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界旅游产业转型的初始条件及对转型的影响

时间:2024-08-02 11:03:57 旅游管理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张家界旅游产业转型的初始条件及对转型的影响

张家界旅游产业转型的初始条件及对转型的影响

[摘要]初始条件既是旅游产业转型的前提和条件,又是旅游经济增长的结果和前提。张家界旅游产业转型的初始条件主要包括资源、历史文化传统及地缘、产业结构和制度等因素,这些因素共同作用影响旅游产业转型的路径和绩效。
[关键词]旅游产业;初始条件;转型;张家界。


“进入21世纪,我国旅游业面临的形势和任务有了明显变化。概括地说,旅游业正处于一个黄金发展期、产业转型期、战略提升期、矛盾凸显期。”[1]旅游产业转型是学术界讨论的一个重要课题,研究成果较多集中在经济体制转型的总体背景下旅游产业发展趋势(马波,1999)、产业政策(唐留雄,2006)、面临的问题(马波,2007)、发展模式(夏卫红,刘嗣明,2008)等方面,此外,张辉等(2005)对转型时期的环境、制度与模式等问题予以关注。上述成果实际上讨论的是市场经济体制框架的假设条件下旅游产业转型的共性特征,然而共性特征并不能掩盖旅游产业发展初始条件的差异所造成的转型路径与绩效的差异,因此,旅游产业转型的初始条件及其对转型的影响是研究旅游产业转型极其重要的一环。
一、张家界旅游产业转型的初始条件。
中国的旅游产业转型在本质上是一个以产业现代化为目的的旅游体制转换过程,体制转型与产业发展密不可分,体制转型是产业发展的基础和保障,而产业发展也为体制转型创造条件和动力,它们共同统一于旅游产业转型过程当中。旅游产业转型的初始条件则是旅游产业发展的物质基础。初始条件是自然科学经常使用的一个学术术语,它是指产生某个结果的所有原始条件的总和。在社会科学领域中,按照世界银行的说法,初始条件主要是指转轨国家从计划走向市场的最初形态,如转轨开始时的人力资本存量、法律结构、法制意识及经济结构等。转型经济学也注重对初始条件的研究。“经济转型的过程是一项复杂的社会运动,它涉及多个方面的制度变迁,而各个小的变迁又与变迁的初始条件、变迁的过程,以及变迁的结果及其评价等各个方面相联系,这就决定了社会转型必定是异常复杂的,甚至难以从纯经济一个方面加以解释。”[2]在旅游产业转型研究中初始条件与世界银行所讲的初始条件相关但并不完全相同。在这里,初始条件是指转型初期的资源、历史文化传统及地缘、产业结构、制度等的总称,它既是旅游产业转型的前提和条件,又是旅游经济增长的结果和前提。
(一)资源因素。
旅游产业研究中的资源是指旅游资源。旅游资源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在不同历史条件下具有不同的内涵。传统旅游业的旅游资源观比较典型的是国家旅游局和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制定的《中国旅游资源普查规范(试行稿)》中对旅游资源的定义:“所谓旅游资源是指: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凡能对旅游者有吸引力、能激发旅游者的旅游动机,具备一定旅游功能和价值,可以为旅游业开发利用,并能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事物和因素。”按旅游资源的成因或其属性分类,旅游资源分为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两大类型。前者是指地貌、水体、气候、动植物等自然地理要素所构成的、吸引人们前往进行旅游活动的天然景观,具有明显的天赋性质;后者内容广泛、类型多样,包括各种历史古迹、古今伟大建筑、民族风俗等等,是人类活动的艺术结晶和文化成就。现代旅游业中除了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外更注重挖掘当代各种社会资源(工业、农业、文化、科技、教育、康体、重大节事、现代科技成就、军事工程等等),依托整个现代城乡环境,依托日新月异的现代科技,不断扩大旅游供给的品种和质量。社会资源无限论为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开辟了无限广阔的前景。旅游资源的禀赋的差别形成区域旅游的特色。张家界旅游资源的特殊性可以从国家和国际社会对其资源品质的一系列认定中见出:1982年被批准为中国首个国家森林公园;1992年武陵源被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2001年被命名为国家地质公园;2004年又被国际地质联合会授予“世界地质公园”称号。目前,张家界以森林公园、索溪峪、天子山三大景区为核心,以茅岩河、黄龙洞、天门山、普光禅寺等为卫星景区,景区总面积达500km,融山、水、洞和历史文化、民俗风情为一体,是中国少有的大规模、高品位的旅游风景区。魏小安等(2002)在分析中国世界遗产(包括世界自然遗产和世界文化遗产)地的旅游时认为,世界遗产资源是中国旅游业发展的重要资源,是市场拓展的重要品牌,是发展全国旅游、带动地方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动力[3]。张家界因拥有世界自然遗产而使旅游产业得到快速发展。在开发张家界自然资源的过程中对现代科学技术的利用,不仅充分展现了自然景观,增加了自然资源的价值,挖掘了旅游潜力,创造了宣传效应,更重要的了丰富了旅游品种,形成了新的旅游社会资源。直升机两次飞跃天门山的惊险表演,通过电视的直观报道,吸引了世人的注目,激发了旅游者的探险心理。这个事件和由此生成的话题,已成为附加于天门山自然资源之上的新的社会资源,由此产生的旅游产业效益是可观的。飞行事件是无形的资源,而横跨山峰的观光索道及观光电梯,则是有形的新资源。张家界奇峰林立,神奇秀美,索道实现了多角度的观览,最大程度的展现了自然资源的特殊禀赋与其观赏价值,“无限风光在险峰”,现代科技使游客的观览、猎奇心理得以满足,而它本身也是新的旅游社会资源。土家风情园和大庸府城则很好地展现了土家民俗风情。据统计,张家界
开发旅游以来,游客人数由1989年56.5万人次增加到2007年1878万人次,旅游总收入也从1989年的2491万元增加到2007年的实现旅游收入91.25亿元,其中门票收入11.12亿元。张家界旅游经济效益是独有的自然资源、以土家族苗族文化为主的人文资源和和利用现代科技开发出来的新的社会资源合力的结果。
(二)历史文化传统及地缘因素。
历史文化传统与地缘因素渗透在社会的思维模式和行为习惯之中,使人们在面对外部环境变化时作出不同的反应。它们对旅游产业转型方式和绩效的影响更为深远,有可能加速或迟滞产业转型的过程,进而影响了产业转型的路径和绩效。随着市场体制改革的深入,人们传统的思维与行为习惯也随之发生相应的变化,但是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对制度变迁的反应程度也不一样。张家界地处湘、鄂、渝、黔交界的武陵山区,是中国中西结合部,属典型的“老、少、边、穷”地区,2007年末总人口162.39万人,少数民族人口就达117.68万人,其中土家族103.17万人、白族11.38万人、苗族2.71万人。张家界在开发旅游前区位闭塞,经济落后。由于世代依山而居,形成固定的生活方式和稳定思维习惯,旅游景区的开发,打破了长期的封闭,部分居民抵触心理严重,不愿搬迁下山,影响了景区的开发速度和整体规范。因此,开发初期,政府的参与是必要的,以政府为主的管理体制和模式适应了现实情况,有利于旅游资源的开发,这是其后产业转型的必经阶段。
(三)产业结构因素。
这里研究的产业结构包括三大产业结构和旅游产业内部结构。张家界1989年建市之时,第一产业的产值为47.0%,第二产业为18.7%,第三产业为34.3%,是典型的经济落后的农业地区。第一产业占据主导地位,到1993年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以后第一产业的产值为41.0%;第二产业为18.4%;第三产业为40.6%。也就是市场经济体制确立初期张家界的旅游产业虽然有所发展但是速度缓慢,第一产业所占比例虽有下降但仍然占据最大份额。到2001年中国加入WTO以后张家界的第一产业的产值为22.7%;第二产业为21.1%;第三产业56.2%。从中可知旅游产业的主导地位已经完全确立。2006年三次产业比重由47∶18.7∶34.3调整为16.4∶24.2∶59.4。2007年时,一、二、三产业的比例分别为16.8%、23.8%、59.4%。从中可以看出张家界国民经济增长从建市时的第一产业带动演变为第三产业带动的特征。相关研究表明区域产业结构与产业转型具有很强的相关性。旅游产业具有门槛低、就业容量大而且灵活、产业带动型强等特征,相比较而言在第一产业占主导地位具有丰富旅游资源的区域发展旅游业具有比较优势。
张家界旅游产业内部的所有制结构从一开始就呈现多元化的形态。张家界旅游开发是在改革政策实施以后进行的,地方和部门成为旅游产业经济运行中极其活跃的利益主体,在投资、上项目等方面拥有很高的积极性。同时,张家界是在非常薄弱的经济基础上发展旅游业,为满足发展需要从一开始就大力引进资金并鼓励民间资本参与产业开发,产生了多种所有制的企业。多元化的所有制结构既是旅游产业转型的结果,也是其加快转型力度的积极因素。
(四)制度因素。
张家界旅游产业是在旅游立市的定位以后得到快速发展的,地方政府在发展初期担当了“先驱者”,实行计划经济体制的管理模式。中国特殊的所有权制度使得很多旅游资源和产品归政府所有,并且在政府内部又有多个管理主体。首先,不同资源性质的旅游资源分属不同的政府部门具体管理。如,1988年国务院正式确立武陵源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由建设部门管理;“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天门山国家森林公园”、“天子山和索溪峪自然保护区”、“八大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由林业部门管理;“贺龙故居、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省委旧址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普光禅寺、玉皇洞石窟群、老院子”等8处人文古迹由文化部门管理。由于历史的原因,“风景名胜区”体系在旅游资源管理中占据主体。其次,具有不同资源特征的同一旅游资源同时由不同的政府部门具体管理。张家界的旅游资源在管理上呈现“多龙治水”,旅游、规划、林业、国土、文化、宗教、建设、水利、环保等部门都有相应的管理权限。
张家界旅游产业是在政府主导推动下发展起来的,这种管理体制在旅游发展的前期对旅游资源的开发和保护、旅游景区的建设和管理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旅游产业是需求推动型产业,政府主导模式下不可避免要发生诸如资源配置效率低、企业发育水平低、产业效益水平低等问题,并且容易形成狭隘的利益集团。这是由于在旅游资源管理中,政府的各级各个管理部门都在扮演着两个截然不同的角色:一是资源性资产的管理者和经营者;二是国家行政管理者。这两种角色存在一定矛盾,影响了旅游产业转型的速度和产业效益的增加。如黄龙洞的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谈判就长达8年之久。
二、旅游产业转型初始条件对产业转型。
的影响初始条件对旅游产业转型的影响基本符合制度变迁中的“路径依赖”规律,即历史上已经形成的各种制度选择将会对未来的制度变迁的路径与绩效产生影响,从而加速或迟滞制度变迁的过程[4]。初始条件对旅游产业转型转型的路径和绩效的影响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初始条件对经济增长有明显的影响。旅游业是一项极富特色的产业,是集“游、购、娱、吃、住、行”为一体的综合性产业,旅游开发必然带动各相关产业的发展,并推动区域经济实力的成长。张家界依赖丰富的旅游资源在政府推动下发展旅游业,尤其在1993年以后随着市场体制的确立,为促进张家界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进行了系列的制度创新,如景区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这使旅游也迅速成为第三产业和国民经济的主体力量,由经济落后的农业地区成长为以第三产业为主的后工业地区,对于属于典型“老、少、边、穷”地区的张家界,这种变化显示了产业转型的效益,体现在旅游产业在GDP中的比重不断增加,尤其在2001年以后比重不断增加,到2007年达到了60.3%。张家界地区在旅游开发之前除农业以外仅有的产业是林业,属于一种资源输出型的经济发展模式,虽然也取得了经济的一定增长,但环境退化、污染严重、产业结构单一、抗周期性经济波动的能力较差,对独特的地域文化加以保护和发展更是无从谈起。在旅游开发之后,随着旅游产业转型进程的步伐,张家界不仅摆脱了旧的发展模式而且实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荣,使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互为依存。第二,初始条件对产业结构演进的影响。随着经济的发展,产业结构将发生相应的变化,而且这种变化表现出有序的阶段性。首先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移动,当人均国民收入水平进一步提高时,这些生产要素再从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移动,这就是产业结构趋向高级化的演进过程。它反映了一定的人均国民收入和一定水平的产业结构的密切相关,即产业结构在经济发展中的“高附加价值化”的趋势,高附加价值的部门在产业结构中占有越来越大的比重。19年来张家界的产业结构变化,正体现了上述“产业结构高级化”的趋向。同时,劳动力的就业结构也随着产业结构调整发生相应变化。三次产业产值结构的排序由第一、第三、第二产业转变为更为高级的第三、第二、第一产业,产业结构基本实现了产业结构调整与合理化阶段的任务,进入产业结构升级与高级化的阶段。初始条件对旅游产业结构的影响主要表现在:①张家界旅游产业是在政府主导和市场运作共同协调得到成长的,即政府理性构建与市场主体自发演进共同作用调整产业内部各部门之间的比例关系;②张家界是以独特的山水风光为依托发展旅游产业,来张家界的旅游者大多数是观光而来,但是随着旅游需求的形式与规模的变化会带来行业结构的调整。③张家界开发初期的多元主体所形成的多种所有制结构形式为旅游产业结构顺利转型优化提供了基础条件。
第三,初始条件对旅游客流及收入的影响。20多年来,随着高品位旅游资源的开发建设,铁路、高速公路的修建与开通,华天、最佳西方等高档次酒店的进入等,使张家界旅游发展的基本条件趋于成熟。1989年以来,张家界累计接待国内外游客10644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430.13亿元,尤其在加入WTO后旅游人数和旅游收入增长迅速。由统计数据可知,张家界旅游收入增长主要依靠客流增长,旅游收入增长与游客数量增长成正比。与此同时,地方财政和农民的收入也随着旅游产业的发展得到明显提高。张家界旅游业的主导地位虽然十分突出,但目前客流量已达到甚至超过旅游承载能力,受旅游环境容量限制,依靠增加客流增加旅游收入将受到限制,必将影响区域经济发展。
第四,初始条件对旅游产业转型路径的影响。
一般情况下,中国旅游产业转型是两种力量推动的结果:一是受计划经济体制转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中国旅游业发生转型,这是旅游产业外部力量推动形成的制度上的转型;二是受中国旅游产业发展的阶段性以及旅游需求变化的决定,旅游产业发生转型,而这种转型是市场力量推动形成的,是一种旅游产业发展自身的变型。由于初始条件的差异,旅游产业转型的具体路径也呈现多样性特征。内生制度变迁理论认为经济增长是一种“自我深化”的锁定过程,最初的结构性安排决定了今后的发展道路,由于存在充分竞争的完全市场和交易费用高昂的不完全市场以及制度报酬递增产生的自我强化机制,制度变迁存在两种不同的路径:一条是相互依存的路径,经济沿着良性循环轨迹发展;另一条是闭锁路径,指制度向好的方向关闭了。经济发展模式选择是内生的,它无法超越“制度可能性边界”,这就是所谓的锁定效应。张家界依托丰富的旅游资源发展旅游业,旅游产业是其经济的增长高地,成了经济要素的集聚之所。在其巨大的吸纳力作用下,各种经济要素被固化在旅游产业领域,与此相对比,其他产业处于弱质和从属地位,难以形成产业吸引力,发展机会明显减小。当旅游消费需求升级时,单纯观光型资源的张家界旅游产业竞争力降低就不可避免。由于锁定效应,观光资源型旅游产业发展的应变性、适应性均较差,相反却具有较大的发展惯性和超稳态性,不能及时应对市场需求变化。
张家界旅游业是依托山水自然风光以政府推动和市场运作的形式发展起来的,“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市场运作、群众参与”是目前张家界理想的运作方式。同时,由于受自身环境承载力和资源特征的制约,其转型在遵循以满足旅游消费者不断变化的需求原则下,按照“初级阶段单纯观光旅游———高级阶段品质型综合型观光旅游———观光、休闲、度假旅游———体验旅游”,“点线旅游———板块旅游”的发展思路并制定相应的产业政策提高张家界旅游产业素质。
三、结语。
首先,从旅游产业经济学的角度看,初始条件对旅游产业转型的绩效产生了比较明显的影响,但初始条件并不能完全决定产业转型的绩效。旅游产业是一个复杂的综合开放系统,旅游产业转型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如国家宏观经济环境、产业政策、人们的消费结构变化等。其次,对旅游产业转型的初始条件和绩效之间的关系应该以一种动态的、发展的眼光看待,不应偏重初始条件对转型绩效某一方面的影响。张家界在发展旅游业之初,落后的农业经济为旅游发展提供了大量的廉价劳动力,对于张家界旅游经济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但随着旅游产业经济的发展,低素质的劳动力大量进入旅游业又影响了旅游产业整体素质的提高,客观上阻碍了旅游产业的转型升级进而影响产业转型的绩效。综上所述,对旅游产业转型的初始条件应当根据各地具体情况加以全面客观地认识,要根据特定的初始条件制定符合本地区的转型战略,这样才能克服初始条件的不利影响,或者充分利用初始条件的有利方面推动旅游产业转型的顺利进行,相反,盲目克隆是注定失败的。

[参考文献]
[1]王志发.当前旅游产业发展的战略思考[J]旅游学刊,2007,(4).
[2]王黎民.转型经济的初始条件[J].上海经济研究,2003,(9).
[3]魏小安,窦群,彭德成.发展旅游和遗产保护能否“双赢”[N].中国旅游报,2002-12-11.
[4]Douglass C.North,Institutions,institutional change and econmic performance[M].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0.
[5]于立新,孙根年.从张家界的旅游开发看旅游城镇的形成发展[J].调研世界
[6]徐慧.试论旅游文化对旅游业的影响[J].学术论坛,1987,(3).
[7]景维民.经济转型的阶段性演化与相对市场化进程研究[M].北京:中国财政金融出版社,2006.
[8]叶浪.旅游资源经营权论[D].四川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4.
[9]张辉,等.转型时期中国旅游产业环境、制度与模式研究[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5

【张家界旅游产业转型的初始条件及对转型的影响】相关文章:

“互联网+”时代产业转型思维03-10

探析增值税全面转型对企业的影响03-18

论增值税转型改革对企业的影响12-06

增值税转型对我国企业的影响刍议03-21

浅议我国增值税转型改革及其影响01-01

论珠三角产业集群发展模式的转型03-25

浅析山西省经济发展产业转型与金融支持03-19

浅谈安徽省旅游业转型升级研究03-06

浅谈增值税转型对企业盈亏平衡与经营安全的影响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