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司马迁《史记》的概述及其史学价值
《史记》开创了我国纪传体通史的先河,其作者司马迁凭借各种对史学资料的掌握以及深入实地进行考察的阅历,创作的这本《史记》对我国史学的发展而言有极高的参考价值,下面是小编搜集整理的一篇相关论文范文,欢迎阅读查看。
司马迁《史记》的概述及其史学价值
引言
西汉史学家司马迁以其文学之笔来塑造的历史人物,成为一种典型形象,而《史记》就是这些文学笔下历史人物故事的综合,《史记》是我国纪传体文学的开洪之作,司马迁不仅是一位历史学家,还是一位伟大的文学家。他对中国史学的贡献,也不止于一部《史记》,从他的身份上可以看出,于文学方面,他是创立中国文学理论的先驱者,是一位语言巨匠、散文大家,而从史学的角度,他所写的各个历史人物是实际存在的并不是虚构的,在一部《史记》中,他成功地将历史与文学进行结合,对历史人物进行遥想但并不出格,创作源于生活但并不偏离生活,因此,对我国的史学发展有很大的贡献。
一、司马迁和《史记》的总体概述
“二十而南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窥九嶷,浮于沅湘。北涉汶泗,讲业齐鲁之都,观孔子遗风,乡射邹峄。厄困鄱、薛、彭城,过梁、楚,以归。”--《史记·太史公自序》
“知死必勇,非死者难也,处死者难。方蔺相如引璧睨柱,及叱秦王左右,势不过诛,然士或怯懦而不敢发。相如奋其气,威信故国,退而让颇,名重泰山。其处智勇可谓兼矣。”--《廉颇蔺相如列传》
要了解司马迁对我国史学的贡献,首先要对司马迁和其着作《史记》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司马迁是西汉的史学家,同时也是一位著名的文学家,用文学之笔构筑的历史人物,源于历史,又作用于历史。
司马迁家世代都是朝廷的史官,这也对他日后的发展带来很大的影响。幼年的司马迁一方面要放牧牛羊,另一方面受父亲的教导,天资聪颖,十岁就能背诵《尚书》《左传》《国语》《世本》等,幼年开始便对历史文明有一定的了解。汉武帝建元年间,司马迁之父被任命为太史令,司马迁随父迁居长安,对其学习有很大的帮助。青年时代的司马迁,开始了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游历,漫游江南后,又渡江北上来到淮阴,并且对韩信的故里进行拜访,随后到齐鲁拜谒了孔子故居。
“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适鲁观仲尼庙堂车服礼器。诸生以时习礼其家。余低回留之,不能去之。”是司马迁在拜谒孔子故居时的感概。离开孔子故居之后又游历了其他地区,在这些地区的考察体验,为司马迁日后的《史记》写作奠定了丰厚的基础。
经过多次游历,司马迁不仅观赏了祖国大好河山,更是深入了解百姓的生活,将心中长存的疑问也解决了,并且对个人情操有很高的陶冶。例如,在《史记》的七十列传里,司马迁对忠于江山社稷的历史人物,描绘中的敬意油然可见。比如,《屈原列传》中,楚怀王的昏庸以及当时贵族政治的腐朽给百姓生活带来的影响,是司马迁谴责的主要内容,但同时又强调屈原在被流放的那些时间内,对故国仍然念念不忘,借屈原来表达自己对国家的热爱。
“农不出则乏食,工不出则乏其事,商不出则三宝绝,虞不出则才匮少,财匮少而山泽不辟矣。”--《货殖列传》
司马迁对国家、对事业的热爱以及对百姓生活的牵念,加之他在游历的过程中接触到的真实故事和生活,都可以说是进行《史记》创作的素材。“此四者,民所衣食之源也。源大则饶,源少则鲜。上则富国,下则富家。”从这些句子也可以感受到司马迁忧国忧民、为国为民、爱国爱民的精神。
《史记》记载的历史范围十分广阔,上自中国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时期,记载的历史跨度达 3000 多年,司马迁凭借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学知识,使得《史记》也荣登为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因此后人将《史记》与《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汉书·司马迁传》(班固)
班固在后汉书中如此赞扬《史记》,《史记》确实对后代的史学和文学发展都形成了深远的影响,它首创的纪传体编史记录方式更是成为后代“正史”的模板。与此同时,《史记》也被认为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更是被鲁迅赞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与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并称“史学双壁”.
《史记》全书包括几个大的部分,即十二本纪,主要是记录历代帝王的政绩 ;三十世家,主要是记录各个诸侯国以及汉代的诸个诸侯和权贵的兴亡历史 ;七十列传,主要是记录重要人物的历史事迹、言行举止等,主要是叙述人臣的事迹,列传中最后一篇为自序 ;十表,即大事年表 ;八书,即记录各种典章制度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等。这几个部分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余字。《史记》最初形成时并没有固定的书名,也不是叫做《史记》,而是被称作“太史公书”或“太史公传”,也称“太史公”.“史记”最初的意思是对古代史书的一种通称,从三国时候开始,就变成了司马迁所写着作的专称。
二、司马迁《史记》的史学贡献
司马迁以其自身的文学功底,创作出举世名著《史记》,几千年来备受历代学者的推崇。“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史记》是一部前无古人的巨著。司马迁集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于一身,是后无来者的伟大学者。”历代学者大家对司马迁以及《史记》的评价,便是它对后世影响力的最好诠释。
“先人有言,自周公卒,五百岁而有孔子,孔子卒后,至于今五百岁,有能绍明世,正《易传》、继《春秋》、本《诗》、《书》、《礼》、《乐》之际,意在斯乎?意在斯乎?小子何敢让焉?”--《史记·太史公自序》《史记》对我国史学的发展有划时代的意义。在《史记》出现之前,我国已经有编年史《春秋》《国语》《左传》《战国策》等多种历史着作,但是这些着作的影响力都不及《史记》。可以说,《史记》的出现更多地激发了学者来研究、撰写历史的激情,使得史学蔚为大观,最终从经学门类中独立出来,从这一点上来看,司马迁可以被称作是我国史学上的一个伟大奠基者。
《史记》记载的历史时间跨度为 3000 年,涉及时代久远,包含的内容博大精深。《史记》中的本纪、表、书、世家、列传五种体例虽然各有渊源,但司马迁将这些体例都综合运用在一书中,使得它们之间相互补充和配合,创造出了前所未有的纪传体体裁,也树立了我国史学上的一块丰碑。赵翼说 :“司马迁参酌古今,发凡起例,创为全史。本纪以叙帝王,世家以记诸侯,十表以系时事,八书以详制度,列传以志人物。然后一代君臣政事贤否得失,总汇于一编之中,自此例一定,历代史家遂不能出其范围,信史家之极则也。”
司马迁的《史记》掌握了大量的史学材料,这些史学材料的来源有三个方面,即先秦典籍和当世流传的著作、档案文书以及实地的调查资料。正是因为司马迁有大量的知识累积,加之他深入到百姓中,才能使得《史记》有如此重要的地位。
“布曰 :如使者教,因起兵而击之耳。於是杀使者,因起兵而攻楚。楚使项声、龙且攻淮南,项王留而攻下邑。数月,龙且击淮南,破布军。布欲引兵走汉,恐楚王杀之,故间行与何俱归汉。”--《史记·黥布列传》
譬如,《史记》中对兵事的描绘,无论是对地形的描述还是对战争细节的描绘,都依赖于司马迁本身的知识累积以及阅历,也说明一个道理,即编撰史学着作,则一定要亲历其境,在现场对史事进行还原和了解,这对我国后代史学的发展也有很大的影响。《史记》被后人一致公认为“实录”,就是因为对历史的尊重。《史记》之所以上溯到传说中的黄帝时代,就是为了使得读者能了解历史发展的渊源,《史记》全书的篇文中,记录汉代历史的有 62 篇,近一半的数量,而秦代至汉代一百年的史事,也占据整部着作的一半以上,对历史渊源进行了解和掌握,也成为日后史学领域发展的优良传统之一。
“儒者断其义,驰说者骋其辞,不务综其终始 ;历人取其年月,数家隆于神运,谱谍独记世谥,其辞略,欲一观诸要难。于是谱十二诸侯,自共和讫孔子,表见春秋、国语学者所讥盛衰大指着于篇,为成学治古文者要删焉。”--《十二诸侯年表》
《史记》中的十表最能体现司马迁着作的“通古今之变”这一思想。《十二诸侯年表》叙述的就是是周室衰败,诸侯继起,五霸盛衰的历史,也就是说在编写历史的过程中,不止是要单纯地写历史及其变化,更重要的是发掘历史的深度,找到历史问题的原因以便指导后代,这一思想无疑彰显了它对后代史学发展的价值之大,也为后代的史学着作编写指明了正确的方向。
在《史记》的各篇文章中,都贯穿了司马迁的各种先进思想,无论是对经济发展还是社会进步,在各个方面这些进步思想都可以作为后世进行研究和创作以及促进社会发展的基础和根据,这也是司马迁对我国史学发展的一大贡献。
结语
《史记》开创了我国纪传体通史的先河,其作者司马迁凭借各种对史学资料的掌握以及深入实地进行考察的阅历,创作的这一巨著对我国史学的发展而言有极高的参考价值,《史记》中反应了司马迁的思想特点,其创作不仅是为了展示历史,更是要解读历史,为后世造福,而我国史学的发展过程也受到《史记》中诸多思想观点的影响,有了更大的进步。
【司马迁《史记》的概述及其史学价值】相关文章:
试论诚信及其价值01-09
顾客价值理论研究概述论文12-02
组织行为学概述及其理论应用02-20
价值网络的本质及其竞争上风03-21
整体上市及其对股东价值的影响03-23
浅谈负债公允价值及其评估03-20
浅谈数学精神及其教育价值01-14
网络文学的界定特点及其价值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