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空间分布对经济重心东迁南移的影响
衣食住行是每个人所必须的,所以讨论人口空间分布格局的变化,农业是首先要考虑的因素,以下是小编搜集的一篇关于中国古代人口空间分布格局变化因素研究的论文范文,欢迎阅读查看。
摘 要: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东迁南移是中国古代历史中重大的社会事件。在影响中国 古代经济重心东迁南移的诸多因素中人口因素是最突出的。自然地理环境的变化以及三次规模巨大的战争造成大量人口南迁。大规模的人口南迁为南方经济发展提供了大量劳动力以及丰富的生产经验,促进南方经济持续发展,加速了中国经济重心东迁南移的步伐。
关键词:人口迁移;气候;战争;经济重心南移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东迁南移是中国古代历史的重大社会事件,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东迁南移影响了历史的发展和走向。关于中国古代经济重心东迁南移的历史问题,是重要课题。中国古代重心东迁南移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本文的写作是基于经济重心东迁南移的诸多因素中指出人口因素是最突出的。从人口空间布局的变化入手,分析人口因素对于经济重心东迁南移的影响。 因为中国是农耕国家,农业的发展与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形成有密不可分的关系。所以中国古代的经济重心,在农业方面必然要比其他地区发展更快。所以经济重心,是指生产力较其他地区发展,农业经济较其他地区发达,手工业和商业有一定程度发展的经济区域。经济重心在形成后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受生产力、政治、经济、军事等因素的影响,在内力和外力的综合作用下而发生转移。中国古代第一个经济重心是在黄河流域,这一说法显然已经被很多人所认同。秦汉两晋南北朝时期,中国古代的经济重心在西北地区,而到了两宋时期,中国古代的经济重心已经由西北逐渐转移到东南。总的来说,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转移方向是由西北地区向东南地区迁移。“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开始于唐五代,到两宋时基本完成。”①多方因素决定了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东迁南移,有南北方自身的发展因素还有政治、经济、战争、环境、移民等因素。在影响中国古代经济重心东迁南移的诸多因素中,人口因素是最突出的。北方人口大量南迁引起了人口空间分布变化,人口空间分布变化的直接后果就是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东迁南移。下文将从人口因素着手分析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东迁南移。
一、 引起人口空间分布格局变化的因素
对于任何时代、任何国家来说,人口空间分布的变化对于社会发展的影响是巨大的。而决定人口分布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本文将从自然地理以及战争因素方面分析中国古代几次人口迁移活动,并分析人口因素对于中国古代经济重心东迁南移的影响。
(一) 自然地理因素
衣食住行是每个人所必须的,所以讨论人口空间分布格局的变化,农业是首先要考虑的因素。在影响农业生产的众多自然因素中,气候因素是突出的。人类生存以及生产受气2 候变化的影响重大。农业经济发展的状况与气候变化有很大联系。 根据竺可桢气候曲线的划分,“第三个温暖期是在公元6世纪中叶到9世纪末,持续了四百多年,这一温暖期正处在隋唐时期;第三个寒冷期是从公元1000年到1200年的两宋时期,我国气温又变的寒冷;”①从竺可桢先生的竺可桢曲线图来看,中国古代的气候变化,是由温暖变的寒冷,寒冷期越来越长,而温暖期则越来越短。唐五代时期还处于温暖期,两宋时期已经步入寒冷期了。唐朝到宋朝经历了气温降低的变化。气候变化对于农业的影响是突出的。
首先,温度的变化对于农作物产量影响大。只有在合适的温度下农作物才能生长。“我国古代气温如果下降一度,那么农作物的产量则会减少10%。”②“唐代是年均温度高于现代的温暖时期,”③而到了两宋时期,进入寒冷期后气温的降低,直接影响了粮食的产量。 “宋金寒冷期时,北方小麦的单位面积产量比前代减少了8.3%”。④北方受温度降低的影响比南方要更明显。对于北方来说,纬度越高,温度降低越明显。北方小麦的产量因为温度的降低而受影响。南方则不同,对于温度的降低并没有影响南方水稻的种植。 “北宋时南方引进占城稻。早熟、抗旱、适宜坡种的特点使占城稻在江南地区大面积种植。占城稻的引进和种植缩短了生产周期,江南地区的粮食产量大增加”。⑤南宋时冬小麦在南方种植。由此可见,两宋时期,南方不仅水稻产量提高,还形成了稻麦一年两熟制。唐宋时期北方以粟和小麦为主要粮食,而由于降温的原因,北方小麦产量相比前朝则有所降低。因此,降温对于北方农业的影响大于对于南方农业的影响。
其次,“如果年平均气温下降两度则农作物的分布区位向南移二到四个纬度。如果年平均气温上升两度,则农作物的分布区向北移二到四个纬度。”⑥唐代处于温暖期,气温较高。而到了两宋时期,年平均气温降低,农作物为了生长,分布区位向南移动,北方农作物的分布区自然而然的向南移动。
在两宋时期,全国范围内都降温了,但南北方的农业有着不同的发展。中国古代时期气候的变化,对于不同纬度地区的影响不同。对于北方来说,纬度越高,温度降低就越明显。纬度越高,受气候变化的影响越明显。两宋时期,由于温度降低,北方农作物的产量降低,分布区位受降温的影响也逐渐向南移。北方农业的发展因为气候变化而受到阻碍。南方则不同,南方纬度低,受气候变化的影响小于北方。而且对于南方而言,降温反而使得南方地区不再那么炎热,相比于以前更有助于农作物的生长。且南方受降温的影响小于北方,降雨多。同时南方致力于水利建设。这些都有助于农作物的种植和生长。总而言之,降温对南方农作物的影响小于北方,南方反而因为降温更利于农作物生长。同是面对降温3 的问题,但南北方的发展结果却不同。
我国是农业国家,所以农业的发展很大程度上会影响人口的分布。生存是第一位的,趋利避害是每个人的天性。当环境恶化影响了一个人的生存,那么这个生存个体就会离开现居地,寻找更适合生存的地方。大量的人口迁移就会引起人口分布格局的改变。衣食住行是每个人所必须的。如果因为自然地理因素影响了农作物的产量和供给,当人民食不果腹时,出于趋利避害的天性,人类会自发的寻找适合生存和生产的地方。人类就会自发迁移到土壤肥沃,降雨充沛,适合农作物生长的地方,适合人类生存的地方。气候变化对于农业的影响是突出的。所以在气候变化影响人们的生产生存时,引起了人口的迁移。中国是农耕国家,农业的发展与人口的分布有很大关系。
中国古代史上,三国两晋、唐末、五代、两宋时期都是人口大规模减少时期,同时也是气候由暖变寒的时期。由此可见,中国古代人口大规模减少时期,中国古代的寒冷期,两者在时间上是重合的。因此中国古代史上,几次大规模的人口减少与温度的降低有很大关系。
气候变化直接决定了农业的发展,进而直接影响了人类的生存生产。气候变化造成生存环境的变化,进一步引发人口迁移。气候变化所引起的人口迁移推动了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东迁南移。总之,自然地理因素,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东迁南移。 “在黄河流域最发达的地区最初是在关中平原,涑水和汾水平原,后来才东移到中州,齐鲁地区。”①以唐宋时期为分界,长江流域的人口由西部逐渐转移到东部,发达经济地区向东迁移。东迁南移问题与地理环境人口分布有很大的关系。东南地区临海,深受亚热带季风的影响,夏季温和多雨,冬季温和湿润,十分适宜人类居住,适合农作物的生长。西北内陆受亚热带季风的影响小,温带大陆性气候使得西北地区降雨少又干燥,年温差大。相比之前东南地区更适合人类生存及生产。随着气候的变化,人口由西北向东南迁移。中国古代经济重心随着人口的迁移,也由西北转移到东南。中国古代的经济重心地区,由长江流域的东南地区逐渐取代了黄河中下游的西北地区。
(二) 战争因素
北方战争频繁。北方经历永嘉之乱,安史之乱,靖康之变等战争,大量壮丁被征兵,造成劳动力匮乏。战乱不仅破坏了北方经济还使无辜的穷苦百姓遭受战乱的摧残,战争时期人民忙于逃命,根本无暇劳作。相比之下南方的战乱少,生存环境相对稳定,经济发展相对平稳。
永嘉之乱。290年西晋惠帝继位。由于朝廷贪腐,惠帝无能,统治阶层爆发了争权夺势的八王之乱。战争害死的平民百姓众多,而战乱所引起的饥饿、瘟疫以致死亡者,数量更多。战争以及自然灾害使许多人无家可归,由此爆发了流民起义。西晋统治者忙于争权夺势和镇压流民起义,自顾不暇。一些内迁的少数民族,在八王之乱后期,开始趁乱反抗汉族的压迫和统治。匈奴贵族的刘渊和羯族的石勒,开始起兵反抗晋王朝的统治。310年刘渊死,其子刘聪,自立为帝。311年刘聪派石勒在苦县宁平城消灭晋军十余万人,又派王弥,刘曜攻打洛阳。晋怀帝在战争中被俘。西晋灭亡。八王之乱和随后的永嘉之乱,使西晋王朝的统治走向尽头。八王之乱及随后的永嘉之乱不仅给西晋的统治者带来了严重的打击更残害了无辜百姓,他们为了躲避战争,被迫背井离乡。长时间的战乱使得人民四处流亡,寻找安身立命的地方。随着西晋的灭亡,东晋在环境相对平稳的江南建立政权,北方军民大量向南迁移。永嘉之乱后,中原的人民向南迁移。西晋灭亡后,东晋建立,迁都建康。由此引发了北方人口的大规模南迁。这次大规模的人口南迁,对人口分布的格局产生了很大影响。长江流域的人口虽然仍少于黄河流域在这次大规模的人口南迁后,但南方人口因此而增加迅速。这次人口南移是比较重大的人口迁移事件。
安史之乱。755年,安禄山与史思明起兵反叛唐朝统治。统治者扑灭了安史集团, 在经过多次战役后。从755年安禄山、史思明开始起兵反叛到762年安史集团反叛失败,七年两个月的时间使唐朝发生巨大变化。战争削弱了中央统治和管理的权力,并引发了极其混乱的局面。安史之乱后,唐朝开始走下坡路,由极其兴盛走向衰落。战争对于唐朝统治阶级打击严重,给普通人民更是带来了毁灭性的灾难。长期惨烈的战争严重破坏了社会人口的发展。战争爆发后,北方人民为了躲避战乱向南方迁移,南方人口大量增加。战乱后南北方人口数量相差较小,基本相当。
靖康之变。觊觎北宋已久的金军于1125年进攻北宋。宋徽宗听闻金军已度过黄河,将皇位传给太子赵桓后匆匆出逃。北宋统治中心内部划分为投降派和抵抗派。以李纲为代表的抵抗派领导军民坚决抗。金军孤军深入,面对宋军的顽强抵抗不免吃力,而且当时一些重镇也还在宋军的掌握之下。所以金军在抢杀掳掠后撤兵而去。1126年金再次出兵攻宋。金军准备充分,分两路合攻开封,兵力增加一倍。北宋准备不足,城内的守军还不足七万,开封被金军攻陷。金军攻占开封城后大肆杀戮抢夺,当时的情形惨烈至极,人民已无安身立命之地。在烧杀掳掠后,因为担心康王赵构切断其北上的退路,于是金军撤兵北上。撤兵之时金军强行掳走宋徽宗,宋钦宗等大部分王公贵族。靖康之变后北宋灭亡。康王赵构于1127年在南方继承皇位,建立了南宋政权,并于1130年定都临安。 北方在靖康之变中惨遭金人毁灭性打击。为躲避战争,北方人民向长江流域迁移。由此爆发了大规模的人口迁移。
二、 人口空间分布格局的变化
永嘉之乱后的人口变化。在经历八王之乱及永嘉之乱的战争摧残后人口减少,且北方人口的减少尤为严重。而南方相对稳定,北方人口不断迁移到南方,南方的人口增加。战乱后“南方人口的比重上升到44.5%,北方人口下降到55.5%。”①可见永嘉之乱使南北方人口分布比例发生了改变,北方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下降,南方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则增加。 安史之乱后的人口变化。755年的户数和人口为“十四载,管户总八百九十一万四千七百九,管口总五千二百九十一万九千三百九”②而760年户数和人口为“肃宗乾元三年,见到帐百六十九州,应管户总百九十三万三千一百三十四,管口总千六百九十九万三百八十六。”③战乱使人口迅速减少,许多人民死于战乱,从记载来看,人口总数在五年间下降了将近三千六百多万。战争使人民流离失所,无家可归,战争极其不利于人口发展。战乱时期受劳役和兵役的双重压迫的北方人民,向相对安全和稳定的南方迁移。“在安史之乱结束时,大约有250万北方移民定居南方”。④安史之乱引发移民后,南北方人口数量已相差不大。
靖康之变后的人口变化。靖康之变致使北宋王朝灭亡的同时还引发了大规模的社会移民。战争使北方人民家破人亡,土地荒芜,社会经济发展受到制约。战乱波及范围广,对于北方人民的残害严重。因此,大量黄河流域人民向长江流域迁移。这次战乱引起的人口迁移多,规模也比较大 。“北宋后期,人口数量超过二十万的州郡,南方44处,而北方仅11处。宋代23路中,淮河汉水以南占了15路,人口占三分之二强。”⑤可知当时大量人口已经由北方迁移到南方,南方人口数量得到大量增加。 南北方人口比重的变化。北方人口占全国人口总数的比例高于南方,是之前中国南北方人口分布的特点。两宋时期步入寒冷期,气候的变化直接影响了农业发展,进而影响了人民的生存。而且北方受气候变化的影响大于南方,因此北方人民南迁到相对温暖的南方。北方人民受到战争惨烈的摧残,不得不逃亡到相对安稳和平的南方去。自然地理因素及战争因素都推动了中国古代几次大规模的人口由南向北迁移。北方人民为了生存不得不向南迁移。大量的人口迁移,改变了南北方所占全国总人口的比例。“南宋时期南方人口比重扩大,13世纪初南方人口占了全国69%,北方只占31%,南方地区的人口密度大大增加。” ⑥ 可见那时南方人口所占全国总人数的比重已经超过北方。
三、人口空间分布改变对经济重心东迁南移的影响
(一)对农业的影响
马克思主义者认为,在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的综合作用下,生产力的高低被决定。社会发展离不开人类劳动。之前所写的几次人口大迁徙,有利于南方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在生产技术不发达的传统社会中,可以说,人口数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人口数量越多,社会经济的发展越快,而人口数量减少,社会发展则受影响,受制约。从生产力发展的角度而言,北方人口迁移到南方有利于南方社会经济的发展。
首先,从劳动力角度而言,永嘉之乱,安史之乱以及随后的靖康之变后迁移人口众多。大量人口迁移,使南方的人口大增。这样就直接增加了南方的劳动力。在传统经济时代,生产中处于主体地位的,是普通的劳动者。劳动者,对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的发展的影响和作用,甚至是决定性的。北方人口大量南迁并在南方定居,使得南方人口的基数增加。总人口不断增加,劳动者的总数量呈上长趋势。
其次,从生产工具上来说,先进的生产技术,丰富的生产经验,当时是在北方的`。在人口迁移时被传播到南方。在劳动资料中占主体地位的,是生产工具。生产工具在社会经济的发展中自然是作用重大。西晋时期,北方人民带着先进的技术迁移到了南方。北方精耕细作的农业耕作方式,在当时是先进的耕作技术。人口迁移后逐渐被传到南方。一系列的生产技术,使得南方的耕作方式得以改良,农业经济得到显着发展。南方的农业经济虽然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当时的经济中心还是在北方,南方的整体经济实力还是没有北方的经济实力高。唐朝时,北方大量的移民,给南方带去了丰富的耕作经验。犁耕技术被用于农田耕作,南方农业的生产技术明显进步。由于当时北方的生产实力高于南方,所以北方移民的生产技术和经验,有助于南方粮食增产,农业发展。而且温度,湿度等南方自身的一些优越的环境因素,也使得农业经济得到了发展。宋代时,南方地区的山地不容易灌溉,圩田解决了这一问题。所以,圩田迅速发展。南迁的北方人民,为南方土地的开垦和种植做出很大贡献。粮食产量大大增加也有南迁的北方人民的出力。北方人口南迁增加南方的人口基数。而人口基数的增加,有助于粮食产量得提高。这些因素促使了南方的农业经济得到快速发展。
(二) 对其他行业的影响
北方人口大量南迁也推动了于南方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北方人口南迁后,南方的劳动力增加。人口迁移,有助于手工业和商业迅速发展。人口南迁后唐代城镇分布的重心,由黄河流域迁移到了长江流域。宋代时福建广东等地种植棉花已经很多了,当时“闽岭以南多种木棉,土人竞植之”。①棉花的广泛种植,使得南方的纺织业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宋代手工业也得到发展,制瓷业不断发展,兴盛起来,制作工艺得到更多的创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也在这时出现;南宋建立后,在临安定都,政治中心迁移到了南方地区。北方人口南迁后,南方经济发展的同时,兴起了以汴京、临安为代表的一批商业城市,南方的商业也快速发展起来。
人口迁移推动中国古代经济重心东迁南移,而经济重心的东迁南移的过程中又带动了文化重心的东迁南移。两宋时期,中国古代文化重心转移到南方。移民推动了中国古代文化重心的东迁南移。南迁的北方人民把先进的文化思想,优良的风俗传统也传播到了南方,促进了南北方文化的融合。南方人民受北方文化的影响,自身的文化水平也不断发展,南方的文化教育水平得到提高。而文化教育的发展反过来又促进了南方社会经济的发展,促进了经济重心的东迁南移。
四、结语
中国古代历史上几次大规模的人口迁移,对于中国社会和历史发展的影响巨大。人口迁移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在自然地理,战争等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南北方人口发生了变化。人口不论是在数量上还是在比例上都发生了改变,南方的人口的数量和比例上逐渐超过北方。人口分布发生了变化。而因为人口空间布局的变化,中国古代的政治、经济、文化重心也随之发生了变化。宋朝以前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重心在北方的黄河流域。人口空间分布变化后,中国古代的政治、经济、文化重心逐渐转移到了南方的长江流域。在经济重心由西北向东南迁移的过程中,人口因素至关重要。
西北内陆受亚热带季风的影响小,温带大陆性气候使得西北地区降雨少又干燥,年温差大;东南地区深受亚热带季风的影响,夏季温和多雨,冬季温和湿润,适宜人类居住,适合农作物的生长。人都有趋利避害的天性,人类作为历史发展的主体,在面对自然环境恶化和战争威胁的时候,自然会选择迁移到安全的地方,迁移到适合生存和发展的地方。当两宋时期气温下降,气候变化步入寒冷期。气候的变化影响农业经济发展,北方人民迁移到了相对温暖的南方。当北方战争爆发时,北方人们深受战争荼毒。不得不迁移到了相对和平的南方。北方人口迁移到南方后,开始在南方定居并耕耘劳作。这些南迁的北方人,为南方经济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他们有先进的丰富的生产经验,在总体上改良了南方的耕作方式。他们作为普通的劳动者,增加了南方劳动者的数量。这些因素都直接的促进了南方经济的发展。生产技术提高后,南方所具备的温度、湿度等自然地理优势更加凸显,经济发展迅速。同时,南迁的北方人把先进的文化思想也传播到了南方。中国古代文化重心转移到南方。所以,自然因素,战争等社会因素所造成的,人口由西向东的迁移;由北向南的迁移;由西北向东南迁移。这些人口迁移都促进了中国古代经济重心东迁南移。自唐宋经济重心东迁南移之后,中国的经济重心与政治重心逐渐分离。时至今日,北方成为中国的政治重心所在地,而中国的经济重心则分布在东南地区。总的来说,人口迁移推动了中国古代经济重心东迁南移。
参考文献
[1] 竺可桢. 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 [J]. 考古学报,1972年.
[2] 张家诚. 气候变化对我国古代北方农业经济的影响 [J]. 农业考古, 1987年.
[3] 蓝勇. 中国历史地理 [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年.
[4] 倪根金. 试论气候变迁对我国古代北方农业经济的影响 [J]. 农业考古,1988年.
[5] 郑学檬.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和唐宋江南经济研究 [M]. 长沙: 岳麓书社, 1996年.
[6] 杜佑. 通典 [M]. 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
[7] 吴松弟. 中国移民史 [M]. 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年.
[8] 庞元英. 文昌杂录 [M]. 北京:中华书局,1958年.
【人口空间分布对经济重心东迁南移的影响】相关文章:
人口红利对经济发展的影响论文09-14
清代江南瘟疫对人口之影响初探10-14
“新经济”对经济周期的影响10-08
资本流动对金融经济的影响10-23
资本流动对金融经济的影响11-07
会计信息对经济的影响经济论文08-07
网络经济对会计的影响论文09-07
金融化对实体经济的影响论文07-16
空间知识溢出对产业发展的影响研究0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