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历史发展“似自然性”研讨论文

时间:2024-09-27 21:05:23 历史学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社会历史发展“似自然性”研讨论文

  众所周知,在传统教科书体系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中,马克思关于社会历史发展的哲学思想被解读为:人类历史发展进程永远是一自然历史过程。如此一来,社会历史演进岂不像是上帝预先安排好的局面吗?或是社会发展同质于黑格尔绝对精神自我实现下的推动过程?如此一来,资本主义社会及其主体被外部物相所奴役的颠倒状况何以被替代?或是人类美好的未来一一共产主义社会岂不是呈现似自然性的历史状况吗?如此一来,岂不是自动消解了无产阶级主体实践能动性?或是取消了无产阶级进行自身解放斗争的必要性?只要买上一张人类社会历史发展通往共产主义的车票,然后上车睡觉,直到车至终点就是自由人联合体社会。这种逻辑悖论造成的危害无论在理论上或是在实践中都是不可被低估和忽视的。南京大学张一兵教授对马克思该思想做出完全异质的解读,明确质疑传统马哲原理教科书释义的非科学性与非法性,提出似自然性概念。那么,何谓似自然性概念?其具体内涵是什么?为什么对社会历史发展做出似自然性解读?又怎样理解和对待这种研究解读成果?笔者在对张一兵教授著作全而研读的基础上,联系传统马哲原理教科书中的部分误解观点,谈些个人看法。一个总的原则结论是:把全部社会历史发展看作自然历史过程正是一个曾被马克思批判过的错误观点,把社会的一个特定历史阶段的物质规律看成同样支配着一切社会形式的抽象的规律。

社会历史发展“似自然性”研讨论文

  在马克思话语语境中,自然一词有五种不同层面的意义指向:第一,实存自然界或天然自然,也就是经典著作中所指的第一自然;第二,进入人的实践界域中被实践改造的自然对象或者是人的实践重构的人工物质;第三,自然定在法则即自然事物本性,例如,四季更替,水往低处流等;第四,借用自然一词作隐喻、转喻的转义使用,例如,用一般意义上的自然说明某种社会现象和过程的客观必然性,这种借用、比照的意义域通常是狭小的;第五,从否定意义上,即从批判性上使用自然一词,而不是直接地确定社会存在中真正出现了自然运动。所以,对于马克思的自然概念需要在具体的、历史的、现实的语境中,做出一定的考量,切忌夸大自然一词的使用语境而到处生搬硬套。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教科书中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规律定义为一种自然历史客观过程。这种释义缺乏对自然一词的界划,这个解释框架源于对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版序言中思想理论的曲解。我的观点是把经济的社会形态的发展理解为一种自然史的过程。不管个人在主观上怎样超脱各种关系,他在社会意义上总是这些关系的产物。马克思说过,问题并不在于资本主义生产的自然规律所引起的社会对抗的较充分或较不充分发展,问题在于这些规律本身,在于这些以铁的必然性表现出来并且正在实现的趋势。这里的自然规律一词,显然是马克思在客观必然性意义上使用该概念的。接下来,马克思又说:一个社会即使探索到了支配它的运动的自然规律,它还是既不能跳过去也不能用法令取消它的自然发展的各个阶段。单独抽出来看,马克思在此连续使用了自然规律和自然发展,好像是说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必然性就是自然界发展中的自然规律,社会历史发展就是像自然界运动一样运转着的。紧接着这个思路,马克思又表述过社会历史中的人不过是经济关系的人格化,不过是一定社会关系的承担者,似乎可以在历史中被弱化。如此一来,人类社会历史发展也成为一个可以排除人的自然历史过程!

  综合解读马克思的经典著作,根据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精神,社会经济形态并不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教科书中解释框架设定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总和。社会经济形态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特设,是马克思对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生产力的一定水平上形成的特定时期的指称。这个时期里,人类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主导因素已经是经济关系和经济力量,形成了私有制社会。社会经济形态是人类社会历史上的对抗性社会,只包括古代的、封建的和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在马克思话语里社会经济形态不包括原始社会,也不包括未来共产主义社会,总之并不是泛指全部人类社会形态。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同自然的进程和自然的历史是相似的。无论如何社会中的个体都不可能超脱各种社会历史关系,不仅如此,而且他在社会意义上总是这些各种关系的产物。这里的自然一词具有上文中对自然含义界划的最后两种意蕴。也就是说,这里的自然一词并非是在肯定意义上使用,并非是对社会历史发展的本质说明,而是侧重说明资本主义社会运行的特殊机制。马克思本意是说在资本主义社会这个特定的经济必然性的社会经济形态里,社会历史发展出现了与自然历史相似的现象,只是相似而已,没有更多的意味在里面。这就是张一兵教授所理解的马克思关于社会历史发展是一种自然史的过程的科学原像。张教授认为,马克思是在历史辩证法主体向度上关注资本主义社会主体生存状态,而不是说人类社会历史发展是在人之外的自然历史过程,不是说全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都是自然历史过程。也就是说,张教授认为,马克思是基于历史辩证法的主体向度,对资本主义社会所表现的人被物奴役的非主体的自然过程开展否定性批判的。所以,似自然性、物役性和三大拜物教共同建构了历史辩证法主体向度而向资本主义现实而展开的批判性话语的三个依次推进的理论系统。似自然性的本质是资本社会中主客体颠倒的物役性。规律只能当作没有规律而盲目发生作用的平均规律来贯彻,生产的规律表现为生产的自然规律,资本主义自身发展的规律似乎已神秘化为一种自然规律。似自然性恰恰是对资本主义社会是永恒的自然规律的否定。总之,似自然性最贴切的含义是马克思将资本主义社会中特殊运动规律转喻为一种特定的自然规律,一种特定历史阶段中类似自然界盲目运动的自然规律,绝不是论证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天然合理的永恒自然规律,在这种社会经济形态里,社会历史发展呈现为自然界那种盲目力量支配的非主体发展状态。

  马克思关于社会历史发展是一种自然史的思想应当解读为是在否定和批判意义上使用自然一词的。只有这样解读,才能确证资本主义经济、社会发展及其生产方式的过程性、历史性和非完成性,也才能批判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家们为资本主义编织的永存性和长生不死的意识形态观念,有力回击现代西方学者对马克思的批评。法国著名思想家、社会学家鲍德里亚批判马克思时,说马克思把资本主义社会的规律套用在人类社会发展上。其实,他与马克思的言说语境是根本异质的,静态经验主义的鲍德里亚当然无法理解历史发生学意义上的马克思的话语。我们只能说,他是对马克思的误解。另一方而,这也说明了鲍德里亚理论的浅显性。作为社会学家的鲍德里亚与历史哲学家的马克思,他们两人所关注问题的理论层面是不同的,其结论又怎么能一致呢?

  经济社会形态作为一段人类社会历史的特殊时期并不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一般形式。这种经济必然性对人的统治一定会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被超越,人类社会发展的似自然性仅仅是暂时的历史现象。原因如下:第一,人类社会历史发展呈现出盲目的非主体性。尽人皆知,人类社会历史发展与自然过程不同,社会历史过程是人创造的,历史过程是以人为主体的生产劳动的发展过程,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绝对不会同质于自然历史活动过程。然而,马克思通过对资本主义经济过程的研究发现,生产的社会联系,不过是当作一种压倒一切的自然法则,而对着个人的自由意志来发挥作用,人们对于重大的社会变革、影响深远的社会事件似乎显得无能为力,好像只能听天由命。整个历史过程一一重大事件一一到现在为止都似乎是不知不觉地完成的。人类社会历史过程似乎变成了无主体的自然过程,社会中人的活动规律也成了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然界的规律。第二,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过程呈现出有意识主体的外在强制性。这正如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教科书所说,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人类既是剧作者,又是剧中人。可是,资本主义经济过程中自由竞争会把资本主义生产的内在规律,当作外部的强制规律,对每一个资本家个人发生作用,竞争的外在压力和追求剩余价值的内在动力,似乎像魔杖一样在指挥着每一个人格化的资本拼命地运转。在私人劳动产品偶然的不断变动的交换关系中,生产这些产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作为起作用的自然规律强制地为自己开辟道路,就像房屋倒在人的头上时重力定律强制地为自己开辟道路一样。第三,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表现出对自身活动有反复破坏性。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发展一定社会生产关系中的社会生产力应该是以人为主体的社会历史演进的主导线索和必然逻辑。但是,马克思所处时代的资本主义经济社会形态却出现了相反的情形,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结果表现为对生产力本身的破坏,然后再重新发展至社会生产力的繁荣。劳动的变更现在还只当作无可奈何的自然规律,并以自然规律碰到障碍时无论何处都不能没有的盲目破坏作用来贯彻,似乎资本主义社会一切当事人都无所适从和无可奈何。并且,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出现了一种这样的循环过程:由于自然规律的必然性,生产一定要经过繁荣、衰退、危机、停滞、新的繁荣等等周而复始地更替。马克思看到,假如不以这种对自身发展的破坏性为代价,似乎资本主义经济就不能向前发展。

  总之,在这种特定经济社会形态中,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出现了与自然界运动相类似的情况,人类主体的活动过程表现为客体的运动过程,社会进步同时表现为社会的自我破坏或者自我伤害。这种严重颠倒的历史状况是对马克思在对社会发展与自然过程的一般性比较中形成的理论的确证。正是对此意义的深刻解读,张一兵教授提出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似自然性概念。似自然性表征着人类自我实现、全而自由发展和自觉创造性的主体性作用的失去。同时,似自然性也表征着只有与新生产力发展相适应的社会才是人类社会真正的发展方向。只有在这个社会,人类社会历史发展才最后彻底摆脱发展的似自然性,步入人类历史发展的自由王国,也只有在这时,人才获得了真正的历史主导地位,在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的一般基础上,在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的前提下,历史性地超越社会发展的似自然性,步入自由人联合体社会中,成为人类社会历史的真正主人。

  社会历史发展的似自然性源于张一兵教授从马克思经济学研究语境中探寻马克思的哲学思想。这在国内开拓了一个全新的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视角,并且恰恰是一个被传统研究界所忽略的重要问题。资本主义社会人的劳动表现为活动的异化,也就是工人在劳动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表现为物役性过程。事实上,资本主义经济的社会形态作为工人的创造,结果表现为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似自然性的客体世界,这在黑格尔视域被指称为第二自然。正是基于这种似自然性存在,资产阶级从自身利益出发把这种物对人的统治视为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永恒自然规律,而绝不会将其看作社会历史发展的暂时结果。尽管如此,似自然性概念在马克思恩格斯的手稿、笔记书信和文献中并没有发现明确的文本所指。在缺乏相应文本依据的前提下,如何看待和理解社会历史发展的似自然性过程?张一兵教授特别说明,马克思本人并没有提出什么似自然性概念。似自然性是张教授在表述马克思这一重要思想时所做的理论概括,他说之所以使用这一概念,是因为受到当代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似本能一词的启发。马斯洛在说明人的许多根本特性已不是动物的本能特性而是人的独特属性时,指出这种属性类似人的本能那样与人不可分割,并将人的这种本性称之为似本能性。当然,张教授使用似自然性时,其意思与马斯洛相反,不是在肯定意义上,而是在否定、批判意义上使用。马克思也不曾直接指出过这种语义转喻。诚然,问题的关键并不在这一概念和理论规定在逻辑显性层面是否存在,而在于马克思所具体指称的事实是否十分清楚。马克思在对社会历史过程的具体经济研究中,科学地建构了从人类主体地位出发的历史辩证法逻辑。这种逻辑是历史本质论与历史运作论的内在统一。如果社会中的个体被消解了主观能动性,基于社会历史感的客观规律就是一句空话,直白地说就是,假如每个人都去睡大觉,共产主义是永远不会实现的。自由人联合体社会是一种社会历史运动,是一个主体积极参与的客观历史过程。似自然性理论不仅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硕果,理所当然也是历史辩证法思想的深化和理论进展,其意义的重大性不言而喻。社会历史发展的似自然性在马克思批判资本主义视域中可以被看作隐性理论层面。

  广义历史唯物主义认为,贯穿全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过程的一般基础是物质生产,这是永远不会改变的一般规律,马克思称为自然必然性,生产过程一般,它是一切社会状态所共有的,也就是没有历史性,也可以说是人类的。国内有学者将此解读为马克思的生产逻辑。这种物质生产一般逻辑并不能直接就拿来解释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就是说不能将历史唯物主义简单地推广运用,必须凝练出新的理论结构。因为,资本主义社会里资本取得了支配一切的权力,只有从资本主义生产特殊出发,才能把握与领会社会发展中的生产一般。在一切社会形式中都有一种一定的生产决定其他一切生产的地位和影响,因而它的关系也决定其他一切关系的地位和影响。这是一种普照的光,它掩盖了一切其他色彩,改变着它们的特点。因此,在狭义历史唯物主义那里,原始社会解体后和资本主义社会灭亡前,经济关系和经济力量在社会历史发展中处于主导地位,在这种经济形态中,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表现出特殊规律,也就是说在物质生产发展的不同时期,起主导作用和支配地位的经济因素是不同的。在这种历史唯物主义统一逻辑中的双重结构前提下,在人类社会存在与发展的第一级和原生的原始社会里,占主导地位的生产是人口的生产,物质生产是从属的活动。就生产逻辑而言,虽然当代的一些人类学研究成果表明,在一些原始土著那里,生产并不具有现代社会所具有的意义,这些社会也并不总处于匾乏之中,但这并不能驳斥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与再生产对人类历史的基础性意义。尽管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普遍下的特殊在遵循普遍逻辑的前提下,其运行方式发生了重要变化,历史唯物主义在当代遭遇到各种批评与挑战,但是这仅仅是理论建构和发展的需要,并非意味着一定要推倒重来。

【社会历史发展“似自然性”研讨论文】相关文章:

民族声乐历史发展论文04-24

关于混凝土的历史及其发展论文06-24

软件工程的历史与发展趋势论文12-16

语言象似性的认知研究03-04

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艺术原创性分析论文02-14

小学英语开放性作业与学生的发展论文11-25

城市景观设计与城市历史发展关系论文06-14

法学教育发展的历史轨迹与中国道路论文01-25

钢琴学派历史发展现状简述论文04-25

语言符号任意性和象似性的分析比较1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