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教学中问题意识的培养方法探究论文
摘要: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 各个学科知识的教育体系日趋完善, 但是在传统的应试教育体制下, 历史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时, 仍然以“老师讲、学生听”这种传统的枯燥无趣的方式进行, 不能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对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有着重要意义。在初中历史教学中, 历史教师通过一定的教学方法, 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问题意识, 提高课堂效率, 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初中历史; 问题意识; 培养;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 教师在上课时以讲述知识为主, 不强调师生互动, 很少引导学生主动学习。这导致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气氛沉闷, 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 影响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掌握[1]。因此, 在初中历史教学时, 教师不仅要为学生讲解每个单元的重点知识, 还应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引导学生在学习历史时能够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尝试主动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长期坚持也会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有利于其未来的学习与发展。
一、初中历史教育的现状
(一) 教育观念落后
在传统的教学理念中, 教师在上课时更加注重对书本内容的记忆, 教学以应试为主。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 通常不愿意将时间放在对课本中相关历史材料的解读上。这样的教学方式, 虽有助于帮助学生理清考试重点, 提高对考试知识点的掌握, 但是由于缺少对历史材料的阅读和理解练习, 尽管学生在考试中能够轻松应对选择题这种客观问题, 却很难应对阅读材料回答这类主观题。另外, 如果学生单纯依靠死记硬背来进行历史课程学习, 无法培养出学生对历史的兴趣, 也无法使学生对历史产生自己的理解, 更别提提高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了。如在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上册的世界历史学习时, 如果只一味地向学生讲解世界历史发展的重点内容, 不去联系我国的历史, 就容易导致学生在学习时将这两部分历史当成独立的系统去记忆, 无法形成统一的历史观。
(二) 教学方法枯燥
在过去的历史课堂上, 大多数情况都是教师在上面讲, 学生在下面听, 是一种以教师为教学主体的教学形式。这样的教学形式, 使学生缺少学习热情和对课程的主动性, 无法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事实上, 只要教师在讲课时能够运用适当的方法进行引导, 学生就可以获得明显的进步。如在讲解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二单元的《百家争鸣局面》时, 如果只是一味地重复各个学派的主要思想和代表人物, 强迫学生进行记忆, 可能会导致部分知识的混淆, 反而不利于学生记忆。
(三) 成绩对师生的束缚
由于初中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学生中考、升学, 所以不论是学校、教师, 还是家长、学生, 都是以考试成绩作为评价学生、学校的唯一指标。历史学科虽然也属于中考考查的范围, 但相比于语文、数学、英语, 其重要性多数时候会被学生与家长忽略, 学生不愿意占用太多的时间来学习, 这也导致了学生对历史学习的主动性不高的现状出现。比如在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的《五四运动》这一课的教学中, 如果教师只将教学重点放在考试的考点上, 不引导学生思考五四运动产生的历史背景和意义, 那么学生对于五四运动的理解可能只停留在书本中的文字上, 而不会有自己的理解。
二、初中历史教学中问题意识的培养方法
(一) 创造教学情境, 引导学生发现问题
历史, 对于很多学生来说只是课本中的一段段文字, 本身并不会引起他们的共鸣和对历史探索的积极性, 这也是导致历史课堂气氛沉闷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 在历史教学时, 如果教师能够通过视频、图片等更加直观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 更容易使学生产生共鸣, 也更容易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比如, 在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二单元的《抗击八国联军》教学中, 教师可以向学生播放相关的视频资料, 帮助学生体会当时人民的心情, 与历史产生共鸣。这样既可以帮助学生掌握相关知识, 也可以使学生发现当时历史社会的问题。
(二) 活跃课堂气氛,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
为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教师在教学时应注意活跃课堂教学气氛, 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鼓励学生在学习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例如, 在进行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一单元的《原始农耕生活》教学时, 可以以视频资料、图片资料的方式帮助学生建立原始农耕社会中的生活状态, 引导学生思考不同的原始文明的形成原因并与大家进行讨论。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可以为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打下良好的基础, 提高其后续学习的积极性。
(三) 制订评价机制, 利于学生解决问题
在传统的应试教育体制下, 历史课堂上对于学生的评价多以考试成绩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指标, 这也导致学生对历史学习产生抵触心理。为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教师应适当改变历史课堂的'评价方法, 除了以成绩为主, 还应制订更加科学的评价机制, 鼓励学生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并能尝试解决问题。在这样的评价体系下, 教师不再单纯以“对”或“错”来评价学生的问题或答案, 而是将学生发现问题的思考过程当作评价的重要指标, 这样可以鼓励学生主动深入地对历史进行思考与探索。同时, 教师在进行问题意识的培养时, 应以激励性评价为主, 给予学生正面的评价与反馈, 提升学生探索与提问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例如在学习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三单元《第二次世界大战》时, 教师给学生提出一个问题, 建议学生小组内讨论关于两次世界大战的相关内容, 然后根据小组成员思考问题的过程, 对其进行评价。
综上所述, 在进行初中历史的教学活动中, 问题意识的培养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课堂积极性, 提高其自主学习、思考历史知识的主动性, 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 建立完善的历史知识体系, 还能够为学生将来的学习提供良好的习惯和工具[2]。因此, 教师在进行历史教学时, 应把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作为教学的重点之一。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不仅要教师改善以往沉闷的课堂气氛, 营造一个主动学习的教学环境, 更要结合多种教学方法, 制订更加科学的评价机制, 鼓励学生在学习历史时, 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甚至能够主动解决问题。
参考文献
[1]姜文君.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J].好家长, 2018 (59) :121.
[2]力桂平.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J].新课程 (下) , 2018 (7) :218.
【初中历史教学中问题意识的培养方法探究论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