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颈外静脉穿刺及其护理干预在心源性

时间:2024-07-31 11:21:17 临床医学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探析颈外静脉穿刺及其护理干预在心源性

  颈外静脉是颈部最大的浅静脉,由下颌后静脉的后支和耳后静脉、枕静脉等汇合而成,沿胸锁乳突肌浅面斜向下后行,在锁骨中点上方2-5cm穿颈深筋膜注入锁骨下静脉或静脉角。体表投影为下颌角至锁骨中点的连线。

探析颈外静脉穿刺及其护理干预在心源性

  [摘要]目的探讨颈外静脉穿刺及其护理干预在心源性休克患者救治中的应用方法及价值。方法选择2011年2月~2015年6月本院收治的心源性休克患者100例,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两组,各50例,观察组实施颈外静脉穿刺置管及护理相关干预,对照组进行外周静脉置管及护理相关干预,比较两组穿刺耗时、穿刺成功所需次数及留置时间,两组干预前后患者心率及平均动脉压变化情况,并统计两组抢救成功率。结果观察组穿刺耗时短于对照组(P<0.05),穿刺成功所需次数少于对照组(P<0.05),导管留置时间长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两组心率慢于对干预前对照组(P<0.05),平均动脉压高于干预前(P<0.05),且干预后观察组心率慢于对干预后对照组(P<0.05),平均动脉压高于干预后对照组(P<0.05),观察组抢救成功率达到78.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50.0%(P<0.05)。结论针对心源性休克患者,实施颈外静脉穿刺及护理相关干预,能显著缩短开放静脉通道所需时间,减少穿刺次数,维持患者生命体征平稳,提高救治成功率。

  [关键词]颈外静脉;护理;心源性休克;救治;静脉穿刺

  心源性休克患者,因心脏泵血功能降低,机体有效循环血量显著减少,从而导致体内交感神经一肾上腺髓质系统的显著兴奋,进一步加重心脏负担,同时导致外周小动脉的收缩,进而引起外周血管总阻力的增加以及心肌耗氧量的增加,心脏负荷加重。如果能在早期进行干预,积极进行抢救,维持有效的心脏功能及循环血量,降低一系列应激反应导致的机体炎症因子释放等瀑布效应,促进微循环的改善及体积血压的维持,阻断心源性休克病理生理过程的发展及恶化十分重要。

  而针对休克患者,往往因其循环衰竭,外周静脉塌陷,导致静脉穿刺困难。此时选择颈外静脉穿刺置管,能较快的开通静脉通道,有利于心血管活性药物的使用以及血容量的维持,显著缩短微循环缺血缺氧时间,改善患者预后。本研究主要探讨颈外静脉留置针穿刺在微循环衰竭患者抢救中的应用价值,现报道如下。

  一、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1年2月~2015年6月本院收治的心源性休克患者100例,所有患者均经临床表现及既往病史确诊为发生心源性休克,所有患者入组时均与其本人或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并申报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两组,各50例,其中观察组:男29例,女21例,年龄50~85岁,平均(75.3±2.1)岁,此次发病时间1~6h,平均(2.1±0.3)h,既往合并高血压者42例,冠心病者49例,糖尿病者21例,慢阻肺者11例;对照组:男30例,女20例,年龄50~85岁,平均(75.5±2.1)岁,此次发病时间1~6h,平均(2.0±0.3)h,既往合并高血压患者41例,冠心病患者48例,糖尿病患者20例,慢阻肺患者12例,两组性别、年龄、病程及既往合并常见内科疾病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护理干预方法

  1.2.1观察组

  (1)穿刺及留置导管护理:在穿刺过程前先使用5mL一次性使用注射器抽取少量稀释肝素生理盐水冲管并将穿刺针针头与套管针进行连接,在持续负压下将穿刺针针头刺入血管病在可见通畅回血,此过程应尽量避免盲目进针而穿破血管,在穿刺过程中做好患者心理护理,穿刺成功后密切观察穿刺部位是否存在渗血、渗液以及局部肿胀与炎症表现,做到早期发现及时处理,同时尽量保证穿刺一次成功率,减少因穿刺对患者造成的疼痛刺激而加重心肌氧耗,一旦患者出现异常表现需及时处理,必要时拔除导管并行对症支持处理。穿刺成功后在日常护理中还应对穿刺部位周围皮肤进行每天1次的碘伏消毒,并密切观察敷料情况,一旦出现敷料渗湿等需要及时更换,以减少感染发生。另外在患者洗头、洗澡时,首先要加强对穿刺部位的护理保护,避免生水湿润,同时在以上活动后还应配合及时的敷贴更换,减少因粘贴不牢而导致的导管脱落或者感染。

  (2)输液过程护理:在通过颈外静脉输液时,首先要密切观察输液速度,因颈外静脉较为粗大,故需要严格控制输液速度尤其针对心源性休克患者,切实做好避免因输液速度过快而造成的循环负荷过重而加重心衰甚至急性肺水肿的发生,当患者合并血容量不足且使用呼吸机时,因颈外静脉与胸腔相隔较近,故需密切观察严防液体走空甚至因胸腔负压传导而导致空气进入可能。在每次输液开始时需使用肝素盐水注射器负压回抽,确定回抽有血后再使用生理盐水冲洗导并连接输液器。如果回抽未见回血,注射器冲洗存在阻力时,应考虑留置针导管堵塞可能,应及时拔出留置针,此时切忌使用注射器加压推注导致血栓栓塞。在输液结束后,应使用肝素盐水推注达到肝素封管作用,同时配合轻压导管针前端后缓慢推注手法,已达到促使封答液体充满导管针的目的,在肝素封管成功后及时夹管以确保封管液保留在套管针内达到抗凝效果。

  (3)并发症预防的护理:在实施颈外静脉穿刺过程及置管后留置期间,所有操作均应严格按照无菌技术进行,避免通过颈外静脉留置针逆行抽血、采血操作,以减少医源性感染的发生。留置过程中还应遵医嘱使用相应抗菌药物预防和治疗感染。针对穿刺点周围皮肤使用无菌透明敷贴固定,并定期做好敷料更换及消毒处理,一旦出现敷贴的潮湿、松动、卷曲及渗血渗液等现象需要即刻更换,确保穿刺部位干燥,避免局部红肿等炎症反应。同时还要做好患者的健康教育,告之其日常护理方法,避免使用手抓穿刺部位或导管等,尤其在洗头与洗澡时,一定要做好避免淋湿穿刺部位敷贴的预防工作,留置导管期间加强个人卫生。临床上为避免导管相关性感染,一般建议颈外静脉穿刺置管后留置时间在7d以内,一般以3d为宜,在患者病情好转后尽早拔除更换外周静脉进行穿刺。

  1.2.2对照组对照组则采用常规外周静脉开放,对患者四肢浅表静脉均进行暴露,通过多人同时操作法进行外周浅表静脉的穿刺置管处理,其他护理措施如心理护理、饮食指导、生命体征观察等处理均与观察组相同。

  1.3观察指标

  对所有患者住院期间护理相关情况进行分析与总结,并通过电话及护理门诊复查方式,进行持续1周的跟踪随访,比较两组穿刺耗时、穿刺成功所需次数及留置时间,两组干预前后患者心率及平均动脉压变化,并统计两组抢救成功率。

  1.4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13.0进行,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二、结果

  2.1两组穿刺耗时、穿刺成功所需次数以及留置时间比较

  观察组穿刺耗时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穿刺成功所需次数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导管留置时间显著长于对照组(P<0.05)。

  2.2两组干预前后患者心率及平均动脉压变化情况比较

  两组干预前心率及平均动脉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214、t=0.213,P>0.05),干预后两组心率显著慢于对干预前对照组(t=15.583、t=6.845,P<0.05),平均动脉压显著高于干预前(t=33.749、t=9.193,P<0.05),且干预后观察组心率显著慢于对干预后对照组(t=9.436,P<0.05),平均动脉压显著高于干预后对照组(t=25.340,P<0.05)。

  2.3两组抢救成功率比较

  观察组抢救成功率达到78.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50.0%(P<0.05)。

  三、讨论

  在心源性休克的救治过程中,经常遇到患者因循环衰竭而出现外周静脉塌陷导致建立静脉通道困难情况发生,此时未能及时开放静脉通路,对于采血化验以及抢救药物的给予均造成极大影响,一旦遇到外周静脉穿刺困难时,临床上急需一种能及时解决问题的方法。针对该种情况,本研究推荐使用颈外静脉穿刺置管。

  本研究观察组选择颈外静脉穿刺置管及护理相关干预,发现观察组穿刺耗时短于对照组,穿刺成功所需次数少于对照组,导管留置时间长于对照组(P<0.05)。证实使用颈外静脉穿刺,其穿刺耗时短,成功率高,且术后留置时间长,从而可显著提高危重患者尤其是合并休克患者的救治成功率。究其原因可能与实施颈外静脉穿刺及护理相关干预,因颈外静脉是人体最粗大且相对表浅静脉之一,位于头颈部,暴露简单,同时颈外静脉其管径粗,在充分充盈时,其最大管径甚至可达1.0cm,且该静脉走行浅表,相对于颈部平行,且位置恒定易辨认,尤其在心跳骤停以及各种原因导致的休克状况下均能清晰可见,故在针对危重患者实施抢救过程中护理人员不至因紧张而导致穿刺失败甚至看不清或摸不清穿刺血管,且本研究观察组针对实施颈外静脉穿刺过程中加强患者心理干预,取得患者主动配合,针对可能并发症及时处理,减少并发症发生率,提高临床护理效果,并为其他拟实施颈外静脉穿刺患者做到示范作用,提高患者对治疗信心及治疗依从性。

  同时虽然干预后两组心率慢于对干预前对照组,平均动脉压高于干预前,但干预后观察组心率慢于对干预后对照组,平均动脉压高于干预后对照组。证实实施颈外静脉穿刺置管及护理相关干预,患者其生命体征相对平稳,患者救治效果更为理想。究其原因可能与观察组实施的颈外静脉穿刺置管,在抢救心源性休克患者过程中,显著避免了因微循环灌注不足导致的外周浅表静脉塌陷而出现的外周静脉穿刺困难,促使患者获得及时药物干预。缩短了穿刺时间,提高了穿刺成功率,同时有利于药物快速进入患者体内而起到临床效果。最后针对抢救成功率研究发现,观察组抢救成功率达到78.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50.0%(P<0.05)。亦进一步证实针对心源性休克患者使用颈外静脉穿刺置管能显著提高患者救治成功率。故通过本组研究可以认为:针对心源性休克患者,实施颈外静脉穿刺及护理相关干预,能显著缩短开放静脉通道所需时间,减少穿刺次数,维持患者生命体征平稳,提高救治成功率。

【探析颈外静脉穿刺及其护理干预在心源性】相关文章:

颈外静脉穿刺应用解剖及临床意义12-05

儿科静脉穿刺中的心理护理探索12-11

浅谈静脉穿刺成功率的影响因素与护理对策03-01

提高浅静脉穿刺成功率的方法03-04

系统护理干预对临时性静脉留置导管使用效果的影响03-05

影响护士静脉穿刺成功率的因素及对策03-06

护理干预预防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观察03-14

静脉输液护理论文06-13

关联交易及其审计探析12-08

浅谈如何提高老年患者手背静脉穿刺的成功率1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