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时间:2023-05-22 16:23:59 梓欣 历史学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如何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在课堂教学中,越来越多的教师在关注教学结果的同时,更加关注知识的形成过程。蕴藏在数学课堂中的那些伴随着师生共同进行的探究与交流所衍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使我们的数学课堂愈发显得真实、自然、厚重而又充满人情味。这些恰恰都是学生自主参与数学活动而得到的体验、领悟、升华,也正是在数学活动中获得的过程性知识。怎样引导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如何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如何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在教学中,只有让学生经历学习的过程,学生才能对所学的知识易于理解,易与掌握。如何让学生充分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我认为,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入手:

  1、让学生讲明观察发现的过程

  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比较持久的直觉,是人对客观现实的感性认识的1种主动形式。观察总是与积极的思维活动相联系的。因此要发展这种能力,必须让学生讲明观察发现的过程。

  2、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不同观点和独到的见解

  如在书上的1道数学题时,班上1位差生列的算式与众不同:当时,我怎么也想不出这样列式的道理,但并没有轻率地批评和指责学生,而是热情地鼓励学生讲1讲自己列式的依据,该生边画边说。我立即表扬了这位同学肯动脑筋,想出了这种别出心裁的解法。从此这位差生学数学的热情高了,成绩也日渐上升。

  3、激发学生勇于争论

  争论是学生思维最活跃的时刻,而能不能争论起来,关键是教师要善于将教材凝聚为可争论的题目,同时,教师还要善于机敏地抓住课堂上出现的可争议的问题,激发学生争论。

  4、引导学生质疑问难

  思维是由问题情境引起的,并以解决问题情境为目的。学生能质疑问难,是对教材理解深刻的表现,教师要热情鼓励并正确引导。

  5、坚持训练学生阐明探求解题思路的整个思考过程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少年儿童的思维速度远远快于语言表达速度,不少学生能列出较繁杂的综合算式,而是心里明白,但要把道理讲出来就感到特别困难。因此,坚持这种训练,是培养学生能力,让学生充分经历学习过程的1个极为重要的突破口。对各年级段的儿童,都应加强这方面的训练。

  6、让学生了解结论的来龙去脉

  传统教学的弊端之一是让学生生吞活剥地背概念、背性质、背公式、把形成结论的生动过程变成了单调刻板的条文背诵。其实,知识的思维价值往往是隐含在形成结论的过程之中。学生在已有的认知基础上,经过主动参与、探索和发现,逐步吸收,从而形成新的认知结构。

  利用课堂上的生成资源,让学生经历负数产生的过程

  数学教育家波利亚指出:“要让孩子们重蹈人类思想发展中的那些关键步子……而且仅仅是关键步子。”在课堂开始阶段,教师首先请学生们记录“足球比赛”,“转学情况”、“账目结算”事例中具有相反意义的三组数量。孩子们由于不同的知识经验和认识水平,产生了不同的表现形式:“单纯的数据形式”、“加文字的形式”、“加图标或符号的形式”、“用正负号的标准形式”,充分展现了学生对情境中问题的深人思考。教师巧妙地利用这些有价值的资源,将其分为四类有序反馈,引导学生对这些鲜活的材料进行辨析、讨论。在教师适时的点拨和引导下,两个数量的相反意义始终凸显在学生面前,并促使学生不断进行有意义的数学思考,直到感悟到“需要找到一种统一的形式来区分这些相反意义的量”,这时,“负数”的概念呼之欲出。

  在解决认知冲突的过程中,同学们感悟着正、负数的意义,体验着由具体到抽象的符号化、数学化过程,个体认识也逐渐从模糊到清晰,从而感悟到负数产生的必要性,产生学习需求。短短的一个环节,实际上是教师带领学生经历了人类探索负数的历程。因此说,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知道数学知识的来龙去脉,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这样才能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求知欲,实现数学学习的再创造,从而促进学生潜能的发展。

  渗透数学文化,提高学生数学素养

  课堂上,当教师引导学生对正、负数有了初步的认识,对用“+”“-”的表示方法有了统一的共识后,自然地引出数学文化的史实:“对负数的认识,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古代的人遇到这样问题时,也想出了不同的方法。”

  同学们以极大的热情和期待倾听了教师富有激情的介绍。屏幕上生动的画面、教师生动的演讲,深深地打动了在场的每一位同学。大家沉浸在浓浓的数学文化的氛围中,感受着我国古代人民的数学智慧,体味着中国数学文化的源远流长。“我觉得古代的人真聪明”、“我觉得咱们中国特别了不起”,简单的话语表达了同学们内心的真实感受。

  一节好的数学课给予学生的绝不是单纯的数学知识,适时适度地渗透数学文化,让学生亲历数学文化的发展,欣赏数学文化的智慧,是提升学生数学素养的有效途径。

  创造性地使用教具,唤起学生探究的兴趣

  在学生所熟悉的气温情境中,教师引导学生在温度计教具上拨出不同的零上和零下气温,操作性强,学生们参与的积极性也很高。在没有出示明确刻度的情况下,同学们对5℃和 -5℃再次产生了认知冲突,唤起了更深层面的思考:要在温度计上表示温度,首先要确定0℃的位置。通过一系列的操作、观察、讨论,学生在思维的碰撞和互动中明确感悟到:在温度中,0℃是区分零上温度和零下温度的标准,比0℃高的温度用正数表示,比0℃低则用负数表示,实现了对0的再认识。同时,将正数、负数、零有机地整合到了一个新的概念框架中,即在后续学习中将会出现的有理数。

  结合具体情境,渗透集合思想

  结合相关内容向学生渗透一些数学思想方法,如极限思想、集合思想、对应思想、符号化思想、统计思想等,这是小学数学的教学目的之一。在上面的教学中,教师首先引导学生进行广泛的举例,初步感悟到正、负数的个数是无限的。但这时,学生对正、负数集合的认识是浅显的,体验是感性的。教师充分利用到黑板前圈正、负数的操作结果,引导学生讨论:这个省略号到底圈不圈?简单而又巧妙的设问给学生们创造了体验的机会。也正是在这一过种中,无限的观念、集合的思想通过小小的省略号充分实现了,提升了学生的数学思考能力。

  可以说,每个情境都紧密围绕“相反意义的量”,又各有侧重,不仅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官的参与,而且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了解了负数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体会到负数的学习与现实世界的联系,更重要的是感悟到了数学学习的价值。

【如何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相关文章:

浅谈中国地貌的形成过程04-15

如何形成论文答辩中的连贯04-20

中国纺织服装企业协同创新的动因和形成过程04-17

基于SECI模型的知识创新过程的再熟悉04-20

机械制造过程中的知识管理论文04-11

阐述音乐欣赏的过程就是感情体验的过程04-16

脑血栓形成患者的临床护理03-26

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02-24

如何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05-19

如何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0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