这是由于,创造性知识是人的创造性思维的结晶,是人的大脑的产物。但任何人都不是一个孤立的人,而是作为“社会人”以至“文化人”而存在,总是生活在定的社会关系中。和现实都充分证实:人的大脑能个能独立自主、精神焕发地进行创造性思维,从而相应地产生创造性知识,是有条件的。也就是说,它首先同人们所处的大环境、人们所赖以生存的社会、经济条件有着直接的联系。这是由于,“创造性思维不同于一般思维,往往表现为具有超常性(不墨守成规)、它有个性(独出心裁)、富有开拓精神、独创性与灵活性。”而要使真正具有上述特征的创造性思维得以自由驰骋,从加使异彩纷呈的创造性知识得以源源不断地大量涌现,又有赖于与此相适应的催人奋进的社会大环境的激发和孕育才有可能实现。这也正是至今仍有很多人总是带着极其美好和仰慕的心情,追思我国公元前年龄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争叫的和西欧14世纪到16世纪文艺复兴时代的根本原因所在。由于这是中、西文化史上的两个黄金时代,都是真正的“思想大解放,、处于大变革、大发展、大创造的时代,也是科学、艺术上英才辈出、群星灿烂的时代。”这两个中、西文化史上黄金时代所产生的订多出类拔萃的大师们所取得的伟大成就和闪耀的思想光辉,可以看作是他们所处的伟大时代精神的生动反映,至今仍熠熠生辉,令人无穷敬仰。
关于创造性人才(具有创造性思维的人才)辈出与社会大环境的关系,我国晚清大学者龚自珍对此也有极为深切的感受。从他所写的一首脍炙人口的著名诗篇:“九州生气情风雷,万马齐暗诚可哀。我愿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材。”可以看到,其中的前两句充分反映了他对封建社会末期的思想禁锢压抑了创造性人才成长的无穷惋惜和哀叹。而后两句则充分表达了”他强烈要求进行社会变革,为创造性人才茁壮成长创造良好的社会大环境的热切追求和无穷向往,因而他的这一寓意极为深刻的诗篇,就是今天读来,也足以振聋发聩、发人深省。
从以上可以看到,发展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由于知识是人的头脑的产物,是同每个人的精神状态紧密联系的,因而它就决不可能是单纯的自然科学技术题目,而应首先看作是社会文化题目。发展知识经济,使它真正为人民造福,首先要尊重人的价值、尊重人格的独立和人的尊严,突出人的主体地位,做到以人为本、技术为用。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激发每个人的创造性思维,为促进知识经济迅速而健康的发展,提供无穷尽的精神和聪明的源泉。
二、知识经济的形成与发展同宏观与微观经济治理体制之间的关系
(一)从宏观上看
首先要明确,在我国传统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要形成和发展知识经济,是完全不可能的。我们可以设想,假如没有二十年来的改革开放,特别是假如没有1992年春***南巡讲话的推动,以加速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扑面而来的以创造性知识为基础的经济将无法在我国生根、发芽和结果,从而使我国又将失往一次重大的历史机遇,即导致我国经济的发展将无法融进世界性知识经济发展的大潮流,而陷进行动维艰的困境。
那么,知识为什么必然会同我国传统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水火不容呢?
从文化观看,须从经济与文化的关系谈起。
关于经济与文化的关系,正如“毛泽东在其所著《新***主义论》中说:‘一定的文化(作为观念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和经济的反映,又给予伟大和作用于一定的社会和经济。’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标志着一个新的开始。当时,根据毛泽东提出的‘一边倒’的国策,在经济上照搬苏联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其主要特点是:采用国家所有制,所有除极少数属于集体所有外,都属于以国家为代表的‘全民’所有,国家通过下达指令性计划进行‘大同一’的直接治理;在财务上实行‘统收统支,统负盈亏’,企业没有独立自主的经营权。经济体制上的‘大同一’,要求文化上的‘大同一’与之相适应。‘大同一’的文化,在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上,表现出一元性、依附性和驯服性的明显特点。
一元性是指夸大‘社会本位论’,个人作为社会整体的一分子,不应有独具‘个性’的自我追求,个人的人格独立和正当利益得不到应有的尊重,要求每个人‘尽不利己,专门利人’;否则,就会被诬为‘个人主义’严重而受到批判。
依附性与一元性相联系,夸大任何人不能游离于一定的社会组织之外,其工作和生活必须依附于一定的组织,从而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一个无所不包的层层依附于上级的金字塔式的依附。
驯服性是指夸大个人对组织必须尽对服从,不容任何人在思想上和行动上有任何‘越轨’之处。要求人们以做组织的‘驯服工具’为荣。
这种‘大同一’的文化,一方面将每一个社会成员都应遵循的道德准则和社会成员中极少数先进英雄模范人物‘无私奉献’的精神风范相等同,严重脱离社会客观实际,势必导致‘假、大、空’风气的滋生和蔓延;另一方面,它对人的‘个性’的抹杀,也对社会成员主动性和聪明才智的发挥起到严重的窒息作用。”由此而形成的知识界“万马齐暗”的局面,怎么有可能为知识经济的形成与提供无穷生机的精神动力与聪明源泉呢?
市场经济体制则与此不同。它是建立在自由而普遍的商品等价交换的基础上的经济。“等价交换”的原则,其基础是确认交换双方地位的同等,并不因金钱或权力、地位的不同而有所差别。而市场经济优越劣汰的竞争机制,又有利于调动人类可贵的开拓进取、不断创新的精神,即我国优秀文化传统中“天行健,君子以发奋图强”(《周易·乾卦第一》)和“止于至善”(《大学·孔经》)的精神,这两个方面的结合,就表现为力求达到永无止境的更加完美境界的精神。经济生活中这种精神的发扬,有助于促进人的人本态度、主体意识和人性聪明的回回。从而可以为知识经济在我国的形成和发展奠定牢固的人文基础。
从以上关于知识经济形成与发展宏观基础的,可以清楚地看到,它所涉及到的首先是社会文化,而不是技术题目。对有关题目假如不从社会文化的大视野进行深层次的分析,就有可能使人们的熟悉陷进机械论或工具论的泥潭而不能自拔。
(二)从微观上看
再从微观上看,在企业内部建立公道的权力结构,实行真正***的、人性化的治理,借以为知识经济在企业内部奠定微观基础,在西方经济发达国家,也走了一段很长的弯路。本来西欧14-16世纪的文艺复兴运动( Renaissance)和17-18世纪的启蒙运动(The Enlightenment)所倡导的“人本主义”和“天赋人权”的思想,已经促成了资产阶级***政治制度的建立,使广至公民(citicens)至少从上看,在社会政治生活中享有广泛的***权利,如可参与议员和总统的直接选举等等。可是,在企业内部,长期以来,所实行的仍然是纵向的独裁独裁式的集权化治理,广大员工仍处于无权的状态,他们所进行的一切活动都为等级森严的官僚体制所控制。从而使广大员工在企业内部的主人翁地位得不到应有的尊重,他们的主动性、积极性以及聪明和创造力,因受到种种压制而无法充分发挥。
如不彻底改变这种情况,知识在内部的落实无从谈起。
本世纪中叶以来,在西方企业内部兴起的“产业***运动”(Industrial Democracy Movement)正是以彻底改变上述违反进步潮流的情况,作为其基本出发点。“‘产业***运动’以为,企业内部传统的独裁独裁式的治理等级制度所形成的治理权力结构,必须作重大的、带根本性的变革,使之与反映历史进步潮流的 ‘以人为本’的治理思想相适应。即以为欧洲文艺复兴运动和启蒙运动所提出的‘人本主义’和‘天赋人权’的思想,不仅要体现在整个国家的、生活中,同时也应体现在企业的内部治理中。广大员工在企业内部治理中处于无权的状况必须根本改变,要在企业内部实行‘产业***’,将原来纵向的独裁独裁式的治理转变为横向(扁平式)的分权化的***治理,借以使员工和经理职员处于同等地位,享有同样的参与权力,把人本主义、***治理的思想贯串于企业治理过程的始终。从而使企业真正成为一个***的、人性化的组织(Humanized Organization)。只有这样,才能使每个员工的主动性和创造精神充分发挥出来。”为知识经济在企业内部生根、发芽、结果形成广泛的人文基础。
三、知识经济的形成与将对现行治理体系产生重大
(一)企业经营目标的多元化
企业经营目标是企业一切生产经营活动的出发点和回宿。治理会计,作为为企业生产经营提供信息和智力支持的“决策支持系统”,其一切活动,也应以企业的经营目标为中心,力求能卓有成效地促进和服务于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
应怎样界定企业的经营目标?国内外各相关学科的学者对这一题目的熟悉有一个逐步深化和发展的过程。我以为,其熟悉的深化和发展,又同人们对人性(personality)怎样熟悉有着直接的联系。
大家知道,美国学者 Abraham H. Maslow是行为的先驱者之一,他在本世纪40年代提出了著名的“需要层次论”(Hierarchy of Needs ory),该以为“人的需要可以分为5个等级,依次是:①生理的需要:是指衣、食、住等人的基本生活的需要。②安全的需要:是指人的生活及其生命、财产能得到安全保障的需要。③友好与回属的需要:是指人进进组织后,组织成员之间相互信任、友好相处,成员对所在组织形成回属感的需要。④尊重的需要:是指人应受到尊重,在组织中形成自重、互敬的良好气氛,进而激发人们对所从事的工作产生自豪感的需要。⑤自我实现(Self-actuality)的需要:是指人对完成自己矢志献身的创造性事业,可从中得到最大自我满足的需要。这种自我实现是一种最高的精神境界。以上5个层次的需要,形成一种金字塔式的结构。
我感到,对 A H.Maslow的理论.也可从另一角度来领会,据以把人依次分成三种类型,即经济人(Economic man)、社会人(Social man)和文化人(Cultural man)。意思是可粗略地以为:侧重于第1、2层次的人属于“经济人”;侧重于第3层次的人属于“社会人”;而侧重于第5层次的人属于“文化人”;而第4层次则介乎第3层次与第5层次之间,既同“社会人”有关,也同“文化人”有关。
对人的类型作这样一种分类,有什么重要意义呢?我以为可以作为确定企业员工的个人目标和作为由员工组合而成的企业整体经营目标的客观依据。
具体地说,在经济发展的前期,本世纪初以泰罗为代表的管家以为,企业的组成职员,都是在一定环境和条件下进行活动的“经济人”。企业整体的生产经营,也遵循“经济人”的行为准则。因而企业整体的经营目标是“利润的最大化”。对员工的激励也主要运用经济激励机制。
当产业经济发展到较高级的阶段,行为科学家则以为,不能把企业的“组成职员看作是只寻求经济利益的‘经济人’,而应把他们看作是具有感情、思想、需求。爱好和主动性、能动性的‘社会人’。因而以为,企业作为一个社会单位,是一种社会的有机联合体。在这种社会有机联合体中,不存在像‘利润最大化’这样一个单一的可以普遍适用的经营目标。从长远的观点看,应把企业的长期健康发展看作是它的总体目标。……必须努力消除以‘利润最大化’为单一目标可能导致企业侧重短期行为的种种消极因素。除利润之外,还必须同时在开发、产品开发、产品的市场占有率、人才开发、生产安全、技术装备水平、生活福利设施等各个方面同时下功夫,才有可能为企业长期的健康发展创造有利条件,奠定牢固的基础。与此相联系,企业的员工作为‘社会人’,不是单纯‘经济人’,他们的个人目标也是多样化的,应包括心理、社会和经济需要等各个方面,并不会以单纯追求经济利益作为其唯一目标。因而,对人们的激励因素也不能局限于经济因素,而应同时包括心理、社会和经济等各个方面。”
当进一步向知识经济转变,的组成是以高智力的员工为主体,他们已经达到‘文化人’的崇高精神境界,企业作为由文化人组成的集体,它们的生产经营当然不会以产业经济后期“企业本位”的多元化因素作为经营目标,更不会以产业经济前期所采用的“单一的利润最大化”作为经营目标,而会适应“文化人”的特点和要求,采用以服务于“本位”的更高层次的多元化因素作为经营目标。这种更高层次的多元化因素,从根本动力上看,必然是以非功利性因素作为主导。这是由于以“文化人”为主体组成的知识经济社会,是高度文明的社会,根植于这种大环境的企业,会以更广阔的视野,更恢宏的心胸,力求它所拥有的巨大上风,不断为其赖以生存的社会创造尽可能多的新价值,借以为解决社会面临的诸如资源、环境、等众多,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作出尽时能大的贡献。
总括地说,企业的经营目标,从“单一的利润最大化”,到“企业本位的经营目标的多样化”,到“社会本位的经营目标的多元化”,反映了一个由低到高的过程。其中,财务能最直接有效地为实现较低层次的
企业经营目标--“利润最大化”服务,而治理会计则有更广的活动空间,即可为实现较高层次的企业经营目标--“企业本位的多样化的经营目标”和“社会本位的多元化企业经营目标”服务。特别是能更有效地为较高层次的根植于知识经济社会的“社会本位的多元化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服务。
(二)“决策支持系统”从为“金字塔式”的“决策系统”服务转变为同时为“倒金字塔式”和“金字塔式”的“决策系统”服务
我们曾较早地撰文论述治理会计是“决策支持系统”的一个子系统,其首要职能是从事决策的工作。题目在于:我们原来在这一方面所作的论述,是以纵向的金字塔式的集权化治理模式为基点的。因而对“决策支持系统”如何进行决策研究,是把重点放在如作甚企业最高领导人进行终极决策的金字塔式的“决策系统”提供信息与智力支持。这种熟悉显然是很不全面的。由于它既不符合“产业***运动”的要求,也同知识经济形成与发展的总趋势不相适应。由于知识经济既然是以人的创造性知识作为最重要的核心生产要素,而知识又是深躲于广大员工大脑中的精神财富,是不可能依靠外力的强制(如通过上级的发号施令)把它挖掘出来的。唯一的办法,是形成一种新的有效的机制,从内心深处来激发每个员工自身的主人翁责任感和乐于奉献的精神动力,使他们每个人头脑中的知识宝库都能转化为企业取之不尽的创造源泉。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改变企业治理原来的权力结构,即从纵向的集权化、控制性的治理转变为横向的、分权化的***治理,以基层作为治理权力的基点,真正确立广大员工的主体地位,赋予他们充分的自主权、知情权和参与权,即坚持员工本位的原则,使每个员工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都有权依据他们直接了解的情况,善于审时度势,适应情况的变化自行进行决策,形成“倒金字塔式”的决策体系,并在其运作中形成一种以”自主治理”为基础的“自行调节”、“自行控制”、“自行适应”的机制。只有这样,才能从整体上极大地进步企业对客观环境、条件变化的灵活反应能力,从根本上消除在集权化治理模式下凡事要层层请示汇报才能采取行动、势必贻误稍纵即逝的时机而造成损失的严重缺陷。
在建立了“倒金字塔”决策体制以后,企业的高层领导应怎样实现其领导职能呢?我以为,宜实行较为超脱的、富有感***彩的“鼓舞性领导方式”(Inspirational leadership)或称“支持性的领导方式”(Supporting leadership),进而收到“官闲民乐”的效果。这里所说的“官闲”,并不是指采用“倒金字塔式的决策体制”,企业的高层领导可以无所事事,而是指他们应尽量避免往直接干预其所属各层次、各单位广大员工所从事的日常具体事务,而应集中主要精力往研究企业发展的全局性、长远性、战略性的大题目,从宏观上对企业整体性的发展进行高屋建瓴式的谋划;而“民乐”,则指广大员工在遵循企业总的经营规范的条件下,可以独立自主。心情愉快地开展工作,而不致于经常受到外来的种种无谓的干扰。这样,就可以为企业生产经营创造一种布满无穷生机与活力的条件,有助于促进广大员工在各自的岗位上,各尽所能,才思泉涌,从而创造出尽可能优良的业绩,为企业整体的健康发展作出尽可能大的贡献。
治理,作为决策支持系统,应怎样做才能同上述新的决策体制的要求相适应呢?我以为,上述新的决策体制对“决策支持系统”的要求不是降低了,而是更高了。由于前者要求后者:
既眼睛向下——为生产经营第一线的广大员工提供动态追踪式的瞬时信息沟通,为他们进行日常经营决策提供信息、智力支持。
又眼睛向上——为企业高阶层领导进行全局性、长期性、战略性的决策提供信息、智力支持。
这样上下结合,使全局与局部、长远与当前、战略与战术互相贯通,就可收到最优的整体效果。
(三)治理会计将从“财务会计”的“二维结构”向“三维结构”转变,走上自己独立的道路
会计的发展变化同它所依存的环境条件的发展、变化和技术的发展水平,有着密切的联系。对会计发展史作一简单的回顾,可以看到,从它的基本结构上看,已经完成了从“一维结构”向“二维结构”的发展,即从“单式簿记”向“复式簿记”的发展,这一发展历程,是同从基本上属于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向以生产社会化为基础的经济的发展相适应的。现在我们面临从产业经济向知识经济新的转变。由于知识经济是以创造性知识为其核心的生产要素,进一步深化和发展了原有的产业经济,于是出现了很多新,这些题目,从会计上看,依靠财务会计原有的“二维结构”模式是无法解决的。因而产业经济向知识经济转变,治理会计要突破财务会计“二维结构”的既定框框,转变为在“三维结构”模式的基础上,走独立发展的道路,这已成为的必然。
较具体地说,从历史上看,以自给自足为基本特征 的农业经济,生产出来的东西消费以后,假如还有剩余,是以“资产”的形式存在,不管是农民,还是地主,只会把所占有的资产积存起来,甚至把它埋在地下也就是他们只会存钱,不会用钱,更不会把所占有的资产拿往投资,使资产转化为资本,由于当时还没有出现像“资本”或“投资”这样的经济概念。在这种情况下,占有资产的人要利用会计记账,只要用“一维结构”的单式簿记就够了,由于要把握资产占有量的增减变化,只需要了解期初原来存多少,本期新收到了多少,本期用掉了多少,最后得出期末还存多少、用公式表示,就是:旧管+新收-件除=实在,十分简单明了。
我在1994年写的为纪念帕乔利“复式簿记”发表500周年题为“帕乔利对复式簿记的历史性贡献为此后会计科学的发展奠定了牢固基础”的文章中,曾把会计体系比作是“一棵枝繁叶茂、繁花似锦的树”。现在再以此为基础作进一步展开。我以为,从会计结构的发展看,可以这样来理解。
【论知识经济的社会文化观与现代治理会计】相关文章:
论治理会计的技术观与社会文化观02-28
论现代本钱治理03-01
论现代企业治理创新03-25
论现代企业的治理沟通技巧03-20
论管理会计的技术观与社会文化观03-18
论5S治理在现代企业治理中的运用03-28
论现代治理方法对本钱核算的影响03-22
知识经济对现代会计的冲击论文0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