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CT与核磁共振对股骨头坏死的临床诊断效果研究
摘要:目的 对CT与核磁共振对股骨头坏死的临床诊断效果进行研究。方法 采取回顾性分析,将该院2013年4―10月接诊的54例股骨头坏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患者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27例患者接受CT检查,观察组27例患者采用核磁共振进行检查。结果 对照组共有16例患者确诊,诊断准确率为59.3%;观察组共有23例患者确诊,诊断准确率为85.2%,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相较于CT,核磁共振用于诊断股骨头坏死准确率更高,优势更明显,适合与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CT;股骨头坏死;核磁共振
股骨头坏死为临床常见髋关节疾病,多由血液病、烧伤、风湿病所致,好发于25~45岁人群。该疾病的发生会严重影响到患者的正常生活,患者临床表现以髋关节和受牵扯组织有剧烈疼痛感为主[1]。随着我国医疗水平的提升,CT以及核磁共振(MRI)技术在临床得以普及,并在诊断股骨头坏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该研究将该院2013年4―10月接诊的54例股骨头坏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CT与核磁共振对股骨头坏死的临床诊断效果进行研究,现报道如下。
一、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整群选取该院收纳的54例股骨头坏死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对该院治疗、研究均知晓,同时签订知情同意书。随机将患者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27例患者中,男性患者有15例,女性患者有12例;患者年龄在32~67岁之间,平均年龄(49.5±5.4)岁;病程在3~41个月之间,平均病程(22.0±4.3)月。观察组27例患者中,男性患者有14例,女性患者有13例;患者年龄在35~65岁之间,平均年龄(50.0±5.2)岁;病程在1~45个月之间,平均病程(23.0±4.3)月。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接受CT检查,检查体位取仰卧位,使用CT扫描仪对患者进行平扫以及相关扫描检查。扫鸟厚层最高可达20 mm,层间距离控制在10~15 mm的范围内。重点扫描患者病灶地区,对患者病灶部位进行5 mm厚度或加层扫描[2]。观察组患者接受MRI检查,检查体位取仰卧位,以便成像。使用Marconi0.23T机检查扫描,扫描层厚度最低值为4 mm,最高值可达9 mm。重点扫描患者病灶地区,对患者病灶部位进行4 mm薄层或加层扫描[3]。
1.3 股骨头坏死分期标准
使用Harris评分法,对患者髋关节功能进行评估。结合患者治疗前后,髋关节功能评分改变情况进行分析,拟定相应标准[4]。诊断影像则按照ARCO的分期等级对股骨头坏死病情进行分期,股骨头坏死分期共有I~IV四个等级,I期:经MRI、CT以及X线片检查,均可确定存在异常。II期:经MRI、CT以及X线片检查后虽发现异常,但透过影像并未发现患者股骨头形态存在任何异常。III期:经X线片检查,可发现骨头存在不同程度的塌陷现象。IV期:X线片中可清楚看到股骨头塌陷变平。
1.4 统计方法
所有采集数据均经SPSS16.0软件做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以率(%)表示,组间对比行χ2检验。P<0.05代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二、结果
2.1 两组患者检出率对比
对照组共有16例患者确诊,诊断准确率为59.3%;观察组共有23例患者确诊,诊断准确率为85.2%,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检出率对比详情见表1所示。
2.2 两组患者病情分期对比
对照组确诊的16例股骨头坏死患者中,可检查出I期患者6例,患者CT影像表现为骨小梁增粗、变形;II期患者5例,患者CT影像表现为轻微骨质增生,部分患者影像学现实有骨板壳断裂现象;III期患者有3例,影像学现实股骨头骨质有断裂变形现象;IV期患者有2例,可发现关节面存在塌陷、变平现象。观察组确诊的23例股骨头患者中,可检查出I期患者9例,在T2加权像上,表现出双线征;II期患者有5例,在T1和T2加权像上,均检表现为高信号;III期患者6例,在T1加权像上表现为低信号,在T2加权像上表现为高信号;IV期患者有3例,在T1和T2加权像上均表现为低信号。
三、讨论
股骨头坏死多由关节长期供血不足、血液循环障碍所致。大部分患者因对自身疾病缺乏足够认知,在疾病发生后没有积极配合治疗,最终导致病情延误,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机。提高股骨头坏死临床诊断率,同时准确掌握患者个人病情,不但能够为临床确诊提供可靠依据,还能为后期治疗方案的拟定提供重要参考,而这些对于改善预后质量,优化治疗效果显然是大有裨益的。在过去,临床多采用X线片进行股骨头坏死的诊断。X线片检测技术操作便捷,所需耗费的成本也比较低,不过,由于X线技术有限,用于诊断股骨头坏死早期病变并不能获得理想的效果,非常容易出现漏诊现象。
随着我国医疗水平的不断提升,临床诊断技术日趋成熟。CT与MRI技术的诞生,更是将股骨头坏死的临床诊断提升到了新的高度。近年来,CT技术与MRI技术在临床获得广泛应用。CT扫描仪主要用于对患者进行全身扫描,以便观察患者的全身情况。MRI则更倾向于对局部软组织区域的重点扫描,以便了解病灶的详细情况。透过CT影像可清楚发现骨小梁结构存在病变,同时可发现不易察觉的骨折以及关节坍塌现象。主治医生完全可以结合骨关节坍塌面积的大小以及严重程度,对股骨头坏死进行准确诊断。相较于CT技术,MRI技术的应用则更为广泛,这主要是由于MRI技术具备多方位立体成像的性能,在软组织的扫描方面,能够体现出明显的对比度优势[5]。正因如此,在辨别股骨头坏死的病变部位的解剖学形态时,MRI成像分辨率会更高,能够十分清楚地反映出病变部位的具体情况。所以,MRI用于股骨头坏死早期诊断受到了广泛认可,并成为了临床诊断骨骼病变的理想选择。
在该研究中,使用CT诊断的对照组患者,股骨头坏死诊断准确率为59.3%,楼帧率为:40.7%;使用MRI诊断的观察组患者,股骨头坏死诊断准确率为85.2%,楼帧率为14.8%,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结果提示,相较于CT诊断,使用MRI诊断股骨头坏死检出率更高,在疾病的早期确诊以及病情分期的诊断方面明显更具优势,该结论与刘伟平等人报道内容基本一致[6]。另外,李乃金等人经研究发现,相较于CT检测,MRI检测无需使用X射线和造影剂。对患有股骨头坏死病变的患者使用X射线,容易使患者受到辐射损害[7-8]。而MRI技术很大程度上减轻了对患者机体造成的损害,属于相对安全且绿色的诊断技术。同时,在检查速度方面,MRI技术也体现出了明显优势。CT检查速度比较慢,而且用于骨科等疾病病灶去检查面积与范围会存在局限性。相较之下,MRI技术检测速度快,还能结合使用者需求,缩放病灶部位的诊断范围,并可实现多层次、多角度清晰成像,能够为临床诊断的准确性提供可靠保障。
综上所述,CT与核磁共振在股骨头坏死的临床诊断中,均能发挥出良好的应用价值,能够为临床诊断提供可靠依据。相较于CT技术,核磁共振技术在股骨头坏死的临床诊断中诊断率更高,优势更为明显,具备于临床推广应用的意义与价值。
参考文献:
[1] 俞丽.100例股骨头坏死患者CT与核磁共振诊治比较研究[J].亚太传统医药,2012,8(10):124-125.
[2] 王文兵.股骨头坏死患者CT与核磁共振诊断的比较研究[J].中国CT和MRI杂志,2012,10(6):102-103.
[3] 熊昆.CT与核磁共振技术在股骨头坏死诊治中的比较研究[J].亚太传统医药,2013,9(1):192-193.
[4] 张峰.临床采用CT与MRI诊断股骨头缺血坏死的价值比较[J].吉林医学,2013,34(36):7708.
[5] 刘伟平,贺新朱,雷永松.CT与核磁共振诊断股骨头坏死患者临床效果对比分析[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4,25(3):661-662.
[6] 李广明.股骨头坏死患者CT与核磁共振的临床诊断价值[J].中国临床保健杂志,2012,15(3):300-301.
[7] 张丽.用CT检查和核磁共振检查诊断股骨头坏死准确性的对比[J].当代医药论丛,2014(17):45-46.
[8] 郭鹏举.比较CT与核磁共振技术在股骨头坏死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中国卫生产业,2014(32):162-163.
【CT与核磁共振对股骨头坏死的临床诊断效果研究】相关文章:
腹部闭合性损伤诊断中CT的临床应用价值11-14
肝囊性病变的CT诊断03-07
成人脊柱结核的X线及CT诊断03-22
腹部创伤的临床诊断03-16
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的CT及MRI诊断03-25
关于CT 设备维修管理的研究03-16
高分辨CT对肺部空腔性病变的诊断价值03-25
口腔黏膜天疱疮临床诊断与治疗0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