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理工科大学生在音乐为媒介中提升人文素养论文
以培养“全面的人”为宗旨,从音乐教育遵循美育规律为原则,立足理工科高校实际,针对理工科院校学生思维方式与知识结构等特点,进而探究通过音乐鉴赏课程开发理工科院校学生潜能,提高其人文素质、艺术气质、审美能力、创造力与创新精神,力求使理工科院校音乐鉴赏课真正实现素质教育的目的。
音乐鉴赏作为艺术类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一个以人为教育对象、以培养人的综合素质为目标的教育实践活动,也是当代素质教育下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和陶冶情操的重要途径。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不仅体现个人审美修养,而且表现其文化素质水平,关乎到综合素养的提升。孔子说过“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礼记》曰“乐,所以修内也”,可见音乐对人的重要作用。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对音乐与创造力提升的言论更是人人皆知的。因此,目前越来越多的教学单位开始将音乐鉴赏课程纳入到公共选修课程之中。然而,工科类大学生作为社会群体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与文科类学生相比表现出不同特征,他们更善于理性思维,动手能力更强,但他们的艺术才能、感性思维则相对较为薄弱,导致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美育的缺失,他们的艺术潜质没有得到很好的挖掘和发挥。
音乐鉴赏课作为工科学生进行音乐教育的主要形式,因其通俗易懂,涉及面更广泛,音乐素质要求较低等特点,极易被工科学生所青睐。这正是美育介入的有利条件,也是非常有效的途径,具有其他学科无法替代的特殊意义。但是,面对专业技术教育的压力、文化娱乐的多元化、审美趣味多样性,理工科院校音乐鉴赏课程现状如何?音乐鉴赏课程于工科院校人才培养的作用如何认识?对这些问题的思考与研究,不仅有利于教育者转变观念,更有利于高校有效地实施包括音乐教育在内的艺术教育,对于工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与现实意义。
一
长期以来,我国对于理工科类学生培养的主要方向是尽可能使新培养的专门人才适应于社会所需,为他们今后就业奠定专业技术基础,这就容易形成院校的学科与学科之间交叉遇阻,学生缺乏更多的自主选择,特别是看似与专业没有的直接关系的艺术教育生存空间无形中被挤压。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人们的认识不断深化,教育主管部门的积极推动,音乐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之一,才逐步受到重视,大部分高校将其列入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之中,并有了很大改观和发展。但无需讳言的是,目前多数工科院校的音乐教学工作仍存在一些不尽如人意之处,不少人仍然囿于成见,对普通高校音乐教育的作用、价值、目标、任务的认识还较为片面,实际课程设计和安排中还是将音乐课作为选修课开设,有限的音乐课程被安排在教学计划之中,且课时有限。学生完全凭个人兴趣爱好去选课,使音乐教育仍处于一个薄弱环节,得不到教师与学生的关注和重视。有时流于表面,缺乏考核及约束机制,既不同于专业课那样,在学习、择业方面起到关键性作用,亦不同于英语、计算机、体育等课程属于考试必须过关的课程,这样音乐课就处于可有可无的边缘化境地。
同时,部分理工科院校对音乐教学的人力、财力、精力的投入方面,也未达到主管部门规定的基本标准,主要表现为音乐课师资力量配备不足,相应的硬件条件和设施短缺,管理体系不够健全等。公共音乐教育在课程设置方面,基本上借用专业的音乐教育或是师范类音乐教育的模板,内容设置也不能充分体现公共音乐教育的自身特点和学生实际需求,缺乏系统化的整体构想。同时,理工科院校的音乐缺乏科学的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很多课程都是由授课教师自行编排,随意性较大,与学生的需求不匹配,也不能遵循音乐教育的独特规律,造成教学目标不明确,教学进度不统一,教育深度没有标准可依,教学质量更是无法保证。加之音乐课师资力量匮乏,使得教学内容单一,教学模式单调,更使得工科院校的学生未能系统全面的接受音乐教育 ,缺乏必要的艺术氛围。工科院校在音乐知识学习方面的不利状况和环境,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音乐的态度。
另外,理工科院校美育的社会环境因素也不容忽视。虽然从 2005 年起教育部、财政部、文化部就已进行了高雅音乐进校园的活动,但音乐会的听众却仍以音乐专业的学生为主。其中原因之一即为非音乐专业学生的欣赏水平有限,特别是对于工科院校的学生而言,他们的专业课程安排紧,作业较多,业余时间还要协助教师进行实验,而系统的学习音乐课程没有时间。我们还注意到,工科院校学生很多表示喜欢音乐,但大部分仅限于流行音乐,而对于西方古典音乐和中国民族音乐的兴趣则较低,音乐欣赏仍停留在较低水平。上述状况从不同方面制约了美育的发展,更让我们感到这方面工作的必要性和紧迫感。
二
鉴于上述状况,工科院校学生因美育缺失而产生的心智方面障碍时有发生,由此带来的严重问题更让人痛惜。对于步入大学校园的学生来说,生理和心理有别于中小学生,他们正处在一个知识结构最为合理、情感和想象力最为丰富的年龄阶段,他们崇尚自由,但缺乏自我约束能力,思想极易出现偏激。比如:发生在复旦大学的投毒事件,学生在饮水机中投毒,导致同寝学生中毒身亡;就读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两名同学,因为发生了口角,最终以一人被刺伤而酿成大祸。还有北京大学的两起投毒案,中国矿业大学的铊盐投毒事件,扬州大学的秋水仙碱投毒案等,都反映出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而这些案件中所反映出的一个明显的共性—— — 犯罪嫌疑绝大部分都是理科生,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关切和反思。
对于大学生这个群体,重视其心理健康的重要途径就是心智的完善和理性的铸造。我们看到,现如今大多数理科生,从小所接受的都是传统应试教育,长时间操作技能的训练使他们很少与人文知识接触,更别说音乐素养,加之他们具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到实施犯罪的工具,在他们无法用言语同他人解决矛盾时,往往会任凭情绪所支配采取一些失去理智的方法去处理问题,就容易出现极端情况。而音乐素养则是控制这些症状的不可或缺的良药。正如《礼记》中所记载“凡音者,生于人心者也。乐者,通伦理者也”,也就是说懂得了乐也就接近了懂得礼了。礼乐两者兼得,也就为“有德”。《乐记》还说“乐也者,节也”, “乐者为同,同则相亲”, “乐至则无怨”,这些都充分说明音乐对于增强人的自控力、亲和力、包容心都是十分重要的。所以,我们在理工科院校通过音乐鉴赏课程的教学,更针对他们所处年龄阶段的心理、生理特征,注重用音乐激发正能量,促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其审美情趣和高尚的情操,塑造其健康人格将会发挥有效作用。这一点早在西周时期的礼教制度中就有所体现,如《礼记》中所载: “十年有三年,学乐、颂诗,舞《勺》;成童(十五岁),舞《象》,学射御;二十而冠,始学礼,可以衣裘帛,舞《大夏》”,这对教育工作者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三
在多年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大部分工科院校的学生在音乐基础方面有这样几个特点:其一,它们在中小学阶段接受的都是分数重、能力轻的应试教育,并且有一些重理轻文的心理,其音乐知识相对缺乏,艺术功底较弱;其二,一些理工科院校的学生,与艺术类院校和综合类院校相比,有很大一部分学生来自于偏远地区,没有条件甚至从来没有接触过音乐,致使他们进入大学阶段在接受音乐方面教育的时候,常常会显得茫然而不知所措;其三,理工类院校中男女性别相差较大,有些专业甚至出现男生占有比例为 90%以上,女生则不到 10%。科学理论研究表明,男生和女生在大脑构成与思维方式上本身就存在差别,女生天生就具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阅读能力以及词汇积累能力,而男生的优势主要表现在对复杂的数字与数量关系上的把握、空间方位辨别,几何图形识别等方面。这是我们在工科院校开展音乐教育必须面对的现实,也就要求我们必须寻找更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和途径。从心理学角度看,人的大脑分为结构基本系统的左右两半球,左半球是理解语言的中枢,主要完成语言、逻辑、分析、代数的思考,具有连续性、分析性等特点。右半球则具有接受音乐的中枢,负责可视的、几何的、综合的思考行为,常被称为“音乐脑”。现当代理工科学生,由于长时间操作技能的训练和培养,使得他们在学习高数、物理、化学等理论课程时游刃有余,所以左大脑经常被利用。而右大脑则比左大脑利用的少得多,对于实际图纸设计、产品研发等方面缺乏空间的想象能力。大多数工科类大学生仅热衷于其专业范围内的文化知识、专业技能,而很少接触或者不接触人文知识包括音乐。这实际上是封闭了自己的视野,久而久之会导致其感知力、记忆力、想象力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抑制。我们音乐鉴赏课作为工科学生进行音乐教育的主要形式,就是要从这样的缺口处导入,去激发学生的潜能,弥补其不足。具体方式如下:
1 、 感知能力的提升
音乐鉴赏的过程并不是机械地照搬和理解乐谱上的术语,是音乐鉴赏者凭借听觉去感性地把握与领会音乐的一种心理活动。我们以提升感知能力为基本出发点,进而强化学生对于客观世界的感性把握能力,并使之理性升华。我们始终要把培养学生的感知能力渗透到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各种艺术教育特点和优势,通过音乐鉴赏课潜移默化地来提升学生的感知能力从而提高认知能力。特别要注意这些学生经常需要面对构图设计中各部件之间的协调与统一,产品外观设计、线条的自然流畅等与审美相通的地方,利用这里的特长和优势,促进他们对真善美的追求与向往,顺势引导,巧妙对接,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 、 记忆能力的提升
记忆力是指通过识记、保持、再认知的方法,重现客观事物所反映的内容或经验的一种能力。根据记忆内容的变化,记忆可分为:动作记忆性、情绪记忆、形象记忆以及抽象记忆。工科学生因其专业的特殊性,在平时的学习中需要熟记大量的公式,并加以应用,记忆对他们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人通过不断地记忆来得到知识的积累,从而获得认知能力的提升,这也是人的特殊能力。然而情绪记忆是通过体验而产生的情绪与情感的记忆,因为这种体验是自发的,是情不自禁的,所以这种记忆的内容框架牢固、深刻。我们努力通过音乐鉴赏课程把他们从概念、数字、逻辑等方面的机械抽象型记忆中解放出来,让他们在生动美妙的音乐中锻炼情绪记忆能力,在快乐中获取新的能力,这也是对他们专业学习的巨大促进。
3 、 创新能力的提升
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的灵魂,是当代大学生不可或缺的能力。优秀的音乐作品让听者在感知美的同时,激发出巨大的自由想象的空间。一件优秀的音乐作品中凝聚着创作者对当时的情况、情绪、心灵与情感等方面的综合反应,通过不断欣赏这样的音乐作品,使人们视野更广阔,思绪更深远,甚至会产生很多科学的灵感。有文字记载,爱因斯坦承认自己发现相对论就是受到了音乐氛围的启迪,科学发展史上这种例证很多。对理工科学生而言尤为重要,常沉浸于美妙悦耳的音乐之中,能够激发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进而提升他们的创新能力。授课教师可以在音乐鉴赏的教学中,根据教学的内容营造灵活多样的教学情境,充分利用现代技术所能支持的教学手段,在激发学生对音乐学习兴趣的同时,指导他们深入到教学情境中,尽情的联想和思考,让他们不由自主的动脑、动手,对音乐作品进行研究探讨音乐中无尽的奥秘,并肯定其在研究探讨过程中的创新思维及创新行为。这样的音乐鉴赏课程,比较容易抓住学生心理,使他们在接受音乐教育的过程中发展形象思维,有利于大脑左半球功能的调节和开发,从而避免单一的抽象推理,增强对学习对象的理解和掌握。
音乐鉴赏课作为一种审美再创造的活动是工科院校实施素质教育和音乐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音乐感知、想象联想、理解认识等多种心理功能综合的动态过程。这些心理因素彼此相互渗透,存在着微妙的关系,对于学生的感知能力、记忆能力、创新能力均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是激发工科学生潜力的有效途径。
四
艺术教育的魅力在于可以使人们在精神和道德上得到升华,通过发现音乐的美而创造生活的美。根据学校音乐课程改革的方针,普通高校音乐教育大致有三个目的:一是通过音乐教育增强学生的记忆力、反应力、想象力、判断力,同时具备一定创造性思维能力;二是为学生构建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和艺术氛围,丰富其课余生活;三是授予学生一定的审美观念,同时使学生学习到一些基础音乐知识,并能从中体会到一些音乐艺术美,提高其精神境界。从上述几点来看,学校音乐教育要培养的对象与音乐鉴赏课程所表现出的特征是一致的。作为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今天,我们要以人为本,在注重创新思维的大前提下进行工科院校音乐鉴赏课的教学,把握工科院校学生的特点,了解他们对音乐知识的掌握程度,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切实有效地帮助其感知音乐美,引导学生赏析并亲近音乐,让他们于大学期间尽情展现青春活力,培养良好的气质和修养,这也为他们将来提供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我们在这里并不是把音乐教育抬高到喧宾夺主的位置,但是艺术教育不足不能不引起更多的深思,这方面发展的巨大潜力值得我们更多的探索和研究。要注意发挥音乐在这几个方面的特殊作用,对现有教学体系进行有益的补充。其一,注重音乐对人的感情和认识的矫正作用。《五经通义》说“(乐)所以禁奢侈,涤邪志,通中和也”。其二,注重音乐对增强人对群族认同感的作用。《乐记》所说的“乐者为同,同则相亲”, “乐至则无怨”对我们来说很有价值。其三,注重音乐对形成族群凝聚力的作用。《礼记》曰“乐文同则上下和矣。乐者异文。合爱者也。”这也是我们的价值观所认同的。其四,注重音乐对增强人的道德规范自觉性。《礼记》曰“乐者所以象德也”, “仁近于乐。乐者敦和”,可见音乐对道德升华的作用不容忽视。现如今,知识经济与信息科学快速发展, “科学技术就是生产力”、“科教兴国”等观念的相继提出,促使教育在当今这个社会的大环境下面临着新的挑战,而综合型人才的教育是我国发展国力水平的关键,硬实力与软实力互为表里,相辅而行。知识和人才、民族素质和创新能力,越来越成为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理工类高校音乐素质培养是其文化艺术素质、专业能力和人格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笔者在长期从事理工科院校音乐素质教育的工作中,越来越深刻的意识到任重道远,也感到这方面的空间巨大,且大有可为。
【理工科大学生在音乐为媒介中提升人文素养论文】相关文章:
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养论文10-29
浅谈大学媒介素养教育初探的论文07-07
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研究论文10-26
媒介素养教育主题活动的思考论文07-21
论英美文学作品赏析中人文素养的提升论文07-25
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的媒介素养教育研究论文08-30
把人文素养渗透到小学英语教学中的论文06-29
谈大学生社团人文素养教育研究的论文09-16
高中美术鉴赏课对提升人文素养的作用论文(通用6篇)08-22
新媒体对大学生人文素养教育的促进论文0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