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泰州是淮南产盐重地的历史考证分析论文

时间:2020-07-12 10:27:51 历史学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古泰州是淮南产盐重地的历史考证分析论文

  食盐,一直是人类赖以生存、繁衍的重要物质,《晋书》载:“盐者,国之大宝。自古扬州盐商闻名四海,孰不知自古泰州才是产盐重地,扬州盐商之名实乃因古泰州产盐而隆盛,扬州之繁华实乃实因泰州盐业之盛况而起。可惜泰州盐业一直隐埋在扬州盐业繁盛的光环下,为何泰州盐业在历史上没有创造出它的辉煌,下面将逐步解读,重塑泰州在两淮乃至全国盐业中的重要地位。

古泰州是淮南产盐重地的历史考证分析论文

  一、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泰州盐业

  中国古代的食盐品种有海盐、池盐、井盐、颗盐、岩盐等。西汉时期沿海置盐官的地方有18处,几乎占汉置盐官38处的一半,这说明海盐在西汉时己成为食盐的主要品种。

  泰州古称海陵。武帝元狩六年设置临淮郡,下辖29县,其中有海陵县,这是史籍记载泰州正式置县的时间。海陵县“以其地傍海而高,故曰海陵”。自古煮海之利,重于东南,而两淮为最。秦汉以降,泰州一直是淮南盐的主要产地,究其原因,一是海陵县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二是海陵县数百公里的海滩遍布芦苇,为煮海盐提供了重要原料。

  据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记载:“夫吴自阖庐、春申、王十三人招致天下之喜游子弟,东有海盐之饶,章山之铜,三江、五湖之利,亦江东一都会也。”这说明吴王阖间时期泰州就开始了海盐生产;到两汉时,泰州己成为海盐的主要产区。西汉吴王刘还在此地开挖了长达150余华里的运盐河—吴王沟,专门运盐,并因此而积累了巨额财富,这也是他敢于发动七国之乱的重要原因。王莽篡汉后,曾将海陵县更名为“亭间”。 “亭”即盐亭之意。魏晋南北朝时期,战争频发,社会动荡,因而有关海盐生产的资料极少。

  二、隋唐五代时期的泰州盐业

  隋朝统一南北为盐业经济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唐代设有十大盐监“有涟水、湖州、越州、杭州四场,嘉兴、海陵、盐城、新亭、临平、兰亭、永嘉、大昌、候官、富都十监,岁得钱百余万络,以当百余州之赋。而海陵为十监之首“熬波之利,特盛于淮东,海陵复居其最”。据《太平寰宇记》卷103引《元和郡县图志》记载,盐城每年产盐量为四五十万石,而海陵的年产量则为六十万石,为十监中最高数额。唐开成四年(839)日本僧人圆仁来中国求法取经,在海陵县白湖镇桑田乡东梁丰村登陆,后沿汉吴王刘开挖的运盐河西行,途中见到“盐官船积盐,或三四船,或四五船,双结续编,不绝数十里,相随而行。乍见难记,甚为大奇。”可见当时海陵盐场产盐之多。海陵所产之盐大多先集中至扬州,然后运往各地。扬州虽不产盐,但海陵盐业造就了扬州的辉煌。

  公元937年,南唐立国,建都金陵,以扬州为东都,将海陵县升格为泰州,领海陵、泰兴、盐城、兴化、如皋五县。今泰州博物馆藏《泰州重展筑子城记》碑文中解释了“泰州”命名的缘由:“自丁酉岁仲冬月,奉救旨改为是郡,莫不天文焕举,光数百载之基,地利显分,富一千里之黔庶。咸醛赡溢,职赋殷繁,可谓水陆要津,咽喉剧郡。以兹升建,为属勋贤。”碑文中“咸醛赡溢,职赋殷繁”,是指泰州产盐多、赋税多。

  三、宋元时期的泰州盐业

  北宋时期泰州主要辖海陵、兴化、泰兴、如皋四县。南宋时期,泰州最小时仅辖海陵、如皋两个县。宋廷为了加强对泰州盐业的控制,设立盐官一职,主管盐政。天禧五年(1021),范仲淹被派往泰州任盐监一职,管理盐场,征收盐税。制海盐需要盐场,北宋时泰州海陵监辖盐场8处,史载“天圣中,通楚州场各七、泰州场八。”《太平寰宇记》中还记载了北宋初年海陵监的区域:“监境:东西一百九十里,南北三百一十里。四至:东至通州静海县界海岸,西至泰州兴化县界,南至泰兴县界并江岸,北至楚州盐城界。”说明北宋时期海陵监覆盖的区域大体上包括了今天东台市、海安县、如皋市;海陵监所辖的几大盐场,就约略分布在北起盐城南兴(化)盐(城)界河口、南到今拼茶运河口之间的百余公里的海岸线上。

  绍兴二十八年(1158),淮南东路提盐吴具文曰:契勘……泰州管辖盐场,创添到何家垛、小淘、古窑、刘庄、马塘五场。可知南宋初年,泰州管辖的盐场又增添了5处,共13处。宋代淮南东路产盐州军有楚州(今江苏淮安)、通州(今江苏南通)、泰州、海州(今江苏连云港)和涟水军(今江苏涟水)等5个,而这时海州与涟水军己归金国所有,通州仅余5场,楚州仅余2场,泰州成为淮南东路最大的产盐州。

  宋廷泰州盐业生产的具体产量,史载较抓《宋史.食货志下》仅有“泰州海陵监如皋仓小海场六十五万六千余石”的记载。宋室南迁后,两淮一带成为宋金两军交战之地,盐业生产受到较大影响。随着宋金议和,局势稳定,泰州盐业生产得以迅速恢复和发展。产量达一百七十五万石(亦即八千七百五十万斤)以上。南宋时泰州的盐产量仍约占淮南东路总产量的六成,占全国总产量的近四分之一,其盐业生产量冠绝天下,成为南宋最重要的盐产地,因此,泰州在南宋之地位更胜于北宋。

  元代在泰州设过路、州建制,泰州领县是海陵和如皋。是时“国家经费,盐利居十之八,而两淮盐独当天下之半。”大德四年( 1300),两淮改立盐仓,规定成盐存储于盐仓,可供销和贮存。两淮盐仓主要设置在扬州、泰州、淮安一带。从《元史》记载看,两淮盐产约2亿斤至3亿多斤,甚至超过了南宋时期的水平,其中泰州盐业的贡献是不言而喻的。

  四、明清时期的泰州盐业

  《光泰州志》记载:“明洪武初,省海陵县入州,领如皋一县,属扬州府。”洪武元年(1368),两淮都转运盐使司设于泰州,后改设扬州。两淮运司辖泰州、通州、淮安三个分司和泰州、淮安两个盐引批验所。当时两淮盐业的生产主要集中在泰州分司所辖的淮中十场。据万历《泰少刊志》记载,当时淮中十场共有灶房717座,卤池4279口,亭场5316面,产盐约183296引,而当时两淮盐约为352000引,可见泰州盐场的产盐量超过两淮产盐量半数。

  清代泰州依然盐业繁荣,最直接的体现就是朝廷对于“盐课”的征收《江苏省志·盐业志》里记载,根据《淮盐法志》有关资料显示,清代嘉庆七年至宣统三年110年间的四次统计,两淮共产盐84. 6万吨,其中泰州分司产盐59. 4万吨,占同期两淮总产量的58%。又据省盐业志统计,光绪十七年两淮盐场课税白银8. 4万两,其中海州分司、通州分司和泰州分司分别占14% ,24. 5%和61. 4%,泰州盐课居两淮之首。正如汪兆璋在《重修淮南中十场志》序中所述:“宇内产盐之省凡八,两淮为最。两淮产盐之区凡三十,而中十场为最。”

  泰州一直是中国古代淮南盐最主要的产地,其之所以声名渐衰,原因有二:一是泰州在清代被降为散州,不再领县。从明朝初年到清朝前期,泰州都一直下辖如皋县,属扬州府,但从雍正三年(1725)开始,如皋被划归通州,泰州遂成为散州。二是东台县从泰州分治,泰州的辖区越来越小,最终成为一个不再有出海口的散州,既不通江也不达海,成为一个内陆地区。因此,泰州盐业在清末逐渐衰微。

【古泰州是淮南产盐重地的历史考证分析论文】相关文章:

1.历史认识的分析论文

2.历史是人性展现的历史初探论文

3.历史教师素质分析的论文

4.历史与历史客观性分析论文

5.口述历史的电视文艺化分析论文

6.工地重地安全标语

7.高龄初产不同分娩方式临床分析论文

8.关于校企教产工学融合教学分析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