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江苏农村劳动力结构变迁的调查与思考
江苏农村劳动力结构变迁的调查与思考〖zw(*〗本文上篇《江苏农村劳动力转移方
式的比较》在《中国农村经济》1996年第8期上刊出,此文为中国社科院“农业剩余劳动力
的利用和转移研究”课题的下篇。〖zw)〗〖ht〗??
〖ht4k〗王永作〖jz)〗〖ht〗??
〖hth〗内容提要〓〖ht〗农村劳动力转移是中国农村现代化进程中必须解决的一个挑战性
的课题
。本文通过对江苏农村劳动力结构的变迁结构调查,指出解决“村村冒烟”的格式就应在农
村劳动小城镇转移的过程中,实现其户口向小城镇的迁移,使营造新的小城镇的同时,发展
二、三产业。?
〖hth〗关键〓〖ht〗江苏〓劳动力〓结构〓劳动力转移〓变迁?
随着经济的发展,农业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农村人口相对集中,形成结构弈迁,使
农村人变为城市人的现象正逐步出现,这与农村的产业化与城市化相关。农村劳动力转移是
改造传统农业、发展规模农业的关键,是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本文选用江苏的实例
进行分析,并以此为基础寻求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基本经验。?
一、江苏农村劳动力非农化的总体分析,第一产业的就业结构低于全国10个百分点,第二产
业就业结构商于全15?4个百分点,第三产业低于全国1?8百分点,但市镇人口比重低于全
国4?0百分点。?
1.总体分析〓从江苏全省情况看,1978年农村劳动力有2195万人、1987年有2570万人而1995
年有2657万人,分别比1978和1987年增加463万人和87万人。1978年从事农业的劳动力为193
7万人,占从业人数的69?7%,从事二、三产业的劳动力分别占19?6%和10?7%;1987年
从事农业的劳动力为1653万人,占48?2%,从事二、三产业的劳动力分别占35?4%和16?
4%;1995年从事农业的劳动力为1564?7万人,占42?9%,从事二、三产业的劳动力分别
占34?8%和22?3%。1978-1987年,全社会从事非农产业的农村劳动力由841万人增加到17
77万人,1995年增加到2085万人。1978-1987年全社会从事农业劳动由的比重由69?7%下降
到48?2%,1995年下降到42?9%。前者比重每年均匀下降2?4%,后者每年均匀下降0?7
%。就尽对数说,1978-1987年农业劳动由1937万人减少到1653万人;1995减少到1565万人
。?
由于江苏农村劳动的逐步转移,明显地改变了其经济结构和城市人口的比重。1995年国内生
产总值在三次产业的比重中,第一产业为16?4%,第二产业为52?7%,第三产业为30?9
%,城镇非农产业人口的比重已由1978年的12?5%上升到1987年的18?5%,1995年24?9
%。?
2.阶段性分析〓根据农村劳动力非农化的规模和速度,可将1978—1995年这一时期的农村劳
动力转移划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①低速阶级〓1978—1981年农村劳动力由2195万人增加到2231万人,增加了36万人。全社会
从业职员增加133万人,其中农业劳动力比1978年增加了82万人,第二产业增加37万人,第
三产业增加14万人。农业劳动力的尽对数在上升,比重却下降了0?3%。但是1981年城镇从
业人数增加96万人,城镇非农人口比重由12?5%上升到14?6%。?
②高速阶段〓1982—1987年农村劳动力净增340万人,年均增加48万人。农业劳动力由均增
加61万人,农业劳动力比重由1981年的69.4下降到48.2%,年均下降3?5%。全社会第二产
业从业职员比重上升到35%,上升了15
%;三产比重由10.6%上升到16.4。城镇非农人口比重由14.6%上升到18.5%。农村非农劳
动力出现了连续在年的超常规转移。?
③停滞阶段〓1988—1991年农业劳动力的尽对数和比重每年都在增加,1991年农业劳动力比
1987年增加118万人。同期全社会第二产业的劳动力也由1214万下降到1200万人,第三产业
劳动力增加66万人,比重上升1.1%。城市人口比重上升了2.7%。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停滞,是
由于国家控制基本建设投资规模,治理整顿经济环境,经济出现疲软,同时限制乡镇企业发
展政策,使乡镇企业发展受到一定程度的冲击;限制农村劳动力向大中城市流进,并清理已
流进城市的劳动力;忽视农业投进,使农业出现危机。城镇非农人口比重由18.5%上升到21.
2%其中1989年、1990年处于停滞,1991年比1990年微增0.2%。?
④回升阶段〓1992年后,经济发展又出现了一个新机,农村劳动力的分化摆脱了停滞局面,
出现了快速转移的态势。1995年比1991年农业劳动力尽对数下降了206万。农业劳动力占全
社会的比重由1991年的49.2%下降到1995年42.9%。城镇人口的比重由21.2%上升到24.9%
,但是城镇人口比重仍低于全国4.0个百分点。在回升阶段,农村劳动力非农化的转移过程
主要向三产转移。第三产业全社会的劳动力由1991年629万增加到813万;比重由18.6%上升
到22.3%。全社会第二产业劳动力的尽对数上升了71万,比重由33.3%增至34.8%。?
综上所述,我们从总体分析了江苏农业劳动力的转移和非农部分劳动力的吸收过程。反映出
江苏传统的劳动力转移是不利于农转非的,也不利于将农村户口迁到城镇的完全性转移。其
原因主要是城市二、三产业存在着严重的制度障碍,特别是户籍制度,将农村劳动力拒之门
外。另外农村非农产业的经营活动以市场为主,其转移机制是十分有效率的,而城市的招工
、用工、考学仍以计划为主,市场为辅看起来元体制。农村固然有部分符合国家规定的劳力
和人口,通过非市场途径迁移到城市,但数目很少。江苏的经济状况处于全国领先地位,其
城镇人口比重应该超过全国均匀水平,是符合经济规律的,但是江苏的城镇非农人口天气预
报而低于全国均匀数。因此我们以为,至2010年江苏城镇非农人口比重达到40—50%,还是
有可能的。?
江苏的城镇二、三产业吸收农村剩余劳力,将取决于营造新的城镇,并以此作为一个重要的
突破口,县城的市镇人口的规模发展为10-20万人,乡镇的市镇人口发展到1—3万人。加快
发展农村小城镇,增加城镇人口,其理由有二:一是全社会从业人数按三次产业化分,江苏
从业于第二产业的比重十多年来一直比全国高12.4个百分点。第一产业的比重又比全国低10
个百分点,第三产业低于全国1.8个百分点市镇人口低于全国4.0个百分点。二是1995年江苏
乡镇企业产什占农村社会总值的比重达85%。在农村已有相当比重的农村家庭连续多年来,
其从事二、三产业的人均收进已达到或超过城市人均水平,已经不存在把责任田或口粮 田
作为生活的退路或人生保险。?
二、跟踪样本村劳动力转移的实证分析,乡镇产业就业比重下降,由私营和家庭产业替补了
这种变化,而且不同的经济区域有不同的特点。?
为了取得江苏劳动力转移的可靠原始资料,进一步进步专题研究的技师和科学性。以下分析
所选用的资料,来源于中国社科院“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利用和转移研究”课题,在江苏十村
”的跟踪调查和我们的实地考查。在十人瞟中,按区域分布有苏南、苏中、苏北和城市郊区
;按经济结构划分有以乡镇企业、家庭产业和农业为主的村,并在每个村中选择10户进行分
析。因而这种实证分析能反映江苏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基本动向。?
其总的转移背景从表一可以看出即自1986年以后,农村非农劳动力的转移,使其结构发生了
变化。一是乡办产业从业职员由1986年的11.2%,下降了1994年9.0%。二是村办产业从业人
员由31.8%,下降至18.4%,下降了13.4个百分点,而私营业主和个体、家庭经营转移劳动力
比重则上升了17个百分点,由5.3%上升到22.3%。乡村集体产业转移吸收农业劳动力比重下
降其原因主要是发展后劲不足,同时在苏南一些村办产业,采用承包制,使村办产业从业人
员减少。而苏中和苏北的私营业主与家庭手产业的兴起,使得私营和家庭产业从业职员比重
不断上升。私营经济加速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向第二、三产业的转移,同时也加速了与其他的
憎爱分明制企业联合竞争,携手共进,共同推进农村产业化的进程。私营和家庭产业比重的
上升弥补了乡镇产业发展后劲不足,吸收农业劳动力减弱的一面。?
〖jy,2〗〖ht6h〗跟踪的二样本村劳动力转移构成情况表〓〓〓〓〓〓〓〓〖htss〗表一
〖bg(!
〗〖bhdfg3,wk10zq2,k36w〗行业〖〗〖zb(〗〖bhdg1*2,k6。5,k6w〗1980年〖〗1985
年〖〗1
986年〖〗1989年〖〗1992年〖〗1994年〖bhdg1*2,k3。11,k3w〗人数〖〗%〖〗人数〖〗
%
〖〗人数〖〗%〖〗人数〖〗%〖〗人数〖〗%〖〗人数〖〗%〖zb)〗〖bhdg1*2,wk10zq
2,k
3。11,k3w〗农〓〓〓业〖〗5631〖〗61.7〖〗3652〖〗37.4〖〗3449〖〗35.2〖〗3666〖
〗38.4〖〗3116〖〗33.7〖〗2981〖〗32.1〖bh〗工〓〓〓业〖〗1919〖〗21.1〖〗3797〖
〗38.9〖〗4856〖〗50.6〖〗4800〖〗50.3〖〗4692〖〗50.7〖〗4673〖〗50.3〖bh〗其中
:乡办〖〗764〖〗8.4〖〗698〖〗7.2〖〗1076〖〗11.2〖〗946〖〗9.9〖〗990〖〗10.7
〖〗832〖〗9.0〖bh〗村办〖〗961〖〗10.6〖〗2644〖〗27.1〖〗3057〖〗31.8〖〗1922
〖〗20.2〖〗1635〖〗17.7〖〗1707〖〗18.4〖bh〗组办〖〗34〖〗0.4〖〗53〖〗0.5〖〗
87〖〗0.9〖〗0〖〗0〖〗5〖〗0.05〖〗15〖〗0.2〖bh〗联营合作〖〗72〖〗0.8〖〗14〖
〗0.1〖〗131〖〗1.4〖〗65〖〗6.8〖〗67〖〗0.72〖〗48〖〗0.5〖bh〗私营家庭经营〖
〗88〖〗0.9〖〗388〖〗4.0〖〗505〖〗5.3〖〗1767〖〗18.6〖〗1955〖〗21.5〖〗2071
〖〗22.3〖bhdg1*2,wk10zq2,k6。5,k6w〗总劳力(人)〖〗9104〖〗9755〖〗9603〖〗95
68〖
〗9260〖〗9293〖bg)f〗??
〖jy,2〗〖hth〗跟踪的十个样本村劳动力外出与外来情况表〓〓〓〓〓〓〖htss〗表二〖
bg(!〗〖
bhdfg3,wk5,k5,k20,k6。2,k6w〗年份〖〗总劳力?(人)〖〗〖zb(〗〖bhdg1*2,k10
,k10〗外出劳动力〖〗常年性外出〖bhdg1*2,k5。4〗(人)〖〗%〖〗(人)〖〗%〖zb)〗〖
〗1-2个月?(人)〖〗2-6个月?(人)〖〗半年以上?(人)〖bhdg1*2,wk5,k5,k5。4,k6
。2,k6w〗1986〖〗9603〖〗946〖〗9.9〖〗386〖〗4.0〖〗375〖〗145〖bh〗1994〖〗92
93〖〗815〖〗8.8〖〗366〖〗3.9〖〗58〖〗39〖〗352〖bhdg3,wk5,k5,k20,k6。2,k
6w〗〖3〗〖zb(〗〖bhdg1*2,k10。2〗流进劳动力〖〗常年性流进〖bhg1*2,k5。4〗(人)
〖〗%〖〗(人)〖〗%〖zb)〗〖bhdg1*2,wk5,k5,k5。4,k6。2,k6w〗1968〖〗9603〖〗
655〖〗6.8〖〗360〖〗3.7〖〗2〖〗290〖〗3〖bh〗1994〖〗9293〖〗347〖〗3.7〖〗122
〖〗1.3〖〗18〖〗44〖〗163〖bg)f〗
从表二跟踪调查的十个样本村中,劳动力外出人数,由1986年9.9%下降至1994年的8.8%。流
进比重则由6.8%下降到3.7%,可见,随着经济的发展,小城镇的扩建和户籍制度的改进,农
村劳动力的活动将会出现进一步下降,并在小城镇中出现安家乐业的局面。?
三、农村劳动力结构变迁的战略原则,必须加快小城镇的建设,增加市镇人口比重以解决“
村村冒烟”的局面和大量的兼业化。?
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江苏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一个明显特点是变迁的偏斜性。它包括:
农村总产值结构间的偏斜性,小城镇与农村人口的偏斜性,乡办产业与村办产业的偏斜性。
具体表现在:①农村城市化滞后于农村产业化。改革开放以来“苏南模式”出现了一种现象
,就是经济上的“农村包围城市”,它是由于长期以来小城镇的发展不足,城镇人口比重偏
低,农村城市化速度偏慢而形成的。使城镇人口数目、规模、体系等没有相应扩张,呈滞后
状态。②村办产业数目多,规模小,效益差。“村村冒烟”是农村产业化一开始就带 有布
局分散,结构单一,离土不离乡的缺陷。在跟踪调查的样本村中,农村产业的从业人数,镇
(乡)办产业占17.8%,村办占36.5%。村办产业的过高比重,这不但造成外部基础投资不经济
,而且阻碍了城镇第三产业扫展。③兼业化对小城镇吸收能力弱。大量的劳动力转移的兼业
化,导致了非农就业的高度分散化,形不成规模农业,对小城镇吸收能力弱,也形不成规模
经济。根据对十村100户的 卷调查,大多数农户以为经营土地的目的是为了家庭口粮的占68
%,为了增加收进 占6%为了保住土地承包权的也占6%。而另一方面,又有33%的农户以为家
庭劳力多,土地少。?
从灌输农村和跟踪调查本村的非农产业的有机构成,以及镇(乡)办产业、村办产业的内部比
例来看,“村村冒烟”大大影响了小城镇对剩余劳动力的吸收能力。要解决这一格式,必须
改革现存的户籍制度,在农村劳动力向小城镇的转移中,应伴随着口向小城镇的迁移。在实
施中,可选择非农收进连续多年且定打听靠来源的农户,使他们的就业转移与户口迁移及农
村城市化同步进行。让他们转进小城镇,这是由于现有的大城市的福利政策具有某种排它性
,而且大城市的生存用度高于小城镇。另外,一些农民的自身素质,也难以在城市获得生存
用度,难以获得住房等。这说明,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和结构变迁,关键是加快农村区域内的
小城镇建设,即县城和乡镇。当然,我们也不要排斥他们进进大中城市。?
四、在超前理论的指导下,要熟悉到现代农业技术对劳动力转移的重要作用,农村劳动力的
结构变迁是农村产业化和城市化的伴随产物,农村城市化是农村人变为城市人的关键。?
1.要熟悉到现代农业技术在劳动力转移中所发挥的作用〓要进一步探讨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
向集约型增长方式的转变,必须以科技进步为我国农村经济再上台阶的根本动力。随着农村
劳动力结构的不断变迁,以及农村科学技术的推进。农业生产的技术进步将进一步促进农村
劳动力的转移,而劳动力的转移将进一步促进经济增长,使农业规模经营成为可能。1994年
灌输农业大量引进和推广“中间技术”、“适用技术”,全省农业科技进步所占比重达47,
比八十年代初高15个百分点,比全国均匀高19个百分点,作物栽培向模式化、轻型化方向发
展。全省2000多万面小麦栽培全面推广少(免)耕技术,省工、节劳、节本、节能。水稻重点
推广抛身和肥床旱育稀植,这不但解决了农民繁重的体力劳动,而且增产作用明显。这场适
用技术的静静革命,将为今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带来了更宽广的远景,并使农业开释出
更多的非农劳力。?
2.要熟悉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是经济发展的裨和重要标志〓农村已有劳动力从农业向非农产业
转移;新增劳动力资源从流进农业部分为主到流进非农产业部分为主,这是农村产业化和城
市化的伴随产物,与经济发展有着必然联系,是一个国家和地区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他取
决于城市发展的空间;取决于农业发展为其提供的支撑能力,取决于进步乡镇企业在市场竞
争中的素质和物化劳动的比重。在经济发展水平时,转移的农村劳动力集中在家庭手产业和
服务业,小贸易及临时性就业等,并在以后随着经济的增长由兼业变为专业。而在劳动力转
移过程中,政府的主要职能除了维***律、秩序及公共卫生外,还要加上其他服务,在贫困
的经济落后区域帮助修建道路、学校等。?
3.要熟悉到农村劳动力转移是一个长期巨大的经济发展工程〓关键是我们能否在政策上与理
论上超前运人。目前劳动力转移的主要原则应该是以小城镇为主,在有经济实力的区域可全
方位发展各类城市。从职业结构和产业结构的总趋势看,美国以及其他产业化国家劳动力的
特点,是农业社会向产业社会过渡。如美国在先后150年的时间里,劳动力的转移经历了五
个阶段。第一阶段,农业劳动力的比重下降,尽对数仍然上升。第二阶段,农业劳动力的比
重与尽对数都在下降。第三阶段,非农劳动力超过农业劳动力。第四阶段,产业劳动力超过
农业劳动力 。第五阶段,服务业劳动力超过一、二产业劳动力人数。对照以上理论,江苏
劳动力职业结构自1987年开始已进进第三阶段。在1978年至1995年的17年里,非农产业劳动
力每年上升2.0个百分点到2010年江苏劳动力转移可看进进职业结构的第四阶段。?
4.要熟悉到劳动力转移应该让农村人转变为城市人〓这种超前理论的依据是:城市比乡村有
更广阔的集聚空间和集聚信息的上风。城市的文化结构、生活质量和生活信息使城市社会不
接受没有受过教育的群体。城市的生存、生活、发展以及创造个人价值和享受空间比农村宽
广。因此现阶段,我们除了要进一步发展大中城市外, 更重要的是创建小城镇。由于现有
的城市国有大中型企业,由于资金、体制、结构等题目,使得现有城市产业不可能完全吸纳
富余劳动力,而且第三产业的容纳程度也颇为有限。今后的农业劳动力转移应逐步把“离土
不离乡”的形式,转变为“离土又离乡”的以农村小城镇为载体的就地转移为主。使小城镇
成为农村二、三产业的蓄水池,让转移出来的劳动者,蓄聚在农村区域内的小城镇上,并用
货币交换形式来获取生活与生产资料。这样就可以改变乡村劳动者,主要以直接作用于农业
而换取生活与生产资料来维系生存析状况,同时把传统农业改变为现代农业。使传统农业发
生质的变化,使农业成为“产业的农业”,张家港式的“城镇型农业”,贸工农一体化的高
效农业,使农业成为符合中国国情的户均经营10-20亩家庭小农场的规模农业。让务农劳力
达到或接近城镇劳动者的收进水平,从而达到城乡一体化。?
〖ht5h〗参考文献?
〖ht5”k〗1.陈吉元、庚德冒:《论中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经济治理出版社,1991年
。?
2.保罗·r·格雷戈里等:《比较经济体制学》,上海三联收店,1993年,中译本。??
(王永作,江苏省农林厅科教处高级农艺师)?
【江苏农村劳动力结构变迁的调查与思考】相关文章:
产业结构调整中的农村劳动力转移03-15
广东劳动力市场结构性失衡探究03-23
探析农村劳动力转移中存在的问题03-20
农村劳动力走向市场的障碍与出路03-21
江苏农村居民的收进差异03-21
湖南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研究03-07
试论劳动力成为商品所需条件的若干问题思考0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