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欣赏教学与审美能力的培养论文

时间:2022-12-27 13:27:02 美术学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美术欣赏教学与审美能力的培养论文(精选11篇)

  在个人成长的多个环节中,大家都接触过论文吧,借助论文可以达到探讨问题进行学术研究的目的。你写论文时总是无从下笔?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美术欣赏教学与审美能力的培养论文(精选11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美术欣赏教学与审美能力的培养论文(精选11篇)

  美术欣赏教学与审美能力的培养论文 篇1

  美术作品是人类生活在头脑中的反映,美术家通过改变事物形象创造出符合自己审美观的艺术品。艺术品通过审美过程把主客观统一起来,一方面将主体对客观世界的审美体验物化为对象到作品中,另一方面又为人类提供了精神消费产品,影响人的精神世界,最终影响客观世界。美术欣赏是美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美术作品的欣赏相当复杂,要想顺利完成美术欣赏教学,必须在这一过程中不断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一、审美意识的形成需要有一个学习的过程

  瑞士画家利奥塔德在《论绘画原理与法则》中说:“绘画是最令人吃惊的女巫,她能通过最明显的不真实使我们相信她是完美的真实。”克利也曾说过:“美术并不重视人们已经看到的东西,而是通过创造使人们看到事物。”怎么让学生认识美欣赏美,对于美术欣赏课来说,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学习过程。

  (一)风格特色欣赏。一种风格,像一种文化的趋势一样,建立起一种期待的水平,一种心理定向,它以超常的灵敏性显示偏差和修正,如我们很容易分辨出一棵树是中国画家还是荷兰画家画的。通过中西美术形态流变,进行美术形态之间的差异性欣赏是很容易让学生理解接受的,如秦汉理性化的秦俑展示与西方黑暗中世纪时期拜占庭、哥特式、罗马式的比较;魏晋南北朝时期大兴寺庙壁画,而此时文艺复兴的西方提倡的是人性、科学和个性自由。

  (二)情节与形式。“宣物莫大于言,存形莫善于画”,绘画长于直接地再现外在世界,艺术形象是艺术家为了将自己内在的情感幻象传达给别人而创造的,它必须饱含感情,从而给人以精神感染力。柯罗在树顶上、草地上和水面上所见到的是善良,米莱在这些地方所见的却是苦痛和命运的安排。《伊凡杀子》似乎最能体现惊心动魄、让人窒息的场面;《拾穗者》体现的却是平凡的美丽与命运的安排。

  从接受角度看,形式具有先行性,是艺术的语言与组织结构。英国美术批评家克莱夫·贝尔认为艺术是“有意味的形式”,美术反映客观的真实性,即再现的真实性与表现的真实性。抽象艺术比起照相写实更难以理解接受。当学生看到波洛克的画时,不知道画的是什么而不是感觉到了什么,于是把抽象绘画归纳为两类让学生欣赏,分别以康定斯基和蒙德里安的作品为代表。

  (三)美术作品的边缘内容讲授。这部分是学生比较感兴趣的,包括艺术家的生平、爱好、传说、当时的社会背景及后人的评议,需要我们针对某一作品,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如何把艺术家的心理反映出来。优秀的艺术作品,能让公众感悟、认识到不同时代、社会、民族和不同阶层的具体生活情景、文化模式、艺术表现风格、心理性格,从而更全面,更深刻地认识人生的真谛。“夫画者:成教化,助人伦,穷神变、测幽微,与六籍同功。”美术教育在创新教育中占据独特的优势。

  二、审美能力的提高受主客观条件的制约

  (一)天赋与专业技能。艺术所能达到的一切并非都能被传达出来,艺术以技巧掌握为先觉条件,艺术家越伟大就肯定越是本能地回避他掌握的技巧所不能完成的任务。在艺术的问题上只是在有方法的地方才能有意愿。画家只是被那些能用他的语言表现的母题吸引,更倾向于去看他所画的东西而不是他所看见的'。艺术家对现实的再现呈现在公众的心理上,公众通过现实的联想,更接近于艺术家所见所感,并在这个过程中获得快乐。艺术家向我们提供了可以观察的不可视的心灵领域的幻觉,但要知道如何运用我们的眼睛还是个问题。天资好的学生可能更容易去理解,后天努力、悟性低的学生更易受到专业技能的限制。

  (二)审美观念和艺术情趣。生活变化,工业发展,科学进步引起人的审美观的变化,艺术情趣迥然。现在许多学生都沉浸在网络世界里,卡通动漫充斥脑海,让他们去喜欢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美术作品很难,更甭提中国传统绘画中的“神论”“韵论”了。美是客观对象的某种价值或吸引力,就其存在形式来说,它是包含或体现社会生活的本质规律,能够引起人们特定情感反映的具体形象。感觉不到就无法去欣赏美,无视美的存在。审美观念的不断变化会支配对艺术的情趣爱好,但这并非是件坏事。花朵否定花蕾,果实取代花朵,这些形式彼此不同,互不相容,但它们的流动性却使之有机统一,构成整体生命。

  (三)文化素质和思想修养。知识可以影响我们看事物的方式,一切艺术困境的根源都在于我们对视觉世界的认识。忽视学生已有认知,一味追求“纯艺术”,是错误的倾向。注重学生自主体验是关键,这样才能有助于理解力的增强、知识的积累,审美能力也就逐步提高了。

  (四)生活体验与艺术实践。艺术家总是脱离不开生活的时代,由于地区和民族等文化差异,社会环境不同,生活体验不同,会出现审美观的不同,标准也不一样。个人艺术实践经验不同造成各个方面的不统一,“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便是鲜明的例子。这给教学带来很多难以解决的困难,但美始终是存在的,经得起时间考验,正如罗丹所说:“伟大的艺术家,到处听见心灵回答他的心灵。”

  (五)艺术家与大众欣赏。艺术作品一旦成为审美对象,也就是得到欣赏,它就成为沟通创作者即美术家与欣赏者的桥梁。美术家通过艺术作品来表现思想感情,欣赏者通过艺术作品去了解美术家,即成对话关系。如果艺术作品不符合大众欣赏口味,那两者之间也就无法沟通,艺术家也努力通过艺术的形式让大众去了解他们心中的艺术,但两者之间肯定是有距离的,艺术是不等同于生活的。

  三、坚持真善美统一的审美理想是艺术欣赏教学的宗旨

  艺术是人类文化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与文化中的其他门类有着同等地位。人们期望从艺术欣赏中获得一种审美的愉悦,情感的寄托和精神的鼓舞,不是压抑、消极颓废和血腥与暴力。艺术应该趋向于真善美,坚持以大美的原则进行教学,不迎合有悖美的标准的误导、诱惑,通过美术欣赏给予学生更多的审美陶冶,情感的滋养和崇高理想的精神鼓舞。

  参考文献:

  [1](英)贡布里希著《艺术发展史》,范景中译,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1991

  [2]陈传席《中国山水画史》,江苏美术出版社, 1998.4

  [3](英)贡布里希著《艺术与幻觉》,周彦译,湖南人民出版社

  [4]《外国美术史及作品鉴赏》,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4

  美术欣赏教学与审美能力的培养论文 篇2

  一、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的现状

  在我国中学物理实验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一个通病就是实验设计由学校或教师统一制订,实验报告中将实验步骤逐一列出,仅仅是实验现象和实验结果空着留给学生来填写,因此很多学生都照本宣科,完全按照实验步骤进行,将实验现象和实验结果填上,甚至有些学生没有得到所需的实验现象和实验结果就抄袭其他同学的结果,实验也一样算是完成,如此一来,学生只是机械地完成实验,在实验过程最多只学会仪器的操作,而真正需要学生学得的创新能力却没有被激发。

  二、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方法

  1.教育体制的`改革

  中学物理实验课程得不到很好的重视的原因,很大程度是因为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唯分数论。只有从根本上转变应试教育模式才能从根本上转变对物理实验教学不重视的现象。

  2.教师教学理念的转变

  在物理实验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限定实验主题和器材,将学生进行分组,以组为单位进行自行设计实验,或者是针对平时习题中需要学生解答的实验题目转变为探究性实验由学生亲自进行实验探究,这样不仅可激发学生对物理课程的兴趣,也可通过实验来加深对课堂知识的理解,同时能避免实验报告上千篇一律的答案,让学生们知道实验结果不是预先就知道的。

  3.学校实验室管理模式的转变

  学校在实验室管理上应该本着服务学生的思想上转变,允许学生在实验室管理老师的监督下完成一些简单的实验,或定期全校组织实验大赛,来激发学生对实验课程的兴趣,同时实现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美术欣赏教学与审美能力的培养论文 篇3

  摘要:在广告学专业实战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要调整专业培养目标,在科学安排实践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合理设计实践教学的形式和方法。

  关键词:广告学专业 实战教学 创业能力

  一、广告学专业实践教学中开展创业教育的基本背景

  1、广告学专业实践教学中开展创业教育的教育背景

  创业教育是2l世纪的重要教育课题。早在1998年1O月举行的世界高等教育会议就提出:“高等学校,必须将创业技能和创业精神作为高等教育的基本目标,为了方便毕业生就业,高等教育应主要关心培养创业技能与主动精神”,要使毕业生“不仅成为求职者,而且逐渐成为工作岗位的创造者”。我国于1999年1月公布的《面向2l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也强调要“加强对教师和学生的创业教育,鼓励他们自主创办高新技术企业”。在此背景下,大学生的创业活动风生水起,1983年美国奥斯汀德州大学举办了首届大学生创业竞赛(他们称之为商业计划竞赛),接着,包括麻省理工学院、斯坦福大学等世界一流大学在内的十多所大学,每年都举办这一类的竞赛,并逐渐波及世界其他国家的大学。1997年,清华大学研究生发起了首届“清华大学创业计划大赛”。1999年3月,全国举行首届“桃战杯”大学生创业大赛,创业教育开始在我国推广。经过十多年的发展,我国高校的创业教育和研究渐成大观。在广告学专业教育中开展创业教育,已是大势所趋。

  2、广告学专业实践教学中开展创业教育的经济背景

  创业教育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经济结构的变化,必然导致人才结构的调整。大学生创业活动,是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而萌发的,迎合了产业发展转向“知识经济”的趋势。知识经济是以现代高技术为主导的经济,其创新的本质为掌握了现代科学技术、富有冒险和创新精神的大学生创业提供了先决条件。而社会需求的多样化和经济增长的差异化,又为大学生创业开辟了广阔的天地。目前,金融危机席卷全球,它在给经济发展带来巨大影响的同时,也给大学生创业教育提供了良好的机遇。一是金融危机促进了创业政策环境的改善。政府相关部门为鼓励大学生创业,出台了更多的优惠政策。提供更多的救助措施。为大学生创业提供了更好的外部环境。二是金融危机加速了创业的社会认同。金融危机所导致的就业形势的低迷使得人们对创业有了更多的理解与支持,人们不再认定创业是一种冒险行为,更把它看成一种寻求生存出路的最佳方式。三是金融危机降低了创业的门槛,为创业提供了较多的发展机会。

  3、广告学专业实践教学中开展创业教育的就业背景

  就广告行业而言,广告公司规模小,接纳的毕业生有限,未来广告学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市场将日趋分化。一方面,随着高等教育入学率的继续提高,毕业生也必将相应增加。预计到2010年我国适龄人口入学率将接近15%,届时,大学毕业生数量将进一步增加。另一方面,我国还存在着严重不足的就业需求问题,一是从社会对就业岗位的需求角度看,我国的就业需求总体上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经济增长对就业增长的贡献越来越弱。在20世纪80年代,我国国内生产总值每增加1%,平均可以增加200万个就业机会;进入20世纪90年代,经济每增长1%,却仅能提供约80万个就业机会。二是根据有关预测,我国的经济增长率能够在20年内维持在8%左右的水平,这固然能够使我国经济进一步繁荣,但从近期的角度看,就业需求的增长,远远不能满足我国社会巨大的就业供给数量。同时,在政府减员增效、高校继续扩招、非国有经济形式发展不容乐观的情况下,人才市场供大于求的矛盾日益突出起来,造成不同经济发展阶段教育与就业的矛盾。出现“知识失业”。因此,依靠政府创造就业机会来解决人才市场供需矛盾,短期内可能性不大。自主创业,将是缓解就业压力的有效途径。

  二、广告学专业学生的创业能力要求

  大学生的创业能力是大学生在创业实践活动中自我生存、自我发展的能力。在广告学专业学生的创业实践活动中,应注重锻炼和提高公共能力、职场能力和专业能力三种不同层次的创业能力。

  1、公共能力。公共能力是所有社会人员参与社会生活必须具备的能力。其一是学习能力。学习能力就是获取知识的能力,包括对知识的接受、转化和应用。学习能力是所有能力的基础,它是一种生存能力的表现,决定了一个人竞争力的高低。它要求人们不仅要学习宽泛博学的知识,还要学会学习的方法,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其二是语言表达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是人驾驭和运用语言的能力,它不仅是一种重要的智力技能,而且也被心理学家列为创造能力之一,是人的内在素质的重要外在表现,反映人的思维能力、社交能力、以及性格、风度。其三是社会交往能力。社会交往能力是指参加社会集体生活,与周围人们相互交往、保持协调、正确处理各种社会关系的能力。其实质是获得和利用社会支持的能力。一个创业者必须学会与各种人打交道,从而协同工作或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其四是逻辑思维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是指正确、合理思考的能力,亦即对事物进行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判断、推理的能力。一个具备良好创业素质的人需要很强的分析问题、判断是非和观察事物的能力。其五是心理调适能力。心理调适能力是个体对各种因素引起的心理变化和情绪波动进行调节的能力,是健康心理乃至健康人格的外在表现。现代社会是一个激烈竞争的社会,良好的心理调适能力有助于人们在变化莫测的激烈竞争面前,迅速、正确地解决问题和矛盾,适应日趋激烈的竞争与挑战的社会生活。

  2、职场能力。职场能力是指职场工作中所需要的各种能力。其一是创新能力。创新是一种对未知世界、未知领域的探索性活动,其本质是通过科学研究、生产活动和管理实践,创造新的理念、产品或服务成果并转化为生产力,以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创新能力源于创造性思维,成功的创业者一定要具有独立性、求异性、想象性、新颖性、灵感性、敏锐性等创造性思维的人格特质。其二是组织能力。组织是创造价值的源泉。创业者往往也是一个领导者,需要一定的组织能力。组织能力包括合理选择下属的能力、粘合能力、架构能力、沟通能力、协调能力、激励下属的能力、授权能力、应变能力和合理分配人力、财力、物力等资源的能力。其三是经营管理能力。经营管理能力是每一个创业者必备的重要能力,主要包括决策、经营、管理、用人、理财等方面的能力。其四是计算机应用能力。作为一项职场必备的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包括两个层次:一是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应用能力;二是计算机专业软件的应用能力。尤其是第二种能力。它包括对各种流行应用软件的使用、优劣判断乃至软件开发的能力。其五是市场洞察和营销能力。创业者必须学会调查分析市场,随时掌握商机所在。对市场洞察和营销的能力,包括发现和识别市场需求的能力、整合社会资源的能力、迅速回应的能力以及业务拓展的`能力。其六是团队合作的能力。在创业过程中,创业者光靠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尤其是随着社会经济的深入发展,单凭个人的力量成就一番事业的机会已经越来越少,因此,创业者必须具备团队合作意识,善于利用团队的力量来经营企业。

  3、专业能力。专业能力是创业者掌握和运用专业知识进行专业生产的能力。它是一种最基本的创业能力。广告是一个多工种、多环节合作的行业,涉及市场调研、创意策划、表现设计、媒介选择、后期制作、效果评估等诸多方面,广告专业的专业能力主要包括广告基础能力、广告策划能力、广告表现能力、广告创意能力、广告文案能力。广告基础能力是从事广告活动所需要的基本能力。具体包括广告基本理论的运用能力、广告调查能力、广告提案能力、广告专业软件的操作能力、广告制作设备的使用能力、广告活动的统筹能力。广告策划能力是指科学、合理地安排广告的构思能力,广告策划能力的形成是和长期的行业关注,市场调查、社会洞察、谋略思维分不开的。广告创意能力是最为根本的广告专业能力。创意是广告的灵魂,广告创业者既要具有良好的智力素质,又要拥有广博的知识视野。广告表现是将广告创意转化为广告作品的过程,它是实现广告目标的中心环节。在整个广告活动中处于承上启下的地位。因而,广告表现能力反映了广告创作者的基本素质,是一项重要的广告专业能力。广告文案是广告作品中传达广告信息的全部语育文字符号,是广告创意策略和表现策略的执行和深化。任何广告作品都离不开用语言文字符号来传达产品和劳务信息,所以,广告文案能力也是广告专业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通透的观察力、高超的文字驾驭能力、策略性思维能力、组织事实与思想的能力。

  三、广告学专业实践教学中培养学生创业能力的举措

  1、调整广告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以培养创业人才为己任

  创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除了知识、技能领域外,还应包括自信心、动机和态度。因此,广告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应符合这样的要求:一是以全面素质打造和能力培养为目的,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二是以人为本,高扬人的主体性,充分挖掘学生的创业潜能;三是以学生的创造性才能作为人才培养的主要内容,鼓励学生大胆创业。唤起学生的创业意识与创业精神。

  2、科学安排广告学专业实践教学内容

  一是立足于思维训练和操作需要,开设科学和创业方法论课程。现代广告是科学与艺术的结晶,创新思维、技术运用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科学方法的掌握,有利于学生的持续学习,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创业方法的掌握,有利于学生的业务发展,有利于提高学生适应行业的能力。二是在“大广告”的观念下,实现实践教学从专业化转向综合化。一般的广告学专业实践教学条块分割,只注重某项专业化内容的训练,忽视广告实践活动的整体性和关联性,直接影响到学生知识、技能的拓展,造成人才技能的单一化和肤浅化,难以在创业实践中有大的作为。综合化的实践教学,既保证了学生形成比较系统、完整的知识结构,又可以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为今后的自主创业奠定基础。三是打破专业边界。实践教学从单一化向多样化转换。单一化的实践教学整齐划一,目标单纯,学生视野只局限于广告学专业的知识和能力领域,难以有新突破。而现代社会,广告与各行各业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密切,局限于某一狭窄专业的孤陋寡闻者难以适应现代社会。同时,广告学与新闻学、广播电视学、媒介经营等专业同属新闻传播学科,学科基础一致。因此,实施多样化实践教学,既体现了现代科学向协同化和综合化发展的趋势,又适应了创业对多学科、多方面知识的依赖。

  3、合理设计广告学专业实践教学形式和方法

  创业教育条件下,教育质量的评价将主要由社会做出,对学生来说。与创业有关的知识、技能必不可少,但更重要的是强烈的创业欲望以及自信心与进取精神,因而需要在教学过程中营造一种民主、平等的教育氛围。因此,在实践教学形式上,采用单项竞赛系列、综合竞赛系列、创业实战系列等实践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创业欲望。坚持基础知识、一般能力与专业技能相结合、突出专业核心能力与综合能力,使学生具有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广告作业素质。加强基础知识主要通过单项竞赛系列来完成,一般能力与专业技能主要通过综合竞赛系列来完成。专业核心能力与综合能力的培养通过创业实战系列完成。在教学方法上,应充分发挥指导教师的主导作用,以学生为主,根据具体的实践教学环境和条件,积极采用指导式、启发式、讨论式、研究式、现场教学和案例教学等多种教学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4、建立创业能力实践训练平台

  一是将原有实习基地改造成创业教育示范基地,让学生在专业实践活动中了解企业经营活动,感受创业经历,体悟创业精神。二是定期举办创业设计竞赛,由创业专家、指导教师和企业一线人员对学生提交的创业计划书进行评审,不断提高学生的创业设计水平。三是成立创业实训中心,围绕创业活动的各个具体环节,有针对性地展开专项训练。四是开放实验室、资料室和各类研究中心,为学生的创业实践活动提供服务平台。五是组织好学生参加学科竞赛,在学科竞赛中磨砺创业能力。六是引导学生进入校内外的创业园区,创办创业企业。七是设立创业论坛,开展创业交流活动,提高学生创业素质。

  美术欣赏教学与审美能力的培养论文 篇4

  一、工程力学教学特点

  工程力学课程是工科众多专业的重要专业基础课,包括理论力学和材料力学。通过理论力学教学,使学生掌握质点、质点系和刚体机械运动(包括平衡)的基本规律和研究方法,能进行多物体运动机构的分析,求解多自由度系统的动力学问题,并具备从身边的力学问题中,建立初步的力学模型进行定性分析和研究的能力。通过材料力学的教学,使学生掌握构件的强度、刚度及稳定性的计算方法,掌握材料力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能够求解变形体在受力后的强度、刚度和稳定性问题。

  工程力学课程涉及的专业面广,学生人数众多,为工科学生学习后续专业课程起承上启下的桥梁作用,并且其理论在工程技术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它既具有广泛的通用性和较强的理论性,又具有鲜明的实践性和工程性,同时又具有伴随科技和学科发展的更新和创新性。这就要求工程力学教学要适应学科发展的需要,从理论教学、实验教学和课程设计三方面,思考和重视教学设计与规划,实现以知识为载体,以教学为平台,以科学的教学设计为手段,达到学生既能扎实掌握工程力学的理论体系,又能分析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并主动运用创新思维及方法,实现工程应用和创新的目的,从而培养创新型人才。

  二、教学中的实践能力培养探索

  (一)理论中渗透工程实践的课堂教学

  工程力学的理论知识比较抽象,而学生又缺少对工程实际的认识,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注意教学的直观性,充分利用实物、多媒体等手段,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从而加深对理论的理解。在课堂教学中,讲解课程基础理论知识的同时,引入大量的工程实例以及生活中的力学问题,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其工程分析能力,使学生掌握基本的工程计算方法。同时,注重多媒体课件的设计,在课件中插入大量的工程图片、例题和动画,以及各种力学分析CAE软件。如此,通过增加每堂课的'信息量,来调动学生的课堂积极性,拓展学生视野,使其在加深教学内容理解的同时,了解基本理论在工程实际中的应用,培养学生主动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和解决问题的习惯,锻炼他们的力学思维能力。

  例如,在理论力学教学中,就具体的工程案例,进行理论推导求解之后,可以利用多体动力学仿真软件ADAMS建立相应的可视化力学模型,并快速求解和显示动力学参数。为讲解桁架结构受力分析时的一个例子,讲授用节点法和截面法求解桁架中各杆的受力情况。在ADAMS中建立一个典型桁架的结构力学模型,运行仿真之后,在后处理窗口可以很直观方便地查看每个杆的受力情况,再同理论推导结果相对比,验证理论推导结果的正确性。同样在材料力学教学中,讲解物体受力变形,可以利用有限元仿真软件ANSYS,建立三维有限元模型,直观显示物体在不同的受力及约束条件下,不同位置的变形、应力、应变情况。如,在推导应力公式时,通过演示经过映射网格划分后的杆、梁的拉伸、弯曲和扭转变形动画,学生可以清楚地看到相邻截面间的变形情况。利用软件的三维可视性,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加深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和理解。

  在理论教学中穿插工程实践的求解案例,不仅有助于学生对力学理论的掌握,而且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工程力学领域知识的发展及应用现状,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知识和分析软件的兴趣,在活跃课堂气氛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力学应用能力,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综合性课程实验

  在工程力学课程实验方面,设置基础的课程实验和综合性的课程实验,将教师所从事的部分科研内容节选下来辅助该课程的实验教学。这样,学生既能掌握工程力学课程基本的实验方法,又能学习实际应用中的其它先进的实验手段,提高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

  综合实验部分的内容要体现其综合性,并非单一性。可以针对几个不同的实验对象,综合多种实验方法来解决问题。例如,同时设置减速箱齿轮啮合时齿根应力集中系数测定实验、减速箱输出轴的动态应力测定实验、减速箱输出轴的振动测量实验等。这三个实验均要求学生在掌握动态电测、平面光弹等实验手段的基础上,以团队形式,对一个具体的工程问题,就实验原理及方法进行设计,自己动手实验、标定,用计算机和数码相机等手段记录实验数据,通过自己编写程序处理数据,独立完成实验报告。这些实验可以锻炼学生查询资料、搭建实验装置、进行实验总结、撰写报告以及团队协作等多种能力。

  (三)基于课题的综合课程设计

  工程力学的工程应用背景广泛,很多课题研究都与力学相关,为了锻炼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可借助相关课题平台,在大课题中提取相关的小模块,作为学生综合课程设计的题目。通过以解决实际工程问题为背景的课程设计,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得以锻炼和提高,以期毕业后能迅速解决工程实际问题,从而满足企业对应用型人才的要求。

  例如,在工程力学课程设计中设置工程计算模块,通过进行具体计算等环节的实践及训练,让学生掌握当前国际上先进的有限元计算方法,在加深理解工程力学基本理论知识的同时,其工程计算能力也得到锻炼和提高。

  三、教学中的创新能力培养探索

  (一)启发式教学

  启发式教学就是通过在教材的重点、难点、疑点处创设一种问题情境,以引起学生注意,并作适当启发,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鼓励学生主动地、独立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这样既增加了学生的自信心,又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可以引导学生的思维导向,培养学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

  在工程力学教学中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可以从教学内容及专业背景入手,利用讲座、图片、多媒体等多种形式,介绍学科的最新发展以及学科发展史中一些创新实例,让学生了解相关知识应用的价值,并认识到力学是推动科技进步的基础学科,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在课堂教学中,针对课程的重点和难点,可以结合讲授工程实例,提出开阔思维的问题,启发学生通过查找资料,提出自己的见解,并给出解决方案。教师通过组织讨论分析,对学生的每一种想法要给予引导,并给出建设性的积极评价,从而打开学生的想象空间,锻炼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将灌输式教学转变为启发式教学。

  (二)研讨课教学

  研讨课教学是让学生参与教学,教学相长,师生互动,通过专题研讨使学生主动建构和拓展知识,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能力。教师可以针对课程的重点和难点问题,设置相应学时的专题讨论课。在讨论课上,采用教师引导、学生主动、互动交流、方法为主、拓宽视野的教学模式,教师设置适当的讨论题目,这些题目可以没有标准答案,也可以有多种解决方法,让学生分组准备。研讨课的题目要与课程内容相关,应当是学科前沿及热点,需要学生课后查阅文献,自己提出思路、分析和解答。在研讨课上由教师引导,每组学生选代表主讲,通过板书、图片、多媒体、PPT等多种灵活形式展示,并由教师与其他同学进行提问、讨论,最后教师进行总结和点评。这种教学形式改变了传统的“填鸭式”教学,课堂教学实现从“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的转变;在教学目的上实现从“以知识传授为目的”向“以能力培养为中心”转变;在授课效果上实现从听课学习知识转变为锻炼提高研究创新综合素质。研讨课不仅是课堂教学的必要补充,更是实现师生交流的手段与过程,是强化教学效果、发展学生个性的一个重要环节。

  (三)探索研究型教学

  “教学”和“科研”是大学教育的“两条腿”,两者的相辅相成和有机结合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保障,开展研究型教学应视为高校教学活动的一部分。学校要注重师资队伍建设,重视教师的研究型教学活动,要切实保障教师有时间、有精力、有资金从事创新和发明创造,因为只有创新的教师才能培养创新的人才。

  教师需要参与科研,了解、熟悉本学科的前沿和发展动态,不断提高自己的科研能力,以学科前沿研究带动教学内容创新。同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将科研的各种最新成果应用于教学,针对性地挖掘与科研环节相融合的教学内容,充分利用每一个教学环节,开展研究或实验,将研究型教学的理念贯穿于教学过程,从讲授型教学向研究型教学过渡。将科研创新融入大学课堂,指导学生紧跟学科前沿,开拓视野,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富有创新精神和创造力的人才。

  四、结束语

  通过分析工程力学课程教学的特点,并结合作者自身的教学及科研体会,就如何在工程力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在课堂理论教学、课程实验设置以及教学设计等方面进行了一些思考和探索。旨在增加学生对工程实践的感性认识,提高力学知识的综合运用,改进工程力学的教学效果,促进教学改革,为学校长期培养工程应用和创新人才教育的目标提供有效的途径。

  美术欣赏教学与审美能力的培养论文 篇5

  【摘要】化学教学主要是对学生的思维能力进行有效的培养,使学生能够对各种化学反应和现象进行准确的分析和总结,得到最终所需要的结果。因此,在进行化学教学时,需要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作为学生教学的重点,为此,本文介绍了一种当前比较常用,且效果较好的学生化学思维能力培养的教学方法,即有效问题的设置。

  【关键词】化学教学;问题设置;思维能力

  学生在学习化学的过程中,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思维能力才能更好的保证自身的学习效果,因此,在进行化学教学的过程中,思维能力的培养对学生今后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为此,本文提出了一种对学生化学思维能力培养较好的教学方法,即有效问题设置的教学方法,通过问题的设置能够更好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帮助学生积极地进行化学问题的思考,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一、有效问题设置时需要遵守的基本原则

  为了能够使设置的问题对学生的思维能力进行有效的提高,在进行课堂有效问题设置之前,需要对学生的潜能和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行有效的调查,从而保证设置的问题能够真正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为此,教师在进行有效问题的设置时需要遵循以下几点原则:

  1.问题内容需要具有较强的鲜活性

  教师在进行有效问题设置时,需要保证问题内容为学生所熟悉,学生能够根据问题从日常生活中寻找到对应的实际案例,通过这种问题能够很好的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为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奠定良好的基础。另外,一些和实际生活联系较为紧密的问题,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能够对问题进行更加有效的思考,且学生对这些问题的求知欲较强,从而自主去对这些问题进行思考,这样就激活了学生的思维,使传统的沉闷课堂教学变得生动。另外,通过实际案例的分析,能够使学生对相关的化学知识掌握更加深刻,且由于和学生自身的生活联系较为紧密,学生能够对其进行重复性的探索。

  2.设置问题的开放性

  对于问题设置来说,根据问题的不同结构分为不同的类型,而在进行化学教学时,开放性的问题由于其答案不是唯一,这能够大大激发学生的探索热情,使学生更好地投入到问题答案的寻找中,对于已经存在的答案,学生需要避开这些答案,从另外的角度对问题进行思考,这种有效问题的设置使学生不断开拓自身的思维,帮助学生提高自身的学习效果。另外,这种有效问题的设置,使学生在面对问题时能够根据自身的情况选择合适的思维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问题解决的可能性原则

  学生在进行化学学习时,对教师所提出的问题有一定的答案,但由于自身所学知识的限制,导致在回答问题时无法进行有效的论述。因此,教师在进行有效问题的设置时,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帮助学生对问题进行全面地探索,通过学生的思考和讨论得到最终的答案。

  二、通过有效问题设置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措施

  在化学教学中设置有效问题,主要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思维能力的拓展,因此,教师需要选择合适的问题设置方法,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并将学生化学思维能力的培养作为教学的重点。下面介绍几种设置有效问题的方法,帮助教师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化学思维能力。

  1.有效问题的设置需要联系生活实际

  教师在进行化学教学的过程中,只有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才能保证学生的学习效果,为此,在进行有效问题设置时,教师应该将问题和生活实际进行有效的联系。像在讲述铁的氧化时,教师可以将日常生活中的一些案例进行问题设置,像在铁制物品的表面涂油是为了什么,铁物品为什么在水中不容易发生氧化等,通过这些联系生活实际的问题,能够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开拓学生的化学思维能力。

  2.实验中有效问题的设置

  化学是一门和实验联系非常紧密的教学科目,因此,教师在进行有效问题的设置时可以通过某些化学现象来进行,通过化学实验现象能够很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师可以设置一些和实验现象相关的有效问题,学生对发生的实验现象会很感兴趣,就会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学生往往会根据自身所学到的`知识对其进行思考,开拓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3.科学研究中有效问题的设置

  在进行化学科学研究时,由于其内容较为复杂,且研究较为枯燥,在这种情况下有效问题的设置主要是帮助学生进行科研方向的确定。通过有效问题的设置,学生能够准确地寻找到自身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从而更加积极的投入到研究中。此外,有效问题在设置的过程中还需要让学生亲身去体会研究者的情况,通过这种问题设置方法来激发学生的探索热情,帮助学生开拓自身的化学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三、总结

  在化学教学中进行有效问题的设置,对学生的化学学习很有意义,且有效问题的设置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对学生今后的发展具有较好的促进作用。本文作者根据自身的工作经验,总结了化学教学中有效问题的设置,期望能对化学教学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参考文献

  [1]莫伟成.化学教学中教师设置问题和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08(S1):127.

  [2]杨承印、张宁.化学课堂教学中问题情境的有效创设[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7(20):42-44.

  [3]樊荣.例谈化学课堂教学中有效提问的策略[J].广州化工,2011(16):186-187、199.

  美术欣赏教学与审美能力的培养论文 篇6

  一、改革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一般形态下,音乐课堂的主要教学模式就是老师在台上唱一句,学生在台下学唱一句,抑或老师打节拍指挥,学生在下面跟着老师的指挥手势来唱,简简单单地去模拟音乐的发音。这么僵化的教学讲授模式,只能使学生不断地失去此中的乐趣。假设把一方传输,另一方被动接受的模式,变化成为两方能够进行互动交流的模式,把学生变成老师,让学生体验当老师的感觉,这样就会在心中得出平时不一样的感觉,就会找到其中的差别,进行自我学习和感受。音乐教育的要领要本着两方面发展、分析选拔、标新立异的主旨,深刻开掘学生的艺术天赋,在个体对音乐的见解中凸显课程的意义,为这些标新立异的学生提供一个实现自我价值的展示平台。要给学生实践的机会并重视实践的重要性,改变重实践、轻扮演的传统状况,增进表演的课时,将讲堂教学与舞台魅力融合起来,为学生上舞台,实现实践,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机会,促使学生们在实践中得到发展,达到学生对音乐的磨练、个人唱功及表演能力的综合性提高。

  二、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

  长期以来,大家只重视音乐教育的外在价值,只重视知识技能的传授与练习,而忽略了联想、愿望、创造这些情感的因素。疏忽了音乐关于审美育人的目标以及对学生音乐兴趣爱好的培育,从而致使音乐教育不但索然无味并且缺乏艺术性,致使学生对音乐课提不起任何乐趣。对于音乐教育要面向所有的人这一点,身为音乐教育的我们来说是必须要明确和知道的,教师这时的使命并不是让自己的学生成为音乐家、艺术家,而是更多地应该为很多将来不是音乐家的孩子们打好音乐基础,帮助他们成为具有一定音乐才能的音乐文化艺术的喜爱者,并且让学生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能够享受到一种快乐的情绪,能够对音乐发出一种由心而生的浓浓的喜爱之情,让他们常常带着浓浓的喜爱走进音乐课堂,让学生坚持一种对音乐学习的主动性并有愉悦的体会,从而使他们的审美才能在耳濡目染中得到提升。

  三、音乐教育的一项基本使命是对学生审美才能的培养

  音乐教育是对学生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这是在音乐讲授大纲上所提到的关于音乐对学生的.影响。同其余的学科来比较,音乐教育教学中的美育要素,是独一无二的。那么,这也就意味着音乐教育在对学生的美育教学体验中起到了一个关键性的点和关键性的作用。对于音乐的欣赏是音乐教育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它具有培养学生审美才能的作用,并且是唯一不可替代的一个功能。对于学生审美才能的培育,除了那些学生在音乐学习中所必须要掌握的艺术基础知识以及了解艺术体现的方法和窍门外,并且对艺术欣赏类的活动还要大力鼓励学生去参加,培育学生对美的追求,加深对美的了解。

  四、音乐欣赏是培养学生审美才能的重要手段

  人们只要对某事物产生快乐喜爱的情绪,就会乐此不疲地去学习。不断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快乐和喜爱,才能让学生切实体会到音乐的魅力。只有培育和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够抓住其注意力,进而提高其才能、思维才能和标新立异的才能。因此,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育,其最好的路径、最有效的法子,便是举行音乐欣赏讲授。对于美的喜爱是人与生俱来的天性。在音乐演奏作品中,声乐曲也罢、器乐曲也罢,这些都存在许多许多美的要素。就好像一曲《春江花月夜》的演奏,在音乐响起的一开始,在不安静的课堂气氛中学生马上就安静了下来,那婉转朴素的旋律,流转多变的节奏,小河流水的演奏,就仿佛学生来到音乐景象中去了。由此可见,经过这种娱乐性的欣赏,学生的审美能力就得到了培养。

  五、音乐欣赏是培育学生审美能力的最佳艺术活动

  音乐欣赏是孩子的听觉感知、感情体会、欲望遐想、创造性思维融为一体的音乐审美练习手段。这类艺术手段,可以陶冶孩子的艺术音乐观赏能力,培育学生对美的欣赏能力。学生用倾听的方法来进行音乐的欣赏,这里面只是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动态感触才能,大多数的学生都能够做到这一点。然而,对音乐中的旋律节奏、调式速度、力度、曲式的听辩才华,很多学生都具备这一方面的能力了,这就需要学生从开始一点一滴学起,从最初级的到最高级的,先要对音乐进行自我赏识和感触,然后才能够激发出学生对音乐的热情。

  六、结束语

  学生在参与理论验证的机会非常少的情况下,很多的演出或比赛就会演变成突击排演。只有在实践中,学生才能拥有更多的机会,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如学校举办音乐角逐大赛、手艺大赛,等等,这样做最主要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能够多方面地接触社会,不断地为以后的工作做好准备。举办活动,还能够为学生积累很多的演出经验,通过不同的专题和题材,使学生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这为今后音乐的发展打下了牢固的基础。

  美术欣赏教学与审美能力的培养论文 篇7

  【摘要】中学物理学习中的探究活动是引导学生获取物理知识、进行与科学研究探索相似,培养科学探索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在探究活动中,根据已知的一些物理现象,进行猜想与假设,然后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这本身是科学探究的内容和要求。

  【关键词】探究活动;探索创新能力;猜想与假设;能力的培养

  新课标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探究能力的培养要以物理知识和技能为载体,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精神、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到底探究式教学应该如何展开?在此过程中教师应该把握什么问题?怎样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这些问题在我国尚缺乏系统的、全面的研究,根据自己近年来的实践体会,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学生对问题的猜想并不是凭空瞎说,而是根据已有的知识基础、兴趣爱好、想象能力等提出的。在此过程中学生自主建构知识,同时兼以教师的有效指导,从而得出合理的结论。如何能更好地运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技能来建构出新的“猜想和假设”,如何发挥教师的最大作用给学生以指导呢?在实际教学中,需要讲究一些策略。

  1、启发学生应用直觉思维法提出猜想与假设

  直觉思维是直接领悟的思维,是人脑对突然出现在面前的新事物、新现象、新问题及其关系的一种迅速识别、敏锐而深入的洞察、直接的本质理解和综合的整体判断。直觉思维新颖性、创造性的特点促进了新理论的提出,爱因斯坦在谈到他创立的“相对论”时说:“要通向这些定律,并没有逻辑的道路,只有通过那种以对经验共鸣的理解为依据的直觉,才能得到这些定律。”

  在物理探究教学中,促使学生直觉猜想的形成,教师可利用以下策略。

  1.1 使学生建立宽广扎实的知识基础,形成合理的认知结构;思维不能在真空中发展,而是以对材料或信息的操作和加工为基础的。牢固掌握学科知识,理解它们的基本结构,建立起合理的认知结构,以一种网络思维、多条思维线路交叉作用的方式排列表征知识,就有利于学生进行直觉思维诱发猜想。比如在电磁学中,当带电粒子在正交的匀强电场和匀强磁场中作匀速圆周运动时,重力或电场力会引起速度变化,我们的第一直觉就是粒子所受到的电场力与重力相互抵消,这一直觉的获得基于对物理的力学平衡条件、圆周运动向心力公式和洛仑兹力特性等基础知识的了解。因而在物理教学中,深入理解和运用直觉猜想的基础——知识至关重要。教师可采用“变式”教学明确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此外,还可通过运用概念图检验、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融会贯通所学知识。知识结构愈合理,知识积累愈宽厚,知识重组能力就愈强,直觉猜想也就愈可靠,越接近本质,同时在知识丰富的过程也深化、拓展了认知结构,它既有助于猜想的提出,也有助于猜想能力的发展。

  1.2 引导学生争辩,诱发直觉猜想;学生以直觉方式进行猜想时,理智清楚、意识明确,有别于冲动行为或语言,从而对直觉结果的正确性有一种坚信感。心理学研究表明群体的个体易受他人提出见解的刺激和启发,产生群体感应和共生效应。

  物理探究教学中教师应在课堂中以指导、启发、激疑、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产生激烈的争辩,让其心智碰撞,激发发散思维,迸发灵感的火花,启迪学生的直觉猜想,增强其坚信感。

  1.3 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①许多科学家和心理学家把科学创造思想归纳成这一个模式:经验→直觉→概念或假设→逻辑推理→理论。可见,假设来自于直觉,而直觉并非一种神秘莫测的东西,高度的直觉能力来源于个人的学识和经验。列宁说过人类的认识过程是:“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再从抽象的思维到实践”,即从实践→知识→实践的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其中的知识来自于亲身实践过程中的直接经验,它也是猜想与假设的直接来源和素材,而在学校中学生所获取的知识主要通过教师言传身教习得的间接经验,认识只经历了“从抽象的思维到实践”的部分过程。只有通过亲身体会物理过程,学生才能深刻地领悟已有的间接经验,激发“对经验共鸣的理解”——直觉,从而提出多种合理的假设。因而物理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造条件使学生能够亲自动手动脑来体会生活中的物理,丰富他们的感性认识。同时,丰富的直接经验有利于学生做出理论性假设,即在做出假设的同时也能用日常经验中的具体事例对假设的原因加以说明。而亲身在物理世界中去领略大自然的空间美、变换美、流动美,对丰富学生的想象力有出奇制胜的效果。

  2、应用类比法提出猜想与假设

  类比推理法属于逻辑思维方法,②类比是根据两个(或两类)对象之间在某些属性上的相同或相似,类推出它们的其他属性可能相同或相似的一种逻辑方法,其形成结构是“个别→个别”,这种方法既借助已有知识,又超越其框架,使两个看似不相干的事物联系起来,进而产生新的信息、提出新的假设。在物理学的发展过程中,许多新概念、新规律、新理论都借助于类比假设而得出的。如,法国物理学家德布罗意在光的波粒二象性的启发下,采用类比法提出了微观粒子都具有波粒二象性的假设,并从理论上建立了粒子与波动的联系。在物理教学中,最常用的是异类比较,即不同类,但相近、相似、相关的`事物之间的比较。灵活地运用异类比较进行猜想,使探究教学达到“它山之石,可以攻玉”的效果,同时标明类比主体所含共同的要素,使类比结果更加清晰化。例如,用类比法帮助学生形成电容的概念的猜想,将电容器与柱形水容器进行类比。电容量(Q)类比于水的体积(V),电势差(U)类比于水的深度(h)。对于同一同一电容器,U越大,Q越大;对于同一柱形水容器,h越大,V越大。对串联电路中电流大小的猜想,可以引导他们将电流(P)与水流(Q)进行类比,他们都具有流动性(a),将灯泡类比于水渠中的水力发电机,水流的一部分能量使发电机转动,但水渠中的水却没有减少(d),从而推知电流使灯泡发光,但电流的大小也不变,提出了串联电路中电流处处相等(d)的假设。

  猜想与假设既是一种自由尝试,也是一种严谨的创造,因此,它的产生是试探与定向、继承与批判、理性与非理性、严谨性与灵活性辩证统一的创新过程。在探究教学中,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探究能力,在教学的第一线多创造机会和良好的探究环境,善于抓住学生学习与思维的特点,不断鼓励学生通过观察、直觉、比较、归纳、演绎等手段提出种种猜想与假设,让学生走科学家所走过的轨迹,亲自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感受成功的喜悦与失败的痛苦,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使他们真正发展成为学习的主人。

  参考文献

  [1]阎金铎田世昆《中学物理教学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3月.

  [2]彭前程《物理选修3—1教师教学用书》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年6月.

  美术欣赏教学与审美能力的培养论文 篇8

  摘要:不同的教学环境下,受教育者所具有的语言能力也随之变化。教学环境对语言能力培养有极其重要的影响,一方面,培养语言能力需要教学环境的支持。语言能力培养过程中,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其中,教学环境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环境对人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培养语言能力的过程中,教学环境也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另一方面,教学环境是一种特殊的环境,在教育过程中,任何能力的培养都需要依赖于教学环境,语言能力是受教育者最重要的能力之一,并且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受教学环境的影响。

  关键词:家庭教育环境;学校教育环境;社会教育环境;母语能力培养;第二语言能力培养

  一、引言

  教学环境对最终语言的形成以及培养学生健康发展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语言具备的特点决定了学习语言必然要依靠语言环境,处于语言环境之下,所学习到的语言是生动的,运用的语言技能是灵活的,否则学到的语言就是不生动的,死板的,语言学习者也体验不到语言的乐趣,降低了语言培养的学习动机。首先,从不同教学环境对语言能力培养的方面上看,大体上可分为家庭教育环境,学校教育环境也称课堂教学环境,以及社会教育环境三大类。从以上三大教育环境来分析其与语言能力培养的关系。其次从语言的角度来讨论其与教学环境的关系。从第一语言学习角度来看,也就是母语学习与教学环境的关系;从第二语言来看,也就是外语学习与教学环境的关系。不同语言的学习有不同的教学方法,不同教学方法所达到的语言能力培养的程度也不同,但必须要承认的是,教学环境在其中也起着不同的却又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多种教育环境对语言能力培养的关系

  (一)家庭教育环境与语言能力培养的关系

  人的发展与家庭教育是分不开的,所谓语言的学习,大概基本分为听力学习,口语学习,阅读学习,写作学习这四大类。然而由于所处的家庭教育环境不同,语言学习者培养出的能力也不同。家庭环境教育对一个人的语言学习是至关重要的,语言学习者依附于教学环境,并培养灵活的语言表达能力。在家庭教育环境中,所谓教育目的就是培养一个人的语言感知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并将语言运用到生活中,达到一个很好的沟通效果。无论是学习母语或者是第二外语,语感都是语言能力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沟通也是学习语言的最终目的。在家庭环境教育中,语言能力的培养主要集中于听力学习与口语学习,大多培养人的认知语言的能力,这就是这个阶段的教学内容。而家庭教育方式比较单一,主要依赖于生活中的基本沟通,依赖于家庭环境教育。成长于什么样的家庭,对于语言能力的培养程度也是大相径庭。语言环境真实客观存在,人们潜意识里认知并体会语言学习的重要之处。所以由于家庭教育环境不同,所接受的教育方法不同,则培养出人的语言能力也不同,但是必须承认一点,殊途同归,语言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家庭环境教育。培养语言学习者对于语言的认知,培养他们对语言的兴趣,锻炼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都离不开家庭教育环境。

  (二)学校教学环境对语言能力培养的关系

  1.初级学校环境对语言能力培养的关系

  初级学校教学环境主要针对于语言技能和交际能力的培养。身处于学校环境的学生第一次切身感受较大的语言环境,所谓班级授课制,这也是我们所谓的教学方式,通过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构成了语言的基本教学。但每个班级人数多达几十人,班型过大也对培养语言能力产生了一些阻碍。所以课堂教学环境有其优点长处的同时也有短板和不足之处。处于此阶段的学生当然不懂得什么说话之道,但通过班级这个大环境下,他们学会了交际,培养了学生对语言浓厚的兴趣,他们开始追寻语言的魅力,在学校的教学环境里,他们不再单纯关注谁考了一百分,更多的是,他们在茶余饭后,会观察为什么某个学生会深受老师的喜欢,为什么某个学生会收到同学的爱戴。时间久了,他们自然就会反思并发现问题之所在,那就是关于怎样拥有很好语言技能与交际能力。在这种环境下,学生会通过观察甚至效仿,乃至将他们所积累的语言技能运用到生活与学习当中去,他们会渐渐意识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语言的微妙之处,这种学校的教学环境即使不是影响语言能力培养的唯一因素,但也绝对是促使语言技能形成的催化剂。

  2.中级学校环境教育对语言能力培养的关系

  正式环境教育也就是学校环境教育,到了中级阶段,不再拘泥于培养基本沟通能力,而是在具有一定沟通能力的基础上,全面进行语言学习的听说读写,这四种表达能力各有特色,在课堂教学环境中不断促进,在教师的教学实践中,正如美国当代著名教育学家本杰明布鲁姆提出“教学环境是一种能塑造和强化学生行为的重要力量。”深入了解分析教学环境在培养语言能力中发挥的作用和功能,有助于更好的探索教育规律,在培养语言的过程中提高质量,从而更上一层楼。初中课堂语言环境条件下,不得不承认其对培养语言能力的.益处,从教材的选择上,规定了语言培养的大致范围,规定了语言学习内容。课堂教学内容上,注重教材与实际结合,间接地决定了每节课所要培养哪一方面的语言技能,或听或说或读或写,也就是语言培养的方向性,强化课堂内外语言技能运用能力。此阶段的语言培养大多围绕应试而教育。培养学生探究语言与文化之间的多种关系,从而了解某一国家的文化背景以及交谈方式。随着语言教学者的自我专业素养越来越高,语言学习者不再满足于理解表层含义,因而由于教学环境的不断优化,对语言学习者的语言培养程度也不断提高,注重语言的概念性,在不断深化的探索中,逐渐形成了诊断性总结检验方法,也就是在一定时间阶段,利用所处的学校教学环境设计生动的教学活动,使语言教学多元化。对语言学习者进行言传身教,通过对语言教材的分析解读,通过分组教学的方式,组织和设计语言交流活动,将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语言认知和表达能力,其结果更多的体现在某测试结果上。在此教学环境下,语言学习者通过相互交流,促进语言沟通能力,在竞争的环境下,努力探索语言的奥秘。从而在此语言教学环境下,培养出更好的语言能力。

  3.高等学校教育环境与语言能力培养的关系

  高等教育环境下,语言教学环境与语言能力培养的关系有了明显的不同。与规章制度严格的课堂教学环境相比,随着供语言学习者支配的时间越来越多,环境的作用愈发强大。处于高等教育环境的语言学习者以实践经验为主,结合基础语言理论知识,更能准确的运用语言,在此教学环境下,语言学习者会开始注重语言运用的场合,对象等,以及有能力清楚地区分日常用语和书面用语,意识到语言的实际运用不同于理论知识。结合实际情况,合适的场合使用合乎时宜的语言,把握好运用语言的尺度,这就是语言技能的最高要求。在高等教育环境促使下,不断趋近于语言技能的最高要求。

  三、社会环境对语言能力培养的关系

  社会环境对语言能力培养的教育性更是不可忽视的。复杂的社会环境之下,语言学习者有更多的机会培养语言能力,接触使用不同语言的人,语言是思想的寄托,通过语言交流,能够了解更多的文化知识,人类的思维和想法都要通过语言来表达。不同的人处于不同的社会环境中,不同的地域以及不同的文化背景都会使人们对语言产生不同的认知,经历一段时间对于环境的适应,形成一定的语言系统。利用语言技能来进行社会交往,从而发展语言并取得进步。不同教学环境也会带来多元化的语音语调问题。地域环境主要影响语言的发音问题,不同地域环境导致语言学习者对语言的把握有所不同,作用与生理和心理上,结果会导致所用语言的声调以及表达情感的方式会大相径庭。例如一个同样的单词,在不同地域所显示的重音或声调会有细微的差别。语言的传播也依赖于社会环境的影响,语言常常通过人口迁移来进行传播,这就形成了语言的区域性,较发达的城市往往更加具有语言的多样性,其语言的影响力也尤其较强大。文化背景对语言能力培养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语言培养与人文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一定的文化和社会背景作为依托的环境下,文化素质较高的学习者对培养语言能力会有更深层次的看法,从而带动文化背景相对较弱的语言学习者,推动语言能力的发展。人类在语言能力的不断促进与提高中,增强了自身的语言素养,语言教学环境也越来越丰富多彩。

  四、教学环境与培养不同语言能力的关系

  1.教学环境与母语(第一语言)培养的关系

  随着现今社会教学手段越来越科技化,越来越发达。语言学习者学习语言不仅仅止步于言传身教,更多的是通过各种新媒体来达到学习语言的目的。第一语言的学习的优势在于我们身处在母语环境中,同时通过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媒体来学习并深化语言学习。在母语教学环境中锻炼语言能力,在学校管理中,母语的地位越来越高,通过对学习者的素质教育,使之成为具有文化底蕴的语言能力者。通过学校教学环境规范的教学系统,具有高素质的语言教学者使用正规的语言和文字,培养语言学习者规范使用语言的能力。教学设备的先进与否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语言教学的水平,经济发达的环境下,语言学习者对于语言的认知、使用情况,也会达到一个较高的水平。

  2.教学环境与培养外语(第二语言)能力的关系

  教学环境大体上分为自然教学环境以及课堂教学环境。第二语言能力越来越被重视,对于第二语言的培养也是从幼儿时期便开始,此时自然教学环境发挥了主要作用。自然教学环境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作用。自然教学环境在于语言教学者会有目的的灌输语言观念以及思想,语言学习者们潜移默化的受到其影响,将第二语言看作是一个必要的学习目标;自然教学环境的消极作用在于,对于语言学习者,大多数所处的自然教学环境为母语环境,语言学习者对语言产生了母语思维,用学习母语的语言系统去对待学习第二外语,自然教学环境对第二外语学习产生了妨碍作用,也称消极作用。培养第二语言能力,自然教学环境的作用也可看作催化剂,创设语言环境,会加快培养语言能力。著名语言学家乔姆斯基在《语言描述的三模型》中提出“语言先天论”,其中定义了语言习得机制,即人类能够理解一种语言并使用这种语言进行交流就是因为人类大脑内部存在一种天生的语言能力。而乔姆斯基理论的前提在于语言学习者处在语言环境中,即自然教育环境。可以看出任何语言能力的培养都离不开自然教育环境。课堂教学环境对语言培养能力的影响也同样不容小觑。相比于自然教学环境,正式的课堂教学环境给语言增添了规范性、严谨性。语言学习者系统的学习语言知识,掌握语言文化,正规的组织语言教学者通过对第二语言的发音、词汇、语法、句法等向语言学习者灌输纵向的语言学习系统。课堂教学环境也同样有弊端,课堂教学环境大多注重教材,即理论知识。因此,我们应该用辨证的思维去看待自然教学环境与课堂教学环境对语言能力培养的作用。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要充分利用两种语言教学环境推动语言学习者的语言能力,锻炼语言学习者的听说读写各项语言能力,两种语言教学环境相辅相成。

  五、结束语

  现今社会,教育环境与语言能力培养之间的关系需要辩证来看待,教育环境对语言能力培养既有积极的影响,也有消极的影响,目标语言所对应的教育环境积极地并促进语言能力地发展,与目标语言相悖的语言环境,对语言能力培养就起到一定的阻碍作用。不同的教育环境对语言能力培养有不同方向的作用,家庭教育环境、社会环境教育等自然教育环境对听说影响作用比较大,锻炼语言的听说运用能力。学校教育环境也就是课堂教育环境主要针对于读写,对学生的读写以及理论知识加以锻炼深化。

  【参考文献】

  [1]张崇富.语言环境与第二语言获得[J].世界汉语教学,1999(10).

  [2]田慧生.论教学环境对学生学习活动的潜在影响[J].课程.教材.教法,1993(10).

  [3]吴增生.多元化的第二语言习得研究[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3).

  [4]戴曼纯.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中的理论建设问题[J].国外语言学,1997(4).

  [5]李燕.语言环境对外语学习的影响[J].语文学刊(外语教育与教学),2011(11).

  美术欣赏教学与审美能力的培养论文 篇9

  摘要:创新是一个国家、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目前,国家大力推进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特别注重对学生的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关键词:物理实验;教学策略;创新能力

  物理是一门以观察、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相关概念、结论的得出一般都是基于实验探究归纳总结的。在初中阶段开展实验教学,既能够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还能够提高学生仔细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全面发展学生素质,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一、巧借实验,营造气氛,培养创新意识

  环境因素对一个人的成长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轻松愉快、民主自由的氛围能够愉悦身心,活跃思维。在物理实验课堂上,教师要善于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学生能够创造性地学习,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比如,在带领学生学习“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这一节课时,我先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了优美的歌声、各种乐器的声音还有砂轮与工件的摩擦声等,让学生直观地感受不同的声音所带来的听觉和心理上的变化,提高学习兴趣,同时也为学生营造了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我请学生自己动手利用有限的材料发出不同的声音,感受声音是怎样传播的。受刚才多媒体的启发,学生都愉快地加入创造声音的活动中。他们有的将耳朵贴到桌子上,轻轻地敲击桌子;有的制作土电话来感受声音;有的用双手不同频率地相互叩击,感受声音变化的快慢。学生想出各种方法来创造声音、感受声音,课堂气氛也变得活跃起来。这样的课堂教学虽然讲课速度很慢,但是却能够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敢于去动手尝试,进而在实验中学到知识,提高动手、动脑能力,培养创新意识。

  二、巧借实验,激发兴趣,提高创新能力

  浓厚的学习兴趣、强烈的求知欲都是促进学生创新的源泉,当学生对物理知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时,他们就会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来,不断尝试着探索。这样不仅能够引导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还能够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比如,我在讲解“升华和凝华”这一节课时,为了能够提高学生对生活中物理现象的关注,上课时我在烧杯中放了少量的碘,并摇动烧瓶,请学生来观察一下烧瓶中的碘是什么状态的,瓶塞底部是什么颜色的。学生听到碘在烧瓶中晃动的声音,可以确定里边的碘是固态的,因为有凝华现象的存在,所以瓶塞底部是白色的,而学生通过自己的仔细观察也可以得出相应结论。这时,我顺势引导学生来思考:当固态碘在烧瓶里呆的时间久了会产生气态碘,但这个过程是非常缓慢的,不容易观察到的,如果想要加快碘气化的.过程,应该怎么办?学生竞相发表不同的意见,有的说用酒精灯加热,有的说拿到太阳底下晒晒。我对学生说:“你们说的方法都对,但是思考的不够全面,碘的熔点是113.7℃,酒精灯火焰的温度可以达到500℃,如果这时候拿酒精灯加热,就会使碘融化,如果我们拿到太阳底下去晒,反应过程还是会很慢。”这时候开始有学生迫不及待地说:“用热水,水沸腾的温度不会超过100摄氏度,所以它能够使碘在不融化的情况下加快变化。”学生找到了正确的思路,我开始进行实验演示。随着问题的不断深化,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被大大地激发了起来,思维也变得活跃起来,在问题的引导下不断思索着正确的实验方法,使他们的创新能力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了提高。

  三、感悟过程,科学探究,全面发展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物理实验教学就像是生产车间的流水线一样,教师进行单调、乏味的讲解,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按照固定的实验环节得出统一的实验结论,完成统一的实验报告,这样会压抑学生的个性,学生的创造力得不到培养和发展。我们要勇于改变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让每一位学生都真正参与到实验中,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让学生在动手实践过程中感悟物理知识在实验中形成的过程,学会科学探究。比如,在带领学生学习“光的反射”这一节课时,由于反射是学生在生活中经常见到的一种现象,当我为学生讲完相关知识点后,我请学生自己动手实验,总结归纳反射定律,并根据实验现象尝试着画出反射光线路径。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实验总结归纳相关知识,能够深切地感受到物理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同时也加深了对本节课学习的印象。让学生参与实验过程,引导学生科学探究,总结和归纳物理概念、物理结论,能够使学生深刻地认识物理知识形成的过程,同时也能够使学生在实验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总之,物理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为学生提供动手实验的机会,使学生在实验的过程中加深对所学知识的印象,引导他们学会科学探究,也通过实验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洪俊,张忠锋.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探究[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7(9).

  [2]苏广忠.初中物理实验教学创新思路之我见[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1(9).

  美术欣赏教学与审美能力的培养论文 篇10

  摘要:要想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关键在于提高思维能力。本文分别从激活思维、培养思维、拓展思维、提高思维四方面,从不同的侧面论述了提高数学思维能力的一些有效方法。

  关键词:兴趣;归纳;逆向思维;思维能力

  数学是一门比较抽象的基础学科,学好数学必须要有一定的数学能力。数学能力主要包括概括能力、运算能力、判断能力、推理能力、探索能力、创新能力等。而数学思维就是对数学对象的本质属性的反映。所以,数学思维就是人的大脑和数学对象的相互作用,并按思维规律认识数学对象到本质属性的过程,这就是说,数学思维是以认识数学对象为任务、以概括数学语言为载体、以发现数学规律为目的的一种思维。因此,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一种思维活动过程。苏联教育家奥加涅相认为:数学思维是具有自己特有的特征和特点,它们是由所研究的对象的特点和研究的方法所决定的。由此可见,数学问题要通过数学思维才能解决,因此,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关键在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笔者结合个人的教学实践,谈谈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一、激活思维的基础——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学生产生思维,就要学生有求知欲,要使学生有较强的求知欲,就必须激发他们的兴趣,从而使之积极地、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并促进思维的发展。

  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创设问题情景,巧妙设疑。而问题情景对学生来说必须是恰当的,有能“跳一跳,摸得着”的尺度,最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新课前,笔者常从设置疑问入手,设置一个新颖奇特而富有挑战性的问题,往往能在不知不觉中引领学生进入新知探求中。例如,在讲授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判别式这一节课,笔者是这样引入的:复习了几种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之后,在黑板上写出一个具体的一元二次方程,问这个方程有多少个根?怎样可以知道呢?学生回答是解出来可以知道;然后再在黑板上写出一个没有实数根的一元二次方程,让学生去判别,结果由于学生解不出根来,而答不出这个方程的根的情况,这时有的学生开始迷惑,有的学生在议论纷纷,有的学生还在想方设法求出这个方程的根,这个时候,笔者见时机成熟,肯定地指出,这个问题根本不用解方程就可以判别出它的根的情况,可以判别出它有根还是没有根,有多少个根。这时学生感到问题“奇”,从而想尽快学到这种“奇异”而简捷的方法。就这样引入了新课,并迅速吸引了学生的兴趣,该节课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二、培养思维的习惯——归纳

  “优秀是一种习惯”。在数学世界里,有很多知识点是很有规律的,如果把握了这些规律,就会大大减少学生学习上的负担,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因此,引导学生归纳知识的规律,是在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也是培养学生思维习惯的一种有效方法。

  在学习知识中创设情景问题,巧妙引导。情景问题必须是所学知识中具有一定规律的设问,有“一用力,就到岸”的尺度,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习惯。例如,在学习了“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内容后,问:你发现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集有什么规律吗?引导学生从所有四种不同形式的不等式组去寻找,结果很快就能得到规律:同大取大,同小取小,小大大小取中间,大大小小为无解。又例如,把顺次连结一个四边形各边中点所得到的四边形叫做中点四边形。你发现我们学过的四边形中,它们的中点四边形有什么规律吗?引导学生从特殊的四边形到一般四边形去寻找,容易得到规律:如果原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那么它的中点四边形是矩形;如果原四边形的对角线相等,那么它的中点四边形是菱形;如果原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且相等,那么它的中点四边形是正方形;如果原四边形的对角线既不垂直也不相等或其它条件,那么它的中点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三、拓展思维的空间——逆思

  逆向思维,是指由果索因,知本求源,从原问题的相反方向进行的一种思维,是与顺向思维方向相反而又相互联系的思维过程,也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倒着想”、“反过来想”、倒行逆“思”。逆向思维属于发散思维的范畴,是一种创造性的求异思维,也是创新思维。那么数学教学中应如何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呢?

  1.加强数学概念的互逆理解

  数学概念实际上是揭示事物的本质属性,因此数学概念都有逆命题,而且它的逆命题都是成立的,即定义具有逆向性,通过双向思维更能理解事物的本质属性。例如,线段中点定义:点M把线段AB分成两条相等的线段,把点M叫做线段AB的中点。它的逆命题为:若点M是线段AB的中点,则点M把AB分成两条相等的线段。这样对线段中点的理解就更深刻了。

  2.加强数学公式的互逆应用

  数学公式实际上是一条等式,因此它的左右两边是可以互换的,它实际上是一条左右通用公式。加强公式的互逆应用,可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例如,多项式的乘法公式和因式分解这两种运算是互逆的,不同的运算产生不同的思维方式,加强理解,加强训练,更能培养学生灵活运用公式的能力。

  3.加强数学定理的互逆探讨

  数学定理都有它的逆命题,但不是所有定理的逆命题都是正确的,引导学生探讨定理逆命题的正确性,既可训练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又能使学生学到的知识更加完备,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思维。例如,平行线的判定和性质、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定理和逆定理、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和判定等,在教学中都是通过互逆命题进行探索论证正确而得到的互逆定理。实践证明,逆向思维能拓展空间,促进思维能力的提高。

  四、提高思维能力——变通

  数学思维能力的高低,反映在解决数学问题时的灵敏程度和解题速度之中,思维灵敏程度高的学生在思考数学问题时往往会产生清晰的思路、快速的推理、准确的判断。因此,提高数学思维能力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

  数学基本上是用例题把章、节的知识样板式地运用,然后让学生类似地运用知识做练习题,从而达到巩固所学的知识。特别是几何学科,例题与练习更能体现出运用知识和巩固知识的实用性。因此,例题只是样板,练习就为巩固,如果能够把题目举一反三,开拓思路,触类旁通,就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一题多变的思想方法有以下四种:

  1.统一思想:图形变方法不变

  有些题目,改变图形的位置或形状,题目相对保持稳定,但方法仍然相同,而能够进一步巩固所学的知识,使学生达到异曲同工的效果。

  2.逆向思想:题设与结论对换

  有些题目,把命题中的题设与结论对换,因果关系相反,思维方向转变,使学生从相反的方向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有效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例如:已知在△ABC中,AD平分∠BAC交BC于D,且AB+BD=AC,求证:∠B=2∠C。将已知中的“AB+BD=AC”与求证中的“∠B=2∠C”对换,得到一个新的命题。

  3.拓展思想:结论引发新结论

  有些题目,在题设不变的前提下,可把结论进一步延伸,得到一个新的结论,可把学生引到“打破沙锅问到底”中去,步步深入,吸引学生再思考,进一步开拓学生的思维,以达到巩固知识并灵活运用知识的效果。

  例如:已知一条直线L和它同一旁的两点A和B,求作:在直线L上求一点P,使得PA+PB的值最小。

  将该题改为:①点D在△ABC的AB边上,在BC上求作一点P,使△APD的周长最小。

  进一步改为:②点D在△ABC的AB边上,在BC上求一点P,在AC上求一点Q,使△PDQ的周长最小。

  4.开放思想:定向思维到发散

  很多题目,基本上都是定向思维,问题的处理总是有个方向和规律的,带有思维的约束性和局限性,如果能够把问题从固守中跳出来,把“死问题”变成“活问题”,那么必定会激活学生的思维,从不同的角度想办法解决问题,这样有助于学生灵活运用知识,有助于提高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已知△ABC是等边三角形,点D、E分别在AB、BC上,且AD=BE,AE、CD相交于F,求∠AFC的度数。

  该题将点D、E改为动点,其它条件不变,将结论改为:问∠AFC是否变化?并证明你的结论。

  这样把题目通过不同形式的变化编题,可使学生在不同的方向掌握所学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将所学的知识灵活运用。有时候,通过以上几种思想编题,可吸引学生的集中注意力,提高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兴趣和能力。经过一段时间的做法,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将大大提高,养成了积极思考、善于思考的良好习惯。长此以往,学生的思维能力将得到很大的提高。

  美术欣赏教学与审美能力的培养论文 篇11

  摘要:培养创新人才是新时期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迫切要求,高等院校只有不断创新,在教学中不断融入创新理念,才能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创新人才。本文重点分析高校教学创新对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影响,并在教学创新方面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以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关键词:教学;创新;能力;培养

  创新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如何培养创新人才是教育界普遍关注的问题。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新能力培养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高等院校不断创新,用新的思想、新的手段、新的技术,在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中不断融入创新教育理念,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优化人才培养模式。

  一、教学中缺乏创新制约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形成

  创新能力就是创造新的思想、将新的思想付诸实践创造一个新的事物的能力。教学模式的单一与教学方法的陈旧不利于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育。

  1. 教学模式的单一不利于大学生创新意识的形成。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决定教学的内容、进度,教师是知识传授的主导,学生是知识输入的对象,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导者,学生是被动的接受者。这种被动的教学模式中,知识传递是单向的,考试成为老师衡量学生掌握知识的“法宝”。这种教学模式,虽然提高了知识传递的速度,但忽视了知识传递的效果,忽视了知识传递的双向交流,不利于学生的主动性的发挥,限制了学生的创新意识的形成。

  2. 教学方法的陈旧不利于大学生创新思维的形成。教学中有不少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比较陈旧,他们注重讲课,重视教法,重视理论教学而忽视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的实践教学,不重视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这种教学方法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学生能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极大影响着高校教学质量的提高。

  3. 教学内容更新少不利于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形成。一些高校教师的教学内容以教材为主,按照教材进行照本宣科,不对教材内容进行综合和提高,缺乏对教材内容的更新与突破;有些教师每次上课总拿着老教案授课,教学内容陈旧,新知识和新信息少。对学生来说,这种缺少更新的授课内容难以激发他们的听课的兴趣,还会养成不愿动脑的思维惰性,阻碍了创新能力的形成。

  二、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构成

  大学生是社会建设的栋梁,是推动科技创新、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创新能力就是创造新的思想、将新的思想付诸实践创造一个新的事物的能力。

  行成于思,创新能力始于思维的创新,具体表现为行为的创新,所以创新能力主要是由思维创新和实践创新构成。

  创新思维能力就是产生新的思想的能力,思维的创新是行为创新的开始。新思维的产生来源于知识、逻辑思维能力和非逻辑思维能力等,主要是包含了突破以往的新智慧的形成和思维出现的新变化。实践能力是一种能够对实际问题解决过程中的方式方法上起到控制及调节作用的心理特征和生理特征的综合,具体包含了个体在实践中解决问题所需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

  从创新思维能力来说,一般说来,大学生掌握的一般知识和专业知识是比较多的,但比较欠缺的是运用知识指导实践,以及加工处理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由于运用知识的能力不足,就极大降低了对知识的创新思维。就创新实践能力来说,由于大学生大多时间在学校,工作实践的磨炼较少,解决实际问题的主动性和能动性较弱,大学生创新能力中发展得很不够的是创新实践能力,对于大学生来说,应该有更多的创新机会,加强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

  三、高校教学创新对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影响

  创新教学是教学改革的核心,教学创新的目标是培养创新型人才,旨在提高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科学研究能力,要通过教学模式不断优化,调整教学目标以及管理方式实现培养创新人才的目标。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形成是大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信息与应用知识信息去解决实际问题的具体体现。教学创新注重发挥学生的能动作用,提供更多学生主动探索的机会。创新教学以促进学生的创新为宗旨,以改变学生单纯地、被动地接受知识传授的学习方式为着眼点,形成一种开放能动的学习环境,让学生更多参与实践的过程,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从而提高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 教育观念的创新有利于学生创新理念的形成。随着年龄的增长,大学生受到思维惯性影响越来越严重,并在人际与社会关系制约下,降低了想象的积极性,想象的意识大幅下降。教育思想和观念创新的核心是要把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放在突出的位置,重视和加强对学生实践意识的培养和动手能力的锻炼。注重发挥教师的主导责任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以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为宗旨,构建一种开放的学习环境,在对学生进行课堂学习的同时,提升学生直接探索的兴趣,提高其想象思维,增强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形成创新理念。

  2. 教学方法的创新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形成。大量记忆和题海战术式的训练,学生的主动性、能动性会大大地降低。教学方法的创新主要是开发和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强调学生的主体意识,破除封闭注入式的教法方法,增加启发开放式教法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学习的自觉性,变被动性为积极参与性,激发学生积极思维和创新的激情。教学中依据学生的特长,关注其创造潜能的开发,着力于发展学生独特的品质和风格,逐渐形成自己的特长。这些都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创新行为的培养。

  3.教学考核体系的创新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以纯知识性为主的考试会使学生应试倾向明显,思维僵化,因此,教学考核体制的改革也是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考试要体现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过程,在考试内容方面要有更多开放性内容,不仅有知识记忆方面还要包括实践应用和能力提高内容。考试形式要灵活多样,改变单一考试形式,构建笔试、口试、实践操作等多样多形式考试形式。成绩评价方式除了教师评价外,还可以采取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小组评价等多种形式。通过各种有效的考核形式,指导和帮助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积极思考,积极实践,促使学生开放性个性及创新精神的养成。

  4. 教学内容的创新有利于提高学生创新实践能力。高等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社会人”,学校毕业的大学生可能具有较高的理论基础,较丰富的专业知识,但由于社会实践活动较少,实践能力较低,以至于大学生一旦离开校园步入社会,就会表现出应用所学知识能力差,难以适应工作环境的现象。因此在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中应突出对其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教学内容创新的主要工作是建立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实践能力为中心。培养学生的科学质疑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高等教育课程要以“学生为本”,注重学生的全面、充分和自由发展,在课程内容中,使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融为一体,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四、提升高校教学创新增强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对策建议

  1.优化整合教育资源,突出创新意识培养,完善实践环节。优化整合教育资源,在高校教育中形成创新教学育人的机制,在人才培养模式中构建从基础到应用,再到创新的发展模式,形成理论创新教学与实践创新教学互相融合的人才培养新模式。以创新能力培养为主,创新教学环节,重在培育学生的创新意识,提升开展实践教学环节,以实际应用为主重在熟练学生的综合技能。

  2.改革教学模式中贯穿研究性教学模式。根据学生思维发展各阶段的特点,将研究性学习与创新性实践合理地配置到大学阶段各个学期,在教学中形成研究性教学模式,可以更多应用启发式、探究式教学方法,通过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帮助学生形成创造性思维,并通过研究的开展与实施以锻炼学生实践创新能力。

  3.构建本科生导师制度,创新教学环节。以提高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实践能力为目标,各专业根据学科特色和学生能力要求,构建本科生导师制度,导师全面参与学生创新教学环节的实施过程。在教师的指导下制定符合自身特点的个性化成长方案,导师指导学生选修课程和实践环节,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实践的能力,引导学生参与科研课题,开展创新实践活动和研究性论文,增强学生研究与创新的能力。

  4.形成完善的创新奖励机制。良好的创新激励环境是实现教学创新和人才创新的基本前提。为鼓励学生参与创新的积极性,在评分制度中加入创新考核内容,根据学生投入创新实践活动的参与程度和取得的实际成果,记入创新分数,对创新学分不达标的同学要求从修其学分。对教师的教学的创新也必须有正确的评价机制,根据教师在教学创新环节中的参与程度为依据,根据学生创新内容的结果,通过学生评教等手段评估工作绩效。对在创新实践活动取得优秀学术成果,对参加人给予奖励;对创新活动中表现突出的学生给予奖励,并对突出成果进行公开展示。

  参考文献:

  姚永志,吴杨.高等教育的重要使命:培养和造就大批领导人才.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12).

  张爽,沙飞.高校教师创新教学行为与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关系研究.教学研究,2013,(5 ).

  余华东.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构成要素探究.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5 ).

  刘靖.新经济形势下高等教育创新的思考.教育探索,2007,(8 ).

  舒晓波,杨艳红.创新型人才培养与高等教育创新.职教论坛,2004,(8 ).

  乔建永.构建“创新教学环节”突出创新能力培养.中国高等教育,2012,(5 ).

【美术欣赏教学与审美能力的培养论文】相关文章:

在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论文05-27

优化美术课堂教学能力论文11-03

外国文学史能力培养教学探析论文04-22

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论文(精选6篇)05-18

舞蹈艺术的审美鉴赏能力03-28

美术教学论文11-04

高中语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论文05-15

幼儿教育中的社会交往能力培养论文04-22

小学美术教学论文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