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浅析公益性旅游景区容量的测度与管理
旅游容量是对某一旅游地而言无害于其可持续发展的旅游活动量,以下是小编搜集整理的一篇探究公益性旅游景区容量的论文范文,供大家阅读参考。
摘要:景区容量是景区所能承载的无害于其可持续发展的旅游活动量,公益性景区在某一时间内的容量是由其环境容量、经济容量和社会容量各因子中任意一个瓶颈因子决定。通过分析公益性景区容量的主要类型,可以得出此类景区容量测度与调控的基本方法,进而阐述公益性景区容量管理的目标,并提出健全法律体系、加强科学规划、建立监测系统和做好宣传教育等项保障措施。
关键词:公益性景区;景区容量;容量测定;景区管理
旅游容量是对某一旅游地而言无害于其可持续发展的旅游活动量,景区容量就是景区所能承载的无害于其可持续发展的旅游活动量。景区容量是一个空间和时间描述范畴,总是对应于某个有限空间时才有效,因此存在资源的空间分配问题,同时内涵于其中的是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涉及到资源的代际分配问题,涉及到人的感知和产业发展诸多问题。
一、公益性景区容量的测度方法
一个景区的接待能力有多大,受制于旅游资源、生态环境、旅游设施和基础设施状况以及游客、景区居民心理承受能力等综合因素。公益性景区这个系统功能的发挥,必须以系统中各个功能因子的协调运行为前提。所以景区在某一时间内的容量,是由其环境容量、经济容量和社会容量各个限制因子中任意一个瓶颈因子所决定的。
具体测度时,基本要求是对资源容量和设施容量进行测算,对生态环境容量和社会环境容量进行分析。有条件的话,也应对后两个容量进行测算。如果上述四个容量都有测算值的话,那么一个公益性景区的环境容量取决于生态环境容量、社会心理容量、空间容量与设施容量之和的最小值。
1.环境容量测度。景区的资源容量、生态容量和旅游者心理容量共同构成景区的环境容量。心理容量从旅游者的需求出发,资源容量和生态容量从旅游供给出发,只有当资源容量和生态容量合理时,才能满足旅游者心理需要,反之亦然。所以实际测量时一般不再区分三者,而测量能同时满足三方面需要的环境容量。测量公式是:
Rc=×
Rc为景区基本空间旅游环境容量(景点、道路、设施);A为可利用基本旅游空间规模;A0为基本空间标准(单位利用者在一定时间内所占用的空间规模或设施量);T为每日开放时间;T0为人均每次利用时间。
表1 部分旅游场所容量的基本空间标准
2.经济容量测度。决定经济容量的因素很多,可分为内部因素(旅游接待设施如食宿、娱乐设施等)和外部因素(基础设施、支持性产业等)两个方面。就满足旅游者的基本要求而论,景区经济容量大小可以食宿与娱乐设施的供给能力为指标。以食宿为限制因素的经济容量的计算公式如下:
Ec=
Bc=Bj
其中,Ec为主副食供应能力所决定的旅游容量;Di为第i种食物的日供应能力;Ei为每人每日对第i种食物的需求量;m为旅游者所需食物的种类数;Bc为住宿床位所决定的旅游容量;Bj为第j类住宿设施的床位数;n为住宿设施的种类数。
3.景区容量测度。一个公益性景区往往包括若干个景点、若干条连接景点的道路和非活动区。景区容量的测定包括景点容量和景区内道路容量的测定。景点是旅游者从事旅游活动的具体场所,以及围绕这一场所的短暂休息和即时服务使用的空间。故景区容量的测定公式是:
C=Si+Ri
式中,C为景区容量,Si为第i个景点容量,Ri为第i条景区内道路容量;m、n为景点数和景区内道路条数。
在测量公益性景区容量的实际工作中,对不同的旅游容量有不同的测量方式,有的是量取极限容量,有的则应量取合理容量。对于经济发展容量,一般只关心设施容量;就设施和自然生态来说,合理容量难以把握,所以一般取其极限容量。资源的合理容量一般和心理容量一起考虑。容量计算中的时间单元,可以是某一时点容量,也可以是较长时间如日容量、周容量、月容量和年容量等。社会容量的测量很困难,一般是通过社会学者运用民意调查方法来确定,也可简单的根据当地居民对待旅游者的态度作为衡量社会容量是否合理的标志。
二、公益性景区容量的调控手段
(一)限定上限
凡资源导向型的景区如森林、溶洞、古迹等应尽可能多地通过资源的承载力来限制景区日最高接待量,以减少客流过大对于资源的破坏。如莫高窟每日限定数百游客进窟参观,九寨沟每日限定12 000名游客进区旅游,并实行网上预售。黄山则实行轮休制度以保护资源。
(二)容压平抑
容压指的是资源利用强度与容量的比值。容压平抑是当今以至未来中国客流调控的最突出问题。容压平抑可从稳压、防压、调峰、调价、分压、扩容等方面着手。
稳压:把握促销时机与力度,维护供需平衡。
防压:建设安全设施,重视安全宣传,规避超载事故。
调峰:管理交通、交叉口或入口,调节客流峰值。
调价:应用价格杠杆,调节需求高峰。
分压:改善结构布局,调整容量配比。
扩容:改善供给,扩大设施承载容量。
三、公益性景区容量管理的对策
(一)景区容量管理的目标
旅游资源的永续利用和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的保持是景区容量管理的首要条件。公益性景区的各类资源要做到可持续发展,必须达到以下目标:(1)增进人们对旅游所产生的环境效应与经济效应的理解,强化其生态意识;(2)促进旅游的公平发展;(3)改善旅游接待地区的生活质量;(4)向旅游者提供高质量的旅游经历;(5)保护未来旅游开发赖以存在的环境质量。
(二)景区容量管理的保障措施
1.健全法律体系。中国旅游业相对重开发、轻保护,重经营、轻管理,旅游环境与资源保护措施落后。目前,综合性的旅游基本法还未出台,不能满足旅游资源保护的需要。旅游资源的法律保障还是一个相当薄弱的环节,相关条文主要散布于各环境与资源单行要素保护法律及行政法规、部门规章中。就旅游资源的保护与开发专门立法的,现在全国有厦门、内蒙古和汕头经济特区等,其分别制定了《厦门市旅游资源保护和开发管理暂行规定》、《内蒙古旅游资源开发管理暂行规定》、《汕头经济特区旅游资源保护和开发管理规定》。
完善中国旅游资源保护立法应不断完善配套的系列法律法规,如《自然保护区条例》、《森林公园管理办法》、《风景名胜区管理暂行条例》等特别区域保护法,针对自然文化资源的整体性与特殊性,适当时候应制定一部统一的法律对自然文化资源进行保护,并以之为依据,完善、协调、充实有关国家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等的保护管理条例、标准和规范。如《景区管理法》、《旅游资源保护法》等。
2.加强科学规划。制定公益性景区总体规划。通过规划对于景区内各种旅游活动进行合理的设置和建设、对接待容量进行科学的确定以及合理进行功能分区等,使得景区内的生态环境、社会经济效益达到最优化,最终实现景区的持续发展。如按照景区的类型和资源性质,将其分为核心保护区、游憩缓冲区和密集游憩区。核心保护区禁止游客进入,以最大限度保护自然生态;游憩缓冲区内严格限制游客数量和活动类型,一方面减缓人为活动对于核心区的保护,另一方面扩大核心区对周边地区的影响;密集游憩区可允许较大数量的游客进入,但也要对最大容量进行限制。 目前绝大多数景区都制定了相关的规划,但有些仅限于“纸上画画,墙上挂挂”,景区在实际开发建设中,并没有按规划制定的方向和内容操作。其中一个原因是对规划的不重视,只是把它作为应付检查的工具,没有按规划行使也没有受到相应的惩罚,导致开发的随意性和破坏性。因此应加强规划制定的科学性,同时加强规划的约束力。
3.建立监测系统。加强对公益性景区及重要旅游城镇的环境综合治理,搞好城镇、景区垃圾和污水的无公害化处理。实施“净水、净气、净声”工程,对景区附近的工业企业实施搬迁,避免对景区大气的污染。在景区服务行业推广使用清洁能源,使用无毒无害无污染的材料,使用基本不散发有害物质的办公用具;选用节约能源、保护环境、高效安全的照明设施。例如为减少煤烟的污染,近年来庐山投资5 000万元实施“煤改电、油改电”工程,在全国首创了“无烟山”;投资7 000多万元建设污水治理工程,对生活排水进行控制和处理,防止水体和大气的污染;在全山推行垃圾袋装管理化,收集率达100%。
4.做好宣传教育。人是旅游业发展的关键,与公益性景区发展密切相关的人有景区管理人员、景区内居住的居民、游客以及其他相关人员。作为景区发展最迫切也是最可行的办法就是加强景区管理人员和当地居民的宣传教育,树立“环境兴旅”的观念和目标,使他们知道景区的持续发展和他们的利益密切相关,树立保护景区自然生态和当地文化传统的良好意识。具体可通过设立生态保护警示牌(宣传栏)或橱窗、指示牌等;对景区管理员和当地居民进行生态环保知识的培训;通过企业内部布置和公益活动,对企业员工进行绿色消费、文明消费、节约型消费的宣传。特别是通过景区人员的身体力行和周围社区的环保氛围使旅游者受到教育和感染。还可以在景区内部建立一定的规章制度,对旅游者的行为进行约束,避免对环境造成的不良影响,如美国旅行社协会(ASTA)则提出生态旅游者十条“道德标准”,对游客行为进行约束等。
参考文献:
[1]刘益.大型风景旅游区旅游环境容量测算方法的再探讨[J].旅游学刊,2004,(6).
[2]田勇.旅游环境容量调控系统的探讨[J].旅游科学,2000,(2).
[3]郭亚军.旅游景区管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5.
[4]宋玉蓉,姜锐.景区管理与实务[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7.
[5]王响雷,杨永平,郭亚军.旅游景区空间容量控制方法新探[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3).
[6]李敏.浅析如何把握旅游景区承载力[J].经济研究导刊,2007,(9).
[7]刘亚峰,焦黎.旅游景区游客管理探讨[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3).
【浅析公益性旅游景区容量的测度与管理】相关文章:
浅议旅游景区游客容量管理08-01
我国旅游景区安全问题浅析09-27
旅游景区餐饮环境管理研究08-10
论旅游新标准中的“科学管理容量”09-12
浅析旅游管理专业顶岗实习设计10-02
探析旅游景区营销管理的优秀论文09-18
探索旅游景区经营管理新模式07-06
旅游景区接待论文07-20
关于旅游景区的酒店经营管理思考论文08-30
关于测度0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