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浅谈MRI对跟腱损伤的诊断有何价值
跟腱是人体最强的肌腱。它的主要功能是在站立时固定踝关节,防止身体前倾,同时对负重、奔跑、跳跃等活动均起一定作用。因此,当跟腱损伤时,下肢活动及其功能均受到明显的影响。临床对跟腱的损伤易造成误诊、漏诊,造成预后不良。本文的目的在于探讨MRI对跟腱损伤的诊断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2005年3月至2008年5月我院MRI诊断为跟腱损伤并经手术证实的患者21例,其中男19例,女2例,年龄18~46岁,平均年龄36岁。多为外伤或运动损伤,病史最短2小时,最长3天。使用仪器为XGY-0.35T开放式磁共振检查系统。检查序列常规SE /FSE /STIR,采用矢状位及轴位扫描方式。
2 结果
本组21例患者中,15例跟腱完全断裂者全部为男性,部分撕裂的男3例,女3例,年龄18~46岁,平均年龄36岁。跟腱断裂部位在跟腱附着点上3~5.5cm,其中12例损伤位于跟腱附着点上3~4cm处,6例位于4~5cm处,3例位于5~5.5cm处。MRI表现:跟腱完全撕裂时,表现为跟腱结构紊乱与周围脂肪组织界限不清,跟腱的连续性中断,信号不均, T1WI呈中低信号,T2WI及STIR呈高信号。跟腱的磨碎或扭曲通常说明肌肉的回抽,肌腱周围的亚急性出血在T1加权像呈高信号,水肿或炎症在T2加权像或STIR像上呈高信号。部分跟腱撕裂表现为线状或局灶的高信号和局灶的纤维增厚。不完全撕裂至少在一个矢状面上能显示肌腱的连续性,急性损伤在T2加权像呈高信号。
3 讨论
正常成人跟腱长约15cm,跟腱断裂部位常发生在跟腱附着点上3~4cm,此处为跟腱最狭窄处,其次为肌腱交界处和跟骨附着点处。跟腱损伤大多发生于中年人,多由于运动等致足部猛力牵拉或外伤所致。临床对跟腱的撕裂常造成误诊、漏诊,mafful报道误诊率20%~30%[1]。正常跟腱在T1加权像,T2加权像均呈低信号,在打石膏前后都可用MRI来评价跟腱的损伤。矢状面脂肪抑制序列用来显示肌腱内和肌腱周围软组织的出血和水肿,横断面脂肪抑制序列用来显示积液、出血或跟腱的炎症变化,薄层3mm的冠装面成像可显示跟腱的宽度和跟腱纤维的断裂情况。
MRI可直接显示跟腱的形态,可准确显示跟腱撕裂的部位和挫伤、水肿、出血等典型的MRI征象。可靠性、敏感性高,安全,无创伤,对临床治疗具有重要意义,是跟腱损伤首选的检查方法。
【参考文献】
[1]张启光,于红霞.腓骨长肌腱移位修复陈旧性跟腱断裂12例[J],中华修复重建外科杂志,2002,16(5):365.
【浅谈MRI对跟腱损伤的诊断有何价值】相关文章:
浅谈中华道德的文化价值11-17
浅谈数学精神及其教育价值04-21
浅谈发动机异响产生的原因及故障诊断08-18
浅谈民窑瓷绘的艺术价值06-03
浅谈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文(通用10篇)05-11
高氧对肺损伤患儿的影响研究05-01
浅谈生命的可贵06-08
浅谈供热节能0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