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管理论文

时间:2024-05-28 15:24:18 旅游管理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旅游管理论文

  无论是在学习还是在工作中,大家都写过论文,肯定对各类论文都很熟悉吧,借助论文可以有效提高我们的写作水平。写论文的注意事项有许多,你确定会写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旅游管理论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旅游管理论文

旅游管理论文1

  【关键词】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信息化教学;实现路径

  一、信息化教学概述

  信息化时代的到来,进一步加速了现代技术和知识经济的发展,对传统教育模式提出严峻挑战的同时,亦为之提供了新的技术手段支持,改革之势不可挡。在这样的环境生态下,信息化技术与教育的应用融入,引发了教育发展新潮流,并得到了各界的广泛关注。20xx年,教育部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指导委员会的成立,标志着信息化教学有专门的指导服务机构,并将之作为一项系统化工程,全面融入到高职教育系统当中,事实上亦是取得了显著成效。所谓信息化教学即是在现代教育理论的指导下,充分运用信息技术变革教学的结果,并对师生身份角色进行了重新定义,其中教师由传统的“专家”角色转变为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而学生则由知识的接受者转变为知识主动建构者和运用者,与素质教育倡行理念相契合与此同时,信息化教学还为教师教学提供了更为丰富的手段应用,塑造了良好的学生自由发展空间,实际收效显著,其本身的价值随着素质教育改革日渐显现。

  二、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信息化教学的实现路径

  信息化时代,现代科技装备在高职教育中的应用植入,为之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进一步提升了旅游管理专业教学实效,其作为一项系统化工程,应注重从多个维度视角入手。作者基于上述分析,结合实际情况,针对性地提出了以下几种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信息化教学的实现路径,以供参考和借鉴。

  1、加强保障支持

  如上所述,信息化教学是基于信息化技术支持的教学发展新模式,其本身不仅仅代表着科技领域的深刻变革,为教育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物质保障,同时更是教育理念的全新探索。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信息化教学的有效实现,对其物质环境构成及师资力量支持提出了多重要求。对此,高职院校应深刻认识到信息化教学的'优势价值,紧跟时代潮流,提高重视程度,并结合实际情况,整合即有发展建设资源,逐步加大对信息化教学的投入,包括教学场所建设、导入先进科技等,以保证旅游管理专业信息化教学顺利实施。在此过程中,要充分做好调研工作,了解信息化教学发展最前沿,基于教育部系列政策支持与引导,建立科学的发展机制,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应有效能。除此之外,信息化教学作为素质教育理念的延伸与实践,突出了教师教学主导地位,对其综合素质素养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为此,高职院校应重视师资战略地位,明确信息化教学要求,组织多样化的培训教研工作,结合旅游管理专业学科特性,不断丰富教师学识涵养,提高他们的技术水平,共享有效实践经验,为之实践提供必要的智力支持。

  2、优化课程设置

  旅游管理具有高度的专业性,其信息化教学内容构成包括理论和实践两个板块,既要扎实学生知识基础,又要重视学生能力发展,如此才能更好地适应未来岗位工作需求。在高度自由、开放的互联网生态格局下,各类信息糅合,并通过多重承载方式呈现出来,包括图片、影像、视频等,为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支持。同时,市场化经济背景下,旅游产业发展聚合了更多创新元素,包括文化创意、管理服务等,对相关专业学生知识构成提出了更多要求。某种维度上讲,高职教育的核心目标定位是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基本任务是培育符合现代市场需求的人才。信息化教学在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中的实现,有助于师生更加精准地掌握市场需求动向,从而合理调整人才培养目标,并据此组织有效教学活动。因此,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信息化教学,应重视校本课程开发,加强与行业企业间的互动联系,科学设定课程教学目标,并丰富课程素材构成,开拓学生知识视界,增强他们的就业竞争力。

  3、创新方法体系

  根据《关于中央部门所属高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指导意见》,高校大力推进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并提供专项资金和政策保障。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信息化教学最显著的特征,是实现了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实践,强调学生主体地位发挥,并为之提供了多重手段支持。综合来讲,旅游管理专业所关涉到的知识内容极其繁多,加之其本身较强的专业性,对学生理解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对此,基于信息化科技及装备支持,高职院校应重视微课资源开发,建立线上课堂,以更加形象、具体的案例辅助知识讲解,并营设良好的互动空间,提高学生参与能动力和学习实效性。在具体的旅游管理专业信息化教学实现过程中,教师应科学裂解旅游管理专业教学重难点所在,并善于通过互联网络搜集与之相关的素材,通过图片、影像、视频等方式形象地呈现出来,同时发布与之相关的探究性任务,组织学生互动讨论,锻炼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与此同时,教师作为教学主导,要紧密关注学生行为动态,及时发现问题,给予必要的启示或帮助,确保系列教学活动顺利开展。

  4、引导自主学习

  某种维度上讲,高职教育的关键在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使之终身受益。传统应试教育模式下,教师为中心,学生只能被动学习,面对经济市场无法预测的动态变化,可能无所适从,唯有掌握正确的学习方式方法,才能更好地迎接未来竞争挑战。对此,高职院校应重视对移动教学APP的开发与应用,为旅游管理信息化教学实现提供有效路径支持。事实上,诸如蓝魔云班课、雨课堂、速课等,都实现了较为强大的功能负载,包括签到、问答、测验等等,学生通过注册或扫描二维码等即可进入班级,并取得了良好成效。同时,信息化时代,微信等即时互动软件的应用,进一步加强了师生间的互动交际,并有效延展了学生自主学习时间和空间,基于此,可开通微信公众号,不定期推送与旅游管理相关的内容,实时关注行业市场动态,促动学生互动讨论,并可共享一些优秀课程,以便于学生自主学习活动开展,潜移默化中养成其良好的学习兴趣。诸如此类,都是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信息化教学实现的有效路径。

  三、结语

  信息化教学在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中的应用植入十分重要和必要,是进一步提升教学成效的关键,其作为一项系统化实践工程,在具体的实现过程中,应以充足的技术保障和人力保障为基础,不断优化课程设置、创新教学方法,尤其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引导其自主学习,相关课题研究有待深化和拓展。

  参考文献:

  [1]方世巧,马泓宇.高校旅游管理信息化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林区教学,20xx(06):40-41.

  [2]周程明.互联网背景下高职教学信息化的发展运用——以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为例[J].旅游纵览(下半月),20xx(08):198.

旅游管理论文2

  摘要:我们教师要将传统文化和旅游管理专业教学相融合,让学生丰富地成长,接收传统文化的洗礼,更完善地进步。

  关键词:传统文化;应用;专业素养

  当前,我国的学生大多没有进行过专业的传统文化的学习,对中国的文化的理解薄弱,具有片面性,不能正确科学地理解我们的传统文化。旅游管理专业教师要让学生更好地领会旅游文化的内涵,让学生更深刻透彻地理解传统文化,开展特定的教育,并将传统文化和旅游管理专业教学结合起来,实现好的教育。

  一、传统文化和旅游管理专业教学结合的意义和价值

  教师要运用传统文化和旅游管理专业教学进行结合,让学生的知识得到升华,结合专业课和文化课,拓展课程的深度,让学生深刻地认识传统文化,重新理解,深入认识传统文化,升华自己的知识,内化自己的知识。我国的旅游管理专业教学中,学生对传统文化缺少了解,没有系统读过中国的《四书》《五经》等,对中国的文化停留在电影电视的认识层面上,缺少系统的接受教育。

  1.优秀的传统文化可以提升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职业素养

  优秀的传统文化可以给学生提供优秀的典范,对旅游管理人员提供价值引导。传统文化中自强不息等思想有利于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品德素养的积淀和形成。传统文化中的爱国主义思想为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从业态度提供了很好的培养作用,引导学生学会从学生时代就爱家乡,爱祖国,激发学生对未来工作的责任心,确立学生科学正确的三观。传统文化中的仁爱知识能塑造学生的优秀品质,传统文化还教会旅游管理学生学会推己及人等,保证旅游管理者和旅游者的融洽关系的'形成,让旅游管理学生的职业素养得到积淀。

  2.优秀的传统文化可以提升旅游管理学生的专业素养

  旅游者在旅游活动中,产生审美的体验,获得对美的体验。导游要向游客讲解自然景观和人文知识,因此,人文中就包含着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知识。传统文化知识是旅游管理者的内在素养要求。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师要教会学生学习历史文化,学习中国文化,汲取传统文化的精髓。我们国家吸引外国友人的,其实最重要的就是中国的传统文化,因此,要求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获得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产生积淀,精神上得到享受,充分汲取传统文化的营养。

  二、传统文化在旅游管理专业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1.加强传统文化在旅游管理专业教学中的建设

  教师要将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深入到基础课程体系中,尝试运用中国传统文化和诗词鉴赏为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教师可以加强课程建设,让中国传统文化和诗词鉴赏为中国的人保留丰富的优秀的传统的文化,增强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道德感和自信心。增加中国传统文化,能提高未来旅游管理从业者的文化归属感和民族自豪感,让游客自觉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游客们热爱中国传统诚信的行为。

  2.加强传统文化在旅游管理专业教学中的渗透

  在传统文化融入到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中,教师要对传统文化形成自己的认知能力,重视传统文化内容和专业课程结合到一起,实现教学中融合旅游管理专业和传统文化的知识的目的。(1)我们应该丰富旅游管理专业课的教师的优秀的文化素质为了实现高素质的优秀的教师资源的获取和培养,教师要加强行业内的自我培训过程,注重继续教育弥补段提升自己的优秀的文化素质。教师要保证行业的诚信服务,在旅游管理的专业课程中,重视管理学和导游业务等课程的教学,更要融入一些传统文化的内容,输入更多的传统文化的知识,重视内容的传输,重视让学生将专业知识和道德观念深入到学生的心中,不断通过教师的教学,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2)我们旅游管理专业教师要通过多种手段来吸收传统文化知识,让融入了传统的文化课程充分活跃起来,发挥教师的魅力,实现感染学生的教学效果,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

  3.开展丰富多彩的优秀传统文化的活动

  现代大学生的教育教学,已经不再适合实行填鸭式的教学。旅游管理专业的传统文化教育不能只是停留在理论的层面上,应该重视理论教育的基础,增加传统文化的内容,激发大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需要,不断深化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能力,逐渐内化于学生的心灵中,最终形成顺应旅游管理行业发展的,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的内容。教师要逐渐丰富大学生文化活动,让学生在传统文化的活动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例如,教师可以开展书法学习活动。大学教师要对学生加强美术教育,加强书法教育,在学生练习中国书法的时候,要按照教学的规律,引导学生体会书法的内涵。教师要引导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参加书法学习活动,深化学生对传统文化的领会和理解,提升将来旅游行业的人员的素质,实现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的高质量的服务,挖掘传统文化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和价值。

  4.以点带面,引起学生思考

  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寻找切入点,引申学生来进行充分的思考和想象。例如,教师在带领学生学习礼仪知识的时候,可以引进中国古代礼仪之邦的知识,引导学生讨论孔子和老子等人对礼的认识,分析中国传统文化对人的礼仪要求,带动人们领会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让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感兴趣。再如,讲解饭店管理原理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讲解知识的时候,可以引进《论语》中的“不患无位,患所以立”,进行讨论、总结,解决学习中的问题。因此,在旅游管理的专业课的教学中,教师要抓好切入点,引进传统文化的知识,加以讨论和总结,并给学生充分的空间,让学生进行充分的思考。教师要让学生重新认识,再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实现传统文化和现实的旅游管理的联系,实现我国传统文化思想和实际工作的关联,实现现代教学中运用传统文化的知识。教师要用这样的教学方式,来让学生认识到我们的传统文化知识如此优秀,是可以指导我们的实践行动的,让学生喜欢学习我国的传统文化的知识。因此,在旅游管理专业的大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教师要找准切入点,恰当引进传统文化的知识,深化学生的理解能力,让学生多一条文化发展的道路,从中国传统文化的角度来认识和解决学习中的问题,收获学生好的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王林.传统文化在旅游管理专业中的整合渗透式教学探讨[J].《教育观察旬刊》,2017,6(10).

旅游管理论文3

  随着我国旅游业的迅速发展,古镇旅游早已发展起来,古镇旅游给社区居民带来了经济、社会、环境、文化等方面的影响,社区居民参与古镇旅游的作用也尤为重要。本文以安居古镇为例,运用田野调查法,访谈的形式进行社区居民参与旅游发展的现状分析,从安居古镇社区居民的满意度来判断社区居民对古镇旅游的观点,以及古镇旅游中所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从20世纪80年代的中后期,周庄古镇的旅游得到成功开发后,全国各地也开始大量开发古镇旅游,古镇旅游犹如雨后春笋般兴起。然而,古镇旅游业的不断发展也会带来一系列的问题,比如,经济的收入差距、环境污染、社会治安等。针对古镇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社区居民作为古镇自然历史及社区文化最为密切的人,在社区参与古镇旅游中,当地居民在旅游地形象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社区居民的态度直接影响旅游者的旅游体验质量及对旅游目的地的感觉和印象。只有当社区居民的满意度高了,古镇旅游得到更好的发展,才能实现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一、关于社区参与

  (1)社区参与的内涵

  社区参与是一种公众的参与,意味着社区居民对社区责任的分担和成果的共享,它使每一个居民都有机会为谋取社区共同利益而施展和贡献自己的才能。社区参与是对各种决策及其贯彻执行的参与,是对社区的民主管理,它使每一个居民都有机会向地方政府表达意见,以维护自己的利益。他的本质理念是以人为本、社区自治:其最终目标是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在古镇旅游发展过程中,社区居民作为最重要的主体,只有让社区居民参与旅游资源开发、保护,提高社区居民的满意度,才有可能减少当地居民对旅游目的地的景观、文化、环境造成破坏,使得社区居民对旅游满意度提高,实现古镇旅游可持续发展。

  (2)社区参与旅游发展

  随着旅游业的蓬勃发展,社区与旅游业的发展也紧密联系在一起,从20世纪末人们才开始把社区居民参与旅游作为一种指导思想,并指导旅游目的地的发展。1985年,墨菲(Peter?E?Murphy)在《旅游:社区方法》中指出:旅游业自其产生,就有着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如果能使其从纯商业化的运作模式中脱离出来,从生态环境和当地居民的角度出发,将旅游考虑作为一种社区活动进行管理,那么一定能获得更好的效果,这就是社区方法。墨菲是第一次把社区参与这一概念运用到旅游中去的,强调能从社区参与的角度研究分析旅游,希望最大限度地让社区参与旅游发展。Pauline J?Sheldon等指出可持续发展旅游如果没有社区参与就不可能获得成功。

  裴敏莉认为,社区参与旅游发展是指在旅游的决策、开发、规划、管理、监督等旅游发展过程中,充分考虑社区的意见和需要,并将其作为开发的主体和参与主体,以保证旅游可持续发展和社区发展。社区居民的主动性参与是社区旅游发展的内在动力,社区参与的主体是社区居民,客体是社区旅游中的各种事物。可以看出,尽管社区参与旅游还有待于更为准确的给出定义,国内外旅游爱好者已开始了研究,这说明社区参与旅游发展研究也被国内外学者所普遍接受。

  二、重庆安居古镇社区参与评价

  (1)安居古镇历史文化及旅游特点

  安居古镇位于重庆铜梁区安居镇,是国家级AAAA旅游景区,也是中国第四大古城。安居依山为城,阁道连居。坛庙众多,有九宫十八庙之称。建筑独特,城门摇相挥映:街景保存完好,明清建筑鳞次栉比,群雄林立,名震川东。安居乡学兴盛,人才辈出,文化灿烂,是集县文化,古巴渝文化,庙宇文化,书香文化,码头文化于一体的千年古城,区位优越,交通便捷,历史悠久,古迹众多,是中国的历史文化名镇。

  自从安居古镇旅游业发展以来,安居古镇呈现出与其他景区截然不同的景观,是“一个记住乡愁的地方”,特别是安居古镇被评为中国第四大古镇之后,便成为主城区以及西南地区游客旅游休闲的首选地之一。2014年接待游客量达到100万人次。从重庆铜梁旅游网的数据显示,区旅游局数据显示,2015年“五一”期间,全区主要景区(安居古城、奇彩梦园、沙心玫瑰园和龙温泉)累计接待游客19.7万人次(安居古城17.45万人次),累计旅游综合收入7 448.59万元(安居古城6 980.4万元)。从铜梁政府网据悉,2014年,安居镇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3 200元,同比增长16.5%;到2017年底,安居镇将力争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2万元,年均增长18.02%。运用旅游容量分析,安居古镇旅游人数呈现出稳定增长的趋势,其正处于旅游生长周期的'发展阶段,只有使社区居民参与古镇旅游,才能实现古镇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2)安居古镇社区参与感知调查与存在问题

  感知是一个负载着文化和意义的认知过程,尤其是当信仰、价值观、道德规范、伦理、文化意识形态等观念文化与社会结构紧密联系时,感知无疑会被打上社会/文化的烙印。林爱明(2007)认为居民对旅游影响感知的涵义为:在旅游发展过程中居民对旅游给当地社会文化环境和经济带来的影响的认识程度及居民对这些影响的主观反映。笔者在安居古镇社区居民参与旅游满意度的调查中,为能收集到具有针对性的材料。选择在五一小长假期间对社区居民进行问卷调查,以及走访试调查,对不同景点,不同年龄阶段,及受教育程度不同的社区居民进行走访式深度调查,抽样访谈,并分阶段式进行。

  2015年5月1日到7日,笔者在安居古镇对社区居民进行问卷调查,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到居民所参与的类型、经济情况、环境影响、社会文化以及对古镇旅游的满意程度。本次抽样问卷一共发放了200份问卷,共收回176份,有效率达到88%;最后对社区居民采取入户访谈了25户。在收回的176份问卷中有158份问卷对古镇旅游业发展持支持的态度,满意程度非常高,因为他们都处于古镇的核心区,而对于另外的18份问卷所持的不支持或保持中立的居民,大多数属于古镇“边缘地带”。古镇旅游对该地社区居民影响较小,特别是指经济上的利益。针对安居古镇的走访调查中,社区居民作为古镇生活生产的重要主体,通过当地居民对旅游发展的态度,认识及对旅游发展的感受,尤其是核心区的居民,他们对旅游业带来的种种影响和感知是最为直接、深刻的。从对安居古镇的社区参与调查发现,居民在经济、社会、环境、文化及旅游发所带来的感知都占有很大的好评,社区居民支持旅游业的发展。通过对居民进行访谈式的抽样调查,了解到居民对安居古镇在旅游业发展方面,居民参与的类型、经济发展情况、就业以及旅游对社区居民所带来的环境、文化影响。安居古镇社区居民对旅游业发展的态度、认识以及期望,从社区参与的角度对目前古镇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

旅游管理论文4

  摘要: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给旅游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旅游业作为我国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发展迅速的热门行业。旅游管理体制在旅游业发展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因此,为了促进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旅游管理体制的改革势在必行。本文主要是通过对旅游管理理论和现状进行分析,提出了促进旅游管理体制改革的实践措施,为我国旅游业的快速发展贡献力量。

  关键词:旅游管理;体制改革;探讨;实践

  旅游是一种可以让人放松心情,舒缓压力,缓解疲劳的活动,随着人们经济能力的提高,让很多的消费者有能力参加,也愿意参加。旅游业是一项有发展性和前景性的行业,为国民经济的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由于我国旅游管理体制不是很健全,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我国旅游业的发展。要想促进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就要促进旅游管理体制的改革。

  一、我国旅游管理理论分析

  首先,旅游管理的定义。所谓旅游管理,是指旅游管理者利用自身的管理职能通过对旅游部门和旅游区域进行合理规划,对旅行计划的调整监督,为旅游者提供可靠性、安全性、高质量的旅游服务活动[1]。其次,旅游管理的重要性。旅游业是一项服务类的行业,涉及到游览、餐饮、住宿、购物等多方面的内容。也是一项综合性、复杂性的行业,联系着多个部门的协调运转[2]。旅游管理作为旅游机构、旅游行业、旅游市场的重要载体,协调多部门的共同运作,通过对旅游内容的综合设计,为消费者提供美好的体验。最后,旅游管理是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基础。我国旅游性虽然是新兴产业,但是作为我国经济的支柱产业和第三产业,已经能够产生巨大的社会效益,不仅能够带动交通、保险、餐饮等行业的发展,还能成为对外开放的窗口和桥梁。只有加强旅游管理,才能确保我国的旅游业得到充足的发展。

  二、我国旅游管理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

  (一)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旅游业中国旅游业的管理体制改革不能全盘西化,也不能全盘东化。而是要借鉴东西方管理体制的经验,根据我国的实际,促进我国的旅游业向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方向发展。(二)坚持与经济体制改革的原则相结合我国旅游管理体制改革的总方针是经济体制的改革,要坚持商品经济的原则,坚持计划调节与市场机制相结合,搞活微观。打破行政垄断的做法,进行宏观管理。根据市场经济的原则,从微观和宏观两方面,改革旅游管理体制。(三)要和经济体制改革同步进行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发展是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前提。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的经济体制也有了很大的突破,进一步完善了宏观管理制度和市场体系,大幅度的增加了企业的活力。经济体制的改革为我国旅游管理体制的改革提供了很多有用的经验,我们应该将其运用到旅游管理改革中。同时,要注意旅游管理体制和经济体制的同步性,只有具有一致才能起到相互促进的作用。(四)要符合我国旅游业全面发展初级阶段的特点我国旅游业的发展是建立在供大于求的状况下,旅游企业的管理水平不高,设施不齐全,基础较弱。坚持协调发展,科学的进行调控是管理体制改革的中心任务。

  三、现阶段旅游管理体制改革的现状分析

  (一)缺乏健全的相关的法律法规近年来,我国的旅游管理体制虽然不断的进行改革和发展,但是在相关的旅游业法律方面仍然不健全,主要还是依靠传统的法规。社会的快速发展,导致很多新问题的出现,有很多的不法分子利用法律漏洞进行犯罪活动,严重影响了旅游市场。传统的法律法规由于后续立法不足,已经不能满足于社会发展的需要,建立完善的法律法规势在必行[3]。另外,酒店作为旅游中的住宿场所,其安全性非常关键,现有的法律法规缺乏酒店管理方面的内容,没有给人们的住宿安全提供保证。(二)缺乏健全的旅游管理体制旅游业结合了景点、购物、住宿、交通等很多方面,各行业联系紧密,属于一条龙服务。经济的快速发展促进了各行各业的提升,这些和旅游业有着直接经济活动的部门,缺乏完整性、有效性的管理体制,管理体制的缺失让旅行社出现恶意竞争等影响顾客身心,制约旅游业发展和进步的举措。因此,管理体制的进一步完善十分必要。(三)缺乏宏观的管理服务行业等第三产业的发展,推动了我国旅游业的发展。由于很多部门各自为政,像交通、餐饮等。导致产权、人事权分离,形成了众多的旅游系统。没有一个统一管理的组织,导致旅游业出现项目多、质量低的情况出现频繁。旅游业规模化的.缺乏不能形成集群效应,不利于和谐、可持续的发展[4]。旅游行业具有明显的淡旺季区分,在淡季,市场疲软、客源不足的情况下,旅行社为了增加客源往往会采用不良竞争的方式,这容易引发内部矛盾,导致市场混乱。旅游管理部门由于没有建设审批权,导致难以进行宏观调控。(四)不均衡的产业结构旅游业作为一种综合性行业,各相关行业的发展都会对其进行制约。其表现如下:一是交通问题。交通作为与旅游业关联紧密的一个行业,它的便捷性是旅游的前提条件。旅游业的大量发展,对交通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不仅要有便捷的交通工具,还要有合理的交通路线规划,当然前提是道路修建的覆盖面是否广泛。我国幅员辽阔,大城市的交通发展较为完善,但是一些偏远地区仍然没有进行全方位的覆盖。旅游交通口岸的不合理配置是影响旅游业的一大重要因素[5]。二是旅游商品开发的有效性不足。旅游业最大的经济来源就在于商品,我国的旅游商品都不具备特色性,绝大多数旅游景点的商品是相同的,极少有非常具备地域特色的产品,旅游商品的创新性不足,没有突出低造价、高收益的优势。另外,生产和销售方式上缺乏有效的手段,旅游商品的运输、包装不得当,导致游客的热情不高,购买欲望不强烈。这些问题的产生都是由于没有形成有效的管理体制。

  四、我国旅游管理体制改革的实践措施

  (一)建立健全国内旅游管理法律法规法律法规是旅游管理开展的重要依据,立法的不足严重制约了旅游管理的有效性。因此,为了让旅游管理水平得到进一步的提升,立足于旅游行业发展的现实情况,完善旅游管理的法律法规十分重要。在建立相关法规时要注意以下两点。首先,对旅游业及其相关行业的法律法规进行完善。旅游业是一个综合性的复杂行业,涉及到很多的领域,只有相关行业的法律法规都健全,打击不法分子和不法商家,才能全方位的保障消费者的利益,起到维护市场秩序、规范旅游市场的作用。另外,要对旅游管理体制进行科学定位。将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相结合,充分考虑到消费者的切身利益。在进行相关的法律制度时,要结合旅游企业、单位、游客等方面的问题,制度符合社会发展的法律。(二)完善旅游管理体制模式1.加强旅游管理体制改革传统的旅游管理体制已经不适用于空前繁荣的国内经济。当前的旅游管理体制由于受到区域特点和行业特点限制,影响了旅游企业的发展。因此,为了增加管理体制的效率,管理体制的改革要与现实情况相结合。杜绝传统管理的弊端,加强旅游产品的研发工作,最大限度的保证旅游者的合法权益。与此同时,可以有选择的借鉴发达国家中比较成功的管理经验,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制定适合的管理体制。2.创新旅游管理体制模式首先,要以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和谐发展为理论指导,结合国外先进的管理经验,建立符合现在社会发展趋势的合理、科学、并且行之有效的旅游管理模式。其次,要增加对于旅游管理体制的了解,根据现实情况,剔除落后的,不科学的观念,对已有的管理体制进行补充和完善。最后,建立知名的旅游品牌,利用品牌效应扩大企业的规模和影响力。协调相关部门、行业,进行协同发展,结合现有的管理体制模式,打造具有区域特色的旅游管理体系,力求从整体上提升旅游管理的水平和质量。(三)恰当处理分权和集权的问题权力的划分对行业发展的影响巨大。只有处理好分权和集权的关系,才能保证旅游业科学、有序的发展。地方旅游局过度分权是我国旅游管理体制中存在的较大的问题。过度的分权,不利于宏观把控旅游行业的发展。因此,在旅游管理体制上要以政府为主导,各部门合理分工、各司其职,合理的调控旅游业的发展。国家旅游总局要对旅游体制进行宏观的把控,地方旅游局则要注重区域性的发展策略,而旅游企业就可以根据市场的发展规律来进行适当的调节。(四)均衡产业结构为了促进旅游业的发展,各相关行业也要进行一定的提升,针对交通问题,政府要加大对于交通建设的资金扶持,有句老话叫“要想富,先修路”,道路作为地域之间沟通的桥梁,便捷性和普及性是十分重要的。要加强交通口岸的合理配置,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基础。针对旅游商品开发问题。当地旅游局应该协调当地企业创造出具有地域特色的高质量商品。在细节上调整商品的分布,满足商品特色的同时,尽量增加品类,对商品进行系统的管理。(五)制定科学旅游计划国家旅游总局要引导下属分局对国内旅游基础建设进行合理的规划和管理。确定中央投资和地方投资的重点。国家要对旅游项目进行宏观把控,重点负责大型的非盈利性的旅游项目的建设,一般性的项目投资则由地方财政支持。企业作为营利组织,负责一些盈利性项目的建设。另外,根据现在旅游业的发展态势可发现,生态旅游是有很大发展前景的,政府要加强对于生态旅游的重视,积极的创新发展模式,结合国际化的经验,少走弯路,让我们的旅游业得到快速发展。(六)处理好行政管理和行业协会之间的关系行业协会作为政府发挥职能的基本条件之一,其作用也不容忽视。要协调好行政管理和行业协会之间的关系。政府部门掌管大的方针,行业部门则可以协调处理一些政府不方便出面的问题。让政府部门和行业协会相互促进,让旅游业获得良性发展。(七)要建立具有高效率、权威性的宏观指导一个企业的生机和活力在于竞争性。在多行业协同合作的旅游行业中,要是放任各行业自由竞争,就会导致局面失去平衡。由于旅游业对于国际旅游市场信息获取不健全,一味追求自身利益,给国家和企业造成很大的损失。所以,为了避免上述情况的发生,要让有权有责的国家常设机构建立一种控制机制。对于旅游业的发展进行宏观协调和把控,为旅游业未来的发展提供方向。(八)建立多种经济形式和多家多角色竞争的开放体制虽然,旅游业的经营内容不同,但是它们利益的获取都来源于消费者的消费,我国旅行业基本处于半垄断状态。国营的青年旅行社、中国旅行社、国际旅行社明确的分工,垄断了很多客源。要想让旅游业得到长足的发展,必须打破这种局面。创造条件让各家旅行社、各旅游企业、行业等到公平竞争的机会。可以采用集团化经营的模式,保证服务质量。(九)建立以经济合同为联系的协作体制经济合同能够有效的协调机制的运转。通过经济合同这种方式的实行,可以促使企业进行市场研究,分析客源,搞好相关的服务,让旅游业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树立旅游业的良好形象。

  五、结语

  管理体制的创新与发展关系着旅游业的发展,要想让我国旅游业发展更上一个台阶,就必须打破传统管理模式的限制,结合本地旅游业发展的现状,建立一套适合的管理体制。推动管理体制改革的创新与发展,要健全法律、创新模式、均衡产业、合理分权等多方面同时进行,通过旅游业管理体制的改革和创新,为我国旅游业的健康快速发展提供基础和保障。

旅游管理论文5

  随着社会经济迅猛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也带动了我国旅游业快速发展。市场竞争日渐激烈,使得我国旅游企业面临着各种各样的财务风险,它对我国旅游企业的长远发展产生了极为不利的影响。面对着这种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和国家旅游企业宏观形势,旅游企业要取得竞争中的有利优势,必须不断加强旅游企业财务风险管理,尽量减少财务风险造成的损失,只有这样才能使旅游企业在激烈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一、旅游企业财务风险类别分析

  (一)旅游企业系统风险

  任何一种筹资形式都存在风险,在国家宏观政策与激烈市场竞争的影响下,都会给旅游企业经营带来一定的筹资风险。政治因素是影响企业利润的重要因素之一,政治不稳定会给旅游企业资金成本高低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从而造成旅游企业的资金筹资风险。旅游企业资金筹集中的典型特征就是资金回收期长,受不稳定因素的影响就会导致资金变动。除此之外,游客的需求结构、供给数量以及市场供求变化是难以准确预测的,对旅游企业进行投资就会给企业带来不可预测的系统风险,受各种经济环境的影响,旅游企业面临的财务风险也难以进行准确预测,这就会对旅游企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二)旅游企业的非系统风险

  旅游企业非系统风险主要分为筹资风险、投资风险、资金回收风险以及收益分配风险,对旅游企业非系统风险的讨论应该从这四个角度进行讨论。

  1.筹资风险。旅游企业要开拓市场,扩展规模,就必须加大投资,扩大资金筹集力度。旅游企业筹资风险主要指的是企业采用负债筹资而到期不能准时偿还债务的可能性,现阶段我国旅游企业筹资风险主要存在先进性风险与收支性风险。其中,先进财务风险是由旅游企业资金结构不合理和理财不当引起的,而收支性风险的主要特征为市场竞争力差、管理水平低等,不加强旅游企业内部的财务管理,就会对旅游企业的长远发展形成极为不利的影响作用。

  2.旅游企业投资风险主要指的是投资后难以达到预期收益而遭受损失的可能性,旅游企业进行投资的主要目的是获取更多的利润,受季节性的影响,对企业经济效益产生直接影响,资金回收期长就会增加企业的投资风险。

  3.旅游企业资金回收风险主要指的是应收账款风险,即经营过程中资金流动产生的风险,其风险主要是由于回收时间及金额不准确造成的,资金回收风险的存在会对企业长远发展和正常运营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作用。

  4.资金收益分配风险指的是收益分配不均匀给企业生产经营活动造成不利影响的可能性,主要是由收益确认风险和对投资者分配收益的时间、形式以及金额把握不当而造成的风险。

  二、加强旅游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的有效对策

  (一)严格贯彻财务风险理念

  为增强旅游企业的财务风险防范意识,必须深入贯彻财务风险理念,在旅游企业经营过程中,财务风险是必不可少的,而经济收益与财务风险也是成正比的。旅游企业工作人员对财务风险认识不足,就难以使企业利润达到最大化的目标。所以,要实现旅游企业的长远发展,必须充分发挥旅游企业经营管理者重要的引导作用,贯彻落实财务风险理念,从财务角度对资金运用的各个环节、各生产要素进行深入分析,探索出财务风险产生的特点和规律,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旅游企业的'收益和实现长远发展战略目标的可能性。

  (二)政府相关部门加强监管

  旅游企业发展过程中,必须充分展现出政府相关部门监管和宏观调控的重要职能,尤其是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要规范财务控制制度,必须加强财务控制和管理,对于旅游经营项目,必须明确相应的收费计价标准,并保证整个财务运作系统严格按照要求进行操作,在旅游行业形成完善的监督和制约财务控制机制,对旅游企业经营过程中的费用进行严格地控制和管理,在旅游项目结束经营之后,按照相关的制度进行相关单据的报销,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旅游企业财务控制和管理的重要工作目标。

  (三)加强财务风险评估,提高旅游企业管理者和财务人员的整体素质

  为加强旅游企业财务风险管理,应该充分认识和了解财务风险,正确认识财务风险,并加强财务风险评估。因此,旅游企业应该科学的估测财务风险的大小,并有效掌握财务风险对企业的影响程度,通过正确的财务风险评估,可以为旅游企业财务管理者做出财务风险决策、控制和规避措施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进而将企业财务风险影响损失程度降到最低。旅游企业财务管理人员与财务人员在财务风险管理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所以,要促进企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必须提高旅游企业管理者和财务人员的整体素质。

  三、结语

  全面加强旅游企业财务风险管理,必须提高企业管理者和财务人员的整体素质,只有这样才能提高自身的财务管理水平,促进旅游企业持续稳定发展。因此,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要实现旅游企业长远发展目标,必须加强财务风险管理。

旅游管理论文6

  1.高职教育旅游管理专业教学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职业素质和人文素养良好,专业技术和技能较强,市场意识和创业精神较为突出,在旅游相关企业从事接待、导游、旅游服务与管理等工作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了培养适合社会需要的旅游高技能人才,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在开展教学活动时依据以下几个标准:一是要满足旅游人才市场需要,以就业为导向,以“工作项目”为导向来开展教学活动;二是为学生就业奠定坚实的理论与实践基础,实现毕业就业零距离;三是重点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实操能力,强调课程内容的应用性和需求性。但是,目前我国高职旅游教育的现状并不乐观,依然存在诸多问题,致使高职旅游教育难以满足社会对旅游专业高素质应用人才的需要。通过调研分析,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突出问题。

  1.1重理论轻实践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是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实际操作能力为基础的一种教育类型,其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但是,目前我国现有的高职旅游教育在教学过程中依然重理论轻实践,实践教学环节非常薄弱。

  1.2实训基地建设不完善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注重培养操作技能优越型的实用性人才,各种专业实训室的建设,为学生走向未来工作岗位奠定坚实的基础。因此,实训基地的建设对专业人才的培养显得尤其重要。但是,目前高职院校的实训基地建设并不完善,主要表现为实训基地功能不完善、实训基地建设与市场不对接、实训基地非常有限等各种问题。

  1.3师资力量薄弱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加强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加强实践教学必须要有与之相匹配的实践教学师资队伍作保证。而目前,由于历史和现实条件的限制,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师队伍建设相对滞后,大部分教师缺乏企业实践经验,“双师型”教师缺乏,致使不能保证良好的教学效果。

  2.对策建议

  为适应现代高职教育特点,切实提高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要大力推动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三对接”。针对当前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2.1创新现代化教学模式。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改革以往的纯理论课堂教学,创新现代化的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以能力培养为主线,实践教学多元化。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实施“项目引导”、“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从而增强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和职业适应能力,实现教学内容与职业标准的无缝对接。

  2.2协同共建校内外实训基地。高职院校要加强校内外实训基地的建设,努力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学质量,重点培养学生的实操动手能力。高职院校在建设旅游管理专业校内外实训基地时,应秉承协同创新理念,在政府相关部门的领导下,加快发展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优化配置高职院校、旅游科研院所以及旅游企业等资源,打造良性循环的旅游协同创新平台,形成“多元、融合、动态、持续”的校企合作新模式。

  2.3推行“三明治”式人才培养模式。广州涉外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取得了较大的突破,创新了“三明治”式“2+1”高职实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三明治”式高职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学生在课堂上获得一定的专业知识后到实践中去实习体验,使学生在学习期间就能接触社会和了解企业,之后再带着实习中的问题和未来发展目标回到课堂学习,将短期社会实践、校外实习与校内实训教学在三年内加以融合并穿插进行,实现校内课堂教学与校外实践环节高度融合的目的。

  2.4优化师资结构。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教师应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实践操作经验,为适应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教育的特点,要建立起一支优质的专业教师队伍。一方面,重点培养“双师素质师资”,建立专职教师下企业调研实践的长效机制;另一方面,要建立专职教师有效激励机制,为教师职业发展提供绿色通道,完善用人机制。

  作者:曾晓花 单位:广州涉外经济职业技术学院

旅游管理论文7

  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规格定位于“应用型”,为了顺应这种趋势,各转型高校必须探索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本文通过结合社会对旅游管理人才需求的实际,对应用型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从人才培养目标、理论课程体系及实践环节等方面进行相关设计,试图为转型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提供参考。

  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国际高等教育界逐渐形成了一股新的潮流,那就是普遍重视实践教学、强化应用型人才培养。20xx年11月16日,我国教育部、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印发《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这标志着我国高等教育“重技重能”时代也已经到来。应用型高校是指以应用型取代科研为办学定位的本科院校,为顺应这种转型,各高校必须要改变原有的人才培养模式。对于旅游管理这样具有较强实践性的专业来说,如何抓住转型时机,改革人才培养方案,培养出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专业人才更是各高校转型工作的重中之重。

  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一直是国内外教育教学研究中的重点。理论层出不穷,观点上百家争鸣。但殊途同归,探索合理的人才培养路径是所有专家学者的共同目标。1998 年,原教育部副部长周远清在第一次全国高等学校教学工作会议上指出:“所谓人才培养模式,实际上就是人才的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和基本培养方式。”目前我国现存的人才培养模式无论是形式还是内容都复杂而多样,这也体现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不断变革趋势。虽然人才培养模式在一定时期内具有稳定性,但是受社会上各种要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不断发展中也呈现出多样化的特性。王木丹和周江林(20xx)提出的产学研相结合的旅游人才培养模式,即“以学办产、以产辅学、以研带产、产学研相互促进。于世宏(20xx)年提出“订单式”与企业挂钩的旅游人才培养模式,它在一定程度上更好地满足了企业的需求,同时也减轻了学校的培养费用,双方都会从中获得收益。

  理论研究上,目前对本科、高职高专等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人才培养研究较多,但对转型后的应用型本科中的旅游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探讨还凤毛麟角。从培养旅游管理综合性人才的角度,结合社会对旅游管理人才需求的实际,对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从人才培养目标、理论课程体系及实践环节等方面进行相关设计,是本文的研究关键。

  一、人才培养目标的精准定位

  目前高校的旅游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集中定位在培养适应新形势旅游企事业单位需要的一线服务与管理类专门人才,具有旅游管理专业知识,较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和综合素质,具备较强的综合职业能力和发展基础,能在各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旅游企事业单位从事旅游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显然,这样的人才培养目标太过笼统,不够精确。因此,为了提高竞争力,旅游专业必须改变高大上的形象,切实、精准定位人才培养目标。第一,发现自身区位优势,精准确定方向。我国疆域广阔,民族众多,高校则可以充分发掘所在地区特色,将人才培养目标与区域优势结合起来。例如结合地方少数民族风情,重点培养具有当地风格的导游人员,将大大避免同质化现象;第二,结合当地旅游业实际,培养对口人才,例如和相关旅游企业签订协议或合同,有针对性的培养他们需要的人才,也可达到促进学生就业的目的。

  二、理论课程体系的重构

  应用型技术人才培养的核心仍然是课程,课程体系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和体现人才培养模式及教学模式的具体课程框架。笔者建议各高校通过对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现状和市场需求的分析,结合自身实际进行课程体系改革,课程的设置要以培养目标为中心,按需设置,走出特色化人才培养模式之路。处理好理论与实践、主干学科与相关学科、课内与课外、教与学等方面的关系。首先,实现课程的个性化设计,各高校可发挥自身专业特长,例如可以在工艺美术、运动娱乐、饮食料理等各方面培养出学生某项或某些特长,形成“一专多能”;其次,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为学生提供各种可自由选择的课程,使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及特长,选择适合自己的课程;最后,增强职业认同培养,可以请一些酒店或旅行社的从业专家到课堂上讲课或座谈,用亲身经历等影响学生,使其树立职业认同感,增强对专业的喜爱程度。

  三、实践教学环节的推进

  国内的诸多高校近年也纷纷在教育教学改革的探索中注重实践环境的强化,因为人们已越来越清醒的认识到,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也是提高学生社会职业素养和就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培养应用型人才,在实践教学环节中要创新教学方法,注重学思结合,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培养学生学习兴趣,营造独立思考、自由探索、勇于创新的良好环境,坚持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实现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高素质应用型技术人才培养为目标,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对口就业率。加大校企合作力度,通过与社会企业沟通交流合作,避免在象牙塔里“闭门造车”,采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方式设计符合市场需求的人才培养方案,使学生进一步体会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实际意义,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及实际操作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学生毕业后直接上岗从事旅游管理工作奠定基础。

旅游管理论文8

  地方院校旅游管理应用型人才体系培养思路

  (一)培养目标的确定

  1.培养目标的重新定位

  本科旅游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应定位在:(1)必须培养应用型的旅游管理人才,主要为旅游企业还有行业管理机构进行培养并输送优秀管理人才,尤其是输送到一些大型旅游企业;(2)强调培养复合型的旅游管理人才,培养的人才应该具备从事大量涉外旅游业务的操作能力和实践能力;(3)要注重旅游管理高素质的人才培养,能够进行旅游产业管理和科学研究工作能够成为本学科基础理论的有用人才。因此,地方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必须要重视学生的知识理论和实践能力,这就要求在专业目标的基础上要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而培养模式的改革取决于人才目标培养的定位。所以,地方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目标培养的定位既要考虑本身的特点和专业实力水平,也要考虑学生的爱好兴趣和旅游市场的需求。

  2.培养目标的规范设计

  教学是一个全系统过程,在这个全系统中的每个组成部分,都必须服从课程设置总体培养方向。在设计中要从旅游管理专业的特殊性及其办学层次出发,所以对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有以下规范要求:首先应该从素质教育开始,要有良好的爱岗精神、职业道德以及建立较强的现代服务理念、营销渠道管理意识;其次是专业基础方面,掌握大量的旅游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具有较夯实的管理科学、商务谈判活动等方面的理论知识,进一步熟悉我国旅游业发展的方针、政策和法规;熟练掌握一门应用外语并具有用外语会话交流和笔译能力,具有较强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并能用外语和计算机处理有关旅游业业务。

  3.培养目标找准市场需求

  教育部把旅游管理作为管理学分类工商管理下的一个学科,这样设置课程体系必须打造好工商管理方面的主干课程。使旅游课程设置适应旅游产业的发展,加强课程设置必须以市场需求为主流来引导学生进行合理储备知识、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这就要求在教学中应有统计学、财务管理、策划学和市场营销案例分析、会展旅游等相关课程的学习,有效拓宽大学生知识面和就业通道,克服理论与实践相互脱节,从而形成人才培养与市场运作的良性循环。

  (二)课程设置体系的设计

  我们将旅游专业课程体系设计为主干课程、相关知识课程和适应市场需要三大系列,这样更有利于按专业的培养方向来科学地设置课程,有利于明确本专业的人才培养方向和知识结构,更好地体现出培养本专业复合型应用人才的需要。

  1.主干课程设计:主干课程是旅游专业必不可少的核心基本理论与基本知识方面的课程,各门课程的逻辑顺序关系表现是很强大的,这样才能形成本专业课程体系最基本的框架。普通地方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具有明确的行业指向性,因此决定了旅游管理专业仍是一个较强的应用性专业,而并非仅仅偏重学科理论。所以,我们认为本专业应以管理学原理、经济学为基础,可形成如下主干课程:管理学原理、旅游学概论、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旅游市场营销、旅游资源开发、饭店管理、旅行社经营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不同专业方向的课程重点不一样。旅游产业要求本专业培养目标具有行业操作能力,产业所需要的知识结构,具有较高职业素质的复合型、应用型、外向型专业管理人才。

  2.适应市场需要设计:旅游业对地方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实际评价不是指导办学的唯一标准。地方高校如果能够掌握并突出地方特色,能充分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充实进课程内容,牢牢结合地方经济这个广大市场,那么自身的劣势就会相对减弱,优势也将会迅速凸显出来。要求本专业的设置要有牢固的地基、过硬的能力、知识、本领,这样才能有效地适应地方高校改革的大方向,尽可能适应现实的人才市场需求标准,引导旅游产业可持续地科学地发展下去。

  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计模块

  根据赵鹏(1998)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方向,我们又本着从多年讲授的内容和旅游管理实践活动的关系出发,将整个课程体系划分为三大平台模块:

  (一)学科基础平台模块

  重点先解决与旅游管理知识密切相关的其它学科基本理论的教学问题,主要包括管理科学、经济学、旅游外语三大类。本模块的教学目的就是为以后专业学习打下牢固的基础,具有广泛的理论知识水平,为后面专业课的学习提供知识能力的增长点,所以设计学科基础平台模块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方针,是如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所在。它主要是从掌握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为着力点,培养学习的能力,激发其专业学习的兴趣。这样形成一个以旅游活动为研究载体,然后组成与各相关课程具有有机联系的整体模块。

  (二)专业基础平台模块

  重点先解决旅游管理的专业理论课程和各分支学科课程的教学问题,主要包括旅行社管理、旅游饭店管理、前厅客房管理、旅游交通管理以及旅游经济学、旅游心理学、旅游资源学、旅游社会学、旅游地理学、旅游统计学、旅游美学、旅游环境学等。本模块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能充分掌握旅游管理专业知识,进而培养旅游专业学生的能力和素质,强化将来工作的适应性和创造性,本模块由旅行社管理、旅游资源开发与规划、酒店管理等不同侧重面的专业课组成,每部分专业课程都是按旅游学科知识体系的结构确立的,它们是由理论课程模块和社会实践课程模块组成。

  (三)拓展知识平台模块

  重点解决旅游管理科学的相关技能培养的'问题,主要包括餐饮服务技巧、酒店服务技巧、旅游交通服务技巧、导游口语技巧、烹饪技巧及其部分旅游管理技能操作,如创作导游词、设计不同旅游线路、旅游市场问卷等。技能活动课程涉及的内容层次差别极大,既有简单的技能操作培训内容,又有复杂管理科学技能内容。适当地增加拓展知识课的比重是目前绝大多数院校的当务之急。如今,大部分学校的拓展课都比较陈旧,并且带有较强的旅游专业课程色彩。所以课程的设置要有一定的发展前景,要从拓宽专业口径,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出发,尽快增强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需要强调的是以上三大课程模块设计可以根据不同的地方院校专业方向的差异,进行差异化培养还可以根据旅游产业和旅游学科的发展变化加以调整,这样才能符合旅游业对培养专业人才的发展需求。

  结束语

  旅游业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是专业人才综合能力的竞争,需要的是一大批具有开创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应用型高素质人才。地方高校肩负着为本地区、本行业输送优秀人才,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服务的重担。因此,地方高校旅游专业培养应用型人才就必须坚持正确的专业方向,结合自身的优势,确立切实可行的专业目标,形成具有专业特色和地方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只有这样才能区别于其他高校,形成自己的优秀教育品牌,才能在今天的旅游教育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

旅游管理论文9

  [摘要]顶岗实习是中职学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学内容之一,与理论教学部分区别在于顶岗实习需要学校、实习企业、学生、家长多方面的协作配合才能完成,因各种原因,目前中职学校顶岗实习现状不理想,学校在规范和完善实习内容和环节中遇到诸多阻力。借助对于顶岗实习的研究探索,旨在推进完成可操作的旅游专业顶岗实习设计。

  [关键词]旅游管理;顶岗实习;改进办法

  根据20xx年4月国家教育部等五部关于印发《职业学校学生实习管理规定》的通知(教职成[20xx]3号)精神,针对旅游管理专业顶岗实习企业的实际情况以及顶岗实习现状,多角度分析新《职业学校学生顶岗实习管理规定》(以下简称新《规定》)对旅游管理专业顶岗实习的新要求,探索可操作的改进办法,为旅游管理专业实施顶岗实习教学课程提供借鉴和帮助。

  1.旅游管理专业顶岗实习实施现状

  (1)实习企业较多,大部分企业需求人数少,实习生分布零散,跟踪管理难度大。

  (2)由学校安排实习的,大多是由学校和实习企业签订双方协议,实习生签阅《实习生管理守则》。

  (3)中职学校旅游管理专业顶岗实习学生大多未满18周岁。

  (4)实习评价体系不完善,对实习生的考核主观成分多,量化标准少。

  (5)实习期仍以学生平安险作为学生意外伤害保险,尚未为学生购买专门的实习责任险。

  2.新《规定》对顶岗实习的影响及改进方法

  (1)新《规定》再次强调对实习过程的全程指导,并明确提出,对自行安排实习的学生也要进行跟踪管理(新《规定》第七条、第八条)。而旅游管理专业实习企业特别是旅行社,企业多,规模小,需求人数少,实习生分布零散,甚至一个企业只有一个实习生,管理和指导难度大。调查资料显示,旅游专业实习企业中90%是旅行社,而实习生中只有50%在旅行社实习。这种情况实习指导教师如果要实现对每个实习生的指导管理,那么大部分时间都在外跑实习点,学校对专业教师的教学任务、科研任务及其他工作都很难完成。针对这一现状,结合新《规定》要求,可从以下方面着手改进:

  1)建立校企生联动实习管理制度。在学校数字化平台增加实习管理模块,将实习操作流程、标准分单元录入模块内,实习生定期在平台上提交单元作业,企业指导教师和学校指导教师定期在平台上提交实习生单元成绩,最后的实习总成绩由单元成绩按比例汇总而成。这样既可参与和掌控实习过程,又能优化实习考核体系,增加量化标准。如数字平台无法立即实施,可先采用电子文档或纸质文档方式。

  2)实习面试结束后,组织召开实习指导教师动员会,由学校安排的指导教师和各企业安排的指导教师参加,共同学习和调整实习计划、操作标准、达标考核、指导流程等。

  3)实习收尾阶段,组织召开实习总结会,对实习工作进行交流分享,对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提出改进建议,为即将开展的新一轮实习工作做好铺垫。

  (2)新《规定》第十二条、第十三条要求,顶岗实习前学校、企业、学生须签订三方协议,这对制约企业、约束学生有了明确依据。旅游企业淡旺季明显,一些企业到了淡季就将学生解聘;学生实习中无法适应而中途离职的也时有发生,所以协议内容除新《规定》列示内容外,还应增加实习生到岗后应遵守的相关管理制度、学生违反规定的处理办法等内容。

  (3)新《规定》第十四条要求,未满18周岁的学生参加顶岗实习,须由监护人签阅知情同意书。大部分中职学校学生在实习时都未达到该年龄标准,因此中职学校在实习前应按户口登记年龄进行一次筛选,将“顶岗实习学生监护人知情同意书”以统一格式发放给未满18周岁学生,并告知监护人,请监护人签阅。“知情同意书”交学校后方可参加实习面试。

  (4)新《规定》第三十五条要求,职业学校或实习单位应为实习学生投保实习责任保险。实习责任险是指学生在实习期间,因学校的管理疏忽对学生造成的身体、心理伤害应由学校承担责任的保险。据调查,保险公司目前尚未推出专门的实习责任险,但可先为实习生购买一年期限的意外险。但意外险与实习责任险在投保范围、价格等方面还有差异,所以,职业学校也应同时与保险行业接触,积极推进实习责任险的设计出台。

  总之,旅游管理专业顶岗实习在实施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和困难,如企业与学校的需求差异、旅游行业淡旺季与实习期的时间矛盾、实习生生活管理和心理疏导问题等,有待在《新规定》的要求和指导下,与企业深度合作,探索出一套有效的、可操作的顶岗实习实施标准。

  【参考文献】

  [1]国家教育部.职业学校学生实习管理规定[S].20xx.4(教职成[20xx]3号).

  [2]国家教育部,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旅游服务与管理类[S].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xx.

旅游管理论文10

  目前,国家经济迅速发展,尤其是旅游业的迅速崛起,造成企业急需大批技能型人才,因此,国家高度重视职业教育。中职教育是我国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几年为国家经济建设培养并输送了大批适应国家经济发展需要的一线技能型人才。因此,中职学校应加强对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和职业素养的培养,高度重视实训教学。中职学校建设实训基地的目的不仅是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水平,更重要的是从职业态度、职业意识、职业习惯养成等方面培养学生的职业品质。因此,实训基地建设必须贴近生产、管理、技术、和服务的第一线,体现真实的职业环境和行业发展的前沿性、先进性。本文阐述了中等职业学校在校内实训室及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中遇到的问题,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法。

  一、实训室及实训基地建设存在的问题

  目前,为了适应我国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中职学校都加大了校内实训室及实训基地的建设投入,各类实训室相继建成,校内外实训基地也初具规模,为学生进行实验和社会实践提供了场所,提高了学生的实践技能水平。为学生走向實际岗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是,在实训室及实训基地的建设和管理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育观念普遍落后,实训基地建设没有得到足够重视

  中职教育的主要办学目标是培养面向生产第一线需要的,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中等技能型人才。大部分北方的中职学校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体现在平时教学的课程安排上,文化课和专业理论课课时较多,而实践实训课时较少;不重视实训基地的建设及应用;实训基地建设经费投入不足,实训设备数量少、档次低、规模小,有的甚至形同虚设,有的只是用于应付上级领导的检查,有的只是作为一个摆设,用于对外宣传或者供其他院校参观使用,并没有真正发挥实训室及实训基地应有的作用。

  (二)实训基地缺乏有效的管理制度和措施,缺乏长期性和稳定性

  中职学校的实践教学应该在实训室及实训基地开展,许多中职学校投入了一定的建设资金,建立客房实训室、餐厅实训室、茶艺实训室,成立了校内实训酒店及旅行社。但实训室及基地的建设不完善、管理不规范,只制定了一些简单的物品管理制度,没有统一的'实训教学管理制度及规范的操作流程,缺乏统一、规范的校内实训酒店及旅行社的运行机制及管理制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实训室及实训基地的正常运转,不能充分发挥实训室及校内实训基地的育人功能。

  许多学校虽有校外实训基地,但只是形式上的实训基地,学校与企业之间没有形成合作的长效机制,学校只在学生快毕业前的实习阶段,将他们送到一些企业实习,等学生到企业之后基本由企业进行管理,学校很少参与,学校和企业的交流较少,这种现状很难保证学生的实训效果。校企合作协议只有在评估检查时才能派上用场。

  (三)缺乏规范的校本实训教材及高水平的实训教师

  近些年,随着国家旅游业的大力发展,许多中职学校纷纷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趋势,相继开设了旅游管理专业,但缺乏旅游专业课教师。为了满足教学需求,许多教师都是因为需要而从其他学科改教旅游专业,虽然也经过了一定的培训,但毕竟没有从业经历与实践经验,操作技能比较差。另外,学校在安排实训教学时,没有相应的实训教程,完全依靠教师的技能水平,在教学中,教师对理论教学更加侧重,忽视了对学生实训技能的指导,造成在实训的过程中,学生处于自由活动的状态,实训的效果很差。

  (四)企业不积极参与实训基地建设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企业经营活动的首要目标是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而中职学校进行校企合作,建设实训基地的目的是培养技能型旅游专业人才。要想和企业进行合作,就需要为企业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而学生到企业进行实训之前,并没有进行过正规的职业技能训练,对技能的操作业不是很规范和熟练,很难胜任工作。因此,学生进入企业实习,企业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财力,对学生进行岗前培训,有时不但不能给企业带经济效益,相反会给企业的正常工作带来不便,所以,企业、行业参与实训基地建设的积极性不高。

  二、完善中职学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训室及实训基地建设的几点意见

  (一)转变观念,加强认识

  在职业教育高速发展的今天,仍有很多中职学校把主要的办学精力投入到中职升学上,重视理论知识的传授,把升学作为主要的办学目标,忽视了对学生实践技能的培训。在这样错误的办学理念下,学校不重视实训基地的建设,认为实训基地可有可无,严重影响了旅游实训基地的建设。作为中职院校,要首先转变观念,明确办学目标是根据市场对旅游人才的需求,培养符合生产一线需要的技能型人才。在满足理论教学的同时,重视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重视实训基地建设。只有依托实训基地,才可以对学生进行实训技能的培训,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还可以为专业教师提供实践场所,提高专业教师的专业技能水平,这也必然会促进学校的长足发展。

  (二)创新教学模式,改革教学方式,建立健全实训教学体系

  围绕中职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紧密结合当地行业或企业发展,建立产、学、研结合的办学机制,不断深化教学模式改革,建立健全实训教学体系;积极推进校企合作;实行多种教学方式并用。

  (三)优化师资结构,建立一支适应旅游专业教学发展的师资队伍

  师资队伍的建设是确保育人质量的关键,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因素。旅游专业的教师既应具备深厚的专业理论知识,还应有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具备熟练专业技能并有较强的学习能力,要不断地更新专业知识,充实自己。因此,中职学校需要建立一支适应新经济形势的满足学办学目标的高素质师资队伍,为教师创造进入企业实习、实践的机会,形成专业教师进入行业锻炼的长效机制,并从企业聘请专家定期或不定期进入学校指导与教学。

  (四)制定完善的实训教学管理制度,形成良好的校企合作共建实训基地运行机制endprint

  制订统一规范的实训教学目标和教学计划,编制校本实训教程。根据学生的就业要求,制订相应的专业能力考核方案,建立“能力主导”的质量评价标准。制定并实施学校实训基地的管理制度,积极探索实训基地的运行机制。建立实训基地指导委员会,加强校企合作,建立一套完善的校企合作共建实训基地的长效运行机制。

  (五)校企共建实训基地是解决问题的根本途径

  以校内实训基地建设为重点,吸纳社会资源,吸引更多旅游企业合作,共同建设实训基地,营造真实或仿真的职业氛围,以满足校内实训教学的需要,满足职业培训和技能鉴定的需要,滿足面向社会技术服务的需要。校企共建实训基地要着重解决:和谁建、怎么建、怎么用的问题。

  1.和谁建

  学校在选择合作企业之前,要进行充分调研和论证,引进的企业应该是具有核心技术、研发能力、管理规范严谨、企业文化氛围浓厚,在行业中具有竞争力的正规资质企业。这样的企业往往更重视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对人才的培养、员工技能水平的提升有着迫切的需求,因此,有着与学校合作的主管意愿。这样,才能保证校企双方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合作共赢。

  2.怎么建

  校内实习实训基地的合作共建方式主要有以下三种。

  第一,采取“硬件自建,内涵合建”的方式。引进行业标准、企业先进技术,新建和改扩建校内实训基地;由学校进行管理,明确校企双方责权。我校建立校内实训酒店,由学校统一管理,同时聘请酒店行业专家参与酒店管理与经营。在实训基地为提供实践教学活动,同时对外正常营业,为广大游客提供酒店服务,为我市酒店行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第二,采取“托管”的方式。学校提供经营场所,由企业将整条生产线交给学校师生生产和管理,为学校提供生产原材料及其他条件,由学校师生共同完成企业生产任务。

  第三,采取“产教结合运作”的方式。学校提供场地、设备,企业提供产品加工任务,原材料、耗材等。采取由企业进行管理,开展产品研发、生产与销售,学生参与生产过程,完成顶岗实习,培养职业素质。例如,我校与葫芦岛市华泰酒店及龙潭大峡谷景区合作建设的实训基地就是通过提炼企业典型工作任务,结合课程标准,使学生的学习任务与企业的工作任务结合起来,以企业的岗位工作为实习基地的主要实践活动,并在校内教师和企业兼职教师共同指导下开展并完成实践教学任务。

  3.怎么用(共建计划、共建课程、共建队伍、共建评价)

  第一,以行业为主举办职业教育。职业教育的发展,要依托行业,紧贴经济,融入社会。由学校、行业、企业共同研究确定人才培养目标,根据职业岗位标准和职业能力的要求,根据职业技能形成的内在规律,有效地制定课程标准,制订教学计划。

  第二,以实训基地为主调整课程体系。要根据职业标准结合企业典型工作任务,建立起以能力为本位,注重技能培养、理论与实践相融合、校企教育目标一体化的课程体系。将教学内容融入与企业生产相对接的项目,在符合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上,使之既与企业的生产实际相适应,又能满足基地现有的实训设备和技术条件。

  第三,以实训基地为依托培养专业技能“双师型”教师队伍。这支教学队伍既是教学人员,也是实训基地的管理者和建设者,同时还肩负着对外的技术与社会服务工作。还可以选择企业有能力的管理人才、技术人才担任学校职业技能培训师,负责学生的技能培训和社会培训工作。

旅游管理论文11

  摘 要:随着社会的发展,旅游业日益显示它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国内的旅游业正处于转型期,即由满足人们旅游的基本需求向提供高质量的旅游服务转变。这就意味着旅游业的人才培养计划必须跟上时代的发展并且有效实施以达到满足社会发展和旅游业发展的需求。本文以韶关学院旅游与地理学院旅游管理专业班级的顶岗实习为例,浅谈顶岗实习在实践过程中的实际效果,并针对顶岗实习中的实际问题提出几点改进意见。

  关键词:旅游管理;顶岗实习;效果;建议

  为了提高学生们的实践动手和适应社会的能力,把学院学生培养成旅游服务行业所需的有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韶关学院旅游与地理学院的学生在大学就读期间都有半年左右的时间在四星或者五星级酒店进行顶岗实习。在顶岗实习期间进行综合性专业实习的方式来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实践水平和职业素养,增强学生毕业后的就业竞争力,是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前对所掌握的专业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和基础技能的一次全面检验,也是对学院人才培养质量的一次大检验。

  一.顶岗实习的具体实施:

  (一)顶岗实习的准备工作

  顶岗实习前,开展实习准备工作,在《学生实习协议书》的制定过程中,明确学校、学生及实习企业各方的责任,保障各方在实习过程中的合法权益。然后任命顶岗实习指导教师并开实习动员大会。在大会中,往届的师兄师姐和实习指导老师会给实习生们进行各方面的指导,传达实习企业、职位、补助、实习进程、权益、职责等与学生切身利益相关的信息。成立实习基地临时党支部,充分发挥党员的模仿与领导的作用,对其他实习生也起到一定的督促作用。

  (二)顶岗实习的具体内容

  全面开展酒店服务行业所需的技能、专业工作方法实践,熟悉酒店服务技能,能够做到真正意义上的顶岗实习,即能够和正式员工一样的为客人提供符合标准的优质服务。在实习岗位考核合格后,每个实习生在实习半年期间至少能换岗一次。向酒店学习管理知识,收集必要的资料为实习报告作准备。学院要求学生们在实习期间须写实习周记,这些工作经历和工作经验可以作为学生们写实习报告和毕业论文的素材,也是将来作为基层管理人员的一笔难得的经验财富。

  (三)顶岗实习后的总结

  顶岗实习后的总结主要包括了顶岗实习生的实习报告总结、实习指导教师的指导总结和实习总结表彰大会。学生们的实习报告是用来检验实习生们在顶岗实习过程所学到的服务技巧和服务意识上的提升,管理知识的提高,以及在顶岗实习过程中思想上的一些提高和转变。实习指导教师的指导总结,主要是体现整个班级的实习情况以及对突发事件的处理等,以总结出本班的整体实习效果和日后顶岗实习中需要改进的意见和建议。在实习总结表彰大会中,对优秀的实习生、优秀的实习周记和实习报告给予表彰并进行颁奖。

  二.顶岗实习效果

  (一)专业实践的效果

  通过学生们的实习日记和实习报告,可以看出学生们主要在两方面得到了提高:(1)服务水平的提高;(2)服务意识的提高。无论是动手能力还是主动为客人服务的意识都有了本质性的提高。学生们大部分都学会了换位思考,经历过辛苦的基层工作,表示以后作为基层管理人员会更加懂得去理解和体谅基层工作人员,对以后的工作有很大的帮主。除此之外,许多学生在实习工作之余,善于思考,写出了优秀的实习报告,在报告中对所在实习单位提出了不少专业的意见和建议。

  (二)社会实践的效果

  在实习日记和报告中,学生们普遍体会到了工作的不容易,社会上打拼的艰难。并且表示更加理解父母的`艰辛和学会珍惜现有的来之不易的幸福。而且面对辛苦的实习工作,学生们对顶岗实习的效果是肯定的,并表示了对学院,酒店还有实习指导老师的感激。

  (三)准备就业

  通过接触社会,接触酒店服务行业,学生们不但培养了适应环境的能力,解决问题的实际工作能力,还让他们思考和定位以后的工作方向提供重要的参考价值。不少学生在实习日记和报告里面表明自己已经找到了将来就业的方向。

  (四)实习单位所期望的效果

  学生们在实习的时候,不但工作努力积极,并且在工作中善于思考和总结,给单位提出不少有建设性的建议。还有个别学生在酒店的各项比赛中和评比中表现优异,得了不少奖。08级的学生的工作能力和精神面貌都受到了实习单位肯定和好评。实习单位也一再的对学生们进行挽留,并且高度称赞学院学生的高素质,表示期盼学院下一批实习生到该单位进行顶岗实习。但是也有极个别实习生在实习过程中出现过让实习单位不满的情况,例如:未经请假就私自休假。

  顶岗实习的实践效果验证了顶岗实习符合本专业的需求。对培养高素质的理论与实践素质兼备的复合型服务人才提供了一个极好的平台,并且对本专业的教学改革起了积极的向导作用。

  三.顶岗实习的几点建议

  (一)对实习动员的建议

  针对现在大多数“80后”和“90”后的心理状态,他们对实习起先是抱着新鲜的态度,因为可以不用上课和参加考试,而且还有生活补贴。但是实习过程中,又苦又累的实习工作与他们的期待效果差太远。所以大多数学生表示实习动员得太晚,尤其是专插本的学生,实习的突然性增加了学生们的不良抵抗实习的情况。所以建议除了实习动员大会之外,还可在学生们入学时和上旅游专业相关的专业课时和他们强调顶岗实习的对于本专业学习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让他们可以提前进行心理准备,从而避免这种心理落差。

  (二)对实习协议的修订的建议

  学生们建议实习协议的鉴定能够让学生们参与,学生们认为他们是实习的参与者,所以希望可以参与协议协商;本次顶岗实习中,几次和酒店争议都是因为一些细节问题,例如实习单位派车接送学生的问题。所以建议在日后与实习单位签订实习协议的时候能够将以上的细节问题得到细化。

  (三)关于对实习指导老师的建议

  不少学生希望老师能够长期驻点在实习单位以便及时帮助他们解决问题,希望得到指导老师更多的关心,但作为成年人的大学生,应该学会自己去解决学习和工作中的问题,这样才更加有利于将来出社会打拼。如果过于依赖实习指导老师,对学生们来说并不见得是好事。

  由于对所带的实习班级没有一定的了解,学生们对指导老师也不熟悉,所以在开展工作上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如果能让实习指导老师在带实习之前担任学生们的科任老师或者是班主任,让双方提前熟悉彼此对实习指导工作将会有很大的帮助。实习指导老师在指导实习的过程中,不但要从实践专业上指导学生们,更重要的是关注学生们的思想变化,及时解决学生们的心理落差、角色转换和人际关系等问题。

  (四)对实习单位的选择的建议

  1.在工作上,实习单位的工作量超过了正常实习生应该所负担的。细节方面不够人性化,例如:冬天仍然让实习生们穿着单薄的工服在没有暖气的工作环境工作,以至于很多实习生都感冒。实习单位为了节省支出,有些方面考虑得不够周到。

  2.在情感上,实习单位的管理人员素质参差不齐,某些管理人员的态度让实习生们感觉没有被尊重。实习单位是刚开始营业不久的大型酒店,但是固定员工却不如实习生的人数多。在这种情况下,造成了无法保证实习单位的服务水准,然而很多时候实习生们成了上级领导的责备对象。

  酒店的管理方法和管理制度直接影响了学生们顶岗实习中的情绪和积极性,所以在选择顶岗实习单位的时候应该优先选择拥有优质的管理团队的星级酒店,在保证学生们利益的同时,也能让学生们从中学到更多的实战管理经验。

  四.结论

  培养基础理论扎实和实践经验丰富的高素质旅游服务人才,顶岗实习一条有效的路径。在顶岗实习中确实能够提升学生们的服务能力和服务意识和增加管理知识。但是在顶岗实习过程中,如何协调好学校、学生和企业三方之间的关系是一个难题。旅游管理专业在顶岗实习的新模式下,只有协调好这三者之间的关系,才能达到校企合作持续共赢的局面,从而完成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长期目标。

  参考文献:

  程善兰.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酒店管理专业的顶岗实习的反思[J].中国西部科技,20xx,(10)

  卢爽.试论酒店专业教学实习中指导教师的职责[J].中国集体经济,20xx,(9).

  沈飞跃.试论酒店专业毕业实习的实施与管理. [J].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20xx,(2).

  张建宏.浅谈饭店如何用好旅游院校实习生. [J].河北旅游职业学院学报,20xx,(2).

旅游管理论文12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提升,人们消费水平随之提升,为了减轻工作压力以及生活压力,人们会选择旅游的方式予以放松。而针对当前人们的旅游需求,一些旅游企业开发了生态旅游,以实现人们亲近自然,舒缓压力的作用。这种旅游方式既能令游客释放压力,又能对环境予以保护,受到了许多旅游企业的推崇。鉴于此,本文展开了研究工作。

  ―、生态旅游内涵及发展现状

  生态旅游的内涵说法不一,最早的研究工作是在上世纪的60年代,国外的专家、学者关注度较高,我国对生态旅游的研究起步较晚,大约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但是无论是国外的专家、学者,还是我国的专家、学者,对于生态旅游内涵的研究都不够成熟。生态旅游内涵为以原生态、自然的生态系统作为旅游的对象,在旅游开发过程中,应降低对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进而确保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我国地大物傅、风景名胜不胜枚举,比如:长白山、安徽黄山、呼伦贝尔大草原等等。对于旅游企业来说,具有一定的发展前景。但是,在旅游开发过程中,仍存在一定的问题。游客残留的垃圾对景区周边居民生活造成了影响,对生态旅游景区造成的破坏,最终导致旃游资源退化,不利于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从而无法满足生态旅游的要求。

  二、传统旅游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

  传统旅游发展速度较快、呈现规模较大、在经营过程中注重短期效益,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特征。但是,在旅游企业当中,传统的旅游管理模式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具体问题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观念问题。由于传统旅游企业多为中小微企业,这些企业管理者与所有者之间存在一定的权责关系,而有的属于家族企业,个人管理意识强,没有专业的管理理念,创新意识薄弱,导致企业发展较慢,不利于市场竞争;其次,人才问题。各领域发展过程中,都需要人才的支撑,人才是企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有效促进企业长期发展。而在传统旅游管理当中,工作人员专业性较差,大多由业余人员组成,导致企业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偏低,服务意识不强。除此之外,由于工作人员的非专业性,导致其缺乏主人翁意识,对岗位热爱程度较低,人员流动现象较为频繁;最后,市场竞争问题。受我国整体经济水平上升的因素的积极影响,旅游业发展日益繁荣,但对旅游企业管理明显不足,还应加强对市场的管理,呈现良性市场竞争趋势。但是,在现阶段的旅游企业发展中,一些企业受利益的驱使,进行恶意竞争,导致市场竞争紊乱,不利于旅游企业的.发展。

  三、生态旅游管理理念下的旅游企业管理新模式

  对于当前人们旅游来说,传统的旅游企业管理模式已不再适用,无法满足对环境发展的具体要求。所以,为了促进旅游企业的长期发展,确保旅游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应采取生态旅游管理的创新模式。首先,旅游地管理理念应予以转型。我国旅游市场需求较大,旅游业现已发展成为我国的第三产业,面对这种情况,应注重旅游地管理理念的转型工作,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进而实现旅游地的可持续发展。在旅游开展过程中,旅游企业将生态旅游予以宣传,进而引起共鸣,令游客在旅游过程中,能够认识到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在旅游中不对环境造成破坏,确保旅游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其次,培养生态旅游管理人才。生态旅游的有效开展,与管理人才具有一定的联系,专业的管理人才能够做到有效的宣传与保护工作,不仅可以提高旅游企业的经济效益,还能带动人们将环境保护进行到底。比如:在游客游玩过程中,专业的管理人才可以进行有效的监督与管理,培养游客环境保护的意识,促进我国旅游业的蓬勃发展;最后,培养生态旅游管理观念。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旅游行业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的,生态环境保护良好能够促进旅游业的发展,使旅游企业得到一定的经济效益。而通过旅游发展,可以促进游客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增强保护意识。鉴于此,旅游企业管理过程中,要做到以实际情况出发,在旅游地进行宣传,以期实现对游客起到提醒的作用。不仅如此,旅游企业还要加强主人翁意识,将旅游地环境保护作为本职工作的一部分,在游客旅游过程中,能够通过生态环境保护的理念对其予以监督,以期实现文明旅游。结束语

  通过研究可知,我国地大物博、风景名胜不胜枚举,对于旅游企业来说,具有一定的发展前景。所以,相关的旅游企业应认识到管理的不足并做到及时改正,进而在旅游管理中运用创新模式,以生态旅游理念为基础,引入到旅游企业管理当中,促进旅游企业提高游客数量的同时,保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旅游管理论文13

  一、实践性教学体系构建的依据

  1.高职教育的定位。高职教育与普通高校的纯学历教育和中专层次的纯操作性教育存在着很大的区别。高职教育在人才培养的规格上有着自己的定位,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培养高素质的专业技术人才。因此,在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中一定要体现出这种独特的定位,在实践教学体系建设中,要正确把握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度”,实现教学资源的合理配置。

  2.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高职旅游管理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将培养目标设定为面向地区的旅游经济和当代社会发展的需要,培养具有高素质和熟练运用旅游管理知识的应用型高等职业技术人才。高职旅游人才的就业方向主要是旅行社、全职导游、兼职导游、客户管理、计调、企业内部职能管理等。这些就业的岗位对学生的技能和素质有着不同的要求,既有明确的边界,又有共性的要求,总体表现为综合性的职业意识和职业技能,在构建实践教学体系的时候要体现出这两种特点的分化和整合。

  3.高职旅游管理人才应该具备的职业素质。旅游行业对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素质的要求比较高,在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对人才的培养上,要以就业为导向,为该专业学生所需具备的素质技能要求示意表。从表中可以看出旅游专业人才的培养需要很多专业技能的训练,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要形成综合的职业素质。由此可见,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性教学体系的构建必须要达成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和素质的目标。

  二、构建实践性教学体系

  旅游的基本要素包括六项,分别是吃饭、住宿、交通、游览、购物以及娱乐,表现出了旅游很鲜明的综合性特色。所以,该专业的人才培养也要从这些要素出发,实现多元化的综合教学,培养专业素质。

  1.认知实习系统。高职院校为了增强学生对社会活动的认识会引导学生利用假期的时间参与认识性的`实践活动。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可以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提高学生对所学专业的认知水平。教师教学过程中要兼顾专业知识以及实际旅游中涉及到的景点案例,以便学生在实践教学中提升其素质,并了解旅游各个要素间相互关联的程度。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能够对旅游过程中的管理工作加以了解,熟悉流程,同时还能为以后的更专业的学科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保证学生对所学专业充满好奇。

  2.实训课堂系统。作为旅游专业较为重要的实训教学方法,是教学体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实训课堂系统由多个教学环节组成,一般是在实验室进行,该项实训能够提升学生的独立自主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本专业的课堂实训应该包括多个项目,如实验室可以分别设置旅游景观与规划设计实验室、饭店管理实验室、模拟导游实验室等。

  3.校外实习基地系统。校外实习基地系统设置的目的是要强化学生的实操能力,同时培养学生在实践中运用所学知识的综合能力。本专业学生在校外实习基地系统中应该按照学习的基本目的设计三个主要的学习子目标,分别是景点、旅行社、饭店实习目标。以上三个相关的企业需要为学生设置相关岗位,由企业中有经验的老员工带学生,经过3到6个月的专业实习,让学生加强对旅游企业的体验,从自身实习的经历中感受旅游专业的魅力,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可以将从课堂中学到的专业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在此过程中充分锻炼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4.课后实践系统。课后实践和课堂教学共同作用,才能保证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完整的。课后实践活动能够培养学生的技能和创新能力,是对教学活动的延伸和补充。因此,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教育工作者需要对课后实践活动多加关注,开展有意义的活动,并对学生参加该类活动予以鼓励,令学生对假期时间加以利用,参加到一些公益活动、志愿者服务等活动中,让学生在第二课堂中更加了解社会、发现不足、找出办法、进行解决,以此达到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目的。

  三、合理构建教学体系

  1.设计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案。科学的培养方案能够反映出企业和社会对人才需求的新趋势,在制定的过程中要遵循教育的规律,认真贯彻教育的方针,将能力、素质、专业知识融为一体。制定的方案要科学合理,要把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作为重点,把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作为主线,要体现出高职教育的特色。同时还要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通过构建实践课程体系,形成特色鲜明的人才培养的模式。在构建的过程中,相关的制定者要对行业现状进行广泛地调查,根据其对专业人才的要求,确定专业的发展方向,构建出比例协调、结构合理的课程体系,让教学体系更加的有针对性和鲜明的时代特征,最重要的是要能够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

  2.树立创新的教育理念。高职教育在发展的过程中要不断的探索新的教育模式,要在发展中与时俱进,树立创新的高职素质的教育理念。素质教育一直是中国教育在发展过程中要遵循的准则,无论怎样发展都不能偏离素质教育的轨道。而高职教育中,最看重的就是职业素质教育,从这点上来看,高职院校在教学过程中,对于旅游专业的学生不仅要培养其适应社会的能力,还要对学生从事旅游职业的素质进行培养。在高职旅游教育中,要强化实践教学的环节,同时要处理好知识与能力、教学与实践的关系。在进行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教师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在教师队伍的建设中,要保证教师的专业性。创新是事物发展的不竭动力,高职旅游院校要根据社会发展和旅游发展的现状,对人才的培养提出全新的要求,既要保证学生的素质教育,还要注重学生的技能培训,要在教育手段、教育方式、教育的内容上不断的创新,以创新推动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发展。

  3.制定完善的实践教学规程。完善的实践教学规程能够让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有标准可以进行参考。完善的实践教学规程包括实践教学的大纲、实践教学的程序、计划书、指导书、日常教学管理等,这一系列的内容能够使整个教学体系更加的科学化、规范化,从制度上能够保证标准化以及程序化教学。综上所述,构建实践性教学体系,对于高职院校旅游专业而言是一项复杂的工作,需要广大的教育工作者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不断的积累经验,同时还要时刻关注社会和旅游行业对相关人才的需求,针对需求进行实践性教学体系的构建。在构建实践教学体系时要把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和职业能力素质作为目标,让学生在实践中巩固理论知识,在实践中提高自身的职业技能和专业素质。

旅游管理论文14

  高校学生实习是贯彻理论联系实践教育原则的基本要求。旅游专业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专业,安排学生实习是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必修科目。笔者通过分析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实习模式,提出高校学生实习模式的改革方向。

  一、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实习模式

  1.学校统筹安排模式

  旅游管理专业建立之初,旅游行业对旅游管理人才求贤若渴,因此非常乐意接受旅游管理专业的大学生群体给学校统一安排学生实习提供了有利的大环境,且这种统筹安排实习的方式便于对学生的管理。

  目前,由于旅游专业人才的匮乏, 存在旅游企事业单位争抢专业人才的'现象,实习生大多可以留在实习单位进行学习,并有所发展。学校同一些旅游企业签订长期协议,输送实习生,最后实现学生与企业双赢。

  2.学校统筹与自主选择实习相结合模式

  随着高校扩招规模越来越大,学校对实习生的统筹能力不断下降,旅游市场对专业人才的需求也处于供需平衡状态,这增加了学校统一安排实习模式的难度。在这种市场大环境下,三亚学院采取了统筹与自主选择相结合的实习模式。这种模式相对比较灵活,有利于学生完成实习教育任务,并能促进学生未来就业。

  3.学生完全自主实习模式

  学生自主实习模式是指实习单位完全由学生自行联系。旅游企业的人才饱和与学校扩招导致很多旅游企业不愿意接受实习生,学校也不愿意再承担巨额的实习费用。学校只能让学生各显神通,自己联系实习单位。这种模式大大降低了学生的实习积极性,也不利于实习管理,导致实习效果不好,实习质量不高。

  二、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实习陷入困境的原因分析

  1.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相对供大于求, 结构失衡

  近几年来,旅游业蓬勃发展,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不断上升,一些高校没有从实际出发,盲目扩招,导致旅游专业人才供大于求,旅游专业人才的“本科化”情况严重。旅游专业本是一个重实践的学科,却越来越偏重理论学习,理论与实践脱节,导致学生无法适应毕业后的实践工作;旅游企事业单位也对这样的大学生不太感兴趣。

  2.旅游业对人才的吸引力下降

  旅游产业的门槛相对较低,投资者纷纷涉足旅游产业。我国旅游企业数量迅速激增,竞争越来越激烈,导致旅游业利润不像兴起之初那么丰厚。旅游行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工作时间不固定,工作强度较大,且旅游业的服务性质让很多人认为旅游业从业者职业地位低下,因此,旅游业对人才的吸引力逐渐下降。

  3.高校实习指导和管理力不从心

  旅游管理专业的发展历史并不长,因此各方面还都不完善,无论系统规划、课程设计还是人才输出等方面都存在很多问题。旅游管理方面的教师多是没有具体参加过企业实践的理论学者,甚至有一些是“半路出家”,对旅游企业运营管理的实际情况知之甚少,在实习指导上显得力不从心。

  三、探索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实习教育新模式

  1.加强实习基地建设

  学校应当与旅游企事业单位进行联合,建立高校实习基地,确定固定的实习单位。选择管理规范、业务量大、信誉较好的企事业单位,为实习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实习平台对实习效果非常重要。学校与旅游企事业双方可在科研、培训、教学等方面加强合作, 使学校成为企业引进新知识、科研新成果的基地。

  2.校内实习与校外实习相结合

  在学校内部建立实习基地,利用模拟形式将校外实习同校内实习有机结合。在多重情境下不断进行角色互换,让学生从服务对象的角度理解旅游服务行业,能够面对不同突发情况及时做出反应。最终经过导师的裁定,检验模拟实习的效果。

  3.校企一体化模式

  鼓励有经济实力的院校开办自己的旅游企业,例如学校附属的招待酒店、饭店、旅行社等。企业的运转由特定教职工负责,成立学校自营的实习基地。如果条件允许,可以直接将课堂搬至企业中去,进行现场教学。

旅游管理论文15

  一、旅游管理哲学理念理论背景

  旅游管理理论研究对于理论研究者的理论创新能力和管理实践能力有着较高的要求。管理实践能力实际上就是将具体理论或理论原则与实践要素相结合创造出能够有效解决具体问题的理论的能力,是针对实践问题的理论创新能力。旅游管理理论研究者在理论研究中要形成很多哲学理念,部分哲学理念不仅能够指导旅游管理理论研究和实践工作,还能够运用于更为广阔的理论研究和实践领域并发挥指导作用。

  目前旅游管理哲学理念主要用于旅游业实践领域对具体运营项目方案的指导,其中在区域旅游产业定位、景区投建决策、旅游景区规划设计、旅游运营项目设计中的运用较为广泛;

  同时旅游管理哲学理念系列观念在国际、国内运用领域专家的运营理念交流中也被普遍涉及,亦有跨学科学术研究者试图在旅游管理哲学理念中寻求相关学科具体问题解决方案的启示,然而因为研究界客观存在的纯学术理论研究领域和实践运用研究领域的分野,旅游管理哲学理念未得到纯学术理论研究领域学者的足够重视,缺乏理论化、系统化研究,尚未形成专门化理论体系,在国内外学术理论研究界鲜见相关著作。

  二、旅游管理哲学理念概念

  旅游管理哲学理念属于管理哲学的一个门类,它是指从旅游管理的愿景和远景视角,将旅游管理理论和旅游管理实践有机结合,经过理论升华,上升到哲学层面形成的,对相关理论研究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理念。将旅游管理理论进一步研究,实现理论的进一步升华,实现理论的概括性和普遍适用性。这也是旅游管理理论研究的重要任务之一。

  三、旅游管理哲学理念研究目的

  旅游管理哲学理念研究,需要站在宏观的视角上,对旅游管理的整体理论、旅游管理的实践经验进行梳理,力求寻找其中具有普遍性的规律,力求寻找旅游管理理论和实践所独具的系列价值理念和行动准则,从而得出具有哲学意义的旅游管理哲学理念。

  四、旅游管理哲学理念理论定位

  与旅游管理哲学理念特征相关的学科领域有管理哲学、企业管理哲学、行政管理哲学(或行政管理哲学理念)。其中管理哲学相当于旅游管理哲学理念的上一级学科,企业管理哲学、行政管理哲学(或行政管理哲学理念)相当于旅游管理哲学理念的平级学科。管理哲学的哲学理论源泉是全体管理领域,包括旅游管理领域;企业管理哲学的理论源泉是企业管理领域,行政管理哲学(或行政管理哲学理念)的理论源泉是行政管理领域。

  企业管理的研究对象针对单体企业或一个相对独立的企业群,如普通企业、企业集团、企业联盟、具有共同股东的.多个联动的独立公司;行政管理的研究对象是政府的自我治理和社会治理。

  旅游管理学科建立之初借用了企业管理的部分理论和部分行政管理的理论。经过漫长的理论发展,旅游管理学科获得了深厚的学术积淀,已经发展成为了一门独立的学科。旅游管理理论界以外的人一般能够注意到旅游管理理论体系包括旅游企业管理理论和旅游行政监管理论,旅游企业管理和旅游行政监管也是旅游管理学习者的主要就业方向。但认为旅游管理理论仅包含旅游企业管理理论和旅游行政监管理论是对旅游管理理论了解尚未深入的人的看法。在现代旅游管理理论体系中,旅游管理理论的研究对象是旅游行业和旅游现象相关的各种本质性规律,旅游企业管理和旅游行政监管是旅游业的部分外在活动,旅游管理理论的研究领域不仅包括这些外在活动的规律,更要研究掩盖在外在活动现象之下的本质性规律和不具有明确现象的本质性规律。旅游管理理论的核心研究目标是探寻旅游行业存在和发展壮大的本质规律。相对于旅游行业存在及发展壮大,旅游企业管理和旅游行政监只是必要条件中的极少数条件,旅游行业存在及发展壮大的充分条件的总量远大于旅游企业管理和旅游行政监这两项必要条件。如某些区域旅游企业运营质量较高,旅游行政监管也很到位,但旅游业仍无活力,本质在于旅游业发展的根本动力不是这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只起到合理引导旅游业发展动力的作用。旅游行业存在及发展壮大取决于旅游行业的客观基础依照其发挥作用的规律为旅游行业的发展提供的动力。这些动力是旅游产业的生命之源。研究旅游行业的客观基础发挥作用的规律的理论包括旅游业与国民经济收入的关系、旅游业与国民工作环境的关系、旅游业与基本物质生产型产业的关系、区域区位特点及旅游潜质对区域发展旅游业的影响等。以旅游管理理论的早期特点代替旅游管理理论的现代特点,以旅游业的经营管理特点代替旅游业的理论特点,仅注意到关于旅游业具体运转的理论而忽视使其得以存在的基础性关键理论,是对现代旅游管理理论的过时和片面看法。

  比较旅游管理理论、企业管理理论、行政管理理论,旅游管理理论虽然与企业管理理论和行政管理理论有着少量的理论重合,但所重合的理论仅属于旅游管理理论中不具太大分量的边缘性理论,旅游管理理论有着其分量很重的独有性核心理论,这些理论是不论企业管理理论、行政管理理论还是其他理论都无法直接提供的,所以企业管理理论和行政管理理论中相关理论的组合仅代表旅游管理理论的少量边缘理论,绝非旅游管理理论整体。

  可见旅游管理理论相对于企业管理理论和行政管理理论是相对独立的另一种理论,所以以旅游管理理论为理论源泉的旅游管理哲学理念与以企业管理理论为理论源泉的企业管理哲学、以及以行政管理理论为理论源泉的行政管理哲学(行政管理哲学理念),属于绝对独立的另一种哲学理念。因为旅游管理哲学理念与企业管理哲学、行政管理哲学(行政管理哲学理念)相互独立的关系,试图通过将企业管理哲学与行政管理哲学(行政管理哲学理念)通过理论组合得出旅游管理哲学理念,仅适用于旅游管理学科建立之初时的情况。另一组存在显著差异的是动机策略第10项(过程反馈)与11项(中立反馈)。过程反馈是指老师关注学生在练习讲解过程所学到的内容,而中立反馈是指教师只公布正误答案而不分析为什么。从表1中的数据可知学生认为过程反馈远比中立反馈重要。Susanne提到,个人的过程反馈通常包含与任务相关的信息,但对整个班级进行问题反馈却要包含动作、行为、与任务相关的策略,这需要教师与学生之间有良好的互动。这也许是老师不经常使用过程反馈的原因,因为只有积累一定教学经验且具有深厚教学功底的教师才能与集体的学生进行良好的互动,让过程反馈产生好的效果。

  管理哲学的哲学理论源泉是全体管理领域,包括旅游管理领域,因而管理哲学的理念在旅游管理哲学理念体系中也是必然存在的,因为一般被包含于特殊之中并小于特殊的哲学规律,管理哲学被包含于旅游管理哲学理念中、是旅游管理哲学理念的一部分,但无法代表旅游管理哲学理念。同样也可证明,这种情况也适用于管理哲学与企业管理哲学、管理哲学与行政管理哲学(行政管理哲学理念)的理论关系。

  旅游管理哲学理念是与企业管理哲学、行政管理哲学(行政管理哲学理念)相互独立的平行学科,三者的上一级学科是管理哲学,管理哲学被包含于三者之中,并不能代表三者的直接组合或三者之一。

【旅游管理论文】相关文章:

与旅游管理有关的论文11-27

旅游管理毕业论文05-15

旅游管理论文11-28

旅游管理硕士论文提纲11-18

旅游管理论文开题报告10-18

旅游管理毕业论文答辩11-14

旅游管理顶岗实习问题分析论文11-04

旅游管理下数据挖掘运用论文11-18

旅游管理毕业论文-发展旅游与保护环境0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