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高校固定资产治理模式创新
内容摘要:当前,一校多区已成为全国高校的主要办学模式,高校所拥有的固定资产的规模构成也日益复杂。在新形势下,如何实现对高校固定资产安全有效的治理,是高校治理者面临的重要课题。本文分析了高校多校区固定资产治理现状及成因,提出从体制创新、制度创新(建立内控制度)、治理手段创新三个方面进手,构建多校区高校固定资产治理新模式,以确保高校固定资产保值增值。关键词:多校区办学 固定资产 治理 模式 创新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我国高校的固定资产治理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题目。尤其是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高等教育规模迅速扩大,高校通过增设新校区或多所高校合并办学,形成了“一校多区”的办学格式。由于多校区办学模式快速发展,高校拥有的固定资产的规模构成日益复杂,治理难度逐渐增大。在新形势下,应加深对多校区固定资产治理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题目的熟悉与理解,进行固定资产治理模式创新,进步多校区高校固定资产治理水平。
高校多校区固定资产治理现状
(一)固定资产治理主体的缺位
长期以来,受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办学模式的影响,高校对国家投资办学的依靠性强,习惯了“伸手要”,形成了高校对固定资产重投进、轻治理的惯性思维,只注重预算安排,不重视实物治理,基本上不关注固定资产使用的长期性和综合效益。高校的上层治理者大部分是学者出身,只片面夸大非经营性资产服务于教学、科研的重要性,忽视了经营性资产的经济效益。同时,高校固定资产的购建(除房屋外)基本是以二级单位为主,特别是直接用于教学、科研、实验室的仪器设备,形成了“谁购置、谁拥有、谁使用”的局面。从而,高校的固定资产名义上是学校所有,实际上治理权分散在各二级单位,使用权回固定资产的占用单位或个人所有。在这种治理体制下,由于资产治理与资产使用部分间的责任不明确,导致治理主体缺位,造成资源的浪费和治理效率低下,甚至有些仪器设备成为小集体或个人创收的工具。“一校多区”型的办学模式使高校固定资产治理主体多元化,加剧了固定资产治理主体的缺位程度。由于多区治理,各校区之间缺乏密切配合,固定资产在使用治理上职责不明确,从而发生职能部分相互推诿的现象,降低固定资产的使用效率。
(二)未能有效整合固定资产
高校固定资产治理是对属于学校的固定资产进行有效的整合、协调、监视和控制的一系列活动。合并后的多校区高校固然在行政上实现了合一,但在固定资产治理上并未进行有效整合和同一治理,形成了行政活动和固定资产治理的“两张皮”。同时,多校区高校一般未成立专门的固定资产治理机构,很多分校区都还沿用原校区的治理制度,形成治理主体多元化的体制。由于分块治理、各自为“政”,各校区之间缺乏密切配合,致使多校区高校对固定资产的治理在交叉口处形成真空。由于学校对各分校区固定资产的治理缺乏有效的协调、监视和控制,结果造成资源配置不当、重复投资、浪费严重的现象。例如,在扩展校区时,未及时对分校区现有固定资产进行清理合并,账务上也没有做及时的处理,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账物不符”和“账账不符”,使分校区相当数目的资产游离于账外。
(三)缺乏有效的资源共享机制
据笔者调查,目前我国高校固定资产治理基本都实现了微机化治理,但大多只停留在登记造册、价值数目增减的水平上。特别是合并后的多校区高校,各分校区大多都还沿用原来的治理模式,治理手段依旧停留在账面登记和增减进出的流水账的监管资产上,固定资产的数据具有陈旧和静止的特征,不能及时反映固定资产的存量分布和动态变化。由于多校区高校财务治理制度不完善,个别分校区受经济利益驱动,利用高校合并后监管乏力、治理滞后的空间和时间差,盲目投资,争相申请购买高档仪器设备,造成相同设备重复购置,设备闲置,缺乏有效的资源共享机制,造成极大浪费。由于没有建立资源共享机制,各个分校区对闲置资产的使用方向监管不到位,部分教学、科研设备形同职能部分的私有财产,甚至局限于个人专用,造成高投资、低效益,还有可能滋生***现象。
高校多校区固定资产治理混乱的原因
(一)治理方式滞后
高校扩张合并后,固定资产的数目急剧增加,固定资产经费来源、占用形式以及固定资产结构均发生了变化,但是高校固定资产治理方式并未随之改变、更新和同一治理,各分校区仍沿用合并前的治理模式,致使治理方式滞后。目前,我国公办高校的办学经费来源主要由两大部分构成,即由国家投资拨款和有计划有指标的收费制,固定资产的购置使用执行的是报批预算制,而固定资产的购置和使用不计任何本钱也无需使用单位和个人承担任何经济责任,只要打个报告就行,审批也很轻易。因而人们头脑中很难形成国有资产治理意识,这是高校固定资产治理长期不被重视,人们头脑中至今还被重钱轻物、重购置轻治理思想困扰的根本原因。
(二)会计核算不够规范并缺乏本钱效益观念
根据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准则规定,学校购建的固定资产一次性记进事业支出,全部从当年事业收进中抵扣。因此学校固定资产不计提折旧,每年的本钱核算中也不包含固定资产折旧项目,造成本钱用度核算严重失真。一方面,这种会计核算方法违反了会计核算的配比原则和真实性原则,虚增了报表上的资产总量,使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背离实际价值。由于学校固定资产价值的补偿是通过提取“修购基金”来实现的,而“修购基金”是按学校事业收进和经营收进一定比例提取的,计提时直接列支出,同时增加专用基金,并未引起固定资产和固定基金数额的变化,这使得净资产中既包括购建固定资产的原始价值,又包括固定资产更新维护基金——修购基金,这种重复计算会计方法造成净资产会计信息失真。另一方面,由于固定资产折旧不作为教育本钱核算项目,使得高校在治理政策理念中本钱效益原则未被摆在应有的地位予以重视。假如高校分为几个校区,各个校区在固定资产治理方面均存在固定资产会计核算不规范的题目,本钱效益不匹配的缺陷就会被放大。
(三)创收政策不到位并缺乏有效监管
高校非经营性固定资产与经营性固定资产的并存性及相互的密切关系,决定了高校固定资产治理的特殊性和复杂性。由于非经营性固定资产与经营性固定资产的界限不清,而高校固定资产治理往往夹带有行政权力的因素,经常是尚未进行充分的论证和产权界定,就将非经营性固定资产划转为经营性固定资产,致使产权模糊、治理职责不明、缺乏有效的监视治理。尤其是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深进发展,高校的创收意识不断增强,各校区各部分争相利用学校资源来发挥产业作用,咨询服务、电脑应用、房屋对外租赁等都在不断地被用来进步本部分的经济利益。更由于高校创收政策底线模糊,使得二级单位的院系及个人将学校的仪器设备拿出往用于本单位或个人创收,而学校并没有得到任何补偿和应有的租金及折旧,致使国有资产流失严重。 高校多校区固定资产治理创新模式思考
(一)体制创新
固定资产治理工作要变革和创新,制度是保障和关键。没有适应学校发展与社会进步的固定资产治理制度,财务设备治理创新就得不到制度的保障,就会失往生命力。因此首先要建立多校区制的高校固定资产治理体制。其首要任务是明确校区定位,理顺学校与院、系之间的固定资产关系,建立符合实际的工作运行机制。为此,学校应大胆改革,创新治理体制,科学规划,实行两级治理模式(参见图1),即:学校(财务设备处固定资产治理中心)为第一级,各校区和系部(设备使用单位)为第二级;责任与义务的分配应由学校固定资产专门治理机构进行监视治理使用,实现高校固定资产治理由分块治理改为同一治理,从而保障学校固定资产安全完整公道配置和有效使用,实现由静态治理到动态治理的转变。对于经营性固定资产,由于其具有使用的有偿性和运动的循环周转性,应回口后勤团体和校办产业经营治理,按企业会计制度规定,采用直线法、年数总和法、双倍余额递减法等,由财务设备治理部分监管并按固定资产原值计提折旧,其治理目标是实现高校经营性固定资产的保值增值。
多校区制下的高校固定资产治理模式应建立一个同一领导、回口治理、分级负责、治理结合的固定资产治理体制,对学校固定资产进行对口治理,并按照本金基金分流理论将高校的非经营性资产与经营性资产分开治理可以有效地解决多头治理和责任主体缺位题目,从而实现校内资源有效整合。
(二)创新内控制度
内控制度是保障高校固定资产安全、进步固定资产治理水平的必要保证。多校区高校在建立固定资产治理制度时,应充分考虑内部控制的需要。根据高校特殊的人事环境和事业规范,其内控制度应主要考虑以下要求:
要考虑取得与验收控制的要求。要求固定资产治理部分和使用单位必须加强与财务部分的沟通,在账户的设置上必须保持一致。财务部分设置总账和二级分类明细账,固定资产治理部分除了设置与财务对应的总账和明细账外,还应按使用部分设置分类分户明细账。实际操纵时,要及时填写固定资产验收单,一式四份,两份保存财务处,作为登记固定资产总账和固定资产明细账的依据;一份留给固定资产治理部分作为登记固定资产明细账的依据;一份留给使用单位,作为登记固定资产条码的依据,为对账工作打好基础。
要考虑日常保管控制的要求。为了满足这一要求,应主要做好两个方面的工作:第一是对账工作,这是固定资产治理的关键环节,很多多校区高校的固定资产治理题目就出在这里。考虑到固定资产数目大、种类多的特点,可采用循环对账的方法,每月核对几个部分,但必须保证每个部分每年至少有一次对账的机率,以确保账账相符。第二是要保持对账的成果。在实践中,由于各种原因经常会出现未达账项,因此必须采取有效措施保持对账成果。在具体处理时可采用编制固定资产余额调节表的方式进行(如表1所示)。
要考虑报废、毁损与处置控制的要求。固定资产的报废、毁损、处置是各类高校固定资产完成其使命的最后终结,也是高校资产流失的重要环节。因此高校有必要组建固定资产处置小组,负责对全校固定资产的报废、毁损、处置把关。根据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治理规定,国有资产的处置需经主管部分审核,报同级财政部分审批后再予以处置。
(三)治理手段创新
财务设备处既是多校区物流把关和循环过程的关键点,又是固定资产治理的支撑点。为了加强对学校的固定资产的控制和治理,大幅度进步学校固定资产的利用效率,可以建立比较完善的校园网络系统,来实现固定资产的等级网络化的治理。
根据多校区制的高校固定资产治理模式,本文建立了网络办公一体化校园网系统。该系统实行二级治理模式,财务设备处为第一级,该处负责人具有超级用户权限,能够查看、修改、统计所有二级单位的所有固定资产购置与使用信息;各校区和系部(各个使用单位)为第二级,负责人具有局部权限,仅能够查看、修改、统计本级单位的所有固定资产信息。各级之间可采用即时消息通讯技术,以保证信息的及时性和有效性。值得留意的是所有的数据报表的存储采用关系数据库存储模式,数据具有通用性和安全保密性。
通过网络化的治理,实现多校区高校固定资产资源的优化组合和公道配置,同时借助网络上风,实现固定资产“账、卡、物”在不同校区和部分之间的实时治理,从而保证固定资产“账账”相符,“账实”相符,实现多校区高校固定资产治理的现代化和信息化,以达到资源信息共享,变静态治理为动态治理,这也是当前多校区高校固定资产治理的发展趋势。
总之,强化高校固定资产治理是一项贯串学校上下的系统工程。只有领导重视,上下一致,不断地追求对固定资产治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创新;只有对高校固定资产进行更深层次的科学化、精细化治理,重视对后勤社会化后的固定资产治理;只有不断地探索新规律、创造新方法,充分运用现代化治理手段治理和使用固定资产,才能确保固定资产公道配置和有效利用,更好地长期为高校发展服务,这也是进步高校固定资产治理水平、防止固定资产流失的重要保障。
参考文献:
1.陈阳轩.以创新为动力构建高校固定资产新模式.会计之友,2006(12)
2.沈萍.高校固定资产治理研究.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06(4)
3.王春雷.构建科学的高校固定资产治理体系.事业财会,2005(4)
【高校固定资产治理模式创新】相关文章:
家族企业治理模式硬化与创新03-21
高校开展固定资产治理审计的思考03-20
论区域环境治理模式创新的论文11-15
宝钢的财务治理模式创新03-22
企业核心竞争力与企业治理模式创新03-21
浅谈高校财务治理模式03-22
高校体育舞蹈教学模式改革创新论文11-14
基于和合管理的高校营销专业教学模式创新03-22
论企业物流治理中电子商务模式的创新0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