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江古水道旅游开发研究论文
【摘要】从旅游廊道视角出发,以南江古水道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历史作用与开发价值。从保护系统、旅游系统、支持系统三个方面提出南江古水道旅游廊道构建设想,为其沿线旅游资源保护和活化利用提供参考,以促进当地特色旅游及社会经济的发展。
【关键词】旅游廊道;古道旅游;南江古水道;旅游开发
一、引言
旅游廊道是指以承载人类迁徙和物品运输功能的道路为基础,综合自然与人文景观并作为旅游开发规划本底的线性文化景观带[1]。旅游廊道集聚了旅游产业发展各种要素[2],注重景观、道路和城镇节点的相互连结以及产业融合,并强调节点、线路和区域协调发展,已成为全域旅游背景下产业转型升级的主要抓手[3]。在旅游廊道规划与开发实践中,我国已有成功的先例,如已建成的小兴安岭风景道、川藏线风景道等。随着我国旅游产业的蓬勃发展,古驿道作为一种兼具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遗产活化利用与旅游开发等功能的复合型线型廊道[4],其旅游开发研究开始受到学术界的关注。目前,南江古水道的价值尚未受到重视,相关研究成果较少。本文以旅游廊道为切入点,根据南江古水道保护与开发价值和旅游廊道构建原则,提出构筑南江古水道旅游廊道的具体措施,以实现古水道资源的活化利用,为打造满足公众旅游体验需求的南江线性文化空间提供参考。
二、南江古水道概况
(一)南江古水道现状。南江古水道位于广东省云浮市郁南县(兰寨-大湾古码头),全长约38公里。从郁南县南江口码头一路南下,途经南江口、连滩、东坝、宋桂、河口、大湾6个镇,是广东省重点打造的8处古驿道示范区中唯一的古水道。南江古水道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连接通道,是广府文化与八桂文化的交汇地带,保存着较完整的古百越文化和南江文化[5]。南江古水道保存较为完整,沿线保存着5个古码头、5个古驿站和2个驿亭等历史遗址[6]。古水道沿线旅游资源丰富,组合良好,以百越文化、古镇古村为主要特征,并已开发成为当地较具知名度的旅游区。南江古水道与外部交通网络之间的衔接度较好,对外交通主干道主要是广昆高速和S352省道,古水道周边的行政村与自然村已基本实现硬底化。目前,南江古水道旅游开发主要存在以下问题:第一,对历史文化资源的关注不够。古水道沿线及周边有很多古码头、古驿站、古驿亭和古建筑尚处于荒废状态,相关保护工作迫在眉睫。第二,旅游公共设施欠缺,如休闲绿道、医疗救助点、商品购物店数量较少。第三,旅游接待设施档次较低,难以满足游客需求。古水道周边仅有零散分布的农家餐馆、民宿客栈等旅游接待设施,且整体规模较小、档次不高。(二)南江古水道的历史作用。1.作为古代交通要道。作为中原连接海上丝绸之路的最早通道,南江古水道曾是古代楚人南下以及中原汉人迁往岭南的重要通道,也是中原地区通往南海的交通要道[7]。南江流域沿岸曾拥有大量的水运码头以及与航运有关的庙宇。2.推动商品贸易发展。南江古水道的地缘优势得天独厚,其辐射范围构成了岭南对外贸易的重要区域。通过这条古水道,大量海外商品源源不断地输入内地,同时,又把丝绸、陶瓷等中原商品输送到雷州半岛、海南岛,乃至东南亚、南亚和中东地区[7]。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南江古水道在海上丝绸之路的贸易货源供给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3.促进文化交流。南江古水道是郁南县与广州文化交流以及汉越文化融合的通道,汉越文化在此不间断地进行着交流与传播,显示了山地文化与海洋文化的交融,成为古代海上丝绸之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南江古水道的保护与开发价值
(一)历史文化价值。南江古水道沿线不仅有大湾古建筑群、兰寨村古建筑群、光二大屋等一大批重点保护的古建筑艺术瑰宝,还有磨刀山遗址、连滩山歌、禾楼舞、张公庙会等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着南江流域的人文历史。而南江流域较早出现的商品经济也为南江文化增添了积极进取的精神内涵,展现出开放包容的博大胸怀。挖掘南江古水道的历史文化内涵,对助力“一带一路”建设具有重要价值。(二)生态保护价值。南江古水道位于珠江流域,气候温暖湿润,植被丰富,沿线拥有五指山森林公园、盘古山森林公园、南江口森林公园等多个生态价值较高的自然生态地。构建南江古水道旅游廊道可以将古水道沿线的自然生态资源连接起来,有助于将古道沿线分散的自然资源形成统一的整体,更好地开展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三)旅游开发价值。南江古水道拥有丰富的文化遗产和宜人的自然风光,具有独特的休闲旅游开发潜质。在“一带一路”倡议的大背景下,构建南江古水道旅游廊道,深入挖掘南江文化,整合旅游资源,不仅有益于整个南江地区特色旅游业及第三产业的发展,而且对促进南江遗产资源和古百越文化的保护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四、南江古水道旅游廊道构建的原则
南江古水道是由不同时期的历史文化串联着众多的历史遗迹、自然遗产、文化遗产而形成的遗产区域,具有空间特性和内部构成的复杂性。构建南江古水道旅游廊道,必须考虑古水道横跨行政区域的实际,遵循真实性、完整性、多样并存和可持续发展原则。(一)真实性原则南江古水道旅游廊道的构建需要保持古水道文化的原真性,不得随意进行加建和改建。遵循真实性原则可以传递古水道所承载的历史文化意义,使古水道的遗产资源得以保存和传承。只有以科学发展的态度践行真实性原则,才能加深对古水道文化本质属性和真正价值的理解。(二)完整性原则。在践行真实性原则的基础上,还要保持古水道遗产的完整性。完整性既包括有形遗产范围上的完整,即古水道自身结构完整以及与所处环境的和谐完整,也包括古道遗产所承载的文化意义概念上的完整[8]。因此构建南江古水道旅游廊道,不仅要保证古水道保护范围的完整,还要确保各遗产要素、风格和格局以及所依存的文化空间的完整性。(三)多样并存原则。南江古水道旅游廊道范围内的旅游资源类型多样、形态丰富、价值多元、等级不同、权属地区相异,决定了旅游廊道的构建与保护措施也必须多元化。因此有必要对旅游廊道内不同地区、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资源采取多元化开发的保障机制。(四)可持续发展原则。南江古水道不仅是历史留给当代人的文化财富,也是未来世人共享的精神财富。古水道及其周边的遗产资源具有脆弱性、稀缺性特点,而古水道旅游廊道构建是一项历时长、涉及面广、事务繁杂的系统工程,必须贯彻可持续发展理念,加强古水道资源有效保护和有序开发。
五、南江古水道旅游廊道构建路径
南江古水道旅游廊道的构建,可将南江沿线孤立分散的资源作为整体资源进行保护,把过去一些被忽视的优质资源作为旅游廊道的支撑点纳入到保护体系中来,有利于南江文化保护事业的整体发展。南江古水道旅游廊道主要由保护系统、旅游系统和支持系统三大部分构成。其中,保护系统是先决条件,只有保护好古水道遗迹、自然生态和历史文化,才能实现可持续性发展;旅游系统是中心环节,发展古水道旅游是推进古水道历史文化资源活化,实现其展示利用的重要途径,同时旅游发展也可以为古水道活化利用提供人才及资金支持;支持系统是重要保障,只有不断完善解说系统与交通系统,才可以保证古水道保护与旅游开发工作顺利开展。(一)保护系统。作为南江文化的载体,南江古水道需要相应的整体性保护,注重对古水道遗迹、自然生态和历史文化的保护,实现南江历史文脉的有机延续。1.古水道遗迹保护。构建南江古水道旅游廊道,首先要从整体上对遗迹进行梳理、归类,制定出台相关的保护政策,对古水道沿线的优质遗迹资源进行系统整合。以古百越文化为基底背景,构建统一的'线性遗产区域,把遗迹资源纳入到保护系统中,对其进行整体研究与保护,使这些独特而灿烂的文化财富得到充分的发掘,体现南江古水道的历史文化价值。其次,加快南江古水道旅游发展规划编制,加强对古水道沿线历史遗迹资源的整合利用,从省级层面进行古水道的旅游开发指引、联合营销和品牌打造。2.自然生态保护。南江古水道生态环境优良,拥有南江河、南江第一湾等优质自然资源,具有较好的旅游开发潜力。自然生态是构成旅游廊道的重要基础,南江古水道旅游开发要保护好由山脉、水体、物种、地质遗迹等组成的自然生态格局,保持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保持山水相映的自然空间。3.历史文化保护。南江古水道作为融合汉越文化的重要连接通道,拥有众多历史文化资源。南江文化、海上丝绸之路商贸文化、百越风情、郁南特色美食等都是重要的人文旅游资源。通过设立历史文化保护基地,传承南江流域历史文化底蕴,以更好地保持古水道的历史原真性。(二)旅游系统。南江古水道旅游资源类型多样,历史文化资源与自然山水资源均有分布。对于南江古水道的旅游开发,应坚持全域旅游发展理念,重新整合古水道旅游资源,搭建旅游空间布局、旅游产品体系、旅游公共服务体系相结合的南江古水道旅游系统。1.旅游空间布局。坚持全域旅游指导思想,立足于南江古水道旅游现状和发展趋势、旅游资源类型及分布特征等实际,构筑“一心二带三区”的旅游廊道空间,实现古水道的有序开发和整体联动发展。“一心”指郁南南江文化旅游中心,也是南江旅游集散服务中心和商贸旅游中心,为游客集中展示南江古水道的历史变迁,同时为居民提供一个健身、休闲的场所。“二带”指环江和环山两大景观游憩带。环江游憩带即环南江河游憩步道,是观赏江景、亲水休闲、滨江度假的主要游憩廊道;环山游憩带即环绕五指山森林公园、盘古山森林公园游憩步道,是山地度假、乡村休闲、户外运动的主要游憩廊道。“三区”指南江田园养生度假区、连滩民间艺术熏陶区、兰寨状元文化体验区。依托南江文化进行中心驱动,提升古水道品牌影响力,再汇聚三大特色主题旅游区,最终形成“中心驱动、景观带串联、区块支撑”的旅游发展格局。2.旅游产品体系。南江古水道本身的历史遗存具有散、远的特点,而其周边旅游资源丰富,因此,南江古水道的旅游开发要结合自身特点,选择主题化、差异化发展路径,构建以生态旅游产品为基础,以体育旅游产品为重点,发展乡村度假旅游、健康养生旅游和其他专项旅游的旅游产品体系。要以古水道为核心,将沿线的自然景观资源、古水道遗存、文物古迹、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历史文化村落等节点进行有机串联,采用“古水道+文化”“古水道+山水”“古水道+体育”等开发模式,打造南江古水道文化体验游、山水观光游等多条精品旅游线路,组织水上运动、滨水骑行、定向越野等康体活动,满足旅游者忆古思今、观赏自然以及休闲游憩的旅游需要,形成独具特色的南江古水道旅游开发格局。3.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南江古水道旅游开发需要完善的旅游公共服务支持。要完善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加快推进管理设施、商业服务设施、游憩设施、文化教育设施、旅游安全保障设施、通信和环卫等设施建设。首先,应充分结合现有城镇、景区、村落、建筑情况进行设施建设,设施规模应与游人容量相适应。可利用现有历史建筑植入餐饮、住宿等功能,为游客提供多样性的住宿接待场所。其次,对旅游公共服务设施实行三级管理,按照服务节点、驿站、驿亭进行三级控制。最后,将古村落、古水道保护利用和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工作相结合,对区域内道路、给排水、环卫等设施进行完善,整治村庄风貌,提升景观环境,加强整体环境营造。(三)支持系统。支持系统是南江古水道旅游廊道硬件基础的重要体现,通过完善解说系统和交通系统,丰富古道旅游体验,助推南江古水道旅游目的地形象打造,促进南江古水道旅游由观光型向体闲度假型转变。1.解说系统。解说系统具有增进公众对古水道保护必要性及旅游廊道建设工作的关注的功能,可提高公众保护古水道资源的自觉性与积极性,是实现南江古水道整体保护与宣传的重要方式。为了充分反映南江文化特质及遗产的综合价值,应构建一个主题明确、脉络清晰、层次分明、内容翔实、智慧化的解说服务系统,将旅游廊道内重要节点的自然资源和历史文化与解说项目充分结合,讲好南江古水道独特的历史、经济、文化故事,对于濒临消失的当地生活方式和历史记忆,应重点解说。2.交通系统。古水道能否得到有效开发,最大的挑战来自交通的可达性。要将古水道与现代交通有机衔接,并与传统墟市、乡村节日民俗相结合,满足都市人业余休憩与户外活动的新需求。在对外交通组织上,尽量将廊道内的各种交通方式与城镇的公共交通系统及周边绿地系统相联系,提高廊道的可达性和便捷性。在内部交通组织上,加强古水道本体及周边资源点之间的道路交通体系建设,将廊道内的各资源单体串联为一个整体,解决资源点彼此孤立的问题,重点推进滨水游步道、绿道等非机动车道建设工作,并开发陆地旅游和水上游览相结合的项目,有助于公众在心理上建构古水道的布局形态,增强对旅游廊道的整体认知。
参考文献
[1]王立国,陶犁,张丽娟,李杰.文化廊道范围计算及旅游空间构建研究——以西南丝绸之路(云南段)为例[J].人文地理,2012,27(6):36-42.
[2]邱海莲,由亚男.旅游廊道概念界定[J].旅游论坛,2015,8(4):26-30.
[3]鄢方卫,杨效忠,吕陈玲.全域旅游背景下旅游廊道的发展特征及影响研究[J].旅游学刊,2017,32(11):95-104.
[4]LindseyG.Useofurbangreenways:InsightsfromIndianapolis[J].Landscape&UrbanPlanning,1999,45(2-3):145-157.
[5]王东,唐孝祥.粤西南江流域传统村落与建筑的文化地域性格探析[J].小城镇建设,2015,(8):92-97.
[6]揭秘广东8大古驿道,条条来历不凡[EB/OL].http://bendi.news.163.com/guangdong/17/0418/09/CI9TKBTF04178D7J.html,2017-04-18.
[7]重访海丝古道,溯源南江文化[EB/OL].http://www.xinhuanet.com/local/2017-04/24/c_129566854.htm,2017-04-24.
[8]王丽萍.滇藏茶马古道文化遗产廊道保护层次研究[J].生态经济,2012,(12):136-141.
作者:香嘉豪 张河清 王蕾蕾 单位:广州大学
【南江古水道旅游开发研究论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