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高校会计学专业课程改革研究论文
摘要:随着我国迅猛发展的国民经济,各类企业也不断壮大和发展,并由此增加了对高质量人才的需求。作为促进企业成长的重要学科,现阶段会计学热度逐年上涨。我国有诸多高校开设了会计专业,随着毕业生的逐年增加,也加剧了会计学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压力。而会计学专业课程的教学质量,对学生未来的就业和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所以,目前高校发展会计学专业的一项重要课题,就是对会计学课程进行改革。本文首先分析了高校会计学专业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了合理化的改进措施。以期构建完善的会计学专业课程体系,推进高校教学改革的进一步发展。
关键词:会计学专业;高校;课程改革
作为一门专业学科,会计学专业具有较强的实际操作、较大的理论难度,高度契合了经济发展,在高校学科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传统的会计学专业课程已经脱离了社会实践,不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为此,高校必须加大改革力度,真正与时俱进,更好的完善会计学专业课程体系,使课程教学充满活力,促进学生掌握更多的会计学知识,能与将来的工作岗位更好的适应。
一、当前高校会计学专业课程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一)专业设置丰富,但界限不清
中国高校会计学专业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历程,已经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并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在会计学专业的设置上不断完善。但大多数高校还存在着诸多问题,如不具备清晰的专业和学科界限,具有模糊的教学目标。一些学校在编制学生培养计划上,对于培养目标和培养要求,有着过于宽泛的描述。对学生所学专业和未来工作的现实联系,缺乏详细的描述。在专业课程的设置上,具有严重的雷同问题,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所学专业的社会需求和专业特点不能精准定位。例如,财务管理专业和会计学专业,都具有基本相同的课程设置,在培养目标上也没有太大的差别,使学生对两个专业具有较为混乱的认识,学艺不精。为此,高校应进一步完善会计学各个专业上的课程安排,明确教育目标,突出专业特色。
(二)具有完善的课程体系,但实践操作性匮乏
我国高校自从改革开放之后,将西方会计学理论积极引进。立足于学校的实际情况和中国国情,使会计课程体系相对完善。现阶段,我国会计学科已经构建了相对完善的学科架构,主体包括成本会计、财务管理学和财务会计学。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在课程设置上,还存在着严重的轻实践重理论的现象。在授课模式上,主要是还是采用满堂灌和一言堂,这种教师授课、学生听讲的模式,对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教师教学质量,产生了严重的影响。教师往往很难摸清学生知识掌握程度,只能从期末考试成绩上,考评学生的学习情况。但即便从考试中暴露出一些问题,也已经结束了该课程的学习。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不会投入更多的精力和时间,去传授和学习该门课程知识。在实践课程的安排上,往往是在一个学期期末,才安排一两个课程实践。师生一般都将期末考试作为关注的重点,使实践课程流于形式。教师在教学中,因为不能紧密结合理论与实践,只是将空泛的理论知识向学生传授,使学生在走向工作岗位后,缺乏实务经验,对工作没有太大的帮助。
(三)实践课程设置与企业实际应用脱节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企业会计实务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正大幅缩减会计核算工作,并不断优化财务流程。使更多的基层会计人员不在忙于繁重的核算工作,而对决策层面的内容,包括财务管理和管理会计更加关注。如今,财务共享服务通过重新整合传统模式下的工作流程。优化原来相对分散的财务工作,以更加有效交流和快速传输内部信息,优化企业的业务流程和财务流程,促进企业内部业务顺畅的运转。而目前高校开设的实践课程中,还仅仅停留在会计电算化阶段。同时,受制约于课时,仅仅是对电算化中简单的总账核算业务进行学习。而这种模式,仅仅是换了一种学习方法,再次学习理论知识,从单纯的理论学习到电脑系统操作。这种实践课程的设置,并没有使学生的动手能力得到根本性的提高。
二、高校会计学专业课程改革措施
现有的会计学专业课程具有重大的价值,对学生毕业后更好的选择工作岗位,产生了直接的影响。而现阶段高校会计学专业课程中,还有很多问题存在,因此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加快推进会计学专业课程改革的步伐。
(一)明确人才培养目标,构建完善的课程体系
高校会计学专业课程改革的首要重点,就是构建明确的人才培养目标与合理的课程安排。如果培养目标不明确,会使学生不能精准定位自身所学专业;而课程安排的不合理,会使学生学到的专业知识不实用,对学生未来的工作不能提供有效帮助。所以,在课程安排和人才培养目标上,应更加合理科学。首先,对人才培养目标上定位不清,笼统描述问题的进行改革,与学生的就业形势、学校实际情况、师资力量和学科特色相结合,精准定位人才培养目标。主要分为以下三个方面的定位:一是人才定位,对实用性专业人才进行培养;二是职业定位,主要是开展一线实务工作;三是知识水平与能力定位,满足信息技术和会计技术发展需求,掌握基本的电算一体化理论知识和会计基础知识,具备一定的学习能力,对会计实务操作能熟练掌握。应结合学科研究重点和学校实际发展情况,对不同会计专业的侧重点进行明确。在课程安排上,应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富有特色。在现有课程体系的基础上,将通识课程比例增加,使学生能对相关的基础理论系统的学习。通过明确人才培养目标,以提升会计专业学生的知识和技能,促进学生更好的发展。
(二)创新教学模式和手段,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当前高校课程改革中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将传统的一言堂的教学模式摒弃,采用互动式教学。这就需要教师对自身重新定位,及时转变角色,把课堂交给学生。从传授知识的领导者,向辅助教学的帮助者转变,突出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赋予给学生更多表达观点的权利。并拥有充足的时间开展自主学习,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充分发挥出来。教师在教学中,可采用多种教学手段结合的授课模式。如开展专题讲座,制作视频课件,利用多媒体向学生播放讲解案例等。通过高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对报表、账本、会计工作真实感受。通过对实际会计工作的模拟,让学生观摩并提出意见。采用案例分析的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利用会计信息得出重要数据,为企业领导者提供重要的参考资料,帮助企业经营和决策。
(三)开展校企合作,强化学生实践能力
会计专业具有极强的实践性。为此,教学的重点,就是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而会计专业改革的重心,就是培养复合型会计人才,既拥有较强的实务能力,同时具备丰富的理论知识。首先,可加强校企合作,打造校外实习基地。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平台,通过在实际的工作单位中开展财务会计工作,不断积累工作经验。回学校后撰写实习报告,对在企业工作的经验和教训进行分析,结合理论与实务,提升自身的综合能力;其次,开展模拟实习。学校组织学生开展一系列集体活动,模拟会计工作,利用现实的账本、凭证、报表等,对某种工作环境进行确定。在模拟环境中,让学生开展实际会计操作。通过自我反思、同学建议和教师指导等,更深入了解和认识会计工作,对自身知识的不足进行弥补;同时,改善实践教学环境,将一些新的实验设施和实验理念不断引入,让学生不出校门,就能对企业运营场景真实体会。因为会计专业的特殊性,在短时间内,学生对于会计工作的全部业务,很难全部接触。为此,教师应协调课程安排的时间,在大四上学期的社会实习,应利用整个学期的时间。同时,加大实践基地建设,对学生实践项目,在协议中进行明确,以免出现做杂活的现象。
三、结论
高校会计专业在改革的过程中,应立足于自身的实际情况,不断汲取学院其他学科优势。突出会计专业特色,构建完善的专业体系。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对会计学专业课程改革,发挥积极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本刊编辑部.东北暨内蒙古地区高校会计学教师联合会2017年会召开[J].会计之友,2017(15).
[2]徐言琨.民办高校会计学专业转型建设探究[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8(04).
[3]文芳.我国高校会计学素质教育刍议[J].教书育人,2003(18).
[4]民办高校会计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岑香军.财经界(学术版),2016(04).
[5]汤晓燕.以市场为导向高校会计学专业教育教学改革方略[J].管理观察,2013(19).
[6]彭涛,王曦.构建我国高校会计学教师的继续教育体系[J].网络财富,2008(11).
[7]胡际莲.新经济对我国高校会计学教师的挑战[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4(03).
【高校会计学专业课程改革研究论文】相关文章:
高校英语教育改革研究论文09-21
护理专业课程改革论文08-14
高校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改革初探09-24
高校体育新闻专业课程内容现状研究论文09-07
高职音乐教育专业课程改革研究08-24
高校教育管理的因素及改革论文05-17
STWT研究教育改革的论文10-02
临床护理专业课程设置研究论文10-20
高校艺术设计教学的改革论文0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