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新课程标准下的中学历史教学论文
【摘要】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中学历史新课程标准”(以下称新课程标准)应运而生。在新的教育形势下,中学历史老师如何贯彻执行“新课程标准”,是个亟待解决的问题。笔者认为只有实现了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评价的改革,历史新课程才能顺利实施,新课程目标才能得以实现。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中学历史教学;特点; 教育理念;教学行为;教学方法;教学效果;评价体系
长期以来,中学历史教学形成了以“教师为中心,教材为中心,双基为中心,考试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严重制约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形成和发展。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中学历史新课程标准》应运而生。这场新课程改革决不仅仅是换一套教科书的问题,而是一场教育观念的更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是一场涉及到课堂教学方式、学生学习方式、评价方式以及日常教学管理等全方位的变革。在新的教育形势下,中学历史老师如何贯彻执行《中学历史新课程标准》,是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1 中学历史新课程标准的特点
1.1 强调以人为本:新课标以现代教育理论为指导,以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为目标,处处渗透着以人为本的新理念。
(1)课程目标和内容标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精神。“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其目标,在这儿知识不再是独立的直接的目标,而是成了培养能力、培养学习习惯和方法以及进行德育教育的载体。
(2)倡导教学形式和学习方式多样化,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精神。“新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倡导教学形式和学习方式的多样化,还学生快乐的学习时光,体现了对学生情感体验的关注。
1.2 注重过程教学:注重过程是新课标的重要理念,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重要指导思想。
(1)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新课程标准”在“评价建议”中提出,“要对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进行全程评价”。把学习过程纳入评价体系之中就是为了引起学生对过程的重视。那么,如何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呢?“新课程标准”指出,评价要综合采用观察、记录、调查、访问、讨论、作业、测评、档案等多种方法,实际操作中应把几种方法结合起来使用,避免以笔试作为主要的甚至是惟一的评价方法。这将引导学生从注重学习结果向注重学习过程与方法转变。
(2)注重教师的教学过程。“新课程标准”中增加了“过程与方法”这一目标,这必将引起教师对过程与方法的高度重视,从而扭转长期形成的忽视过程的倾向,而努力追求科学、完美的教学过程和好的教学效果。
1.3 突出实践性、探究性和社会性
(1)从教与学的方式上看,“新课程标准”指出,历史学科的课程资源十分丰富,开发和利用教材以外的课程资源的活动实际上都是实践性活动。各种课内外活动都是让学生动手动脑去实践、去探究的学习活动,过去那种“听讲+读书”的学习方式不再占主导地位。
(2)从学习评价上看,在“新课程标准”中,教学评价本身是一项开放的、过程性的教学活动,它一方面把各种形式的、实践性和社会性较强的学习活动,作为评价学生学习成绩的一个参数;另一方面又让多层次的人,如教师、家长、同学及学生本人成为评价者,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评价体系。这与传统学习评价相比有很大变化。内容上由检测知识变为检测知识、能力、思想感情、学习过程与方法等综合内容;形式上由单一笔试的形式改为自评法、观察法、活动法、测试法等综合形式;评价者由教师改为家长、教师、学生等多人参与,显然新的评价体系突出了实践性和社会性。
2 转变更新教育理念,改进教学行为
2.1 教学目标应从以学科为本改变为以学生为本。历史教学大纲提出了学科知识、学科技能、思想教育三方面的要求,新课程提出了知识与技能、学习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要求。两者最大的不同是,教学大纲以学科为本,而新课程以学生为本;教学大纲把学习看成是一个结果,而新课程注重学习的过程与方法。历史教学大纲注重掌握历史史实与结论,视野局限于过去和结果。新课程强调历史与现实的联系,吸取历史经验和教训,将历史学习作为学生今后生活、工作的一种需要。历史教学大纲注重培养学科的学习能力,新课程强调感受、观察、体验、参与社会生活和解释一般社会现象的能力。历史教学大纲注重的是思想政治教育,新课程强调培养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把历史教学的社会教育功能与人的发展结合起来。
2.2 教学过程从知识传授、思想灌输改变为学生学习、成长的过程。要落实新课程的教育目标,不但需要改变教师的教学观念,还要改变教学方式和教学行为。在传统的教学工作中,教师负责教,学生负责学。所谓教学,就是教师将知识传授给学生,将教材规定的思想观念灌输给学生。其实,人们的知识和思想是在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的。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实质上是一种探究、选择、创造的过程,是学生的科学精神、创新精神和世界观逐步形成的过程。教学活动应该关注学生的情感生活和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老师教学过程的安排、教学方法的使用,都是为了引导学生能从历史史实和材料的学习中,得出、验证并掌握教材内容的历史结论。这种做法,从传统的教学意识来说,是正确的。但是,以新的课程意识来认识问题,我们就可以发现,这种教学过程完全是为学科教学服务的,没有关注学生的情感生活和情感体验。因为学生在学习历史时会产生不尽相同的疑问、迷惑、茫然、苦闷或顿悟、开朗、自傲、喜悦等情绪活动,他们希望证实的不仅仅是学科结论,更想证实自己的思维能力。应该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充分地表现自己的思想、情感和认识态度。其实,历史学家在进行“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研究过程中,也是充满情感因素的,否则他就不可能得出自己的结论。
2.3 教学行为从教授改变为引导。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学行为已经习惯于教授。新课程把教学看成是师生交往、教学互动、教学相长的过程,教师的角色和行为将发生根本的变化。在教学关系上,教学行为主要表现为教师对学生的引导:引导学生检视和反思自我,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引导学生寻找、搜集和利用学习资源;引导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和形成有效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激发积极的学习心理;引导学生对学习进行自我评价;引导学生认识所学知识的个人意义和社会价值;引导学生发现自己的潜能和天赋。在历史教学中,教师习惯于自己讲,讲历史背景、讲历史史实、讲历史理论、讲历史结论。好像老师不讲就不是教学,学生就不会学习。如此教学,老师讲完了,学生还是不会学习历史,反而对历史学习产生厌倦心理,其原因就是缺乏对学生进行学习引导。
2.4 教学评价从结果评价改变为过程评价。教学的评估主要表现在教师的教学与学生的学习两个方面。对于教师的教学,长期以来侧重于教学效果的评估,甚至仅以考试成绩来评价。新课程提出要注重教师的教学过程。学生的学习与成长,皆在教学过程之中。只重视结论的教学,是无效的教学;只重视知识的教学,是陈旧的教学。对教师教学的评价,最重要的是对其教学过程的评价,教学过程最能体现出一个教师的智慧、才华和对学生的影响力。对于学生的学习,过去往往侧重于文化知识的掌握,常常以考试成绩来评价。新课程提出要对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学习能力和基本技能以及思想、道德等方面进行综合考查。在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综合理解的同时,要注意考查能力,尤其是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新课程还要求考查学生的学习方式和学习的情感态度。学生学习的差异,不但表现在考试成绩上,还表现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过程才真正是学生的成长过程。
3 创建新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3.1 情境教学法:情境教学法是教师用生动的场景、历史图像等直观手段,建立能激发学生学习需要和兴趣的情景,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过程中有更好的学习效果。运用情境教学法关键在于创设情境,使学生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因此,教师在教学预设中对教材的内容就应进行“有形”、“有声”的包装,把历史知识巧妙地嫁接在历史的情境之中。
3.2 整合教学法:以单元为例,历史教师可以根据自身的专业知识整合教材,整合思路如下:
3.2.1 “分”。分就是分别阐述单元所包含的历史知识。如必修《历史I》的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首先要弄清楚“政治制度”的概念内涵:是指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及其与之相关的政治领域的各项制度,包括国家组织形式、政治关系、政治体制、政治组织形式及人们的政治参与等内容,其次要讲清古代中国不同朝代的政治制度的起源,主要内容、发展演变历程以及对当今社会产生的影响。
3.2.2 “合”。合就是从整体上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进行把握。如“君子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可以设置如下一些问题:
(1)含义及其产生的社会根源;
(2)发展演变的历程,初步形成(战国)、正式建立(秦朝)、巩固(西汉)、完善(隋唐)、不断加强(宋元)、达到顶峰(明清);
(3)演变趋势:在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过程中始终充斥两对矛盾,即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矛盾、君权与相权的矛盾;
(4)影响: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对古代中国的社会经济、阶级斗争和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都产生深远的影响。
3.2.3 “升”。升即是获得某些历史启示,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批判精神和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可以得到这样的知识与启迪:学生对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学习,可以辩证地认识历史事物,可以探究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辩证关系,可以探究继承与发展的关系。在新课程的理念下,教师应灵活地、创造地使用教材。教师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增添、整合同类专题的材料,可以以问题为核心对教材进行整合,可以以对比为目的对教材进行整合。教师通过理清历史发展的线索,分析历史发展的特征以及历史事件的相互关系,形成新的历史知识结构。
3.3 探究教学法:《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要求“注重探究学习,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的确如此,探究式教学已经成为新课改的一个亮点。我认为,在实施探究式历史教学应有以下的三步骤:
3.3.1 导读疑问。创设适宜的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因此,教师应以问题为契机,细致备课,熟知教材,设计具有探索性、启发性的问题,使学生有一个明确的学习核心,从而达到探索历史的目的。如高一新课标的必修模块II的《各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一课中,我设疑有: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施的历史背景是什么?该政策有何内容?应如何评价?
(2)新经济政策的实施有何原因?有何内容?有何结果?应如何评价?
(3)比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新经济政策“新”在何处?
(4)斯大林时期的经济体制是如何形成的?有何特征?有何积极性和消极性?
(5)斯大林的经济体制对我国进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有何启示?
3.3.2 学生自学教材。学生依据问题,带着疑问,独立地自主地阅读教材,自我思考,自主探究,实现学生的注意力由教师的外在控制转化为学生的内部控制,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使学生真正地成为学习的主人。在学生的主动思考之中,学生的自我思考就会获得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地体验到“学有所思”的愉悦感。
3.3.3 师生互动解决问题。课堂是培养学生最重要的阵地,新课标的理想课堂应该是师生互动的舞台。在探究的教学中,教师所设计的问题应符合历史新课标的目标要求,既有新颖性,又有启发性。探究教学是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角”,学生要主动地参与,教师只是扮演引导者的角色。学生有了独立的思考,就会运用史实的眼光审视现实的热点问题,就能获得探究历史所带来的体验,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3.4 材料教学法:历史材料是进行历史教学和历史研究的必要前提和基础,它包括文献典籍、图表、实物、图片、笔记碑文和考古资料等,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运用材料让学生经历一个“发现——分析思考——得出结论”的过程,从而让学生实事求是地求证历史。显然,这种材料教学是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重要方法,运用材料教学法是有利于学生提高比较、分析、理解史实的能力,是有利于提高学生对史实的归纳、推断、评价甚至是论证的能力,对材料教学法可以有下面的方式进行:第一,引导学生分析材料,得出结论,说明观点;第二,针对不同材料的证据,就内容和可信度做比较;第三,选取某一主题,罗列来源不同的材料,让学生整理归纳,并且解析其中的差异,进而形成自己的推测,得出自己的`结论。
3.5 讨论教学法:讨论法是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全班或小组围绕某一中心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从而达到相互学习、合作学习的目的,讨论法是要围绕某一中心问题,表明讨论不是漫无目的的交谈。而讨论是有一定的目的性、方向性,是学生对某一历史问题有一个更全面、清楚的认识。经过讨论,提高了学生学历史的兴趣,使学生专注于课堂,活跃了课堂气氛,有助于培养学生们的互相交流意见。讨论教学法适合于原因、影响、评价等“典型”的教学内容,从而让学生感悟学习历史的魅力,使学生一分为二地评价历史的能力和认识得到升华。
4 充分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新课程目标的实现,需要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但是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的体现需要运用新的教学手段。一本书、一支粉笔、一块黑板(有时附加几张挂图)是传统历史教学的基本工具和手段,已经不能完全适应新课程条件下的历史教学的需要了。现代教育技术(主要是计算机辅助教学技术)的运用是与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课程目标是相一致的。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不仅引起教学手段、教学模式的变革,也将引起教师教学理念、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的变革。有利于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思想的形成。因此,现代化教育技术和历史课程的整合,是探索历史教学改革、实现新课程教学目标的重要途径。
5 改革历史教学评价体系
教学评价必须以历史新课程标准为依据,遵循既注重结果,也注重过程的基本原则,灵活运用各种科学有效的评价手段,对学生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作出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评价。课程目标不同,评价的标准、手段、方法必然不同。评价改革势在必行。只有结合历史教学的实际,学习先进的评价理念,确立符合时代精神的新的评价体系,才能确保历史新课程的顺利实施,新课程目标的顺利实现。新课程的教学目标不仅仅体现在学生身上,也体现在教师身上。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合作交流、教学相长、共同进步的过程。因此,教学的评价不仅仅是对学生学习的评价,同时也应当是对教师教学的评价。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新课程目标,才能实现新课程条件下教师角色的转换。对教师教学的评价,应当有学生的积极参与。历史教学评价应既重结果,又重过程。传统的历史教学评价重结果轻过程,把学生考试的分数作为衡量一切的标准。事实上就是只要求学生提供问题的答案,而对学生如何获得答案的思维过程缺乏应有的评价。实际上是排斥了学生的个性化思考,把历史教学过程庸俗化到无须智慧努力,只需死记硬背就能掌握历史知识的地步。因此,新的评价理念重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包括对学生学习的参与程度,学习探究的主动性,同学之间的合作交流,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的评价,对学生在解决问题时表现出来的搜集资料、分析运用资料,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认知活动的过程及能力的评价。这样的评价,才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当然我们也要避免当前历史教学评价中的另一个极端,“重过程,轻结果”。甚至有人戏言:“过程就是一切,结果是微不足道的。”这种忽视结果的教学评价,必然导致学生对历史基础知识的忽视,对结果的忽视也必然导致学生对过程的忽视。最终,新课程目标也将无法实现。
历史教学的评价还必须要实现评价主体的单一性向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转变,实现评价方式的单一性向多样化转变。传统的历史教学评价,评价的对象是学生,评价的主体是教师。在历史新课程的教学评价中,评价的参与者不应当仅仅是教师,它应包括学校、教师、学生、家长以及社会各界人士。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和评价方式的多样化,有利于我们对学生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进行长期、稳定的综合考察和较为全面的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评价。
新的教学理念是新课程改革的理论核心,新的教学方法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途径,新的教学手段是新课程改革的物质基础,新的教学评价是推进新课程改革的制度保障。只有实现了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评价的改革,历史新课程才能顺利实施,新课程目标才能得以实现。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2] 唐永康.论新课程下的历史教学评价方式[J]. 成功(教育),2008,(10)
[3] 韩晓芳.浅谈新课程理念下的历史教学方法[J]. 邯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1)
【试论新课程标准下的中学历史教学论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