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五凉文化的历史地位论文
六国时期,甘肃河西地区(包括今青海的河煌一带)为前凉(301-376年)、后凉(386-401年)、南凉(397-414年)、西凉(400-421年)、北凉(397-439年)五个割据政权所统治,史称“五凉时期”。在五凉政权统治的长达100多年中,河西地区社会安定、经济发展,文化空前繁荣。本文试从文化史的角度,对五凉文化的历史地位做一探讨。
一、五凉文化是}一六国时期中国先进文化的代表
西晋“八土之乱”后,中原地区战乱不断,经济遭到严重破坏,文化低迷萎缩。整个北中国只有张轨治卜的凉州地区秩序较为安定,一些有识之士认为“避乱之国唯凉土耳”。于是,河西地区“中州避难来者日月相继”。“中原流亡到河西的人民得以安定卜来,河西走廊也就成为发展当时汉族先进文化的重要据点”。避难者中的一大批中原世家名流,如河东裴氏、关中苏氏、太原土氏、洛阳赵氏等,携带典籍随流民逃到河西,使河西文化力量大为增加。张轨积极接纳、安置中原人士,并委以重任。河西地区因此也聚集了大量人才,史料称“永嘉之乱,中州之人士避地河西,张氏礼而用之,子孙相承,衣冠不坠,故凉州号为多士。”对此,陈寅烙先生曾经指出盖张轨领凉州之后,河西秩序安定,经济丰饶,既为中州人士避难之地,复是流民移徙之区,百余年问纷争扰攘固所不免,但较之河北、山东屡经打乱者,略胜一筹。故托命河西之士庶犹可以苏喘息长子孙,而世族学者自得保身传代以延其家业也。”随着中原板荡局面的加剧和延续,前秦、后秦时又不断有清河崔氏、温司马氏等中原士族迁往河西厂除前凉起用中原士人外,其他诸凉也都纷纷效法。泪渠牧键将“声誉益播”的流寓士人广平程良“耀为东宫侍讲”就是其中一例。中原、河西士人群体聚首河西,一时学者云集,人文辐揍。“区区河右,而学者坍于中原”。
五凉政权的大量倡导,是五凉文化繁荣的一个重要因素。五凉统治集团上层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五凉中的两个汉族政权的建立者张轨和李篙都出自汉族世家,本身就以儒学文辞著称,所以能够推崇文教,讲求儒学,即使前凉末主张天锡也具有令江南士大夫汗颜的言辞素养。五凉时期的少数民族统治者也都懂得昌明文教以争正朔的道理,后凉吕光、南凉秃发氏、北凉泪渠氏虽分别生于氏、鲜卑、匈奴酋豪家庭,但也深知文化教育与政治统治的关系,招揽了一大批汉族士人为其经邦论道。泪渠蒙逊就曾卜令“内外群僚,其各搜扬贤隽,广进色芜。”由于长期生活在汉族文化圈内,他们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汉化,秃发褥檀的汉学修养甚至使人叹为“命世大才,经纶名教者不必华宗夏土……神机秀发,信一代之伟人”。 陈寅烙先生指出“张轨、李篙皆汉族世家,其本身即以经学文艺著称,故能设学校奖儒业……若其他割据之雄,段业则事功不成而文采特著,吕氏、秃发、泪渠之徒俱非汉族,不好读书,然仍能欣赏汉化,摧用士人,故河西区域受制于胡戎,因此,而文化学术亦不因此沦替。”由于统治者本身就具有一定的汉文化修养,昌明的文化教育政策及各项举措才有可能形成和贯彻,浓厚的尊士重教的学术风气才能够得以形成。
五凉政权尊崇儒学,大量倡导文化教育。五凉统治者,或出身世胃、家学相传;或企慕华风,倾身儒雅,大都礼待文士,颇重教化。当时的河西地区,教育事业发达,学术氛围浓厚。著书立说、整理古籍、文学创作、音乐、绘画、舞蹈等文化活动频繁。涌现出一大批优秀作家、作品。据史籍记载,五凉时期河西学者撰有30余种学术著作,仅《隋书·经籍志》著录就有13种。曾经风靡中州的《人物志》赖刘昂作注保存于河西,记述河西史地的不少著述为后世史家引述采用,天文历法方面的成就由河西传入内地,河西学者的大量著作和收藏典校的典籍被选送至江南,奉献于北魏,流传到后世。在中原文化低迷的大背景卜,河西却不断涌现出硕学大师和博通经传的学者,他们收藏并点校整理大量典籍,撰写或注述数量可观的著作,如酒泉人阉驯曾于北凉主持刊定诸子3 000余卷,充分反映出河西学术空气之浓郁。
在上述背景卜,河西地区形成了空前繁荣的五凉文化。主要表现:一是儒学兴盛。五凉统治者历代割据政权均深受儒家文化影响,积极推崇儒家思想和礼仪规范,或开馆讲学、倡导儒学,或大量整理、传播儒学典籍,使儒家文化得到了广泛传播。二是史学发展。五凉诸国都设立史馆,官修、私修史书数量可观,为后世留卜了丰富的史料。三是文学繁荣。以武威、酒泉、敦煌为中心,作家云集,作品众多,名篇佳作不少。四是佛学盛行。无论是佛教的传播、佛学经典的翻译,还是佛教洞窟的建造,都盛况空前。五是艺术成就辉煌。文人书法、写经书法、音乐、舞蹈、绘画、雕塑,都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
五凉文化的繁荣,打破了}一六国时期中国文化持续低迷、萎缩的局面,给北中国寂寞荒凉的学术文化园地增添了异彩,在}一六国时期居于中国北方文化的领先地位,对于当时乃至后世都有深远影响。因此,范文澜先生指出,五凉统治卜的河西地区在}一六国时期“是北中国保存汉族传统文化最多,又是接触西方文化最先的地区”。
二、五凉文化是中西文化、民族文化交流融合的结晶
前凉张骏时,大将杨植奉命出征西域,西域诸邦降服前凉,纳贡通好。后凉吕光是奉前秦符坚之命征讨西域的,他得胜班师返回途中,决定割据凉土,他带回了大量西域物产的同时,请来了西域高僧鸿摩罗什。通过这两次征讨,西域与河西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往和联系变得日益密切。从新疆出土的大量五凉时期的文书、契约、账簿等文物来看,河西的官吏、驻军以及百姓与西域的交往非常频繁。
河西走廊作为当时中西交通的必经要道,是传入中国的首站。西域文明与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中原文明聚首河西,相互交流、融合,最终形成了内涵丰富、极具河西特色的全新文化体系。西域的音乐、舞蹈、百戏、佛教,在河西深深地扎卜了根。隋代所定的九部乐中的《清乐》《西凉》《龟兹》《天竺》四乐,均曾在五凉治卜的河西存留传播,经过改造演变,后来又回归或传入内地。沿至隋代,雅乐采自江南,新声多输自西域,二者汇合,即出现了颜之推所谓“今太常雅乐并用胡声”的新乐制。但追溯起来,华夏古曲的流传和西域新声的引进,都是河西文化兼收并蓄、融合吸收的历史功绩。至于佛教传播方面,五凉时期有过大规模译经活动的记载,中原义学高僧道安就从凉土搜集到大量的佛经典籍,因成《凉土异经录》。北凉泪渠氏笃信佛教,佛经翻译受到格外重视,并形成了声势浩大的修寺造窟活动。现存河西地区的众多石窟遗迹和出土的一些石塔便是有力物证。佛教传播的同时,河西的绘画、雕塑吸收借鉴了西域的表现手法,显示出中西结合的特点。
河西自古以来就是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五凉时期氏族、鲜卑族、匈奴族在河西先后建立了割据政权。氏族长期与汉民族杂居,汉化的程度较深,而鲜卑族、匈奴族以游牧为业,文化比较落后。这些少数民族在河西建立割据政权后,尊重人才,奖授学术,对推动河西文化学术的发展起了不容低估的作用。他们重视学习先进的汉文化,自身的文化素养也得到迅速提高。正是在这种时代背景卜,河西各民族相互学习交流,共同发展,也使五凉文化呈现出鲜明的多元化特征。
三、五凉文化造就了一大批杰出人才
五凉文化的崛起,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统治者重视人才,礼优士人。五凉时期每遇政权更替,统治者大多首先做的就是广泛网罗人才,因才攫用。统治者不管是汉族,还是其他民族,对一些硕学大儒,不论是本地的著姓士族,还是流寓河西的学者名流,都能“礼而用之”。使其或居庙堂,参政议事;或授专职,从教习文,让他们为五凉政权的巩固与兴盛出谋划策。贤能礼遇的传统在五凉延续不绝,是五凉文化得以发展的一个重要条件。
随着汉代对河西的`开发,以农耕文化为基础的中原儒家文化得以扎根传播。西汉以后,河西地区逐渐成为一个胡汉多民族杂居共处且汉族人口居于优势的地区。徙居河西地区的汉人经过长时问的发展融合,逐步形成为当地土著群体。到东汉时代,已经有一部分人实力壮大,成为当地大姓,如张、李、宋、索、段、令狐等,这些豪族不仅宗族强盛,习于兵战,也兼修儒业,习经诵文。在“学在家族”的学术传承模式卜,他们成了一个个集政治、经济、文化学术为一体的儒学世家。河西各地敦文之风逐渐养成,如敦煌“郡世笃忠厚,人物敦雅”。逐渐出现了一些有名学者,如敦煌张灸、侯瑾等,均以才学宏博知名显达。对土著士人实行礼遇,前凉为先。张轨出牧凉州之初,为确保立足河西,采取“拔贤才”的政策,广泛征求高才硕学、通涉经史之有识之士“以宋配、阴充、泪缓、阴澹为股肪谋主”。
大量当地文人学士被其延请做官,为其政权服务。到了张骏、张柞、张天锡执政时期,还曾多次派出使者,厚礼征聘隐逸有学之士。后凉吕光虽然统治残暴,但也重视人才,河西名士宗钦、宋爵就曾在后凉政权出任要职。南凉秃发乌孤广泛招揽人才,实行汉化,他模仿汉制,内设台省,外置郡县,建立起了以秃发氏为核心、以河西士人为骨干的南凉统治集团,其所用官吏中无论“四夷豪隽”还是“西州德望”,“确为秦、雍、凉诸州大族”。泪渠氏在创建北凉政权之初得到西平田氏支持,成功后自然多以土著士人为显官,泪渠蒙逊对河西士林领袖刘晒崇礼有加,尤其重用宋舔,他在攻克西凉都城酒泉后曾说“孤不喜克李散,欣得宋舞耳”。泪渠牧键还因刘晒博学,尊之为国师,为他专“筑陆沉观于西苑,躬往礼焉……月致羊酒”。礼待和重用土著士人对于五凉诸政权的稳定起到了重要作用,同时也给河西的豪门著姓创造了保存和发展自己家族和家学的有利条件,为在河西地区保留中原传统文化产生了积极意义。
五凉时期,河西在北中国号为“多士”之邦。五凉统治者采取笼络礼遇士人的政策,征聘名流,任用贤达,开办学校,奖掖著述,乃至亲自组织文事,参加讲论经义等活动,对河西的文化建设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西凉土李篙}一分重视文学创作。据《晋书·凉武昭土李玄盛传》记载,李篙曾在敦煌、酒泉等地组织过三次较大的文学创作活动,一是敦煌靖恭堂图赞;二是勒铭酒泉;三是巳日曲水诗宴,李篙及群臣都亲自参加,或勒铭颂德,或赋诗为宴,被传为文坛佳话。同时,民问的私学传授}一分活跃,家世之学遗传不坠,又大大促进了河西文化教育的发达兴旺。从《晋书》《魏书》中,我们可以看到河西人士的文化素养确实要高出北中国的其他地区。
四、五凉文化在中国文化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继承、保存了中原的文化典章,借鉴、吸收了西域文明,对江南土朝的文化事业产生了实际影响。北凉后期河西向江南刘宋政权奉献的154卷典籍中,既有河西学者的著作,也有西晋以前的古籍,其中有些是很有价值的。同时,河西文人的作品流传到江南,受到像刘h这样的著名评论家的重视,给以较高的评价,这在当时的北中国再无他例。在佛教传播方面,由于凉土僧人南卜,带去大量佛经典籍,大乘学与玄学相互发明,辩论义理增添了新的内容厂总之,西晋亡后,南北隔绝,动乱中北方世族士大夫渡江南卜,投靠了江南土室,他们不可能将中原的图书典籍、礼仪制度毫不遗漏地带至江南。一部分中州士民在洛阳、长安二京先后失陷之时,避乱到了凉州,受到张轨安置。这样,原先在中原保存的文物典章就转移到了河西,而在江南失传不存。而且,河西地接西域,西域文明与华夏传统文化相碰撞,相互吸收消融,这种优势也是江南所不具备的。江南受到河西文化的影响,从音乐和佛教方面尤为明显。
其次,五凉文化对北魏统一北方后的文化建设和汉化改革产生了巨大影响,推动了北魏文化的发展。北魏平定凉州后,凉州人士来到平城。如索敞、常爽讲授儒学,北魏的儒风开始振兴,张湛、宗钦、段承根、阴仲达等,参加修撰国史、注解经义等活动,受到北魏有名学者崔浩、高允的称道器重。北魏的历法,因得酒泉人赵所修的《玄始历》,取代了原先的《景初历》。北魏的音乐采用的是河西流行的《西凉乐》。北魏的佛教与凉州关系密切,北魏迁都洛阳,修建洛阳新都的规划即出自李冲之手,而李冲是西凉李篙的后代。他主持建造洛阳都城时,参照河西的都城建筑形式和格局,一反旧制,形成宫北市南的新规制。由于河西文化对北魏典章制度的深刻影响,北魏政权的汉化改革才能得以顺利实现。
第三,承前启后,继绝扶衰,保存了因战乱而在中原一度中断的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文化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陈寅烙先生的《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一书,对此特别作了详细的引证和论述,并强调指出:“秦凉诸州西北一隅之地,其文化上续汉、魏、西晋之学风,卜开(北)魏、(北)齐、隋、唐之制度,承前启后,继绝扶衰,五百年问延绵一脉,然后始知北朝文化系统之中,其由江左发展变迁输入者之外,尚别有汉、魏、西晋之河西遗传。”总之,五凉文化是汉魏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同时为隋唐文化的大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解析五凉文化的历史地位论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