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马克思世界历史思想本真意蕴之诊解论文

时间:2024-04-27 13:54:55 历史学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浅谈马克思世界历史思想本真意蕴之诊解论文

  一、批判意蕴

浅谈马克思世界历史思想本真意蕴之诊解论文

  17世纪维柯,19世纪圣西门、傅立叶等空想社会主义者以及黑格尔立足于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对世界历史做了开拓性研究,但囿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他们最终没能脱离唯心主义的立场,没能摆脱各自的民族观念的束缚。马克思在批判前人思想成果的基础上,从现实的、物质生产的前提出发,指出生产力和人们之间普遍交往的发展促使民族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并揭示了世界历史的共产主义发展方向,创立了科学的世界历史理论。

  首先,马克思批判了前人世界历史观的唯心主义前提,指出物质生产活动是世界历史形成的前提和基础。维柯、圣西门、黑格尔等人虽然认识到历史发展不是杂乱无章的,而是有规律可循的,但他们把历史发展建立在永恒理性基础上,同时将理性看作是先验的和永恒不变的东西,是支配世界的绝对力量。如黑格尔认为“因为世界历史是‘精神’在各种最高形态里的、神圣的、绝对的过程的表现—精神’经过了这种发展的行程,才取得它的真理和自觉’。黑格尔以“精神”为基础来论证世界历史如何在“精神”中从空间发展到时间,从根本上脱离了人们的物质生产活动。马克思克服了前人唯心主义的思维方式,从现实的人的物质生产活动出发,通过对劳动、交往关系、市民社会、国家及世界市场等之间相互关系的潜心探究,确立了物质生产活动在从民族向世界历史转变进程中的基础地位,将唯物主义与世界历史观统一起来。马克思指出:“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并不是‘自我意识’、宇宙精神或者某个形而上学怪影的某种纯粹的抽象行动,而是完全物质的、可以通过经验证明的行动,每一个过着实际生活的、需要吃、喝、穿的个人都可以证明这种活动。

  因此,世界历史是在物质生产基础上各民族相互交往形成的统一整体。马克思将世界历史置于现实的人及其客观的物质生产活动的基础上,从而使世界历史理论有了正确的逻辑前提和理论基础。 其次,马克思批判了世界历史发展的精神动力论,认为生产力的发展和交往的不断扩大是民族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动力。维柯认为先有原则,再有民族。这种“原则在先”的思想深受柏拉图“理念论”的影响,“本科学因此就是一种人类理念的历史”。傅立叶等否认人民群众创造历史,否认阶级斗争和革命的作用,主张通过“理性”和“人的本。

  二、人本意蕴

  对现实的个人及其发展的考察是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核心。马克思指出:“每一个单个人的解放的程度是与历史完全转变为世界历史的程度一致的。资本主义世界历史的形成,为人从“狭隘地域性的个人”向“世界历史性的,真正普遍的个人”的转变创造了条件,但要真正实现从异化的人到自由的人、从“偶然的个人”到“有个性的个人”的转变,还必须进一步使资本主义世界历史转变为共产主义世界历史,形成真正的普遍交往关系。 在漫长的民族性历史时期里,受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限制,人们的交往只能在一定的民族、地域内进行,这种民族、地域的局限性也决定了人的发展的片面性。要克服这样的局限,必须冲破狭隘的民族、地域的限制,扩大交往。因为一个人的全部特性“怎样发展为多方面的或是地方性的,它们超越地方的局限性还是仍然受地方局限性的拘束,这并不决定于施蒂纳,而是决定于世界交往的发展,决定于他和他所生活的地区在这种交往中所处的地位”资本的无限扩张打破了狭隘的民族、地域束缚,促进了资本主义世界历史的形成和大工业的发展,加强了各民族之间的联系,一切自然形成的联系被赤裸裸的利害关系所代替,人的依赖性因而被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所代替,民族性历史转变为世界性历史。

  世界性历史虽然是由资本开辟的,但由于资本所开辟的世界历史服从于资本无止境地追求剩余价值的本性,因而必然具有二重效应,即在为人的发展创造了条件的同时又阻碍了“世界历史性的个人”的形成,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资产阶级借以在其中活动的那些生产关系的性质决不是单一的、单纯的,而是两重的;在产生财富的那些关系中。

  三、公正意蕴

  马克思并不只是客观地描述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而是运用历史尺度与公正尺度相统一的原则,分析了世界历史的形成对迟发国家的复杂影响。他指出迟发国家可以主动利用资本主义文明成果实现跨越式发展,促使世界历史朝着有利于劳动人民利益的方向发展。公正意蕴贯穿于马克思世界历史思想发展的三个阶段,是其人本意蕴的必然要求。

  19世纪40年代,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世界历史的形成打破了各民族相互隔绝的民族历史性阶段,促进了各民族、各地区之间的相互交往,但同时又造成了不同民族的不平等发展。由于生产工具的迅速改进及交通的极其便利,先发的资本主义国家把一切民族甚至最野蛮的民族都卷到文明中来了,“它的商品的低廉价格,是它用来摧毁一切万里长城、征服野蛮人最顽强的仇外心理的重炮”。他们用新的工业排挤掉了其他国家的古老的民族工业,迫使一切民族采用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资本主义国家逐步地、从主要依靠暴力上的优势转变为主要依靠经济上的优势和市场机制来代替殖民统治,从而使世界范围内的两极分化和贫富悬殊固定下来,建立了以不平等的国际分工为基础的世界经济体系,也就是形成了“外围”依附于“中心”的秩序。资产阶级“正像它使农村从属于城市一样,它使未开化和半开化的国家从属于文明国家,使农民的民族从属于资产阶级的民族,使东方从属于西方”。

  在19世纪50年代,马克思立足于迟发国家实际,指出迟发国家必须通过社会革命推翻资产阶级统治,使劳动人民享受生产力发展所带来的积极成果。马克思首先从历史角度分析了迟发国家落后的小农生产方式的局限性,认为这是东方专制制度的牢固基础,它的闭关自守使人的头脑被限制在极小的范围内,成为迷信的驯服工具,成为传统规则的奴隶,表现不出任何伟大的作为和历史首创精神。

  四、当代启示

  对马克思世界历史思想本真意蕴之诊解对于我们认识当今全球化的实质及其发展趋势、促进“世界历史性的个人”的形成以及推动迟发国家的跨越式发展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首先,从批判的视角把握全球化的实质及趋势。对全球化的认识,由于主体自身利益因素的影响以及所处的角度的不同而大相径庭。赫尔德在《全球大变革》中把全球化理论划分为三大类:极端全球主义者、怀疑论者以及变革论者。他们在看待全球化的概念、动力、产生的社会经济后果、对于国家权力和治理的影响,以及历史轨迹等问题方面存在着鲜明的区别。另外,关于全球化的实质,依附论认为,发达国家对迟发国家的掠夺与控制开启了全球化进程,全球化的发展就是外围的不发达国家对中心的发达国家的依附逐步加深的过程。而对全球化的趋势,历史终结论则认为,苏东剧变之后,全球化己终结于西方的自由民主制度。那么,究竟如何看待全球化的实质及其趋势呢?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批判意蕴启示我们,既要分析诸多全球化理论之所长,又要看到它们的不足之处。

  如依附论有将迟发国家对先发国家的依附状态固定化之嫌,而历史终结论则仅仅停留在对全球化的一些表面特点和因素的把握上,没有从社会发展本质的高度来看待和研究全球化的发展趋势。虽然当代全球化仍被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所主导,但全球化发展的同时又促进了世界生产力和与此相联系的世界交往的发展,这势必有利于推动世界一体化及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进程。相互作用,“大工业发达的国家也或多或少影响着非工业的国家,因为非工业国家由于世界交往而被卷入普遍竞争的斗争中”。

  这样,在这个时代,每一个民族国家都面对着基本相同的国际环境。迟发国家可以在保持自身优势的基础上,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全球化的进程中去,充分利用国外资金、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理念来为本国现代化建设服务,利用世界历史条件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跨越式发展道路,以缩短同发达国家的差距。迟发国家通过积极参与全球化新规则的制定,不断改进不合理的规则,使之朝着满足劳动人民利益需求的方向发展,在创造性地继承和发扬民族的优秀传统的同时,放开眼光,积极吸收人类先进文明成果,做到为我所用,努力发挥后发优势,促进生产力跨越发展,使广大劳动人民真正共享发展的成果。

【浅谈马克思世界历史思想本真意蕴之诊解论文】相关文章:

浅谈马克思生活哲学的本真意蕴及民生启示论文07-15

浅谈马克思、恩格斯对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的理论奠基论文07-13

浅谈马克思的人的全面发展思想06-17

浅谈校园文化如何体现生命本真的论文08-23

理解马克思哲学变革的本真内涵10-05

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主要内容分析论文07-08

从《爱》浅谈文学语言模糊性的美学意蕴论文09-28

墨家治理思想的现代意蕴08-10

马克思之技术哲学基本思想初探07-15

马克思思想对教育的启示综述论文0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