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历史教学的布白艺术运用论文

时间:2024-08-21 15:12:23 历史学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中学历史教学的布白艺术运用论文

  摘要:“布白”是历史教学中的一种策略,也是一门精湛的艺术,是课堂教学中学生主体地位的具体体现。教师在历史教学中巧妙运用“布白”,因“白”利导,可以点燃学生思维的火种,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中学历史教学的布白艺术运用论文

  关键词:历史教学;“布白”;思维过程

  “布白”一词源于中国传统国画艺术,画家画画,总要留点空白,目的是留给欣赏者遐想的余地。一幅画,如果画面被全部填满,一点空隙不留,那一定不是上乘之作。“布白”是处理空间问题的一个重要理论,也应用在许多艺术种类的表现手法上。同样,现在的课堂教学,总给人太“满”的感觉,时间也被占据得“满满”的,如果适当给学生一些“留白”,可能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说过:教师的地位,犹如产婆,产婆也只是助产,而不是自己生产。布白便是激发学生的潜能,让学生“生产”的最佳方式。

  一、在知识上“布白”,让学生自我构建和完善

  格式塔心理学认为,人面对一种不完全有缺陷或空白的格式塔(即“完形”)的刺激物,就会在知觉中情不自禁地产生一种急于要改变它们并使之产生成为完美结构的倾向,从而形成积极主动地去“填补”“充实”的心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他们探究并解决问题的兴趣。例如学习经济全球化历程。根据史料笔者问学生,世界经济全球化是当今时代从天而降吗?带着问题,开始对经济全球化的过程进行了回顾,以表格形式总结已经学过的与全球化有关的知识点,让学生思考它们与全球化趋势的关系。大多数学生用了十分钟完成,从思维角度,这种“留白”有利于思维的敏捷性,从记忆的角度,有利于学生巩固已经学过的知识点。苏联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有经验的老师往往只是微微打开一扇通往一望无际的知识原野的窗子。”在课堂上,把某些知识有意识地留下不讲,给学生暂时性的知识“空白”,这就会使学生迫不及待地在广阔的知识海洋中去寻找,去发现。这种“填补”的意识会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从而使其高度集中注意力,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例如:中国历史上对于人物评价变化最大的当属孔子。春秋战国时期,孔子被推崇为圣人。西汉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被奉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魏晋南北朝时期,和佛道两教逐渐融合,出现三教合流的趋势。宋元时期进一步把孔子神化,用改造的儒学思想为封建统治服务。至明清,儒学的主流地位始终没有改变。辛亥革命后袁世凯为了当皇帝,掀起了“尊孔复古”的逆流。这些都是历史上对孔子和儒家思想推崇的史实。也有对孔子批判和否定的,有哪些?为什么不同历史时期出现对孔子的毁誉不一?笔者没有直接给出所有的回答,只是帮助学生搜集部分有效的学习资源,留出空白让学生去搜集、整理、归纳(比如否定孔子的有新文化运动中,一些资产阶级民主激进分子在他们主张中提出“打倒孔家店”)。学生搜集有关史料,通过独立思考,对历史人物有自己的分析和判断。通过知识的“留白”可以培养学生提高自己的历史分析能力,在搜集和整理相关资料中,感悟历史是丰富多彩的,在运用抽象思维对史料进行辨析中,建立信实的论证体系,从而形成自己的见解。

  二、在思考上“布白”,让学生的思维过程充分展现

  “教师中心论”“教材中心论”在中国有很大影响力。在此影响下,依赖教师,迷信教材成了不少学生的学习模式。上课“认真”地听讲,“勤奋”地做笔记,“苦苦”地背教材。从表面上看,学生在一系列行动中忙得不亦乐乎,但实际上,学生的大脑始终处于“休眠”状态,未曾活跃起来,去积极面对知识和问题。一问题设置后,学生即在心理不平衡以致剧烈冲突而又积极渴求解决矛盾之时也正是孔子所谓的“愤”“悱”之时,对此,教师应及时相机诱导,使学生能领悟到“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乐趣。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有利于创新思维的培养,点燃智慧火花,这就需要设计问题,给学生一段空白去思考,去探究,是布白恰如其分,与学同步,和谐统一。例如,在讲到“重农抑商”政策时,重农抑商是中国古代重要的经济政策,学生对这个知识点已经有了一些基本的了解,从“是什么”的角度,教学任务已经完成。笔者并不满足于此,进一步提出,既然重农抑商,那么宋朝的商业为什么空前繁荣,学生一楞,这一楞,“布白”的作用就大,学生表面凝神屏息,而头脑却翻滚奔腾、天马行空。这样通过创设疑难,把学生置于“探索者”的位置,让学生随着历史知识的展开,积极思考。紧接着笔者又提出,西欧的封建统治者不仅没有“重农抑商”,反而采取重商主义,积极发展工商业。为什么中西封建统治者对待商品经济采取了相反的态度呢?这样的课堂提问,在思考上“布白”,使学生经历智力加工的过程,得到思维层次的升华,比教师“满堂灌”来得深刻。思索上的“布白”适时设置也可用在化解如何理解抽象的概念性知识的难题。例如,为了理解孔子“仁”的内涵时,笔者以一则故事情景切入:春秋时候,有一个鲁国人三次参加战斗都当了逃兵,当他第三次被抓回来时,将军问他为什么总是开小差,他说:“我家中只有一位老母,我要是战死了就没人养活她了。”这时,笔者问学生如果你是那位将军,你会如何处置?原因?在此,笔者没有马上将大将和逃兵的故事结局直接和盘托出,而是巧妙“布白”,赋予学生历史当事人的身份,让他们设身处地去思考“大将军将会怎么做”“他为什么要这样做”“我(学生)如果是那位大将军会怎么做?”由此,学生来了兴趣,表情兴奋,由“布白”带来的积极思索和角色体验使学生参与着学习活动,也就间接参与着“历史”,感受和体验着历史。随后,笔者因势利导,在说出将军的仁爱处理后引出孔子怎么看待此事,进而引出知识核心“仁”的概念,有了前面适时“布白”带来的积极思索和感性知识的铺垫,可以使学生由表及里,由历史现象到本质特征理解这一知识主题。

  三、在情感上的“布白”,唤起学生积极的情绪体验

  教材是教师和学生进行历史课堂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教学活动的材料。但并非学生只要通读教材就可以达到感情升华、情感内化。在教学中通过适当“布白”唤起学生内心积极的情绪体验。在讲到祖国统一大业中的海峡两岸关系的进展这一目,对于统一是两岸人民的人心所向笔者没有简单的说教,而是讲述了一个真实的故事《半斤香油》。教室异常安静,我适时展示余光中的诗《乡愁》,没有多余的话语,就在这短暂的半分钟,学生的感情得到了升华,乡愁——民族的心结,祖国统一是两岸人民的民心所向的认识和情怀在每个人的心中涌动着,两岸一家亲油然而生。在情感体验的高峰中获取知识,其效果胜于空洞的说教。在讲到世界大战时,课本对大战的教条化叙述模式使得战争缺乏真实的矛盾冲突,部分学生甚至对战争表现为兴奋、刺激,这对情感态度与正确价值观的形成也没有构建作用。为了让学生感受到一个有真实人物的苦与痛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笔者选择了《钢琴家》这部二战题材电影作为切入点。《钢琴家》并不是虚构作品,它是根据波兰钢琴家斯兹皮尔曼的纪实回忆录改编。笔者精心选取部分片段:疯狂的屠杀每天都在进行,当看着族人、家人一个个被残酷的杀害;当每天躲在暗无天日的房间里,害怕被世界所遗忘,但唯独遗忘才能生存;当一条番薯甚至一粒米也成为生命延续的动力……看到画面,学生屏住呼吸,深深震惊于生活在那个战争年代的人,他们心理上到底承受着什么。我没有给学生什么固定的启示,在课堂上大胆“留白”,给学生尽可能多的思考时间,让学生在真实的历史细节中去自己感受和思考,给他们思维的起点,但没有限定他们思维的终点。从课后学生提交的感想,有的收获积极乐观的心态,有的收获珍惜和平的想法……产生很多人性的共鸣,在潜移默化中达到历史教学中的人文追求。教师课堂的“布白”,对学生而言,是其实实在在的思索、考虑的过程,是其实施信息内化、强化的过程,是充实头脑的时刻,同时无声引导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有些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教学节奏较快,学生没有喘息的机会,疲劳、注意力分散随之而来,教师累,学生也累,效果却不好。有时只须寥寥数语,加上足够的“布白”让学生思考片刻,顺应学生的思维走向,学生既能在学习过程中享受到智慧和乐趣,又完成并超越原定目标,历史课就能达到一种出神入化的境界。

  参考文献:

  [1]张大均.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5.

  [2]周云华.“瘦”“漏”“透”——历史复习良策[J].中学历史教学,2014(4).

  [3]于友西.中学历史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4]夏辉辉.问题解决:历史教学课例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5]丁念金.新课程课堂教学探索系列之问题教学[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5.

  [6]黄牧航.历史教学与学业评价[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5.

  [7]任长松.探究式学习——学生知识的自主建构[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作者:蓝志雯 单位:漳州芗城中学

【中学历史教学的布白艺术运用论文】相关文章:

论教学布白的艺术08-10

浅析留白艺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论文06-25

中学历史教学中多媒体资源的整合与运用论文10-23

保罗?克利的艺术理论运用论文10-14

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中通感的运用论文10-08

声乐教学中气息运用之我见艺术论文09-04

中学历史的教学论文09-07

中学历史教法在实践中的运用论文10-02

网页设计中视觉留白艺术的运用09-12

影视音乐艺术形态的运用论文1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