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教学素质教育论文
第一篇:美术教学素质教育论文
一、技能、好习惯、良好性格
绘画是一个将想象变成美丽画面的过程,也是将理想变为现实的过程。“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虽说不是绝对的,但想了不做,理想肯定不会实现。绘画过程就是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培养学生勤于动脑、大胆动手、顾全大局、耐心细致、坚持到底的好习惯。这既是品德方面的要求,也是良好性格形成的必要条件。课例三:师:下面我们把草稿变成有趣又好看的'画,怎么样?生:好。师:怎样表现效果会更好?生:用水彩笔;用油画棒;白描也好看;线描加颜色。师:好,大家都会动脑筋用材料了,那大家就按各自的方法完成吧。在此活动中,学生能主动思考,果断决定采用的形式和使用的材料,积极投入创作。这样的训练对其以后的生活、学习有很大影响,教师可以借此培养学生主动、果断、敏捷等思维和行为习惯。学生制作,教师巡视指导:“这位同学已经使用水彩笔作画了,看看水彩笔的效果好不好?”“这个油画棒怎么样?”“再试试中性笔、签字笔。”最后教师小结:“我们的工具种类多不多?谁制作的?谁买的?”学生回答后教师提问:“工人叔叔、阿姨发明了这么多好东西,爸爸妈妈为我们提供了这么好的条件,我们怎么报答他们?”学生回答:“创作出好作品。”学生要常有一颗感恩的心,感谢父母为自己创造了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充足的学习工具,感谢教师、社会等。这使学生在美术教学活动中,情感得到了升华,思想境界得到了提高。
二、爱国主义教育
美术教师要抓住每一次机会,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如,春天到了,出去踏青,采集标本,寻找春天。在美术教学中,笔者经常让学生创作这样一些创意画:《春天的柳湖》《我的家园》《家乡的山水》《我们这的名胜》,通过爱家乡的主题创作活动,鼓励学生观察、分析、思考自己家乡值得表现的内容,用心、用画赞美自己的家乡,以期达到培养学生爱家乡,进而爱祖国的目的。同样,教师可以用“为中华之崛起”“我爱北京天安门”“江山如画”“为中国喝彩”等主题进行创作活动,在美术教学活动过程中,带领学生观赏家乡的山水、名胜,描绘天安门、华表、长城等,观看“神五”的腾飞、“神十”与“天宫一号”对接等,从而激发学生对祖国的自豪感和建设祖国的信心。
三、结语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艺术教育就是在“树人”,从艺术和情感方面树立学生的高尚情操。只要教师勤于动脑,不懈努力,学生一定会高素质地全面发展。
第二篇:美术教学素质教育论文
一、美术教育的价值取向
素质教育不仅是针对中小学而言,也涵盖了高等院校。我们在考虑素质教育的话语背景时,也应兼顾不同教育层级之间的差别。作为教育机构,二者的共性在于向学生提供相关学科的知识,培养他们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差异则在于中小学具有相对明确的目标,而大专院校的教育目标则存在着工具主义和人文主义两个不同的维度。这一点也在美术教育中得到了体现,应试教育模式更强调前者而受人诟病,素质教育则是力图在二者之间找寻到平衡。具体来说,“工具主义带有功利的目标开展美术教育,学习实用的美术技能,希望通过美术教育后能够从事素描与创作,提升作品的分析能力。人文主义则从学生素质教育出发,通过公共美术教育不断提升学生的审美情操,提高学生思想境界,使其能够从平凡的社会与生活事件中,探寻生活的真实意义。”两种价值取向并不存在孰高孰低的差异,而是在培养目标的侧重点上各有不同。就工具主义的价值取向而言,学生获得了具有一定操作技能,能够分析、评价和认识美术作品。当他们的视野不再被限定在相对狭窄的名作名画时,也就获得了更为丰富的艺术经验和审美感受,对于培养综合素质和人文素养无疑是有益的。但我们也要看到以工具论为导向的价值取向存在着不可克服的矛盾,即学生在获得相应知识的同时,往往满足于既有的经验,而不去追求更具有深远意义的艺术探索。就人文主义的价值取向来说,学生经过美术课程的培养、熏陶,不仅可以了解到世界各国艺术发展的脉络,也能够对相关的作品给出较为中肯的评价,对于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是极有帮助的。但任何形式的美术教育都需要最终落实到美术创作实践中,而不应成为高悬于天际的理论空谈。在传统的观念中,应试教育是侧重于工具论,素质教育则是侧重于人文主义倾向。二者看似水火不容,实则具有精神内涵层面的共同性。认识到这一点之后,我们就不应纠结于应试教育或素质教育模式的差异,而是要从教育效果的层面思考问题。总的来说,由于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学生的学习潜能,它在主观上要求我们在制定教育大纲和课程设置的过程中,充分考虑工具倾向和人文倾向的差别,在二者之间建筑平衡点。而这一切都建立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背景下,当全社会逐渐从功利性的教育指导方针中走出来之后,学生的个性得到了最大限度的释放,他们不仅能够用手中的笔去描绘属于自己的艺术世界,也获得了放飞梦想的翅膀。不难看出,当我们将美术教育活动置放于素质教育的背景下,曾经针对美术教育的各种非难就显得不堪一击。根源在于是否能够从有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角度来加以认识,只有做到了这一点,美术教育的意义才能落实到社会实践中。无论是工具论的价值取向,亦或人文主义的价值取向,根本的落脚点都在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努力使其成为具有高尚人文情操和准确价值定位的新一代。
二、美术教育的教育模式
在明晰了美术教育的学科定位和价值取向的基础上,我们还需要通过适当调整美术教育模式的方式来应对素质教育可能带来的冲击。在应试教育的体制下,美术教育活动通常可以划分为两个范畴:中小学阶段的美术教育和高等院校的美术教育。前者长期采用一块黑板和一只粉笔的教育模式,教师通过板书、演示的方式向学生传授美术知识,并以布置作业的方式给予信息回馈。后者则分为专业的美术教育和公共课的美术教育,专业的`美术教育能够为学生提供较好的教育,但公共课的美术教育则多数停留于名作欣赏的层面,较少给予学生展示的机会,也很少有师生互动的环节。上文论述的教育模式在我国应试教育体制下长期存在,并相沿成习,在很多院校普遍推广。它曾经作为特殊时期的主流教育方式为我国培养了一大批美术人才,也有效地提升了学生的人文素养。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尤其是进入到21世纪后,人们获取信息的手段越来越便捷,传统的美术教育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素质教育背景下人们的要求,因此,我们必须要尝试着推广新的教育模式。这种新的教育模式就是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重视学生主动性、挖掘其潜力的培养。首先,我们看到在应试教育模式下,美术教育在中小学日常教育活动中占据的课时量十分有限,无论是教师、学生,还是社会各界对美术教育的关注都十分有限。甚至在以分数为唯一评判标准的语境下,某些学校一度出现废除美术课程的状况,这就需要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在课程设置和教师配备上多下功夫,让美术课程成为学生培养的构成要件。其次,美术教育活动要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展示平台,让他们能够将美术课作为“主课”来看待。当学生看待美术课的角度发生转移之际,也就意味着美术教育曾经面临的问题不再重要。接受教育主体的主动性得到了调动,美术教育曾经面临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
在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下,美术教学工作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它是否能够产生实际效应,或者说美术教学能否为学生的发展和进步提供较为直观的影响力。我们必须承认,美术教学工作的确不能在较短的时间内产生直观的“效应”。但是我们应该认识到,美术教育的影响力需要漫长的时间来检验,它不像某些自然学科能够为学生提供较为直观的影响力,也无法改变学生的现实境遇。因此,试图解决美术教学实践中面临的“价值”问题,就必须从更为深远的层面去界定美术教学,它提供给学生的是他们作为独立的行为主体应有的意义世界和价值世界,也就是帮助学生从更为广阔的意义表达空间中去理解周围世界,并努力寻找到一种可以言说复杂情感的手段。随着素质教育的观念深入人心,全社会看待美术课程设置的态度和观念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美术教学在中小学课堂和高等院校中的地位不再是尴尬的调味剂,而是能够让师生的心灵世界得到净化的工具,更是展现人类对外在事物认知的手段和方式之一。我们正看到活跃在素质教育背景下的美术教学的“人文价值”不断被挖掘和整理出来,而它的“工具”作用也不再局限于狭小的空间,素质教育的话语背景为其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美术教学素质教育论文】相关文章:
对中学美术素质教育与体验教学的思考论文06-26
素质教育在历史教学精选论文08-11
美术欣赏课程素质教育探究的论文06-26
素质教育与初中数学教学的论文06-01
美术教学论文10-27
美术教学论文05-17
美术教学论文10-09
美术教育作用于素质教育论文07-10
素质教育下的初中数学教学的论文08-03
素质教育慕课教学思考论文0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