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浅谈艺术观念决定艺术评价-中美美术教育评价比较
论文关键词:评价 罗恩菲德 艾斯纳 尹少淳 课程改
论文摘要:通过对中美两国美术教育评价的比较分析,寻找中美美术教育评价的不同及其产生的根源。只有了解美术教育课程发辰的轨迹,才能从更深层次去把握我国的美术课程的改革。
由于、、、等原因,中美两国在美术教育上存在着巨大的差别。而随着新世纪曙光的来临,两国的美术教育也发生着悄悄的变化。那么,它们又有着怎样的发展轨迹呢?尹少淳用“二元对立”和“执两用中”的思维方式来阐述中美两国的美术教育发展趋势。他指出美术教育的发展大都在“科学理性极”和“浪漫表现极”中来回取舍。目前,我国正由“科学理性极”向着“浪漫表现极”靠拢;而美国则处于“浪漫表现极”,有向“科学理性极”发展的趋势。美术教育总的发展方向如此.美术教学评价亦是如此。
一、美国的美术教育评价
“儿童中心论”创始人罗恩菲德明确地指出创作过程比完成的作品更重要。罗氏反对把儿童的作品分等级,他指出“分等级会使他(儿童)的注意力从创作过程导向完成品,对于曾经受到阻碍,但首次在创作活动中发现自己的儿童,还会增加另一次的打击。”
而“学科中心论”发起人艾斯纳引用了丹尼尔·史塔菲尔比恩的评价模型,简称CTPP,即领域(context);输人(input );过程( pro-cess);作品、成果(product),强调评价的好处在于引导学生对课程目标的重视,在于提高学校教学水平,反对评价成为对学生进行奖励或惩罚的手段。
在美国巴雷特·肯特儿出版社田arrett Kendall Publishing 2000年出版的中学美术教科书“通过大自然表达”中,在其教学步骤第9步“评估”中列出了具体的评估内容:
参照其评估表格,我们可以发现:在这三种类型的评估里,没有对学生进行分等评估,这正是罗恩菲德和艾斯纳的教育思想:罗氏反对把学生作品分等级;而艾氏认为教育评价和分等是两个概念,不能等同。
在这个表格三大类十小类的划分中,出现最多的是“是否……以表达了冲动”,这也正是罗恩菲德的评判的标准:儿童是否体验到他的行为,是否有表现自己的积极欲望及其体验和表现的程度。
总之,现今的美国美术教育评价仍受罗恩菲德的“儿童中心论”以及艾斯纳“学科中心论”的影响,并在这两个理论的基础上向着科学理性极的方向发展。
二、中国的美术教育评价
尹少淳谈到美术评价观时指出:教育评价不仅仅是一个技术问题,更是一个观念问题。也就是说,观念决定教育评价。
我国正处在由理性科学极向浪漫表现极的发展阶段,教育价值也正由“一元”向“多元”过渡,在美术教育评价上,更注重对态度、情感、思维、创造、个性的评价。
在具体的教育评价功能和方法上,目标参照评价是为了起到改善和促进的目的,即以预先的教学目标作为评价基础,评价学生的目标达成情况。常模参照评价是为了起到甄别和选拔的目的,即评价每一位学生在群体中所处的相对位置,区分学生的优劣,显示学生的差异和等级。
[1]
《课程标准》认为美术课程评价体系应以学生在美术学习中的客观事实作为评价的基础,注重评价与教学的协调统一,尤其要加强形成性评价;既要关心学生掌握美术知识、技能的情况,更要重视对学生美术学习能力、学习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等方面的评价;强化评价的诊断、发展功能及内在激励作用,弱化评价的甄别与选拔功能。
在浙江省科学规划立项课题《小学生等级制学业评价研究》中,余琳玲对美术教育评价进行了实践探索,笔者把其实践如下:
从以上三点的研究中可见,我国在注重知识传授、智力发展的基础上,随着课程改革,美术教育评价也发生着巨大的变化。
1.与美国美术教育评价相命拢的部分
《课程标准》提出的“要加强形成性评价。要重视对学生美术学习能力、学习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等方面的评价”,都可以表现出罗恩菲德的美术教育观点:重视过程评价、重视情感评价;而《课程标准》中“强化评价的诊断”也正是艾斯纳把评价过程看成是诊断程序的另一种演绎。
余琳玲在《课程标准》的下提出的四“不”观点,在很大程度上借鉴了美国的美术教育观念,罗恩菲德就明确反对把学生作品分等级;艾斯纳在评价方法上提出“学生的自我报告表”也即是重视学生的自我评价。在教育内容中,余琳玲把评价范围从以前只注重知识的掌握扩大到三个领域,这可以明显地看出她吸收了罗恩菲德注重过程、注重儿童的情感参与的教育观。
2.与美国美术教育不同的部分
《课程标准》对评价方式提出了这样的建议:采用多种评价方式评价学生的美术作业,可以是分数或等级,可以是评语等,而在余琳玲的论文中,她提出了“等级制评价”,虽然在她的具体描述中把等级评价相对“模糊”,指出等级制评价只分“合格”和“优秀”两个等级。我认为这是对中国传统美术教育评价与罗恩菲德坚决反对把学生作业分等级的两种观点的“折衷”。中国美术教育的发展,不可能完全照搬美国的教育经验,必定要有自己本身的特色,这必定要考虑到我国特殊的传统及国情。只有适合中国国情的美术教育理念才是最好的教育理念。
三、中美美术教育评价比较对我们的启示
我们分析了美国罗恩菲德和艾斯纳的美术教育评价观,并结合美国巴雷特·肯特儿出版社的中学美术教科书,得出了美国美术教育评价是在“工具论”和“本质论”的基础上发展变化的结论,
即由浪漫表现极向科学理性极发展;通过分析尹少淳的美术教育评价观和余琳玲的研究,我们发现了中国的美术教育在吸收西方优秀的美术教育理念的基础上探索前行,希望找到适合中国国情的美术教育评价理念。也就是说,中国的美术教育在从科学理性极向浪漫表现极发展的过程中,努力寻找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
由于历史、、和等发展不同,中美的美术教育从教育观念到教学方法都存在诸多差异,如何评价一个国家的美术教育情况呢?有些人认为西方的美术观念更人性化,而有些人更注重中国传统的教育理念。然而,从我国的美术教育改革的情况来看,《美术课程标准》更注重在批判地借鉴外国的先进经验的同时发展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美术教育道路。毕竟,就像老人所说“合脚的鞋才是最好的鞋”。美术教育也是如此。
[2]
【浅谈艺术观念决定艺术评价-中美美术教育评价比较】相关文章:
浅谈“法兰克福”学派的艺术观念03-05
浅谈艺术教育与民间艺术03-19
浅谈什么是艺术06-16
从石涛的艺术观念看现代艺术论文11-23
浅谈歌唱艺术与朗诵艺术的相似点03-07
浅谈爱心教育的艺术03-06
浅谈艺术造型基础0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