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关于土地整理工程设计的论文
1项目设计方案
1.1项目区概况
2013年巴中市国土资源局经过深入调研,将巴中市恩阳区上八庙镇盘龙村、八庙村、季台村、窑垭村、断石村、白鹤村、白庙村土地整理项目申报为地方投资土地整理项目。土地整理项目区内以农业生产为主,农业机构及农业科技普及度不高,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小。项目区内土地利用以耕地为主。项目区总面积为1730.06hm2,确定整理面积980.09hm2,其中耕地面积为762.92hm2;园地面积8.14hm2;林地面积616.14hm2;城镇村及工矿用地115.53hm2;交通运输用地28.06hm2;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29.97hm2;其他土地168.79hm2。从土地垦殖率、土地利用率、耕地复种率几方面进行分析,项目区土地利用程度较高。
1.2土地平整工程
耕地整理的自然潜力要转化为现实潜力,会受到所处地区的经济实力、社会经济区位、技术、待整理耕地本身基础设施状况等多方面影响,确立耕地整理的现实潜力,要综合考虑这些因素的影响。项目区有可用以建设的专项资金,同时区位以及基础设施较好,具备平整工程的一般条件。项目区地形较平坦,水源充足保证灌溉,旱地水土流失严重,排水堵淤沟布置弯曲不合理。工程将零星散布的耕地纳入平整区,考虑土地整治区物种、地块、多尺度生态化要求确定平整方案原则:
(1)水田田型调整,按照“大弯随弯,小弯适当取直”的原则,对田坎进行整理。田块适当归并,沿排灌沟布置,垂直排灌渠筑田埂,有条件的实施小并大,减少田埂占地面积。改变关冬水种植制度,实行1年2熟种植制度水旱轮作,提高土地利用率。
(2)旱地改造坡薄土,变跑土、跑水、跑肥的“三跑土”为保土、保水、保肥的“三保土”,达到“平、厚、壤、固、肥”的标准。坡改梯配套蓄水池,有效减少水土流失的同时又保证了旱地灌溉用水,提高旱地的生产水平。在生态化和景观空间优化配置的统筹下,经济作物合理规划保证耕作区物种多样化,具体土地平整参数及整理后规划作物种植结构,见表1。
1.3农田灌溉排水工程
项目区以地表水为主要灌溉水源。一是整治山平塘、新建蓄水池截蓄地表水,提高径流水利用系数,解决耕地的灌溉水源,表2列出了部分典型山坪塘整治工程量;二是整治灌排渠,渠道引水,利用水库、山平塘进行自流灌溉,表3列出了部分渠道工程量。项目区内分布着103口堰塘,由于运行多年且只利用不维护的恶习,堰塘淤积、渗漏严重,甚至部分堰塘坝体已塌方。经实地踏勘,对项目区内损坏特别严重不能正常蓄水以及水利用系数不足50%的典型病塘,根据其排水设施、防水设施现状,参照其上游集雨面积和下游控灌面积,因地制宜进行坝体整治、防渗、整修防水口、增设溢洪道和适当清淤工作。根据项目区地形、土壤状况和生产水平,该区旱地灌溉主要利用集雨工程,雨水主要通过沿山腰的截流沟排入水池或山脚排水沟;水田多采用灌排结合渠,现有的灌溉渠系淤积较多渗漏严重,部分渠道壁坍塌。通过路、沟、池、凼配套建设的完善,使坡面水系在节约占地合理布局的同时做到能排能灌。排水沟采用《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规范》设计排涝标准为10年1遇,水田采用1日暴雨2天排除,旱地采用1日暴雨1天排除,据各级渠道的设计排涝流量确定排水沟的断面尺寸。部分排水沟工程量。项目区内规划整治沟渠3118.7m,使项目区内渠道基本形成网状结构,有效提高了项目区内的排涝能力。农田灌排设计在防止对生物圈和景观的持久改变和破坏,尽量减少对动植物生存环境的不利影响的要求下,强调生态和景观理论在工程设计中水源造成的重要景观功能衰退问题的影响,尽量减少了水系建设的生硬突变,尽可能地就地取材,减少了以往全部采取水泥硬化的措施对原有生态的破坏。
1.4田间道路工程
项目区内田间生产道路多为土路和泥结石路,受当地热带湿润季风气候,生产、出行、运输不便。规划新建田间道、生产路2级道路:田间道利用现有机耕路条件较好的村主干路硬化,规划路面3.5m宽砼路面田间道1585.3m和3.0m宽砼路面田间道13584.8m,路面为C30砼现浇20cm厚路面,其布局基本能满足生产和生活需要;耕作路秉承不以水泥硬化破坏土壤结构的原则采用预制板规划1.0m宽生产路9263m,与田间道相连相交。景观生态的土地整理要求田间道路状况。田间道路状况可用田间道路密度或田间道路连通度表示,田间道路密度大,田间道路通达度高,说明田间道路建设状况好,田间道路的连通性好。经整治改造后路面条件得到较大改善,使项目区内道路形成环状交通网,切实解决出行和运输问题。
2生态环境效益分析
项目区改变以增加耕地面积为主要目的传统土地整理规划,应用景观生态学,以生态农业建设为基础,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进行景观生态格局的调整,保留集中连片的生态价值高的景观类型,再将导致景观破碎的零星分布于耕地景观内部的其他类型景观调整为耕地景观。在充分利用现有景观廊道的基础上,在耕地景观内部适当增加各类景观廊道。在设计方案中,把农田水利配套设施建设、小流域综合治理、土地平整及田间道路建设紧密结合在一起,通过实施水源建设、灌溉渠系、田间道路以及土地平整和土壤培肥等工程措施,实现机械化作业,进行集约化规模生产,促进物种生存和繁殖,项目区各种用地结构得到了有利的调整(见表5),项目区形成“田成方,水成网、路相连、林成行”的标准农田生态系统,可以给当地居民带来愉悦的心情,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改善其生存环境。整理前的耕地利用等别指数为918,区域整理后耕地利用等别指数为2086,实现了作物最大现实潜力。
3经济效益分析
项目区地理位置优越,土地通过整理后,改良原有耕地面积762.92hm2,新增耕地面积88.50hm2,整理后耕地面积共计851.42hm2。整理后的土地种植结构中粮食作物以水稻为主,经济作物以油菜为主,适当种植蔬菜等,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达到了很大的改善。土地整理项目的经费主要用于购买各种建筑材料、电力设备、水利设施等,其余费用主要用于支付施工者的工资、项目的设计与验收等。这些资金通过开展土地整理活动流入与土地整理相关的各种行业,将带动相关行业的发展,有益于国民经济的发展。同时,土地整理后生产成本将降低产量将增加,从而提高农户的收入。根据工程预算,本项目总投资2062.72万元,根据整理后耕地经营管理的纯收入,预计静态投资回收期为8.44年,静态投资收益率11.85%。采用有、无本项目的对比增量进行直接效益计算项目实施年新增收益306.32万元,扣除维修和管理费用61.88万元,净增效益244.44万元,直接经济效益十分可观。
4结论与讨论
土地整理对提高项目区土地利用率和耕地综合生产能力具有极大推动作用。景观生态学的运用可以使单纯的增加耕作土地的状况得到改善。此工程在以增加耕地面积、提高生态环境品质及农地质量为目标的同时,利用先进理论基础,科学合理地设计,经济适用。整理后项目区具备实现农业产业化的基础,同时建议在项目区建成后的产业布局上,使农业产业基地生产现代化、规模化、产业化,通过“种、养、加”一条龙拉长产业链,发挥各自产业优势形成互补,追求最佳综合效益。
【土地整理工程设计的论文】相关文章:
课题论文材料的整理与分析06-15
河道治理工程设计论文10-19
河道治理工程设计论文05-23
采购专业论文参考文献整理06-03
毕业论文参考文献的整理12-09
电子工程设计要点与难点研究论文04-01
河道治理工程设计论文【推荐】10-19
土地整理在新农村建设中的意义06-15
界南河治理工程设计论文11-08
项目管理在通信工程设计中的作用论文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