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心力衰竭与肾上腺素受体
毕业论文摘要:
20世纪80年代初期有人提出心衰时伴有循环儿茶酚胺,特别是去甲肾上腺素(NE)的升高,且NE水平越高往往预示着心衰的预后越差,推动了肾上腺素受体(AR)与心衰关系的研究,尤其在β-AR与心衰发病以及β?AR拮抗剂在心衰治疗中的应用等方面取得了引人瞩目的进展。
上海第2医科大学附属仁济医院麻醉科 陈 杰 王祥瑞
20世纪80年代初期有人提出心衰时伴有循环儿茶酚胺,特别是去甲肾上腺素(NE)的升高,且NE水平越高往往预示着心衰的预后越差,推动了肾上腺素受体(AR)与心衰关系的研究,尤其在β-AR与心衰发病以及β-AR拮抗剂在心衰治疗中的应用等方面取得了引人瞩目的进展。本文就心力衰竭时肾上腺素受体作综述。
1、心力衰竭时交感性肾上腺素能系统 在严重的心力衰竭,血浆中去甲肾上腺素是上升的。上升的程度和心力衰竭的严重程度有关系。血浆NE水平和预后也相关。所以,有理由认为,心力衰竭引起交感神经的激活,而这种激活具有不利的影响。1个可能的机制是,受损的心肌功能引起相对性高血压,刺激压力受体,激活交感神经系统。在严重充血性心力衰竭时,过度的儿茶酚胺刺激,对于衰竭的心肌,具有直接毒性作用。潜在的有害作用包括:①促进的肌纤维膜的通透性;②细胞内钙超负荷和舒张期钙减少的迟缓;③过度cAMP或钙刺激之后,促进发生心率不整;④机械功能受损,可能伴有舒张功能受损;和⑤心肌氧的浪费。最终效应加速了心力衰竭的进程。
交感性刺激的血流动力学的主要结果,包括:①β-介导的窦性心动过速和α介导的外周血管收缩,这两种反应对衰竭中的心肌都具有潜在的有害作用,前者通过减少舒张期充盈时间,后者通过增加后负荷;和②强力的正性收缩能效应,部分代偿搏出量的下降和心肌已经发生的收缩衰竭,过度的长时间的心肌交感性刺激可能直接导致β1-肾上腺素能受体的下调作用,或者也牵涉到基因重编程序作用,最终结果是对儿茶酚胺反应的减弱 。
2、心衰时β-AR及其信号转导通路的改变
1.β-AR的改变: 1952年,Bristow等首先报道慢性心衰时左心室β-AR蛋白密度降低,β-AR对激动剂的反应性下降。随后发现β-AR数量的减少仅与心衰的严重程度有关而与引起心衰的病因无关。通常非衰竭心室肌βl-与β2-AR密度的正常比值约为77:23,而在心衰时2者的比值可升至62:38,原因在于心肌βl-AR密度明显减少,而β2-AR密度并无明显变化。这1改变在扩张性心肌病或缺血性心肌病等心肌明显受损的慢性充血性心衰患者中尤为明显。
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又从基因水平探讨了β-AR表达与心衰的关系。通过对β1-与β2-ARmRNA水平的表达进行了测定,证实衰竭心肌βl-ARmRNA的稳态水平明显降低,提示心肌β1-ARmRNA生成减少或降解增多是导致β1-AR蛋白密度下调的主要原因。心衰时β2-ARmRNA无明显变化,但会出现功能性脱偶联,其机制被认为与β-ARKmRNA的表达增多或活性增高有关,且主要以β-ARKl的改变为主。最近的研究发现,过度表达ARK2的转基因小鼠在异丙肾上腺素刺激后出现心肌收缩力的减弱,而过度表达ARK2抑制物的小鼠无论有无异丙肾上腺素存在,均显示出增强的心肌收缩作用。
摘要:
20世纪80年代初期有人提出心衰时伴有循环儿茶酚胺,特别是去甲肾上腺素(NE)的升高,且NE水平越高往往预示着心衰的预后越差,推动了肾上腺素受体(AR)与心衰关系的研究,尤其在β-AR与心衰发病以及β?AR拮抗剂在心衰治疗中的应用等方面取得了引人瞩目的进展。
上海第2医科大学附属仁济医院麻醉科 陈 杰 王祥瑞
20世纪80年代初期有人提出心衰时伴有循环儿茶酚胺,特别是去甲肾上腺素(NE)的升高,且NE水平越高往往预示着心衰的预后越差,推动了肾上腺素受体(AR)与心衰关系的研究,尤其在β-AR与心衰发病以及β-AR拮抗剂在心衰治疗中的应用等方面取得了引人瞩目的进展。本文就心力衰竭时肾上腺素受体作综述。
[1]
【心力衰竭与肾上腺素受体】相关文章:
非选择性β受体阻滞剂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对运动耐量的影响03-18
老年人心力衰竭的健康教育03-16
2型糖尿病与心力衰竭03-08
探析老年心力衰竭的临床特点与护理03-19
心律失常与受体相关研究03-20
浅论慢性心力衰竭的中医研究进展03-18
有关舒张性心力衰竭的中医研究进展03-18
玉米转基因受体材料筛选研究11-14
银杏叶片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的影响0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