贸易银行治理会计题目研究

时间:2024-06-27 11:58:52 会计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贸易银行治理会计题目研究

治理产生于20世纪上半叶,以泰罗的管说为基础形成、起来的标准本钱系统,是治理会计的雏形。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经营治理中对决策、控制和考核的需要,加之技术的发展,治理会计的与逐步完善,治理会计在经营治理中的日益受到重视。近些年我国一些贸易银行开始重视治理会计的应用,提出了一些发展战略。下面谈谈我对治理会计在贸易银行应用中若干题目的思考。

  一、治理会计的核心是责任制,主线是预算治理

  我国已在20世纪80年代全面引进西方治理会计的理论与方法。经验和教训告诉我们,治理会计是一项系统性极强的治理机制,其应用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不可以随意拆解。若将其中某一单项技术拆分应用不可能达到预期的目的,或者结果是花大钱办小事,得不偿失。

  治理会计不是一门纯粹的治理技术,而是一种治理机制,这种治理机制就是目标治理责任制。它以责任制为核心,以预算、控制、考核为主线,以核算为基础,构成治理会计的全部。

  (一)治理会计的事前治理是以预算编制为重心。治理讲究事前治理、事中治理和事后治理,治理会计的理论与方法也是从这三方面着手的。事前治理内容包括猜测、决策和预算三部分,但治理会计是以预算为重心。在企业治理中,一切猜测活动是为决策服务的,决策分析的结果就是确定下一步行动目标。为了保证决策确定的目标得以实现,必须通过编制总预算将确定的目标具体化,并通过量化形式将经营目标落实于经营治理的各个环节和各个方面,形成总预算统驭下的分级预算、分部分预算、分产品预算、分客户预算、分货币预算等,为经营治理的过程控制提供标准,为经营治理的事后评价和考核提供依据。

  (二)治理会计的事中治理是以预算执行中的差异分析与控制为重点。治理会计事中治理的主要内容,是对预算执行情况在年度内进行监控,以期企业的经营运转按照预算量化的目标推进。分级预算、分部分预算、分产品预算、分客户预算、分货币预算确定后,必须按照治理的频率将各类预算进一步分解为月度预算或旬度预算,配之以分级核算、分部分核算、分产品核算、分客户核算、分货币核算,按月或按旬反映实际经营治理结果。

  分级预算、分部分预算、分产品预算、分客户预算、分货币预算一般情况下是按月监控的,预算数与实际核算出来的结果之间会有差异,而差异又有有益差异与有害差异之分。对差异进行分析,确定是有益差异还是有害差异,进而制定调控措施,干预和调控有害差异向有益差异转化,保证企业的经营朝着预算确定的方向运行,这就是治理会计事中治理的基本内涵。

  (三)治理会计的事后治理是以业绩考核为要点。治理会计事后治理的内容就是对企业一年来执行预算的结果进行分析与评价,分析完成或未完成预算目标的主客观原因,评价业绩,确定考核的赏罚方案,并与薪酬挂钩。

  (四)治理会计是以责任制为核心。无论是分级预算治理、分部分预算治理,还是分客户预算治理、分产品预算治理,其核心都是责任的落实与治理。分级预算治理的责任人是各级机构的主要负责人,分部分预算治理的责任人是部分的主要负责人,分客户预算治理的责任人是客户经理(个人、组、处),分产品预算治理的责任人是每种产品的经营治理者(小组、处室、部分)等等。治理会计以责任治理为核心,通过责任主体的落实,确定每一责任体的预算治理目标,并通过对责任体预算执行情况的如实核算,实施预算控制,最后对责任体的业绩进行以责任目标完成情况为基础的考核。

  综上可见,预算是企业未来发展的目标,是企业控制治理的标准,是企业评价与考核业绩好坏的标准。以预算治理为主线、以责任治理为核心的治理会计,是企业治理流程再造的一项系统工程,是一项治理机制,而不是一项治理技术。

  二、分级治理、分部分治理、分产品治理、分客户治理和分货币治理

  推行治理会计应以引进一项治理机制为熟悉上的先导。同样,推行治理会计下的分级治理、分部分治理、分客户治理、分货币治理,是这一治理机制下的具体应用。无论是分级治理、分部分治理,还是分客户治理、分货币治理,治理的循环框架均由确定责任主体、制定预算、核算、差异分析与实时调控、分析评价与考核五部分组成。但是不同种别的治理,其内容是有别的,现扼要探讨如下:

  (一)分级治理。对贸易银行来说,就是按总行、一级分行、二级分行、支行的不同级次进行的、以责任治理为核心、以预算治理为主线的治理。分级治理的主要是实施按治理级次确定责任主体、按治理级次分解预算并确定每一级次的经营治理目标,按级次进行核算,按级次进行预算控制,按级次进行目标责任考核的治理体制。分级治理所要解决的是如何将每一级次机构的经营治理业绩与该级次机构负责人的经营治理目标责任考核结合起来,为考核提供客观的数据基础。

  (二)分部分治理。对贸易银行来说,就是在同一级次的机构内部,对各经营和治理的所有部分进行的以责任治理为核心、以预算治理为主线的治理。分部分治理的主要内容是实施按部分确定责任主体、按部分分解预算并确定每一部分的经营或治理目标、按部分进行核算、按部分进行预算控制、按部分进行目标责任考核的治理体制。分部分治理所要解决的题目是如何将部分的经营治理业绩与该部分负责人的经营治理目标责任考核结合起来,与该部分员工的目标责任考核结合起来,为考核提供客观的数据基础。

  (三)分产品治理。对贸易银行来说,就是对银行经营治理的产品进行的、以责任治理为核心、以预算治理为主线的治理。分产品治理的主要内容是实施按营销每种产品的人群确定责任主体、按责任主体分解预算并确定每一种产品的经营治理目标、按产品进行核算、按产品进行预算控制、按产品进行并进行目标责任考核的治理体制。分产品治理所要解决的题目,是如何将每一产品的经营治理业绩与该产品经营治理负责人的经营治理目标责任考核结合起来,与该产品经营治理相关职员群组的经营治理目标责任考核结合起来,为考核提供客观的数据基础,为分析评价每一产品盈利能力提供客观的数据基础。多年来,贸易银行一直在进行分产品治理的探索,但尚未有实质性的进展,难点很多,其中很多概念性的题目还没有得到解决。例如,如何、公道地确定贸易银行“产品”概念,把工商的产品概念、产品本钱概念、本钱核算和产品治理方法,如何鉴戒到贸易银行等等题目。长期以来,我们一直将“存款”、“贷款”、“结算”定义为金融产品,这种观念对不对,需要。我个人以为,“存款”、“贷款”、“结算”不具备产品的基本特征。

  (四)分客户治理。对贸易银行来说,就是对银行的重点客户进行以责任治理为核心、以预算治理为主线的治理。分客户治理的主要内容是实施按客户经理确定责任主体,按重点客户分解预算并确定每一重点客户的经营治理目标,按重点客户进行核算,按重点客户进行预算控制,按重点客户进行分析并对客户经理(个人、科组或处室)进行目标责任考核的治理体制。分客户治理所要解决的题目是如何将对重点客户的营销及客户对银行贡献率的大小与该客户经营治理负责人的经营治理目标责任考核结合起来,与该客户经营治理相关职员群组的经营治理目标责任考核结合起来,为考核提供客观的数据基础,为分析、评价和进一步开发重点客户提供客观的数据基础。

  (五)分货币治理。对贸易银行来说,就是对银行经营治理的货币币种进行的预算治理工作。分货币治理的主要内容是实施按银行经营治理的币种分解预算并确定每一币种的经营目标、按币种进行核算、按币种进行预算控制、按币种进行分析并进行经营决策的治理体制。分货币治理所要解决的题目,一是分析评价每一经营货币的盈利能力,二是为进行由于货币之间的不匹配所带来的缺口损益和缺口风险进行治理和提供数据。

  (六)分级治理、分部分治理、分客户治理、分产品治理、分货币治理之间的关系。

  一方面,它们是相互关联的。这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分级治理、分部分治理、分客户治理、分产品治理、分货币治理的出发点是预算目标的确定,而分级预算、分部分预算、分客户预算、分产品预算、分货币预算是银行总预算下按照不同治理要求进行的分预算,是总预算的分解预算。二是分级预算、分部分预算、分客户预算、分产品预算、分货币预算与总预算之间,以及各种预算之间是互动的,任一预算项下的项目金额变动,都会总预算和其他分预算金额的变动。三是分级治理、分部分治理、分客户治理、分产品治理、分货币治理之间及其与综合治理之间是相互影响和相互映衬的,综合治理是以分级治理、分部分治理、分客户治理、分产品治理、分货币治理为基础的,而分级治理、分部分治理又与分客户治理、分产品治理、分货币治理为依托,另一方面各种治理的目标是一个,就是完成总预算确定的经营治理目标。

  另一方面,它们又是有差别的治理,侧重点不同。前文已经论述,各种治理所要解决的不同,确定的分解目标有差别,治理的不同,责任确定的主体不同,核算计量的方法也是有差别的。

  三、还应分渠道治理题目

  该渠道是指银行经营产品的营销渠道(Channels),又称分销渠道。前面我们谈的是分部分的治理、分产品的治理、分客户的治理、分货币的治理。但银行营销产品、服务客户都是通过各种营销渠道完成的,营销渠道的治理对贸易银行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西方国家的贸易银行设置了专门的部分治理营销渠道,这一点值得我们鉴戒。

  营销渠道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与客户进行面对面营销服务的渠道,叫做有人机构网点;另一类是非面对面营销服务的渠道,包括ATM机营销渠道、电话银行(Call Center)营销渠道、手机银行(Wap)营销渠道、网上银行营销渠道等。传统的银行营销渠道是通过单一营销渠道棗有人机构网点向客户提供服务的。随着的和竞争的需要,银行的营销渠道多样化,客户可以根据需要进行选择。但是,贸易银行建造每一种营销渠道是要投进巨额资金的,而建造每一种营销渠道的目的是增强银行整体盈利能力。因此,必须建立并进行以责任为核心、以预算治理为主线的营销渠道治理。首先要确定每一种营销渠道的责任主体;其次要建立分渠道的预算治理体系,包括分渠道的预算编制体系、核算体系、控制与体系;最后要建立分渠道的评价与考核体系。同理,分渠道治理与综合治理、分级治理、分部分治理、分客户治理、分产品治理、分货币治理之间是既相互关联又有治理差别的关系。

  四、核算从一维核算发展到***核算

  按照会计科目进行核算,是人们对会计核算特征的常规熟悉,当机广泛于会计工作时,一些人对会计科目产生怀疑,进而又对会计核算产生怀疑,以为进进计算机,会计科目没了,会计核算也不存在了。我不同意这种看法。由于,进进计算机时代,会计科目并没有消失,会计核算依然存在,会计核算已从一维发展到***,核算功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一)会计科目的实质,就是对经营活动的分类。会计是对经营活动的观念和过程控制,而观念的总结和过程的控制是以对经营活动进行分类为基础的。在以手工核算为主的落后时代,会计核算仅采取一种分类标准,即。所以说,传统的会计科目定义是指对企业经营活动按照经济内容的分类,而对企业经营活动按照其他标准的分类反映,由于核算手段跟不上,则通过统计来完成。但是,会计科目并不仅仅限于按经济内容标准来分类,随着核算手段的化,可实现按多种标准进行分类。

  (二)计算机时代,会计科目可以实现多重分类。随着电算化的应用与完善,核算已跳出一维空间,会计核算的分类标准已不再局限于按经济内容分类,它已扩展到按部分分类、按产品分类、按客户分类、按货币分类、按区域分类、按行业分类、定期限分类、按风险分类。人们对会计科目的熟悉也不能停留在按照经济内容分类的标准上,要与时俱进。同时,会计核算也不再局限于按照经济内容分类标准进行的财务会计核算,它已发展到对企业经营活动进行的事后反映,发展到对企业经营活动按照治理需要设定的各种分类标准进行的事后反映。只要治理需要,我们可以实现同源数据下的按经济内容分类的财务会计核算、按部分分类的分部分会计核算、按产品分类的分产品会计核算、按客户分类的分客户会计核算、按货币分类的分货币会计核算、按区域分类的分区域会计核算、按行业分类的分行业会计核算、定期限分类的分期限会计核算、按风险分类的分风险会计核算,等等。从这一意义上讲,将会计划分为财务会计与治理会计已失往了实践意义,将会计分类为治理会计与核算会计更具有价值和实践意义。

  在当今高度发达的信息,无论在上还是技术条件上,都已实现科目从一维分类到***分类的奔腾、会计核算从一维核算到***核算的奔腾,这一奔腾值得理论界及时,更值得实务界抢抓战机。

  五、分部分核算、分产品核算、分客户核算、分货币核算的意义仅仅是为推行治理会计提供基础

  在贸易银行治理会计的实务中有一项重要的逻辑关系,即治理会计是一种治理机制,它以责任治理为核心,以预算、控制、考核为主线,以核算为基础,构成治理会计的全部。在这一治理体制的内在逻辑中,核算仅仅是基础,核算为治理体制服务,在确定了预算模式、控制方式和考核内容后,才能确立核算体系,确保核算体系为治理体制服务。这一逻辑顺序不能倒过来,不能在没有建立分部分、分产品、分客户、分货币预算模式、控制方式、考核和体系的情况下,先行建立分部分、分产品、分客户、分货币的核算体系,这样违反了治理会计的基本,这样做投进大,收益小。

  这里还需指出,分部分核算、分产品核算、分客户核算、分货币核算不是治理会计,它们是推行治理会计工作中的一个环节,属于事后核算的范畴,不能把建立与推行分部分核算、分产品核算、分客户核算、分货币核算简单化为治理会计在银行的应用。这种观念上的偏差和处理上的简单化,不仅理论上是错误的,而且实务上是有害的。

  六、内部资金价格在治理会计应用中的重要作用贸易银行在推行治理会计时,会碰到一个非常棘手的,即内部资金价格题目,也可以称为内部资金转移价格题目。内部资金价格有两个范畴,一是在一个法人内部的资金转移价格,二是在一个团体内部的资金转移价格。这里讨论的是前者。

  (一)内部资金价格的重要作用

  1.内部资金价格是定价的依据。如信贷部分发放贷款,其定价不得低于从“内部资金市场”取得资金的价格;又如存款部分吸收存款的价格,不得高于“卖”到“内部资金市场”的价格。

  2.内部资金价格是衡量内部机构业绩的“跷跷板”。如内部资金定价高,存款部分的业绩会受益,但贷款部分的业绩会受损;相反,如内部资金定价低,存款部分的业绩会受损,但贷款部分的业绩会受益。

  3.内部资金价格是实施银行经营战略的工具。内部资金价格同样具有杠杆作用,用以引导资金的流向,是银行贯彻经营战略的工具之一。

  4.内部资金价格是进行资产负债治理的手段。例如存款部分将存款“卖”到“内部资金市场”时存在资产与负债之间利率缺口、期限缺口题目;又如信贷部分从“内部资金市场”买进资金发放贷款,也存在资产与负债之间的利率不匹配、期限不匹配等题目。这些内部资金交易的过程既可以进行量化缺口风险的工作,也可以进行缺口风险的转移和控制工作。

  上述四点列举了内部资金价格的作用,然而内部资金价格发挥其作用则是通过两种途径:一是虚拟的“内部资金市场”,也叫做“内部资金池”;二是实体的“内部资金市场”。

  (二)内部资金定价

  在虚拟的“内部资金市场”下,内部资金的定价有本钱法、市价法两类,其表现形式又有低进高出、平进平出和高进低出三种交易方式:

  1.虚拟的“内部资金市场”下的低进高出定价,是指资金供给部分和资金剩余部分以低于基准价格强行将资金“卖”给内部资金池,资金使用部分从内部资金池“买”资金用款时是以高于基准价格交易的。这种定价交易方式将部分利润强行留在内部资金池,侵占了资金供给部分和资金使用部分的部分业绩,轻易挫伤各部分的积极性。

  2.虚拟的“内部资金市场”下的平进平出定价,是指资金供给部分和资金剩余部分以基准价格将资金“卖”给内部资金池,资金使用部分从内部资金池“买”资金用款时也是以同样的基准价格定价交易的。这种定价交易方式不存在内部资金池截留利润题目,但这种单一价格定价的公道性题目就显得十分突出。

  3.虚拟的“内部资金市场”下的高进低出定价,是指资金供给部分和资金剩余部分以高于基准价格强行将资金“卖”给内部资金池,资金使用部分从内部资金池“买”资金用款时是以低于基准价格定价交易的。这种定价交易方式是通过内部资金池向内部各经营治理部分让利,内部资金池每年都有“政策性”亏损,是一种扩张型战略取向的定价交易选择。

  在实体的“内部资金市场”下,内部资金的定价都是通过内部各经营治理单位(部分)与内部资金市场实际交易完成的,内部资金价格随着期限、风险、外部市场价格、经营战略等各种因素的变化而变化。同时内部资金市场的交易品种不仅包括实有资金的交易品种,而且包括衍生交易品种。

  (三)内部资金定价的步骤和原则

  内部资金价格在推广、治理工作中的作用是广泛和重要的,然而定价的方式和实现的形式也是多样和复杂的。我以为,要解决内部资金价格,首先,要确定是选择“虚拟的内部资金市场”交易形式,还是选择实体的内部资金市场交易形式,这一点非常重要。它涉及到组织架构和机构设置题目,涉及到治理体制的方方面面,而且经常被忽视。应该说,上述两种交易形式各有优缺点,银行要结合经营战略和自身的实际情况加以选择。但有一点是明确的,实体的内部资金市场交易形式不仅能够实现内部资金价格在应用治理会计方面的功能,而且能够实现银行资产负债治理中缺口风险量化和缺口风险转移的功能,而“虚拟的内部资金市场”交易形式则无法实现这些功能。

  其次,在确定的交易方式下内部资金定价题目。概括起来,内部资金定价时要留意以下几个题目:

  1.定价要有依据。要么以本钱为依据,要么以市场为依据,要么以经营治理战略为依据,不能靠拍脑袋定价。

  2.定价政策要有相对稳定性。不能朝令夕改,随意调整。

  3.定价政策要透明。由于定价政策关系到各责任主体的利益,关系到各责任主体的经营治理决策。

  4.定价要公平。尽量避免因价格的不公平导致一些责任主体享有政策上的收益,而另一些责任主体***担负政策上的损失,从而挫伤各责任主体的积极性。

  七、的本钱核算体系能否建立是推行治理会计的关键

  之所以这样说,是由于本钱信息对于分部分、分产品、分客户、分货币、分营销渠道治理是至关重要的。假如没有建立起本钱核算体系(包括分部分、分产品、分客户、分货币、分营销渠道本钱核算体系,同下),建立在本钱核算体系基础之上的预算治理体系就不可能搭建起来。假如没有建立起本钱核算体系,就无法对部分的、产品的、客户的、货币的、营销渠道的效益进行和研判。假如没有建立起本钱核算体系,就无法从部分、产品、客户、货币和营销渠道各自不同的角度,进行科学有效的决策。假如没有建立起本钱核算体系,更谈不上控制与绩效考核工作了。

  本钱核算体系的建立非常重要,是推行治理会计时不能忽略的一个环节。

  (一)贸易银行的本钱概念

  对于本钱,人们并不陌生。一般以为本钱就是用度,就是业务用度加人事用度,控制本钱就是控制业务用度和人事用度。而本钱的概念更是五花八门,有以为是利息支出和手续费支出,也有以为再加上折旧,还有以为是全部支出,等等。上述熟悉都是错误的,错误的熟悉会科学治理机制的应用效果。

  实际上,用度与本钱是两个并行的概念,两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用度是资产的耗费,它与一定的会计期间相联系。本钱则是按一定对象所回集的用度,是对象化了的用度。将用度对象化到部分上时就是部分本钱;将用度对象化到产品上时就是产品本钱;将用度对象化到客户上时就是客户本钱;将用度对象化到货币上时就是货币本钱;将用度对象化到营销渠道上时就是营销渠道本钱。谈本钱,一定要有对象化的目标,不能泛泛而论,贸易银行在研究、分析和推行本钱核算、本钱治理工作时,尤其要留意这一点。本钱核算体系的建立要与治理体制相适应,是会计工作的一项法则,不能违反。只有在确定了分部分治理体制之后,才能着手搭建分部分本钱核算体系。分产品、分客户、分货币、分渠道本钱核算体系的建立也是这个道理。

  (二)要认真、严厉地鉴戒工商的本钱核算较之贸易银行的本钱核算与治理体系,工商企业的本钱核算与治理体系比较成熟。贸易银行在建设本钱核算与治理体系时,需要认真地、鉴戒工商企业的做法。在鉴戒工商企业本钱核算体系方面谈谈我个人的一些思考:

  1.完全本钱与变动本钱。

  上有完全本钱与变动本钱之分,完全本钱就是传统意义上的本钱概念,是指生产经营产品或提供服务所消耗人财物的全部用度;变动本钱则是指生产经营产品或提供服务所消耗人财物的部分用度,是指在相关范围内随生产、销售产品或提供服务的量进行正相关变动的用度;在相关范围内不随生产、销售产品或提供服务的量变动而变动的用度叫固定本钱。三者之间的数目关系为:完全本钱=固定本钱 变动本钱。

  治理会计提出变动本钱的概念,意义在于经营治理决策需要边际利润(价格-变动本钱)的与治理。同样,贸易银行的经营决策也不能缺少边际利润的治理理念。这就要求贸易银行在设计、搭建本钱核算体系时,要考虑经营治理的需要,一方面要建立完全本钱核算体系,这是基础;另一方面要考虑在完全本钱核算体系的基础上,进一步建立变动本钱核算体系。

  2.直接用度、间接用度与期间用度题目。

  对于工商企业的本钱规则来说,企业直接为生产产品和提供劳务而发生的直接人工、直接材料和其他直接用度,直接计进产品或劳务的本钱;企业为生产产品和提供劳务而发生的各项间接用度,需要按照一定的分配标准将这些用度分摊到各项产品和劳务的本钱中;企业行政治理部分为组织和治理生产经营活动而发生的治理用度和财务用度,为销售和提供劳务而发生的销售用度,不参与产品和劳务的本钱计算,作为期间用度直接计进当期损益。

  作为贸易银行,本钱的核算是否要依循工商企业的做法,将用度首先划分成直接用度、间接用度和期间用度,然后再对其中的直接用度和间接用度进行本钱的计算?我以为,贸易银行的本钱核算要鉴戒工商企业的做法,但不能盲从,否则银行的本钱核算体系的建设会走向“死胡同”。我以为:

  (1)期间用度的划分不适合贸易银行。这是由于工商企业经营的是有形产品,其经营产品的资金流和物资流经常是脱节的,而工商企业的收进确认往往与物流挂钩。为了贯彻稳健性原则,会计上把与生产经营产品的物流关联度不太紧密的企业治理费、财务费、销售费,作为期间用度直接列进损益,不再进行本钱核算。也就是说,对于一家运转着的或贸易企业,不管它是否生产了产品,也不管它是否销售出往了产品,对于维持正常运转所必须开支的企业治理费、财务费、销售费,全额列进当期损益表中,避免出现企业产品大量积存,而已消耗的资金也大量挂在库存产品中,随物流的静止而停放资产负债表的库存商品项下,造成虚盈实亏的题目。但贸易银行经营的是货币,属于服务行业,不存在经营产品的物流题目,贸易银行的收进确认不与物流挂钩,因此期间用度的划分不适用贸易银行。

  (2)通过会计分录的账务处理来直接核算本钱的设想是行不通的。直接用度直接计进本钱对象,间接用度通过公道的分配比例分配计进本钱对象,这是建立本钱核算体系要遵循的最基本原则。在贸易银行进行本钱核算时,会碰到这样的题目,是否可以通过设计一套账务处理体系,在通过记录经营事项的借贷会计分录的同时,便可核算出部分本钱、产品本钱、客户本钱等?我以为这是不可能的。道理很简单,直接用度可以通过会计分录的账务处理在配加部分码、产品码、客户码、货币码的情况下,将用度直接回集到本钱对象项下,但间接用度不可能通过会计分录完成本钱回集的过程,由于间接用度需要按照一定的分配比例在不同的本钱对象之间进行分摊,而且分摊的结果也不可能再通过会计分录将间接用度记录在各本钱对象项下,而是通过本钱计算的系统方法、通过编制本钱计算表、通过编制部分损益表、产品损益表、客户损益表等工作来完成。

  (3)建议的工作方向。对于贸易银行的本钱核算,将用度划分为直接用度、间接用度和期间用度三类是无意义的,仅划分为直接用度和间接用度即可,并且按照“直接用度直接计进本钱对象,间接用度通过公道的分配比例分配计进本钱对象”的原则,建立本钱核算体系。在此基础上,将用度划分为变动用度和固定用度来部分、产品、客户等对象的变动本钱和固定本钱,对贸易银行的经营决策也是有意义的。

  3.本钱计算的。

  本钱计算的基本方法有品种法、分批法和分步法三种。品种法是以某一种产品品种为本钱计算对象,来回集用度、计算本钱的一种方法。分批法是以某一批产品为本钱计算对象,来回集用度、计算本钱的一种方法。分步法是以产品的生产步骤为本钱计算对象,来回集用度、计算本钱的一种方法。本钱的计算是进行本钱治理和控制的手段,企业应根据自身的经营治理情况,选择适合本企业特点的本钱计算方法。

  对于贸易银行,如何根据银行经营治理的特点和自身的治理要求,鉴戒工商企业的本钱计算方法,建立银行的本钱计算与核算体系,这是需要认真的。在设计贸易银行本钱计算与核算体系时有两个题目需要着重考虑:一是品种法、分批法、分步法在贸易银行的适用性。每种方法都有它的特点和适用范围,这些产生于工商企业本钱计算方法的应用特点和适用范围能否结合贸易银行的经营治理特点和治理要求引用到分部分本钱核算、分产品本钱核算、分客户本钱核算、分货币本钱核算、分营销渠道本钱核算中?我以为是可以的,但必须具体结合每种治理体制的经营特点和治理要求加以确定。二是每一种治理体制下(指分部分治理、分产品治理、分客户治理、分货币治理、分营销渠道治理),都有自身的经营特点和治理要求,都对应不同的本钱计算方法。贸易银行在建立本钱核算体系工作中,不能仅将一种本钱计算方法作为其内部各种治理体制下本钱计算的惟一方法。在分部分治理体制下,其经营特点和治理要求决定了它所对应的本钱计算方法。同理,分产品、分客户、分营销渠道的治理体制都对应各自的本钱计算方法。即使在一种治理体制下,由于产品经营特点的不同和治理要求的差别,也可能对应不同的本钱计算方法。

  八、推行治理不能违反的几条原则

  (一)主体框架不可拆分原则

  如上所述,治理会计是一项系统性极强的治理机制,其应用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它以责任制为核心,以预算、控制、考核为主线,以核算为基础,构成治理会计的主体框架。在此框架内,责任主体的落实、全面预算的确定、核算反映、差异与适时的控制、绩效的考核,一环扣一环,环与环之间存在着极强的内在逻辑关系,不可拆分,不可颠倒,不可“缺斤少两”,否则,将破坏治理会计作为一项治理机制的功效。

  (二)责权利相结合原则

  治理会计是以责任制为核心的,企业经营治理的责任随着责任主体的确定而落实到各个经营治理的责任中心。在分部分治理体制下,是以企业内部各部分为责任中心;在分产品治理体制下,是以企业内部各产品营销的部分、处室、科组或团队为责任中心;在分客户治理体制下,是以企业内部各客户经理、客户营销服务处室或客户营销团队为责任中心等。这些责任中心在充分享有经营决策权的同时,承担与其经营治理决策权相适应的责任,并且配套与其承担责任相对等的利益机制。责权利结合是运用治理会计必须遵守的原则,每一个环节都不能忽略。

  (三)责任认定的可控性原则

  由于各责任中心的业绩与其责任主体相关职员的利益是直接挂钩的,因此对其业绩的考核评价必须遵循可控性原则。这是由于一个责任中心若不能控制其可实现的收进或控制其可发生的用度,也就无法公道地反映其真正的业绩,从而也就无法公道地评价与考核其业绩。一般情况下,银行发生的收进和用度,总体上来看都是可控的,但对于每个责任中心来说,并不都是可控的,治理会计要求将这些收进和用度,通过“直接收进与用度直接确认,间接收进与用度分配确认”方式,分解到各可给予其控制的责任中心。为此在设计和运行分部分治理体制、分产品治理体制、分客户治理体制和分营销渠道治理体制时,须考虑如下:

  1.责任中心责任预算的编制与确定,要留意可控性原则。

  2.配合各治理体制设计的核算体系,收进的核算和用度的核算要留意可控性原则。

  3.控制系统的设计与运行必须留意可控性原则,各责任中心不可能对自己无法控制的因素采取调控措施。

  4.对责任中心的、评价和考核,一定要贯彻可控性原则,否则,考核的结果就不公道、不公正,会挫伤各责任人的积极性。对于因不可控因素所的责任中心业绩,考核时一定要予以扣除,只有可控的收进或用度,才是责任中心真正的业绩。

  (四)区分责任中心与责任中心责任人业绩的原则

  治理以责任主体落实为出发点,以业绩考核为落脚点,而且在进行业绩考核时,必须区分责任中心与责任中心责任人的业绩。不能简单将责任中心的业绩与责任中心责任人的业绩划等号。举一个例子,一个能力较强的零售业务经理花费同等的努力,在北京分行零售业务部分创造的利润与在青海分行零售业务部分创造的利润是不一样的,或者说在创造同等的利润情况下,所付出的努力是不一样的。道理很简单,由于所处的区域环境、环境、人文环境是不同的。因此,在进行业绩考核时,一定要区分责任中心的业绩和责任中心责任人的业绩,这对于一个分支机构遍布全国或全球的贸易银行而言,尤为重要。不能对处于不同区域环境、经济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同性质的责任中心(如所有一级分行的公司业务部分),实施同一指标值下的利益挂钩考核。在区分责任中心业绩与责任中心责任人业绩方面,需要遵循的基本原则是,同等能力的人在付出同等努力后,应该取得同等的利益。

  (五)治理会计与核算会计相分离原则

  从会计学科分类上,治理会计的实质是“过程的控制”,它所要解决的核心是生产经营过程的事前控制、事中控制和事后考评。核算会计的实质是“观念的”,它所要解决的核心题目是事后反映,如实、完整、及时地反映生产经营的结果和财务状况。然而在会计的治理循环中,治理会计与核算会计是治理循环中相互连接的链条,不可分割。但从内部控制角度考虑,两者必须分离,由于治理会计工作涉及到经济事项和会计事项的审批。按照《会计法》要求,会计核算必须与经济业务事项和会计事项的审批、经办和财物保管分离,并相互制约。否则,就会出现内控失衡题目,就会导致其他一系列题目的产生。因此,落实内部控制要求,将治理会计与核算会计分离,是推行治理会计必须遵循的原则。

  治理会计与核算会计分离的另一个好处是,强化专业化治理。治理会计专司事前、事中和事后的控制与治理工作,将责任的落实工作、预算的编审与分解工作、差异分析与控制工作、业绩考核和分析工作抓细抓实抓精;核算会计专司事后的反映工作,不仅仅要做好综合核算工作,更要按照分部分治理、分产品治理、分客户治理、分货币治理和分营销渠道治理的要求,组织分部分核算、分产品核算、分客户核算、分货币核算和分营销渠道核算工作,做到每种专项核算既要如实、客观,又要及时、完整,充分发挥核算工作应有的基础治理功能。否则,会计工作就会顾前不顾后,或者顾后不顾前,治理控制工作抓不上往,核算工作也无精力抓实、抓细、抓到位。

  (六)效益原则

  与推广治理会计工作要遵循效益原则。这里的效益包含两个:

  1.推行治理会计的目的是促进效益的进步。不是为推行治理会计而推行治理会计,也不是仅仅为加强内部治理而推行治理会计,应该是为了促进业务进步效益而推行治理会计,为了通过加强治理进步盈利水平而推广治理会计。

  2.机制的选择要有本钱与效益的分析。治理会计是一种治理机制,机制不是万能的,每一种机制都有它的优缺点、适用环境和适用条件,而且一种机制的建立与运行是有本钱的。因此推行治理会计之前要进行可行性,要研究新机制的建立与运行所要花费的本钱,要研究新机制的应用会给带来的有形效益和无形效益,要进行本钱与效益的分析。假如效益大于本钱,则可行;假如本钱大于效益,需要三思而抉择。

  (七)组织保障原则

  推行治理涉及到银行经营治理的方方面面,涉及到参与银行经营治理的每一个员工,为保障治理会计推行工作的有序和有效,必须有组织上的保障。首先,贸易银行的决策层在推行治理会计的决策上要明确和坚定,并给予推行工作大力支持,由于治理会计是一项机制创新工作,涉及到各方面利益的重新组合,会碰到各种困难和阻力,假如没有决策层坚定的支持,推行工作会夭折,治理会计会“走样”。其次,要建立组织保障制度,一方面要建立预算治理委员会、计财部、会计核算部、各责任中心各负其责的组织机构保障系统,确保组织上的落实;另一方面要建立应用治理会计的规章制度保障系统,确保制度上的落实;第三要建立以责权利相结合的职员治理机制,确保责任人的落实。(作者:银行北京分行副行长 肖伟)

【贸易银行治理会计题目研究】相关文章:

国有贸易银行会计治理模式研究02-27

盈余治理题目研究03-22

贸易银行破产若干法律题目比较研究03-23

贸易银行本钱效益治理-会计治理的视野02-27

贸易银行本钱效益治理:会计治理的视野02-27

SAP系统与贸易银行治理会计的实践03-07

民营企业财务治理题目研究03-20

新准则下企业盈余治理题目研究02-26

电算化下企业会计档案治理题目研究0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