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B超观察急性病毒性肝炎胆囊壁改变的临床医学价值
毕业论文【摘要】 评价B超检查胆囊壁改变在病毒性肝炎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对147例病毒性肝炎患者常规B超检查,测量胆囊壁厚度。[结果]本组147例,119例有不同程度胆囊壁增厚,占80.9%。[结论]B超观察胆囊壁改变对急性病毒性肝炎的诊断、鉴别诊断、疗效判断及预后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关键词】 B超检查 胆囊壁 病毒性肝炎
Abstract:[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clinical value of gall bladder wall change of virus hepatitis tested by B?ultrasound.[Method] Make routine test to 147 cases of virus hepatitis with B?ultrasound,measure gall bladder wall thickness.[Result] 119 cases had increased gall bladder thickness in different extent,occupying 80.9%.[Conclusion] Observation with B?ultrasound test has high clinical value in diagnosing and differentiating acute virus hepatitis,judging cure effect and prognosis.
Key words:B?ultrasound test;gall bladder wall;virus hepatitis
病毒性肝炎是临床常见传染病病,常表现为乏力、恶心、纳差等消化道症状,可伴有黄疸。实验室检查以血清胆红素增高,转氨酶升高为主要表现。本文对我院传染科1998年5月至2006年11月147例资料完整的病毒性肝炎患者,作常规B超检查,其中胆囊壁的改变,进行回顾性分析,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147例均为我院传染科住院患者,男91例,女46例,年龄6~57岁,平均37岁。以往均无胆道疾病史。所有病例均经临床及实验室检查或肝脏穿刺病理检查证实。
1.2 方法 所用仪器为DU?4、HDI?4000型超声诊断仪,凸阵探头,频率为3.5MHz。所有患者禁食8~12h,体位采用平卧位或左侧卧位,B超常规检查肝胆胰脾,测量胆囊最大长径,前后径以及前壁的厚度。在空腹情况下,胆囊长60~90mm,前后径20~30mm,胆囊壁光整、清楚,正常胆囊壁厚度(前壁)小于等于3mm[1]。
2 结果
胆囊壁厚度大于3mm,认为是胆囊壁增厚。本组急性病毒性肝炎147例,胆囊壁增厚的119例,占80.9%,其中急性黄疸型肝炎96例,胆囊壁增厚85例,占88.5%,急性无黄疸型肝炎51例,胆囊壁增厚34例,占66.7%。胆囊壁增厚大多非常显著,厚度在3.1~19.2mm之间,平均厚度0.7cm,并为向心性均匀增厚,胆囊腔呈缩小甚至消失改变,胆囊体积正常或较小,增厚的胆囊壁回声,外侧清晰增强,向内回声逐渐减低,可表现为“双边征”征象。
3 讨论
3.1 胆囊壁增厚机理探讨 胆囊壁增厚是病毒性肝炎的一种常见肝外表现形式,形成机理作者认为与下例因素有关:(1)肝胆紧密相连,急性肝炎时,肝炎病毒对胆囊壁的直接刺激作用,造成胆囊壁一种无菌性炎症反应,因此引起胆囊壁的增厚。(2)肝细胞炎症时发生肿胀变性,体积增大压迫肝内毛细胆管,造成一过性门脉高压,引起胆囊静脉回流障碍,引起胆囊壁水肿、增厚[2]。一过性门脉高压同样可造成淋巴回流的障碍,进一步加重胆囊壁水肿、增厚。(3)急性黄疸型肝炎时由于胆盐生成减少,排泄到肠道的胆盐大部分被重吸收形成肠肝循环,由于胆盐的浓度的下降,排泄到十二指肠的胆盐浓度也随之降低,而胆盐经负反馈松驰胆囊,抑制内源性CCK释放,而造成胆囊内胆汁淤积和代谢障碍[3]。(4)肝炎病毒长期活动,常会出现白、球蛋白比例倒置,造成低蛋白血症,引起胆囊壁水肿、增厚,另外肠源性内毒素血症[4]可进一步促进胆囊壁的增厚。
3.2 诊断与鉴别诊断 本组147例各型病毒性肝炎中,119例有不同程度胆囊壁的增厚(占80.9%),尤其以急性黄疸型肝炎(占88.5%)为显著。许多学者发现急性黄疸型肝炎早期实质超声改变不明显,主要表现胆囊壁增厚,胆囊腔缩小,囊内透声差等间接征象,急性黄疸型肝炎的这种声像变化几乎达到100%[5]。因此,B超检查胆囊壁的改变对急性病毒性肝炎早期诊断具有重要价值。B超检查胆囊壁的改变对鉴别诊断方面也有意义,当临床出现黄疸,B超检查胆囊壁增厚而肝内外胆管无明显扩张时,应
首先怀疑急性黄疸型肝炎,同时结合临床症状及实验室相关检查,大多患者能确诊。如能在治疗过程中多次复查B超,发现随肝炎病情恢复而胆囊壁逐渐变为正常的,更有助与胆囊其他疾患的鉴别。
3.3 对疗效与预后判断的意义 本组119例胆囊壁增厚者,均为本院传染科住院患者。行中西医结合治疗后,发现随着血清胆红素、谷丙转氨酶下降,临床症状逐渐好转的,胆囊壁也逐渐变薄,甚至完全恢复正常,这些患者疗效及预后都较好。经治疗2~3个星期后,胆囊壁持续增厚,血清胆红素、谷丙转氨酶一直波动在正常范围以外,往往提示病情重,疗效、预后差。因此,急性病毒性肝炎在治疗期间,胆囊壁持续增厚患者,临床医师应当考虑到疗效不佳,有必要及时改进治疗方案。
【参考文献】
[1] 周永昌,郭万学.超声医学[M].第4版.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3:956.
[2] 周一波,范顺富.超声检查胆囊壁改变在急性黄疸型肝炎中的临床价值[J].中国超声诊断杂志,2005,6(6):417?418.
[3] 王洪智,吴东升,张风君,等.超声检测胆囊收缩功能对判断急性肝炎及其预后的价值[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1999,15(9):24?26.
[4] 邱德凯,主编.慢性肝病临床并发症现代诊治概念[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248?256.
[5] Sharma MP,Dasarathy.Galibladder abnormalines in actue hepatilis:a prospective ultrasound cvaluation[J].J Chn Gastroenterol,1991,13(6):97?700.
【B超观察急性病毒性肝炎胆囊壁改变的临床医学价值】相关文章:
长庆油田部分前线职工B超检查结果分析06-08
原发性胆囊癌32例临床分析05-31
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病人的治疗05-08
试论诚信及其价值06-01
关于自然资源价值的劳动价值论解析04-21
王维诗的美学价值02-23
论急性运动对骨骼肌mTOR信号通路的影响05-10
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胰腺炎0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