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教学论文

时间:2024-06-13 15:46:34 历史学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高中历史教学论文

  在日常学习和工作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论文吧,论文是探讨问题进行学术研究的一种手段。怎么写论文才能避免踩雷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高中历史教学论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中历史教学论文

高中历史教学论文1

  【内容摘要】教师通过有效的教学设计和课堂引导,让学生介入课堂、参与课堂,直至主导课堂,以学生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创造力和青春蓬勃的精气神和热烈度来“炒热”课堂,这是唤醒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有力手段。

  【关键词】高中历史;课堂活力;设计策略

  由于高中历史的学科特性,许多历史教师在开展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时,多以单一乏味的知识记忆作为学生的主要学习方式,课堂氛围死气沉沉,缺乏活力和效率。高中历史呼唤更具活力的课堂教学,就高中历史如何通过有效设计来“提升学生主动性,唤醒课堂活力”进行探析,我总结出如下三点建议。

  一、设说史平台,促学生学习历史预热

  我们要打造充满活力的历史课堂,首先就要让学生参入到课堂教学中来,通过设置轻松有趣的说史平台,让学生以教学内容为主题,进行历史知识的随性交流,以充满趣味的史实轶闻撬动学生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在有效促进学生参与课堂的同时,也有助于学生提前预习课堂内容,为知识学习预热。例如,在教学《辛亥革命》这部分内容时,我便组织学生进行“历史讲坛”的活动。让学生围绕“同盟会成立”、“武昌起义爆发”、“中华民国成立”三个历史事件,通过预习课本,查找资料,沟通了解等方式,整理出一份“历史讲稿”。并参照“百家讲坛”的形式,让学生到讲台上再现当时的历史事件,由学生在说史过程中自行总结出三个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影响等。学生们都会卯足了劲进行资料收集,分析整理,以便能够在“历史讲坛”上奉献精彩的讲演。通过开展这样的展示活动,有助于讲演的学生提前进行深入学习,有力促进后续教学开展,学生间也可相互取长补短。

  二、设合作讨论,促学生理解历史

  很多人错误地认为历史学习就是纯粹地背书,其实不然。背,只能掌握历史的表面;悟,才能深入历史的本质。对于重要历史事件背后的各种因素进行充分挖掘理解,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历史知识,锻炼出学习的历史思维能力。高中生已经具备较强的思维理解能力,他们之间的思维更贴近,通过合理设计合作任务,指导学生进行合作讨论,能激发学生思想碰撞,促进学生理解和掌握历史。例如在教学《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这一单元内容时,我组织了“亮出你的流派”的分组讨论活动。首先,让学生从诸子百家中选择一个流派来代表自己,比如可以选择主张“仁政”的儒家学派,或者选择主张“无为而治”的道家学派;然后,让流派相同的学生每四个人组成一个小队,小队成员要对自己的学派进行深入剖析,列举出学派的'种种优点,并尽力去规避该学派存在的缺点;最后,当各个学派完成自身分析总结后,就开展“百家争鸣”的流派大辩论了,流派不同的小队随机进行“对垒”,阐述自己的主张,碰撞双方的观点。通过这样组织合作讨论活动,学生对于百家思想的基本主张、代表人物等都会有深入理解,有利于学生高效学习掌握。

  三、设评题大会,促学生应用历史

  试题是检测高中历史知识的重要形式,传统的试题讲解以教师为主,学生参与性不高。要打造充满活力的历史课堂,需要我们大胆地把舞台交给学生,以学生灵动多样的思想点亮历史知识应用的星空,既提升学生课堂角色,增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又促进学生知识实践和即时反馈,帮助学生提升实践应用水平,促进课堂活力和教学效率双提升。在教学《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这部分内容时,我组织学生进行评题。首先,选择了多道与该部分知识相关的题目,让学生进行练习。在选题时力求知识覆盖面全,题型多样化,考点的重难点突出,并把握好试题的难易程度。在评题课上,让学生先以四人为一小组进行讨论,在这个讨论过程中,学生相互间基本能自行解决错误率较低的题目。第一阶段结束后,我让学生说出还不能相互解决的题号,并说出自己的困惑是什么。再由其他学生站出来为他讲解释疑,期间学生随时可站出来反对,但需说出理由。另外,我通过题目错误率的统计表,指出错误率较高的题号让学生讨论展示答案,说出解题的步骤依据等,并及时让学生翻开教材相关章节,复习巩固基础知识点。《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这个单元内容信息量大,事件之间内在关系复杂,通过这次评题大会,大大提升了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和解题能力。总之,打造活力高效的高中历史课堂的关键就是学生。要让学生充分地展示个性,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使教学相长,提升课堂活力。不过需要指出的是,教师仍旧是课堂教学中的核心要素,在整个课堂中做好设计工作,备好试题的选择,备好教学内容的重难点,备好学生的学情。只有教师做好基础教学和课堂引导,才能确保各项教学手段有效发挥。

高中历史教学论文2

  摘 要:“大历史观”,即主张用宏观的眼光去看待历史发展的轨迹。从历史的纵横总体联系上把握微观的历史研究对象,注重历史的结构性变动和长期发展趋势。在历史教学中,“大历史观”是通过教学视角的优化选择和围绕该视角把课本的章节内容重新梳理,在教与学的互动中逐渐形成的一种认识历史的史观与史识,从而实现有效教学。

  关键词:大历史观;有效教学;运用

  著名历史学家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一书中是这样定义“大历史观”的,即“将宏观及放宽视野这一观念引入到中国历史研究里去。”他还在《我对“资本主义”的认识》一文中述及“写历史的人也像游山水的一样,要是溯江而下,看清河流入海的过程,回顾上游的山脉形势,则对其组织结构,就有了更多的了解。”黄仁宇的“大历史观”为历史研究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和方法,为史学研究注入了新鲜空气。“大历史观”强调认识历史过程的结构性、思维性和时代性的三位一体。

  在历史教学中,“大历史观”是通过教学视角的优化选择,围绕该视角把课本的章节内容重新梳理,在教与学的互动中逐渐形成的一种认识历史的史观与史识。

  何谓历史课堂有效教学?长期从事历史教育理论与方法研究的赵亚夫教授提出:“历史教学有效性的基本视点应该是:用于思考――基于历史事实的知识解释;用于理解生活――基于历史方法透析社会问题;相对的经验――基于历史结论认识历史过程。”我认为所谓课堂的有效教学,简而言之,就是能围绕教学目标来采取多种多样方式进行教学活动,最大限度地达到教学目的和教学效果,即有效教学。如何运用“大历史观”实现高中历史的有效教学,我尝试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在具体的历史教学实践中,取到了一些效果。

  一、整合链接,变换视角,重构知识体系

  虽说“教无定法”,但学科教学总有它特有的灵魂作为支撑点。这个支撑点毫无疑问便是学科精神。无论是多元化的历史课堂教学模式,还是千姿百态的历史教学方法,都源自于历史本身内在的精神。对这种精神最好的诠释是大历史观。

  在历史教学中,整合建立大历史观,是通过长时段、中时段(或短时段)教学目标的优化制订体现出来的。因此,处理好教材内容和教学目标是整合链接与构建大历史观的关键。坚持自觉运用大历史观这一指导思想,在不断夯实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前提下,灵活选用教学方法,适度拓宽学生的知识面,通过整合链接,构建大历史观的复习途径,则不失为历史复习教学中的一个有效方法,也必将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整合链接,建立大历史观的关键在于引导学生发散思考、梳理知识结构、整理学习内容、发掘隐性联系、促进能力迁移,避免复习中的简单机械地重复。所以,要求教师在全面深刻理解和把握大纲与教材的'基础上,从宏观上不要拘泥于教材,而是针对有关内容进行合理的变通,分解原有编排序列板块,通过变换视角、活化组合、切块归纳和立体分析,紧扣固有的内在联系,借助主题、线索和时空寻求全方位的新情境,在纵、横两个角度为“能力立意”做文章,以便构建点、线、面的网络知识结构,建立一个具有张力的开放系统,使师生从繁琐的重复低效劳动中解脱出来。

  当然,整合链接,建构大历史观仅仅是一种历史教学方法,这没有也不可能有固定的模式,其建构大历史观的角度不一定要面面俱到,链接的知识点也不一定要事无巨细。一般来说,整合链接、建立大历史观的出发点,是基于学生的实际水平和教学的实用性,因此整合连接的方法无疑是灵活可变的。大历史观追求的效果,当然是以培养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这一学习品质为终极目的的。

  二、博采众长,兼收并蓄,凸显学科特性

  我认为,“大历史观”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就是打破学科间严格的界限,博采众长,兼收并蓄,同时不失历史学科之本性;就是打破教材的条条框框的束缚,更多地结合实际,教师自由驾驭;就是允许教法上的灵活多变,不拘一格,不求教法唯一,但求教学有效;就是突破时空限制,突出历史教化的实用性与人文教育的恒久性;就是还历史以原貌,凸显历史的灵性与活性,又不失历史的深邃与开阔。

  例如,历史学中时间和空间的概念,历史学的组织和叙述的能力与其他学科是不一样的,要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训练。老师要把课本的基本概念、内容和线索弄清楚,平时再按照历史学的特性训练学生分析史料、论证材料以及组织和叙述的能力等。说到底,历史学科考试应当回到历史学对学生进行能力的训练,这可能是最重要的。掌握历史学科的学习能力对于学生来说是终身受用的。

  三、学科渗透,放宽视野,深化历史认识

  教学中应注重学科渗透与学科整合。例如,历史与政治、地理同属人文社会科学,都着眼于研究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要实现历史“通古今之变”的目的,必须借助政治学科有关世界观、方法论等政治理论的指导。历史与地理的联系也是十分密切的,历史的发展变化都是在具体的地理环境中进行的。学历史首先要确立时空观念,古人学史往往“一手执书,一手执图”,这是史地的天然结合。阐释历史现象离不开历史观,有时用其他学科知识来阐释历史现象反而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整合链接,把教材中零散的知识点加以归纳组合,进一步夯实了基础,培养了学生全面分析问题的综合能力,更重要的是从宏观上开阔了学生的知识视野,注重了政治、地理和历史的综合运用,给学生建立起一个“大历史观”的初步印象。

高中历史教学论文3

  摘要: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社会的发展对高中历史课堂中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越来越重视。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把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作为教学目标,要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发挥教师个人的魅力,让学生参与各种学习实践活动,通过课堂上和课堂外结合,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关键词:高中历史;人文素质;培养

  高中历史课堂的教学目的主要是通过学生对历史的学习来了解人类文明发展的历程和人类社会建设过程。从而以历史的思维来认识社会、个人和自然的关系,在了解认识的过程中形成一定的经验,提升人文素养,使自己得到全面发展。

  1提升教师本身的人文素质

  一位著名的教育学家曾说过,教师的个人范例在学生的心中是任何其他东西都无法取代的。这足以说明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是非常关键的,要想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首先教师要发挥自己的范例作用。作为一名高中历史教师除了要有过硬的专业知识素养外,还要以自身的优秀道德品质来以身作则给学生起到示范作用。其次,学生是课堂主体,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学习热情,让学生充分发挥主动性。这要求教师在课堂中营造一种愉快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愉快氛围中学习历史知识,总结历史经验,感受中国的文化的魅力,然后从所了解的历史的角度去体验和思考人、自然与社会的关系,并拥有处理好这三种关系的能力。最后,教师要从心底体现出对学生的爱。教师对学生的爱不仅是教师的基本职责,也要做好课堂学习的引导,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特点找到适合的契合点,使学生能够在大是大非面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

  2合理有效的组织社会实践活动

  高中历史考试大纲和课程标准都十分强调人文素养的重要性,所以教师可以从人文素养培养的角度出发去关注学生。新的课标要求学生可以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中的问题,所以教师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要积极开展实践活动,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奉献社会的精神。如在学习“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时可以让学生利用平时休息的时间去探访下周边老人,让老人讲述改革前后的生活的变化,并以小论文的形式总结出来。另外也可以走进农村,看一看改革前后农村生活的改观,这种从课堂走到社会的实践形式利于学生收集资料,并能将自己学到的历史知识应用实践中,也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同时教师可以通过分组让学生对自己家乡进行图片收集,之后进行展览和比赛。通过一系列的实践活动就可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3感悟历史人物和事件

  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媒体视频和图片的方式向学生展示一些历史人物和事件的视频和图片,使学生站在国家的角度来看问题。如在学习“抗日战争”时,为了让学生了解日本给中国带来的灾难就可以通过影片的播放让学生最直观的感受日本侵略的残暴,从而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责任感,在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的同时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近年来日本修改教科书歪曲历史,否认日本对中国的侵略,甚至将侵略奉为英雄行为,这引起了中国人的愤怒,作为一个有素养的中国人,在谴责日本行为的同时也要注意语言和行为,不能做出有损国家的行为。在这段历史的教育中可以让学生自己总结和思考,看他们是如何看待这段日本侵略史的?要怎么处理中日关系才最为妥当?在这样的学习中,学生可以将知识转为实践,同时将对日本侵略的愤恨转变对国家的爱,不断完善自己,提高自己人文素养,最终成为社会需要的全面人才。

  4利用教学的过程和特点来提高学生人文素养

  教师在教的过程中和学生的学的过程中,学生的认知和学习成果都是有差异的,老师在这个差异过程中要及时捕捉信息,并对课程进行及时调整,以帮助学生体验历史事件的感受。如在讲授西班牙和葡萄牙时,可以提出问题:为会西班牙和葡萄牙是最行富起来的国家?但是这两具先富起来的国家中西班牙是在美洲?葡萄牙是在非洲和亚洲?学生通过之前知识和自己课外知识的学习会非常踊跃的回答问题:因西班牙是当时的殖民大帝国而葡萄牙是当时的`贸易霸主。在学习荷兰和英国时,通过对荷兰和英国的优势分析,学生可以生出新的观点:荷兰是造船业和远洋航运业比较发达的商业贸易国家,是以金融立国的,而英国是以工业发达的工业产国的国家。在老师提问学生回答后,老师对学生的回答要及时评价,这样既能肯定学生的智慧也能弥补学生的不足,学生在体验中既感受到了学习过程,又体验到了学习成果。通过这样的学习可以让学生体会到真善美和对社会历史的认识,从而提高人文素养。历史教育过程也是艺术特色教育,只有将两者结合起来,才能提高学生整体素质。总之,高中历史教育中对学生的人文素养教育是必不可少的。高中历史作为中国的文明发展史,对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有不可替代的促进作用,所以在高中历史中对学生进行人文素养的教育是有一定的优势的。老师要把握这种优势,通过提升自己的人文素养,进行课外实践活动让学生感悟历史人物和事件,才能将学生的人文素养提高,为学生未来健康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杨守昌.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探[J].东方教育,20xx(4).

  [2]雷平.高中历史教学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研究[J].新课程中学,20xx(12).

高中历史教学论文4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融入生活化教学理念,不但能够让学生对学习历史充满兴趣,而且可以为学生营造一种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但在实际的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学和生活联系较少,这使得教学效果没有达到预期,师生还是更多关注分数,之间没有形成有效沟通。因此,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容易生活化教学理念,既能够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又可以令师生感情加深,对实现高效课堂大有帮助。

  1、探究高中历史教学为何缺乏生活化气息

  1.1 高中历史教学目标太过单一。新课改明确规定教学过程中不能只是单纯的追求学习成绩,更应该注重教学的过程,过程成功了,成绩只是顺其自然的事。高中历史教学也是如此,要让学生能够感到快乐,但是实际情况却有很大不同,教学目标仍旧是教学学生知识,但是考核的时候却是通过一张试卷定好坏,这对学生而言是不公平的,毕竟一张卷子对学生整体学习情况不能体现出来,而且会让学生感到厌恶,失去学习历史的兴趣。另外,高中历史教学时,教师还是关注学生的解题能力,没有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学生仅是死学书,而没有理解学习历史的意义。要知道,学习高中历史不只是要学习其中的知识,更是要让学生养成正确的价值观念,这样会促进师生之间的交流,而不是通过单一的教学理念来限制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1.2 高中历史教学内容脱离实际生活。任何一个学科的教学,如果脱离了实际就没有了其存在和学习的意义,高中历史教学更要做到理论联系实际,通过借鉴历史,来了解当世。实际情况确是历史教学的封闭性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学目标更趋向于功利性,所有的教学都是以考试为中心,这使得学生丧失了学习历史的目标,纯粹为了得高分而练题,把高中历史教学的趣味性都抹灭,取而代之的是题海战术,虽然学生可能因此解题技巧和考试成绩会提高,但是从学生长远发展来看,这对学生是不公平的,也是学习不到人文知识的。

  2、高中历史教学中生活化教学理念的应用分析

  2.1 设定高中历史教学的目标。高中历史教学既不能好高骛远,也不能急功近利,要从实际出发,对学生的.学习情况了若指掌,然后做到因材施教。教学过程中,教师制定教学目标应做到科学化,通过该年龄段学生的心理特征来进行教学,不但要确保学生会解题,更关键的是要让学生掌握历史事件,可以从客观角度分析和评判历史事件,然后通过分析历史事件来提高自己明辨是非的能力,锻炼自己成为一个三观正、有责任感、素质高的人。高中历史教学在设置教学目标的时候一定要把学生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能够通过学习历史得到什么启发当做重点,同时历史教学当中渗入情感教育、知识教学、人格教学,让学生在学习历史课程的过程中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学习高中历史对高中生来说并不能一帆风顺,其学习也会随环境变化而变化,这对学生的学习情绪都会造成影响,比如学习新知识,学生要想全部掌握就会有一定的难度,这时候教师要做好指导作用,既要帮助学生梳理知识点,又要帮助学生开导心理,让学生能够平稳度过困难期。最显著的途径就是教师通过生活中的事例,再结合历史知识点,把时下热点问题和历史事件产生联系,以此让学生感悟历史、明辨是非的能力提高。

  2.2 通过项目教学法完成高中历史教学生活化。通过利用项目教学法,很好的实现了教学和实践的统一结合,可以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他们的动手能力增强,引导学生能够在课下加大学习历史的兴趣,使他们能够主动探究,然后和生活产生联系。具体方法可以通过教师制定实践项目的方式来实施,按照学生思路制定实践项目,待教师说明要求再由学生深入生活完成任务。2.3通过合作教学法实现高中历史教学生活化。高中历史课堂通过合作教学法,能够进一步确定学生的主体地位,摒弃之前教师一言堂的教学模式,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导,而教师只是起到引导的作用,这对师生各自角色转换,形成平等关系很重要。通过合作学习法,学生明确了教学目标,能够通过同学之间的相互交流而理解更加深刻,也更能和生活接轨,便于学生打破之前单一的教学模式,学生间的相互合作,使得他们的课堂参与感更强,同时多样或的学习模式便于学生体验生活,对历史的感悟更深刻。

  3、结束语

  总而言之,高中历史教学中融入生活化教学理念能够让学生处在一个轻松学习的氛围当中,便于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对提高历史教学效率很有帮助。同时,生活化教学理念使学生达到了解题技巧和掌握知识的平衡,对学生整体能力提高极为有利。

  参考文献

  [1]王洪军.生活化教学理念在高中历史课堂中的应用[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xx,13(01):152.

  [2]杨波.谈谈高中历史教学中加强生活化教学应注意的问题[J].科教文汇(中旬刊),20xx(12):181-182.

  [3]安丽梅.高中历史生活化教学的有效探索[J].基础教育研究,20xx(17):61-63.

高中历史教学论文5

  引导学生从历史的层面来展开对于很多教学内容的理解与认知,这是一种很值得在高中历史课程的教学中采取的教学模式。历史理解不仅能够很好地将学生学到的内容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进行还原与重现,还能够以一种更为客观的方式结合特定的时代背景来帮助学生理解这些教学内容。在这样的前提下,不仅能让知识的呈现更加客观,同时也会帮助学生更真实地去了解历史事件的实际情状,进而让学生对于教学内容能够有更深入的理解与掌握。

  一、对于历史认知的历史理解

  对于很多教学内容,教师在给学生讲授时往往会以今人的眼光与认知来进行解读,会以当下的时代背景以及社会主流价值为依托来展开对于一些历史认知的剖析,这种方法并不是完全没有道理,但是,毕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此,教师要有这样的意识,在给学生就很多历史认知进行阐述时,应适当结合当时的历史环境以及背景进行解读,教师只有以这种模式,学生才能够更好地对于这些内容展开历史理解,进而真正剖析这些内容的实质。例如,在给学生讲述《百家争鸣》这部分内容时,要想让学生对于相关的历史认知有更真实的感受,教师就应当以历史理解为突破口来展开对于这部分内容的讲授。如教师可以把教材内容设计为历史剧,让学生扮演各个学派的代表人物,让他们在课堂上深入和重演历史,让他们阐释治世之道的主张和理由,让学生“遥体人情,悬想事势”,体验儒家的醇厚运用、墨家的'谨严、道家的超逸、法家的冷峻等思想特点。最后,学生会水到渠成地理解和领悟出这样的史实认识:春秋战国的“百家争鸣”,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文化的基础。只有将学生带到当时的环境中,并且以历史理解来辅助知识讲授,这样才能够让学生对于这些知识有更深刻的认知,也才能够有效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二、对于历史规律的历史理解

  很多历史规律往往是历史课程教学的难点所在,想要让学生对于这些规律有更深入的理解与体会,教师可以通过历史理解的方式来展开对于这些内容的讲解。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这些历史规律放到当时的历史环境下进行解读,也可以结合很多具体的实例以及逻辑佐证来帮助学生更深入地体会这些历史规律。这不仅是对学生知识层面的一种丰富,同时也能够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这些教学知识点。当然,教师可以以某一重大历史史实为立足点,选择纵横相关的典型化的史料,按照唯物史观和认识逻辑规律来对历史规律进行论证。例如,对历史规律“世界历史包括纵向发展和横向发展两个方面,纵向发展制约着横向发展,纵向发展所达到的阶段和水平,规定着横向发展的规模和广度”的历史理解,可以投影到有关工业革命史料辩证的逻辑佐证中,教师可以结合工业革命的相关史料来帮助学生对于这一历史规律展开认知。这不仅是历史理解的一种直观的体现,也会让学生结合具体的史实来对这一历史规律有更好的领会。

  三、对于历史评价的历史理解

  如何正确评价历史中的某个人物或者某一事件,这是对于学生知识掌握程度以及知识应用能力的一种考查。对于历史评价的方式以及切入点有很多,不同的展开形式可能会获得不一样的评价内容。在进行历史评价时同样可以结合历史理解展开。如可以在具体的历史环境下,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客观而综合地评价某一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这种评价方式往往更具说服力,也是历史理解的一种非常好的应用形式。例如,评价历史人物孙中山时,可以运用“历史理解”的史料比较法来展开。如可以让学生通过对相关史料进行研读、分析,客观地去看待不同阶级和时代对孙中山评价的视角,进而使学生学会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尤其辩证法和阶级分析法)将孙中山置于特定历史条件下进行具体分析。这种方式往往能够对孙中山作出科学的评价,同时是对学生思辨能力的一种良好锻炼,这个过程极大地提升了学生从多角度表达对历史人物看法的评价能力,这才是历史课程教学中教师应当加以重视的。

  四、结语

  在高中历史课程的教学中,“历史理解”往往能够为很多内容的教学提供积极的辅助功效。首先,在给学生就很多历史认知进行阐述时,教师应适当结合当时的历史环境以及背景进行解读,在这样的背景下往往能够提供给学生更多客观而准确的信息。同时,在历史规律的阐述时,教师可以将其放到特定的历史环境下进行解读,也可以结合很多具体的实例以及逻辑佐证来帮助学生更深入地体会这些历史规律。此外,在进行历史评价时同样可以结合历史理解展开,这也是历史理解的一种非常好的应用形式。

高中历史教学论文6

  摘要:

  想要更好的让环境史学指引高中历史课程的教学,教师首先需要让学生们认识到环境对于人类生产活动的各类影响,在此基础上要进一步让学生们认识到“人——社会——环境”这一复合生态系统在历史的演进过程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本文对此进行了分析研究。

  关键词:

  环境史学;高中;历史教学;应用

  环境史学是一门近年来才逐渐被人们认识的学科,在历史课程的教学中其能够发挥的指引作用非常重要。环境史学是以生态学为理论基础,强调历史演进中人与自然环境的互动。合理的利用环境史学将能够非常有效的为高中历史课程的教学发挥积极的推动作用。

  一、自然环境对人类的影响

  对于环境史学的研究可以从许多不同的方面与维度展开,其对于高中历史课程的教学指引也十分多样。以环境史学为基础首先能够让我们意识到自然环境对于人类的各方面影响,这一点在高中历史课程的教学中也体现的十分明显。人类的许多生产活动、思想的演变以及文明的演进等都一定程度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认识到自然环境对于人类的生存与生产可以产生的积极的影响将会让我们更好的展开相关课程的教学。历史课本中的许多知识点如果能够从环境史学的角度进行解释,这不仅能够化解教学中的许多难题,也能够很好的让学生们认识到自然环境对于人类生产以及生存的影响。这对于深化学生们对相关历史背景的理解将会很有帮助。

  自然环境对于人类影响的实例非常丰富,教师要有意识的从环境史学的角度来引导学生们理解与分析这些史实,这对于深化学生们对于相关教学知识点的认知将会很有帮助。例如,在教学“古代希腊民主政治”这一节内容时就很有必要让学生们了解古希腊的自然环境对于当地生产、生活方式及人民心理特征的影响。由于希腊地少山多、三面环海、海岸曲折、岛屿密布、天然良港多,所以航海和海外贸易的条件得天独厚。而缺少大河流域的沃野千里,使得这里不适宜种植粮食作物,另外地中海气候利于种植橄榄葡萄等经济作物。这样的地理基础,便于工商业和海外贸易的发展。手工业、农业与市场联系紧密,因而其商品经济比较发达。从环境史学的角度很好的解释了这些实际问题,也让学生们更为直观的认识了当时古希腊的一些发展规律。教师要善于从环境史学的角度来引导学生们分析问题,这不仅能够深刻揭示许多历史问题的成因,也是对于学生思维的一种有效训练。

  二、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环境不仅能够对于人类的生产活动以及生存方式构成影响,反过来,人类的各种活动也能够直接的影响环境甚至改造环境。这一点在高中历史课本中也体现的非常明显,这同样是环境史学的另一个重要探究角度。随着人类历史文明的不断发展与演进,生产工具与生产资料的不断丰富,人类对于环境改造的能力越来越强,人类对于自然环境的各种影响也体现的越来越明显。许多历史的'发展过程都能够清晰的洞见这一点,从这个角度来剖析许多问题也能够让我们更准确的理解历史的发展规律。

  最典型的一个例证便是古代两河流域的苏美尔地区,以灌溉农业为基础,发展出了苏美尔文明,并不断向外扩展。但是人们只是一味地浇灌土地,却不懂得土地中的盐分需要过滤、疏导、排泄出去。结果由于过度灌溉,地下水位越来越高,盐分越来越大,导致土地盐碱化,陷入了农业开发和土壤肥力下降的恶性循环中。最终该地区农业基础崩溃,很大程度上导致了苏美尔文明的灭亡。在和学生们讲到“苏美尔文明的灭亡”时,过往教师们大多习惯从文化的角度或者是历史发展的角度来解释这一问题,教师们很少会从环境的层面来剖析问题,但是,环境因素的影响对于苏美尔文明的灭亡却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有些问题的剖析上教师要有意识的从环境史学的角度出发,这样才能够更为全面的解释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

  三、“人——社会——自然”的复合生态系统

  环境史学不仅揭示了环境对于人类活动的影响,也让我们意识到了人对于自然环境的改造。这些都很好的向我们展现了“人——社会——环境”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这一整个复合生态系统有良好的认知,将能够让学生们更客观而全面的理解相关历史问题。环境史学在历史教学中最重要的指引便是从“人——社会——环境”的复合生态系统的角度来分析与探究问题,这将会是对课堂教学的一种很好的推动。

  许多史实中都能够让我们看到这一复合生态系统的循环与相互作用,教师要善于挖掘相关素材,让学生们更直观的体会这一复合生态系统对于人类历史的影响。例如,20世纪30年代美国经济大萧条时,罗斯福“新政”的实施过程中,便结合了自然资源的保护与治理工作。以往对于“罗斯福新政”的理解,侧重于经济改革及社会改革,在这些改革中,也具有资源管理和环境保护的意义。以工代赈政策,是由政府出资兴建大量公共工程,为失业工人提供就业岗位和劳动机会,其中重要的一项内容就是成立全国性的民间自然资源保护队。保护队在美国吸收失业、待业青年参加绿化造林、森林防火、防治水患、水土保持、道路维修等多方面的劳动。这一系列的政策收获了很好的成效,不仅让自然环境得到了挽救,经济也随之复苏,这些都充分体现了这一复合生态系统在历史研究中可以发挥的积极作用。教学中教师应当让学生们对于这一点有更深刻的认知,这对于引导学生们从更深入的角度看待问题将会很有帮助。

  想要更好的让环境史学指引高中历史课程的教学,教师首先需要让学生们认识到环境对于人类生产活动的各类影响,同时,也看到随着人类历史文明的不断发展与演进,生产工具与生产资料的不断丰富,人类对于环境的定向改造。在此基础上要进一步让学生们认识到“人——社会——环境”这一复合生态系统在历史的演进过程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这些都是对于历史课程教学的非常有效的推进。

高中历史教学论文7

  一、优化设计思路

  教师为了进行教学引导过程,需要首先设计出思路,根据思路来展开教学。依托有效教学这个目的,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设计的过程中,应该以学生为主体,优化教学设计思路,展现出教学的艺术美,创造教学实际效果。教学设计应该遵循一定的原则,比如承上启下、对学生的引导、促进思考等等部分,都应该特别注意,另外,教学设计应该体现出思路清晰、结构明晰的特点。教学方案的设计对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需要教师从全局出发,了解历史发展的整个流程,并且懂得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知晓实用的教学方法等。

  二、改进教学过程

  于变化中寻提升,指的是教学过程中,不能让课堂固定一种模式,也不能让课堂静如死水,应该寻求改变,寻求“创生”教学策略。现阶段的教学策略,应该是在教师做好了引导性质的教学方案后,把主动性交给学生,从而在课堂上灵活应变,活跃课堂的同时,也能激活学生思维,创新教学过程的同时,也能创新学生思路。教师因势利导,对课堂的变化进行有效调控,也是促进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方面。教学课堂应该在预设了思路的.前提下,采取活而不乱的教学策略。教师关注引导策略,学生重视参与过程,从而灵活配合,提升高中历史课堂的有效性。“于变化中寻提升”的教学策略可以采取如下方式。

  三、拓宽教学视角

  在大多数学生眼中,历史课程枯燥乏味,毫无趣味而言。因此在历史课堂中,老师一定要善于寻找学生的兴趣点,围绕教材搜集和选择适当的资料,寻找合适的切入点对症下药。现代影视剧常常涉及历史知识和有名人物,从知名影视剧出发,与学生进行谈话、讨论,激发学生的主动思维能力,帮助不同层次的学生深入浅出理解历史知识,在活动参与中感受到历史的博大精深和理性睿智。比如高中学生对西方法律的认知很少,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看《十二怒汉》,它是讲十二个出身不同、来历不同的陪审员共同陪审一个少年犯罪的案子,这名少年原有前科,且犯罪证据比较确凿,绝大多数的陪审员刚开始不太愿意认真面对这个案子,只想快快把这名少年送上绞刑架,然而其中一名陪审员却提出异议,他认为身为陪审员不可以轻率对待一条人命,于是人们开始慢慢的负起陪审员的责任认真面对这桩案件。学生从电影中能了解到不同体制下的人文思考,通过拓宽自己的视野,学生能进一步的提高自己的解识和见解,培养自己的人文素养。

  四、大胆质疑创新

  教材是我们是我们实施课堂教学的知识载体,细致分析教材是提高教学效果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不过笔者认为我们在备课时不能按部就班,要从学生的具体学情出发,对教材进行创新、重组。人们常说“文无定法”,其实教学也是如此———教无定法,特别是历史教学。真正优秀的历史教师,不仅要有学者的博学,更要有艺术家的多彩。因此,一味地模仿和效法某种教法或模式,是一种不科学、不严谨的做法。但是,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专业知识、学识修养、性格气质以及教学对象、教学设备、教学资源等,运用新课标理念,恰当地选择教学手段,整合各种教学因素,将各种教法和创意融会贯通,推陈出新,让自己的教学充满个性,让历史课堂个性飞扬。

  作者:包卫国 单位:江苏省靖江市第一高级中学

高中历史教学论文8

  摘要:高中历史教师在不断总结优秀教学方法和教学经验的过程中,探索出了“主题式”教学法。“主题式”历史课堂教学不仅能够突出教材内容的核心内容,让学生清晰的了解课本中的主题思想,更能让学生理清学习的主干线,为学生创造并规划出良好的学习路线。本文就高中历史课中主题式教学模式的应用作出论述,希望能够促进高中历史教学水平的完善与进步。

  关键词:高中历史;主题式教学;应用

  新课程改革推动着我国高中历史教学模式的完善与发展。《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历史教学大纲》明确指出:“历史教学要重视对学生理解能力的培养,让学生能够自主结合历史看问题,让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分析历史问题。”因此,在当前高中历史教学中,要切实转变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法,让学生能够积极性、主动的进行历史知识学习,并在此基础上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一、高中历史课堂中运用主题式教学法的必要性

  1、“主题式”历史教学模式是新课改的需求。在传统的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历史课程的教学内容具有一定的政治功能,且忽视了其社会功能。为了能够让历史课堂教学得以科学进步,新课程改革便对历史课堂教学提出了新的标准。在新课程改革以来,高中历史教学的目标被分成了三个组成部分:知识与能力、方式和过程、情感表达和价值观,新课程改革后强调高中历史教学摒弃单纯的.背诵历史知识,强化学生在历史课堂中正确价值观的树立,并运用所学到的历史知识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相结合,从而将历史课堂教学的实践意义得以最大化发挥。然而,“主题式”教师便符合新课改的需求,从学生的综合素养培养为出发点,积极强化学生的情感表达和价值观建设[1]。2、“主题式”符合当代历史课堂教学的理论要点。建构主义者认为学习者的知识是在他人之间不断的相互帮助和协作中获得的,唯有人们通过合理的协作研究,将彼此之间的知识相互分享才能够丰富的总体储备量。这一重要思想正式当前我国历史教学的理论要点,即重视学习者之间的协作学习以及相互学习经验的共享。“主题式”教学法在历史课堂中的运用能够让学生以最高的效率了解到课本中所表达的核心观点,加之每个学生的价值观存在差异性,便会形成不同的历史认识。此时,“主题式”便能够让学生们通过相互经验的交流与合作构建出良好的学习情境,从而促进历史课堂教学意义的实现。

  二、主题式教学法在高中历史课堂中的运用

  1、创设历史情境,把握课堂主题。在课堂教学前期,部分教师可能会对课程主题的设计不够精准,而因此导致许多学生在课堂上的思维方向偏离教材的核心。例如,在必修二中《新航路开辟》这一课的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以提问题的方式进行引导,例如:“同学们,现在假设你们是欧洲的一个普通家庭,而哥伦布发现美洲之后会给你们的生活带来哪些改变和影响呢?”在学生积极踊跃发言的过程中,为了能够让学生的思想不过于偏离主题,教师便可以通过创设历史情境的方式来转变学生的认识。例如,教师可以为学生播放《新航路开辟》的纪录片,让学生先对故事的发生背景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再组织学生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还原”历史。最后,教师再让学生通过分组分层的讨论的方式加深对历史课本主题的领悟,增加学生的情感体验[2]。2、突出课本重点,激发学习积极性。高中历史课本各个章节的知识点关联性较强,完全打破了初中历史那种章节的独立性,使得许多学生在背诵学习时感到杂乱无章,并将诸多历史事件和时间混淆。究其原因,鉴于高中历史课本中各个章节的关联性较强,很多学生在学习时便难以把握课本知识的主题,尽而导致在学习时缺乏明晰的学习思路。然而,在历史课堂教学中结合主题式教学思想便能够良好的打破这一现象,不仅能够让学生明晰学习思路,掌握各个章节的主题内容,亦能让学生通过参与小组讨论将历史知识进行明确梳理。例如,在《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这一章节教学中,教师可先为学生创设一个主题,即“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使学生们进行积极讨论并分析中央、地方的演变过程。此外,教师再结合教材内容布置一些其他的知识点进行讨论,通过这种主题式教学法的推进,学生不仅能够沿着主题方向对历史课本知识进行学习,还能打破传统“背景→概括→意义”的单一教学模式,从而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3、完善主题关系,强化教学重点。完善主题关系是主题式教学在历史课堂有效融入的重点。首先,教师要明确主题式教学并不是单纯的将各个存在一定历史关系的知识点贯穿在一起,而是将统一知识点进行升华,让学生能够根据某一个知识点延伸学习其相关的知识内容。之后,教师要对教材中讲述的内容以及相对性的任务进行精确划分。最后,为了能够保证学生对内容能够熟练记忆,并了解其事件发生的背景和影响,便需将整个事件归类为一个主题,让学生能够了解不同的历史事件。例如,教师在对《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这一课进行教学时,可以将其成几个“小主题”,即重大会议、主要事件和主要人物等。通过将主题进行整体贯穿的形式进行教学,便能够让学生对历史知识系统的认识[3]。

  “主题式”历史教学法的运用,是当前我国历史教学中一次大胆创新,教育工作者在运用此方法进行历史教学时,要注意发现其中所隐藏的问题,并及时加以修正,进而保证“主题式”历史教学法的意义得以充分实现。值得强调的是,历史教育是一项长期的教学任务,其课堂教学与主题式授课模式相结合亦要循序渐进。

  参考文献:

  [1]乔仪晴:高中历史主题式教学设计的研究和探索[J],学周刊,20xx,02(06):45.

  [2]陈莹静:高中历史课中主题式教学初探[J],丽水学院学报,20xx,06(04):125-128.

  [3]陈秀华:高中历史课中主题式教学初探[J],内蒙古教育(职教版),20xx,11(12):28.

高中历史教学论文9

  摘要:新课程改革之下,高中历史教学仍然存在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教师教学水平和教学状况,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和个体差异;教材版本过多,课标设置不一,给实际教学带来不便;学生对于“新”模块的适应尚未游刃有余。解决这些问题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寻找突破口,从教学观念与教学方法上进行革新;从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着手;在教学环境上做文章。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学新课改主要问题

  从20xx年开始,新课程改革在全国范围内火热进行。这次课程改革倡导的三大理念是:关注学生发展,强调教师成长,重视以学定教。新课程改革的主要对象是:课程类型、学科体系、内容设计、教学方法。近年来,我们在高中的历史教学中也遇到了很多的问题,例如在:教学观念、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等方面遇到了很多棘手的问题。

  一、新课改下高中历史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新课程改革是我国教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可是从新课程改革的最先试点到目前的投入教学实践也只有几年时间。因此,我国新课程改革下的教学还存在着很多的不足,显露出了很多问题。

  (一)教师和教学的问题

  据相关资料显示,目前,我国的教师高中教师学历比率如下:硕士4.8%(多数在东南沿海),本科74.2%,专科18.5%,其他学历2.5%。因此,我过教师的教学水平不一,专业知识水平不均衡,自然教学观念也有十分显著的差别,特别是针对于一些欠发达的偏远地区,部分教师的教学观念难以转变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因此,高中的历史教学也深受教师教学观念的影响。

  教师原有的教学观念的惯性使教师难以接受新的教学观念。专业知识的不足也使他们难以快速转变角色从课堂上的王者退出来知识作为一个导师而存在。新课程改革注重探究性地学习,需要的更多的是学生的主动性,教师的主动性已经是只是为了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生自主性的诱饵而已。教师需要用更多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例如:多媒体教学、历史故事情境模式教学等。

  同时,教师对课程知识的掌握也是一大问题。新课程的改革是使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教学内容的制定都遇到了一定的困难。针对于新课标的教学要求很难再短时间内调整学校的教学机制使之适应。

  (二)教材与课标的问题

  新课程的.模块教学和兴趣教学给达到教学目标的达到带来十分大的困难。在学习时间被动变少而所学内容增加的情况下,给教学的进行也带来不少麻烦。必修教材的内容多、课时少、目标高、内容深鞥特点,使教学出现了重、繁、难、深、杂等问题。教学的开放性与内容的选择性学习也给历史的教学带来了许多的困难。

  (三)学生与“家庭”的问题

  学生习惯了“填鸭式”的教学方式,早已忘却了自己在课堂教学中居于主体的地位。对于新课改下的教材内容与教学方法,学生还很难从古老的模式中跳出来行使自我的主体地位的权利。学生对于新的“模块”似的学习还感到陌生,无法完全的适应。他们缺少过渡学习的阶段,缺少相应的这是铺垫。对自主学习还存在着很多的不足与疑惑。

  这里的“家庭”有两层含义,一方面是指学生的家庭:另一方面是指学生的班集体。学生的学习环境包括学校环境和家庭环境。家长对学生学习的重视性对孩子的学习影响很大。同样,家长对历史学科的重视程度会很大程度上促进学生的历史学习。但是,我国目前的状况是:“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因此,高中历史的教学被重视的程度很低。

  二、解决问题的几点思考

  (一)从教学观念与教学方法上的革新

  高中历史教师的专业水平不一,知识结构不同,不能要求用同样的方法进行改革。因此,只有用骨干教师带领大家一起进行教学改革,在教学中做到多总结、多学习,努力实现快速、稳定地转型。

  1、培养骨干教师,革新教学观念

  对比的思想每个都有,只有有了模范有了代表才有学习的对象,努力培养骨干教师,树立榜样有利于教师转变教学观念。让教师从课堂中的表演者,转变为课堂上的主持人,让学生尽情表演,凸显个人的兴趣与特长,在兴趣教学中提高高中历史的教学效果。同时,给予高中历史教师定期的培训,培训内容可根据具体需要进行规定,例如:思想政治教育、知识结构、文化水平教育等。

  2、遵循“三位一体”标准,规范教学方法

  三位一体,即教学计划、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的三位一体,有机结合。立足新课标的要求,对高中历史进行规范的教学。从备课的单一模式转变到备课形式的多元化,利用多种教学方法进行教学,例如:多媒体教学、表演式教学、情景式教学、兴趣法教学等。在有效的教学方法的辅助下,提高高中历史课堂的学习效率。

  (二)从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着手

  教学内容限定了学生的学习,同时又使学生的学生变得繁而杂。教师在制定课堂教学内容时,教材只是个参考,教学目标才是指向。立足教材,结合教学实际,切实做到因材施教。同时,教师要合理利用“模块”教学,将教学内容有效地与各个模块相结合。对某一历史现象或事件进行多方位的分析,使知识鲜明化、个性化以便学生进行记忆。

  (三)从教学环境入手

  制定合理的班规,同时用心对待,使班级上升为家的理念。同时,制定切实可行的家访计划,与家长切实沟通,道清高中历史学习的重要性与必要性,提升家长对历史学习的重视度。给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促进学生努力学习。

  三、结语

  针对高中的历史教学,这时期的状况十分复杂,改革与复古的都有,确实有“百家争鸣”的感觉。但是我们的当务之急是找准新课改下高中历史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针对问题下手,实事求是,找出解决问题的具体策略,将高中历史教学做到更好。

高中历史教学论文10

  一、历史概念的含义

  人们基于对历史现象以及事件的了解,抽象总结形成的,它对历史现象的本质进行了揭露,是人们重新认识历史现象与事件以及人物的实质以及内在关联,这个就称为历史概念。在对历史概念进行说明时,一方面要反映出历史事物的地点、时间以及人和事的重要内容,另一方面还要对历史事物的意义以及性质进行揭露。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一定要让学生通过现象了解本质,从而产生相对完整的历史概念。

  二、准确掌握历史概念的重要性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明确提到:经过学习以及认识历史,加强学生的历史思想,拓展视野,对我国以及其他国家的发展趋势进行了解,从而提高观察历史的能力,加强自身的历史使命感。由于能力培养要求的提高,历史概念的关键性就变得愈加重要,由于让学生了解历史概念,不仅是发展智慧的重中之重,而且还是展开创新性活动以及处理问题的前提条件,是教育的主要任务。通过高中历史新课程内容的安排了解到,不管是选修或者必修课,都在课文导入框以及单元导入中指出学生在研究学习期间必须学会的关键以及重点概念。据统计,人教版教材必修(Ⅰ)(Ⅱ)(Ⅲ)三个学习模块明确要求掌握的概念分别达到88、71和74个之多,选修(Ⅰ)(Ⅳ)在导入语中提到的重点概念分别是61和52个,考虑属以及种概念和其他没有被列入的概念,这个数值还要更高。相比于初中教材,高中历史新课程对历史基础知识进行了缩减,加强了历史理论研究以及历史概念,强调了历史事件的原因、背景以及产生的影响,提倡实施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加强学生的创新性,同时培养他们的独立思维能力。这点是和课程标准要求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在体系的构建上,既注意与初中课程的衔接,又避免简单的重复,遵循高中历史教学规律……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的设计与实施有利于教师教学理念的更新,有利于教学方式的转变,倡导灵活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必要的前提”的思想是一样的。高考命题导向的一大要求就是加强历史概念教学。在高考以及新课程整改的大环境下,提高考查高考试题思维能力也变得非常急切,因为历史概念有利于对学生通过历史现象了解问题本质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行考查,在高考历史试题的能力题中占了很大一部分比例,由于它能很好地防止学生死板地从教科书中寻找文字拼凑答案的应试方式,能这样讲,倘若学生没有很好地掌握历史概念的含义,那么准确回答的可能性就很低。历史做记录的事物有很多,包含了非常多的知识,历史发展过程也很繁琐。如多样性和统一性,偶然性和必然性,曲折性和规律性以及因果联系性,纷繁复杂。在历史教学期间,一些学生不是很清楚历史概念,脑海中只有一些模糊的、孤立的人物与时间,缺少正确的认识,很多时候都不知道从哪里下手,因此对学生的能力水平产生了很大影响。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具体地帮助学生,正确地理解和掌握历史知识,形成正确的历史概念是基本途径。使学生牢固的掌握历史概念是保证教育教学概念、增强历史基础知识的一个前提条件。

  三、高中历史概念教学的一些思考

  (一)老师的角度

  1.提高认识。往往老师经过多年的教育教学已经对历史教材的内容轻车熟路,因此,会形成一套老师自己的定式思维,多关注教材中事件的背景,内容,意义,而忽略对历史概念的深刻剖析。新一轮课改以来,尤其是近几年的历史高考试题,是应该让我们有所反思了,只重事件轻分析已经不合时宜了。2.教学中精讲概念。只有学生真正的明白了概念的本质,才能精准的做出答案。例如:如不可以说“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制度”,只能讲“推翻了君主专制制度”,由于封建以及君主专制机制分别是种和属概念,所以封建机制的一个重要构成部分就是君主专制机制。必修Ⅰ第9课《北美大陆上的新体制》、选修Ⅱ第5课《美国独立战争》和第10课《美国民主宪政的扩展》,从中找出如下重要历史概念:独立战争、华盛顿、《独立宣言》、富兰克林、杰斐逊、《联邦宪法》(或《美国1787年宪法》)、麦迪逊、美国27条宪法修正案、杰克逊、西进运动、南北战争(或“美国内战”)、林肯、美国黑人民权运动、马丁路德金。史论概念:邦联制、联邦制、分权制衡、人民主权、总统制共和制、黑人奴隶制、两党制。

  (二)学生的角度

  课上认真听老师对历史概念的讲解。作为一名学生应该明白课上认真听讲的重要性,很多时候课堂上老师讲解的东西是书本上教材中所没有的,尤其是历史概念,学生自己是很难理解的,需要老师的帮助。2.审题过程中灵活应用历史概念的理解。在选择题中,特别能体现概念理解的重要性,所以在做选择题的过程中,审题很重要,只有深刻明白题干中所指的概念含义,那么就很快找到答案了。

  总之,随着课改的深入发展,历史教学中对概念的理解要求越来越高,历史学科要考出高分,要求教师和学生都需要进行深刻的反思,不要只局限在对历史背景,过程,意义的传统教学模式中,是应该跳出这种定式的时候了。掌握事件,人物的本质含义更有价值,更能体现新课改对分析理解能力的要求,让我们师生能更好的学好历史学科而努力吧!

高中历史教学论文11

  环境史学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引入我国后,发展迅速,逐渐成为一门显学。新课标背景下的历史教学中,环境史学的一些观念、成果对于学生更好地把握历史极为重要,高中历史教学中应适时地引入环境史学的理念、成果,从而辩证地看待人类文明史、科技史、政治制度史等,培养学生多角度考查历史的思路。

  一、什么是环境史学

  环境史属于历史学科,研究特定时空下的具体的人、人群和社会与自然环境相互作用的历程。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这种垄断全球的经济形式为人类社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物质财富,也使全球环境为之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一时,保护人类环境、人类家园的倡议不绝于耳;各国环保运动,环保部门也相继发展、成立。而反映在人类历史研究上,由传统的注重人、人类社会的研究,逐渐加入了自然环境的因素,即自然环境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作用,以及人类社会发展对于自然环境带来的后果等,最终产生了环境史学。由于其特殊的世界观和问题视角,加之与当今人类环境的紧密结合,环境史学已成为当前最为活跃的史学分支,可以“显学”称之,深刻地影响着传统史学的理论、内容和方法。

  环境史关注人类与自然环境的互动关系史。将自然环境看成是人类历史发展的物质基础,人类永远离不开自然,自然环境的优劣、自然环境的变迁,都会对人类产生程度不同的影响。利用自然是从原始社会末期开始的。进入阶级社会以后,金属的出现,特别是铁器的应用,使人类能够大规模地砍伐森林、开垦耕地。铁器造就了人类的古代文明,同时也加快了对大自然的破坏,如水土流失、沙尘暴相继出现。到蒸汽机、内燃机出现以后,人类对大自然的开发利用空前高涨,从而造就了近代的工业文明。工业文明是以人类对自然资源的疯狂掠夺、破坏为基础的,旧工业文明所造成的工业污染引发了许多意想不到的自然灾害和生态危机。第三个阶段始于20世纪,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研究人员的努力,人类对自然界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和了解,发现许多自然灾害、生态危机的发生,与人类自工业革命以来对自然界过度地开发利用有关。于是,人类明白了一个道理,在开发利用自然的同时,必须爱护自然、保护自然。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出现了环保学说和环保组织,由政府出面采取环保措施。

  环境史学既要研究自然给人类带来的利益和灾害,人类为了抵御自然灾害所采取的种种自卫措施;同时还要研究人类开发利用自然所造成的次生灾害和生态危机。就研究内容而言,可以分为三个层次:首先,要研究自然环境的自身的发展变化,诸如气候、动植物、土壤、水文等自然要素在一定时期内的初始状态及其发展、变化;其次,要研究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及环境意识,比如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利用、改造、破坏及人类的环境意识等;最后,要研究探索人类开发利用自然的新途径,总结人类利用自然环境的得失,为未来服务。

  因此,环境史研究不仅有严肃的科学性,又有明确的现实性,做到古为今用。它由原来的关注人类社会的历史,到考量自然环境在人类历史中的作用。“环境史就是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史,通过历史的研究,寻找人类开发利用自然的得与失,从中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作为今日的借鉴。”环境史研究的价值和功用,即在于此。

  二、历史教学为什么要引入环境史视角

  新课标为历史教学者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不仅要转换教学理念,改变教学思路,而且也要求教学工作者把握新的史学潮流。课改后的教材表明改变以往按时间顺序将历史过程单一的以历时性的呈现,而代之以专题、分类的结构式历史教材组织形式,从而以一种新的体系重新塑造传统历史,标示着一种新的历史编纂思想。同时也标榜着一种开放的、综合性史学风格。

  这种开放性要求综合人类文明过程中的多种成就与失败,全新的呈现给高中学生。现有的专题结构当然只是一种框架,而不可能完全包容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各个要素,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史就是较为缺乏的一环,这一点在今后随着人类环境问题的进一步突出,势必会增加这些内容,而其来源则是环境史学。因此,适时地将环境史学的成果、理念引入到历史教学中,能培养学生多角度思考历史问题,全面、综合地理解人类文明史。

  我们知道,由于人与自然的互动是一个历史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由一定的思想观念指导的人类,是通过多种方式来影响自然的;而自然在不同方面受到人类影响的同时,又反过来影响着人类社会的活动。人类社会的构成因素与自然环境的构成因素相互作用和影响,形成了统一的系统,即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系统,简称人与自然系统。在这一系统中,人与自然互为主体和客体,它们的相互作用是错综复杂的,具体表现为人与资源、人与环境、人与灾害、发展与资源、发展与环境等多种多样的形式,并集中反映在人口增长、资源短缺、生态破坏、环境污染、能源危机等等问题上。而传统历史编纂学中对这些问题的囊括几乎没有,对于环境问题的探讨只是地理教学的一些任务,历史学从来就不参与讨论,这就给学生一种错觉——全部历史只是人类社会发展史,并被人为地分割为多种结构,诸如文化、科技、政治、军事、经济等等,将之灌输给学生,而且背后的生态环境要素隐而未见,人类始终是地球的主人,在人类文明的.成就上,自然环境史如此的卑微。环境史学正是就上述各方面的问题展开研究,反对将人与自然割裂的机械自然观。它强调世间万物的有机联系,将人纳入生态系统之内,并将整个人类的历史置于人与自然互动的视角,明确地宣称以研究历史上人与环境的互动关系为己任,全面地研究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三、如何在历史教学引入环境史理念

  首先,重新解读人类文明兴衰史。

  环境史学引导学生重新认识历史,综合考查人类历史发展的原因与结果。以往历史研究中,人类社会的历史处于首要地位,历史研究也主要围绕着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而展开。因此,在具体教学中不能仅着眼于人类社会,就人类文明而论文明,还应全面地看待文明的起源与兴衰原因,灌输自然环境的重要作用及与人类文明的关系。这在文化史、文明史等许多专题的教学中都应有所体现。在中国历史上,史学家、政治家和思想家关于地理条件与经济区划、人口分布、政治兴亡和社会发展之关系的撰述是很丰富的。在西方,关于地理环境对人类及其社会之影响的解释,早在古典时代就开始了。古希腊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哲学家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历史学家波里比阿、地理学家斯特拉波等人做了最初的阐述。虽然曾一度提倡地理环境对于人类历史的作用,但后来在主流思想的干预下,研究者深怕陷入“地理环境决定论”的漩涡之中,从而以提地理环境为雷池,不敢轻易迈步。今天看来,自然环境在人类社会发展中其作用不容低估,早期主要文明皆产生于大河流域的肥沃地区,自然环境对于人类文明的兴起不言而喻。玛雅等古文明的衰亡已经许多有力证据表明其生态环境破坏是导致该文明衰亡的重要原因,这为今日人类提供了殷鉴。

  其次,环境史学能重新检验科技史发展成绩。

  随着人类经济、科技水平的提高,对于自然环境的破坏也与日俱增,而自然环境的反作用也日益明显。酸雨等的出现早已为人类敲响了警钟,而近来全球变暖,两极冰川的融化,更是让世人明白自然环境的可贵之处。在许多自然现象的背后,隐藏着人类的活动。全球干旱化,与人类毁坏森林、森林大面积减少有关。大气变暖(温室效应),是工业化过程中大量使用矿物燃料所造成的。沙尘暴增多,与人类对地表植被的破坏和过度开垦有关。而环境史学正是考量自然环境在人类文明中作用,改变传统以人类为本位的历史观,强调历史研究的综合自然、人文的多角度考查,从而正确认识人类历史发展的原因与结果。这毫无疑问对于高中历史教学必将产生重要的影响,比如如何看待人类经济史的发展,人类文明的进步等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综合的历史观,反对固执一见。

  再次,重新解读人类政治制度的发展史。

  人类政治制度史的发展呈现多样的特色,氏族议事会、部落联盟、专制王权到民主共和,反映了人类的进步和政治文明的成熟。在实际教学中不能仅着眼于历时性的政治制度发展脉络、中西差别等的讲述,还应以人类生态为本位去考查该政治制度在不同时期的作用、影响等。

  大量事实表明,政治制度的失误是造成环境问题加剧的主要原因。政府决策具有宏观性,影响面大,大型工程的建设诸如水利、矿业等都需要有制度性的保障才得以发展,而不同国家的制度、政策对于这些工程的兴建背后的自然环境考虑往往会有不同,对自然环境产生影响也就不同。例如20世纪后半叶,在中国北方草原地区的大规模垦荒,造成了严重的荒漠化,至今仍难以治理。又如在黄河上中游及各大支流大肆量修建水库和拦河坝,直接导致了黄河断流。非洲尼罗河上游的水坝虽然给非洲人民带来了福利,也使尼罗河自古以来的泛滥成为历史遥想,下游民众的生活随之改变,这些都是人类制度因素影响自然环境的表现。环境史研究的一个重要目的,是为各级政府制定宏观的经济发展规划,提供参考意见和科学依据献言献策,减少政府决策的失误。

  最后,灌输以人类家园的可持续发展为本,以古鉴今,发挥史学经世致用的思想。

  环境史学家不仅重视过去,更应当重视现在和将来。要根据对历史上已发生过的环境问题的研究,来论证今日和未来环境保护的方针政策,寻找在利用自然的同时保护自然的新途径,使人类与自然处于和谐状态,谋求人类与自然的共存共荣,协调发展。这是社会发展赋予历史学家的新使命,历史学家应该当仁不让,做好环境史的研究和宣传,而作为历史教学工作者我们更应将这种史学观灌输我们的学生。

  【参考文献】

  [1] 高国荣.《什么是环境史?》,《郑州大学学报》,20xx年,第1期.

  [2] 包茂宏.《环境史:历史、理论和方法》,《史学理论研究》,20xx年,第4期.

  [3] 梅雪芹.《环境史学与环境问题》,人民出版社,20xx年.

高中历史教学论文12

  【摘要】历史是高中的一门重要学科,传统的历史教学已经不能满足学生发展需要和教育目标的要求,因此要对高中历史教学进行创新。本文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提出了具体的创新办法。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学创新

  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大多数的历史教师在传统教学中只是对基本的历史知识和概念进行讲解,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对历史课缺乏兴趣、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强。本文从自己的教学实际情况出发,论述了高中历史教学创新的方法。

  一、更新历史教学观念

  在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我国的教育思想正发生改变,将教育的最终目标指向了学生的整体发展,这就要求广大高中历史教师对历史教学观念进行及时的更新,改变以教师为主体的课堂模式,让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历史兴趣,对学生的行为进行有效的指导。

  二、采用问题教学的模式

  在教学中要根据教材中的内容为学生设计相关问题,同时还要考虑到学生对知识的实际掌握情况,通过问题的设置启发学生进行积极的思考,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学生终身受益。首先,要为学生创造轻松的课堂气氛,这是开展问题教学的前提条件,让学生在课堂中大胆的发言,对所讲的历史内容进行提问和探讨,发表自己的看法。

  比如在对康熙皇帝进行评价时,有一位同学说:康熙执政是在十七至十八世纪,这是一个重要的历史转型时期,但是康熙没有看到这一点,不断巩固封建君主专制制度,重视农业而忽略对工商业的发展,进行闭关锁国,没有顺应历史的发展,使得中国社会发展停滞不前,最终导致了清王朝的没落,阻碍了国家的发展,所以,人们对他的评价不正确,过高地评价了康熙的地位。对此,笔者给予了高度的赞扬和鼓励,让同学们就这位同学的观点进行讨论,同学们踊跃发言,表述自己对康熙帝的看法,在活跃的课堂氛围中,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被调动了起来,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其次,教师要为学生设置合适的问题情境。课本中的内容通常具有很强的概括性和抽象性,学生在理解时存在一定的困难,一般都是靠死记硬背,对历史的理解不够充分。

  如在进行彼得一世改革部分的讲解时,为了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这部分内容,向学生介绍了改革的背景。并设置问题情境:当时俄国的内外形势十分混乱,假如你是亚历山大二世,你会对国家的经济、政治、文化和军事进行什么样的变革?借助这种问题情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1861年的俄国农奴制改革。此外,要增强课堂对学生的启发作用。比如在进行西方国家殖民扩张内容的讲解时,向同学们提问:为什么目前亚非拉国家的发展比较落后,而西方欧洲国家都很富有呢?借助这个问题,启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培养学生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

  三、对教学方法进行创新

  教师要从三个方面做好对历史教学方法的创新,分别是在教学中加入对野史的讲解,突出分析问题的方法以及带领学生进行对历史的研究。

  在教学中加入对野史的讲解,能够丰富教学内容,使教学更加人性化,有利于扩展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在对汉武帝的专制进行讲解时,利用多媒体设备为学生播放《汉武大帝》的相关片段,讲解汉武帝统治时期的野史,通过讲故事的方式向学生讲述相关知识,在一种轻松欢乐的气氛中完成相关历史知识的学习。

  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教学中要加强对思维方法的灌输。历史知识的内容较多,学生很难理清头绪,因而觉得历史难学。教师要向学生传授学习的.方法,理清分析问题的思路,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比如在讲解“新航路开辟对世界的影响”时,不要按照书上的内容进行死板的总结,可以向学生提问:新航路中的“新”具体表现在哪些地方?引导学生总结:新航路是一条人类文明的交流之路、是西方殖民掠夺之路、是世界联系之路、是思想融合之路。这种灵活的总结,使学生理解起来十分容易,方便学生们的记忆,又同其他知识联系起来。教给学生用历史的思维去分析问题,用正确的方法去学习历史。

  在教学的过程中,要以学生的兴趣为基础,带领学生对历史进行探究。可以让学生结成历史研究小组,让其自主选择研究命题和方向,在课后查阅有关资料,并总结自己的研究成果,有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四、总结

  以上是对高中历史教学创新的论述。主要从三个方面开展创新工作,通过不断努力,做好高中历史教学工作,进行积极有效的创新。

  参考文献

  [1]唐岸映.新课改条件下高中历史教学方法的创新[J].科教文汇(中旬刊),20xx(9):170~171

  [2]张燕.论高中历史教学模式的创新与意义[J].中国校外教育综合(上旬),20xx(28):52~55

高中历史教学论文13

  一、打造阅读课堂,把握知识脉络

  在高中历史课堂中打造“阅读”这一环节不仅可以增加学生的阅读时间,对于学生的在历史知识方面的大略了解也有着重要的作用。在课堂学习中教师应该鼓励学生通过阅读教材的方式梳理课文知识脉络,让学生能够更加清楚地建立自己的知识网络体系,从而为提高学习效率和加深知识印象奠定基础。第一,引导学生进行“目录阅读”,让学生在标题阅读中梳理历史知识。阅读能力不仅体现在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还体现在学生可以通过阅读丰富知识内容,累积知识经验加深对历史事件的串联效果。在历史教材中的目录不仅可以体现出题目之间的内在联系,对于引导学生把握答题知识框架具有重要作用,教师应该让学生经过阅读经验“学会阅读”,善于分析章节之间的联系和因果,从而在宏观上发现历史发展的重要引导点。例如,在目录中第一节的内容是“新文化运动”、第二节的内容是“五四运动”、第三节的内容是“中国共产党的产生”,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发现其中隐藏的规律,从而达到阅读的目的。第二,增添“任务阅读”的课堂环节,让学生带着疑问促进有效的阅读。传统的历史教学课堂知识一味的根据教材内容向学生“灌输知识”,学生在被动式的学习中容易产生厌倦、消极的学习氛围,因此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不仅要注意引导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要丰富学生的阅读方式,利用多样教学的手段促进阅读能力的发展。教师在让学生进行课堂阅读前可以先给学生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通过对历史知识的阅读过程中找到对答案,这种“任务法”的设计不仅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还可以促进学生的阅读总结能力。

  二、丰富课堂阅读环节,提升学生阅读能力

  教师要促进学生的阅读能力的有效发展,首先要合理设计历史课堂,创造让学生乐于阅读的环境,其次教师应该通过各种手段丰富学生的阅读,让学生通过各种学习方式增加阅读量,最后教师应该通过学生的进步和变化制定更加适合学生教学计划,从而为全面提升学生阅读能力而努力。第一,创造阅读环境,促进多样阅读方式并行的高中历史课堂。传统的历史课堂场地只是局限在教室内,学生面对有限的资料和教材内容无法实现拓展知识的学习,因此教师可以将学习的场地定期换成图书馆阅览室、计算机机房等,让学生可以通过各种途径和手段查阅资料、丰富历史文化知识,可以在阅读的同时提升自己的阅读能力发展。阅读的环境是促进学生实现高效阅读的基本内容,多样阅读的方式对于学生阅读能力的有效发展具有决定性的作用,改变以往的老旧、固定式的传统课堂是让学生改变学习观念重视阅读能力发展的重要手段。第二,组织小组合作阅读,实现互相阅读交流,促进学生阅读思想的多样化。合作学习作为重要的学习方式不仅深入到高中课堂,教师可以将这种学习方式引进到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课堂中,学生之间通过合作阅读的'方式互相交流阅读的心得,不仅可以增添学生对于阅读的兴趣,还可以促进学生加深阅读内容的理解,让学生通过小组成员的阅读感悟发现自己在阅读过程中忽视的内容。阅读能力的发展不仅需要通过学生自身通过对阅读内容的感悟和积累,阅读环节的交流也可以增加学生通过不同的角度了解知识内容,通过阅读产生的多样化思想是让学生促进能力发展的重要基础,教师要鼓励学生对阅读感悟的抒发,让学生在交流中成长,在发展阅读能力的同时锻炼表达能力的发展。

  三、总结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过程表明,教师只有根据学生在课堂中的学习表现和学习能力制定适合学生的发展计划,通过优化课堂结构内容实现阅读课堂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科学和进步。教师应该在今后的历史教学中通过学生实际阅读能力的发展情况,结合制定的相关目标计划打造适合学生发展的高效课堂,让学生喜欢阅读、乐于阅读,从而实现现阶段对于培养学生的全面高素质发展的人才目标。

高中历史教学论文14

  教师不但要传授知识,更要育人。如何利用课堂主渠道,提高学生成绩,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主要任务。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初浅的体会: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逐渐进行能力渗透

  激发兴趣的教学内容不能还是初中阶段纯感性的、表面的、故事性的,而应是情理交融的、深层次的、思辨性的,要有能力的自觉渗透;激发兴趣的手段不能是随心所欲的、自由散漫的,而应从教材与学生现有认识结构的联系之处入手,围绕教学目标,服务于教学任务,要有循序渐进的自觉安排。

  首先,在教材与学生已学知识的联系中寻找突破口。比如,学生在初中学习了美国的历史,对它比较熟悉,在《世界近代现代史》学习的过程中,可以归纳如下:1、没有少年,只有青壮年(指美国没有经历封建社会,一开始就是资本主义社会);2、两步并一步,开国又奠基(美国独立战争同时又是资产阶级革命);3、扩张版图,艰苦创业(西进运动是美国艰苦创业的历史);4、得天独厚,站在巨人肩上,工业化起步(指有得天独厚的发展工业的条件,又能利用英国的发明成果)。这样归纳,可以温故知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其次,在教材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中发掘“热点”。《世界近代现代史》讲到了日本的发展史,而中日关系又是一个十分敏感的热点,在学习日本史的时候,可适当穿插一些中日关系的问题。比如,从古代的友好交往到近代日本对中国的侵略,再到二战后的冷战对峙,以及70年代后的和平交往。这样既可以帮助学生整理课本知识,又可以提高学习兴趣。

  再次,在教材与学生个人思想的联系上钉上“扣子”。要把学生的思想放到与教材的密切联系中。

  二、增强历史教育的实用性,提高历史的实用价值

  首先,要深挖史鉴功能,充分发挥历史科学对现实的指导作用。如在治国方式方法上,历代帝王有所不同,一些君主目空一切,强权政治,结果身死国亡,另一些宽舒政策,国家繁荣,成为历史佳话,正应了“舟与水”的关系。历史教学应把这些内容具体化、集中化,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深刻地认识历史,还能使学生发现许多现实与历史的某些联系,这就是历史在现实中的延伸和发展。

  三、加强历史与其他边缘科学的联系

  比如历史与文学。历史本是一幕生动多彩的立体生活画面,因此表现历史的教材和教学也应如此,尽可能使爱教育者在生动愉快的文学享受中得到教育和启迪。在中外历史上,有无数建功立业的爱国英雄、帝王将相,有无数刻苦求学、奋发向上的文人志士,有无数为国家民族兴旺发达而努力奋斗贡献热血的人们,他们的光辉业绩鼓舞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张骞出使西域,甘英勇闯西亚,鉴真无畏东渡,郑和七下西洋,他们历尽了千艰万险,付出了巨大牺牲,完成了使命,成为中外闻名的友好使者。

  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无数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披肝沥胆、前仆后继的'奋斗业绩更是可歌可泣、动人心魄。而这一切都是由一个个激动人心、令人豪情勃发的真实故事构成的。

  四、理清主线,建构体系

  系统的知识是能力的基础。对于高中学生来说,教材内容看来是支离破碎的,只不过按时间顺序进行了编排,这种误识无疑是学习的最大障碍。因此,老师在课堂教学中的首要任务就是帮学生编一张知识的“网”。

  首先,在章节内部理出清晰的“目”。这是教学常规最基本的要求,但在高中教材处理上,由于容量大、要求高、重理性,所以务求因果关系明确、逻辑联系清楚、重点突出,最忌平均用力、照本宣科、盲目拓展。

  其次,在体系中给章节一个准确的“定位”。即阐述清楚每一章节在教材知识体系中的位置。比如《世界近代现代史》第一章,教材把它作为近代史的序幕和资本主义的前奏,其本质内容是以生产力的进步带来新的生产关系萌芽——手工工场,然后在思想、文化等上层建筑领域引起连锁反应,展现了16世纪前后人类历史关头的风貌。这样的定位,给了学生一个把握历史、掌握知识的很好的高度和空间。

  再次,牵出串在章节之间的联系。即“纲”,“纲举目张”,“纲”就是教材的主线。如《世界近代现代史》第一到四章,展示了资本主义从破土而出到茁壮成长的“四部曲”——资本主义萌芽时期(16世纪前后)、资产阶级革命时代(17世纪——18世纪)、第一次工业革命后自由资本主义历程(18世纪中期——19世纪70年代)、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垄断资本主义阶段。这样的揭示犹如登高鸟瞰,让学生克服掉“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困惑,历史的脉络清晰可见,历史的规律了然于心。

  五、随机训练,逐步提高

  训练要立足于教材,渗透于教学,穿插在课堂上。

  首先,不忽视课后练习题,虽然都是基础题,但都涉及教材的重点内容、主要内容,要结合在讲授中,以题为目,边讲边练。

  其次,教材上的思考题有一定的难度,但以教材为依据,培养思维能力,是课堂训练的重点。在讲授时应随机训练、即练即答,注重材料解析能力、评价归纳能力、理论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做到顺理成章、水到渠成,不拔高、不游离,在点化中领悟,在积累中提高。

  再次,教师亲自精选精编系列练习题,最好一节一练,主客观题型都有,知识覆盖面宽,能力层次全,数量适当。这不仅能帮助学生及时消化所学知识,也便于学生提高认识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历史知识包罗万象,涉及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内容。只要我们用心去做,搞好历史教学应该不是件难事。

高中历史教学论文15

  学生的学习评价是历史教学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作用是大家所有目共睹的。对学生学习的评价,也是大家都在积极探讨的。学生学习的评价其策略也是多元的,具体的学情和具体的教情也基本决定着教者所运用的评价模式和方法。

  一、努力形成多元性评价的理念

  应当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所强调的多元评价也不就是什么一两年的事情了,但在对学生学习评价的问题,有几位老师在运用多元评价去评价学生?我们的任课老师没有去从内心形成多元评价的理念,也是大家多去怕麻烦所致。因此,努力形成教师多元性评价的理念已是相当重要,而且迫在眉睫。平时,笔者注意搜集相关多元性学习评价的资料,研读相关多元性评价的文献,针对所教学生的实际,确定一定的评价手段和具体的评价策略。经过自身的努力学习,可以说是心明眼亮。我们再也不能去走那些单一评价的老路了,应当去以《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为依据,努力思考自己对学生学习历史评价方式和方法的改革。努力思考在既注重结果,也注重过程的基本原则基础上的,灵活运用各种科学有效的评价手段去进行评价的模式、途径和方法。平时教学的实践让我们比较有意义地看到,每当我们注意着评价方式的改革,对学生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做出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评价。那学生的学习就显得更为充满活力,学生的学习也不仅仅就是知识的获取和能力的提高,更是学生学习之过程的气氛活跃方法先进有效,充满着创新创造,更为学生建立起比较良好的情感态度,为学生建立起科学的世界观,正确的人生观和理想的价值观。平时的评价多元的诸多实践也让我感到:教学的多元评价,虽然起先是比较麻烦一点,但只要慢慢地循序渐进地实施起来,磨刀是永远多不会去误砍柴工的,实施好了,师生之间都形成起一定的习惯,反而会让我们的历史教学更加的省时和省力,让人感到历史教学是那样的事倍功半。

  二、切实探究多元性评价的策略

  我们完全可以这样去说,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在阐述评价之具体内容时,尤其为我们提供了多重意义上的评价方法和具体的策略,应当说都是相当切实可行的。但是,作为课程教学,倘若我们不假思索地死板硬套,肯定是不可能去获取好效果的。虽然其评价策略可以是多多的益善,但也不就是完全意义上的多多益善,有时粗制烂糙地在评价的多元上也是那样的“滥竽充数”,也会去形成一些负面的影响。所以,运用多元评价是必需,科学运用是根本,灵活运用是方向。因此,在平时的历史教学中,笔者比较思考灵活运用各种科学有效的评价手段,对学生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做出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评价。比较充分地调动学生、家长甚至一些社会各界的积极性,共同参与对有效学习评价方法的探索。作为自己则是切实探究多元性评价的组织者、引领者,尤其注意在引领学生进行自我评价上做文章,做实和做好文章。譬如,在评价上让学生去做历史学习档案,则获取了一定意义上的促进效果,尤其让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建立起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学生通过建立学习档案,对自己的历史学习有着比较全面而又客观的评价,当我们比较好地坚持让学生去正常性的加强自己的学习档案的建设,那将会使学生对自己的历史学习进行长期、稳定的综合考察和较为全面的.评价。在平时的学习档案的建立和实施中,笔者还注意去思考着这样的问题,怎样动用自己浑身的解数,利用自己的智慧,给学生学习档案上的建设去注入新的活力,起着良好的促进作用。如在平时的历史课程教学中,在学生进行比较激烈的争辩中,努力看到学生闪光处,这所闪出来的光,哪怕时间是那样的短暂,哪怕那光就是那么一点,都去比较有意义地进行褒扬。多元性的评价,教师为学生学习档案注入进一定意义上的活力,还真能起到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理想效果。

  三、努力践行多元性评价的理论

  现行历史教材,在学生的学习上具有一定的分层要求,即有有选修和必修两大板块。必修和选修都是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去量身裁衣的,作为教学必须教好必修的课程,必须多鼓励过多的学生去选修相关的学习内容,切实有效地实现历史课程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课程目标。从一定层面上去说,这也应当需要我们在平时的历史课程教学中,在历史课堂的教学中,在学生学习历史的拓展延伸性的学习中,比较好地践行多元评价的理论。践行多元评价的理论,需要我们去实现呈现评价方式的多样化,为学生创造性的学习,留有充分的空间,促进学生的探究学习。譬如让学生进行一些比较简单的历史习作,让学生用自己的文笔去撰写历史,不但能够体现学生学习历史的高度探究性,还完全可以去体现学生历史学习自我评价。一个个学生便通过自己去书写历史,历史思维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收集和处理信息能力的共同提高。我们说一个个家庭则是整个社会的缩影,在践行多元评价的过程中,让学生去搜集一些相关的照片,如父母亲、爷爷奶奶的不同时期的相片。让学生去了解自身房舍建筑方面的变化,进而真实了解每个家庭不同的经历,学生通过照片、实物以及家长和亲属了解到家庭的历史,再去进行一些家庭人物变化的习作,学生则比较好地实现着因小见大地书写着社会变迁的良好效果,增强了学生对历史的体验和感悟。

【高中历史教学论文】相关文章:

高中历史教学论文总结12-08

高中历史教学探究论文03-31

高中历史图片教学研究论文10-07

高中历史史料教学论文范文12-06

高中历史主题教学的策略论文12-08

高中历史教学问题导教法分析论文11-07

高中历史教学中信息技术论文范本03-31

有关利用影视资源优化高中历史教学的论文12-06

高中历史互动型课堂教学模式分析论文11-20

新课改下高中历史教学方法的创新论文1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