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学院美术教育文化性的缺失和工具技能倾向教育论文

时间:2020-08-16 12:49:16 美术学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当代学院美术教育文化性的缺失和工具技能倾向教育论文

  内容摘要:当代学院美术由于追求规模化的发展,导致了美术教育中的工具技能倾向和文化性的缺失,使美术走入了技术形式的歧途,我们应该对这种意识技术化的教育现象引起警觉并进行及时的纠正。

当代学院美术教育文化性的缺失和工具技能倾向教育论文

  关 键 词:学院美术教育 文化性 工具技能

  当代的学院美术教育在办学主体的外延上处于无节制的扩展状态,在办学规模上进入空前膨胀和超条件发展的时期,这与目前还不甚灵活的教育体制和教育理念形成了鲜明的反差和不可避免的冲突,从而导致了学院美术教育出现了内部体制的暂时紊乱和教育价值取向的迷失。而在众多的问题中,文化的缺失和唯工具技能倾向是其中最主要也是最关键的问题。

  

  文化的缺失和工具技能倾向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也是互为因果的。在当前的学院美术教育中,它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文化素质的普遍薄弱和低下

  文化素质是文化中最基本的一个要素。在现行的艺术类大专院校招生体制的影响下,文化素质一开始就处于一个尴尬的境地,给人一种印象是文化素质不好的人才选择美术或音乐的。这使得一批学习动机不纯而文化素质较低的学生进入了美术院校,再加上观念上对文化素质积累的轻视,造成了美术学院系统文化素质的普遍薄弱,这不仅仅是指学生,还包括师资队伍。这种薄弱反映在对人文学科:文学、哲学、美学、社会学等学科知识阅读上和理解上的空白和羸弱,也包括对专业理论类科目和内容学习的轻视和回避,导致了往往把美术史论的学习降低为低层次的知识性的学习,做不到真正的理解和贯通,形成不了对专业学习的支持和激发。

  2.美术学习中思想性和观念性的忽视

  人文素质的欠缺造成学生学习眼界短浅。“人文学科是传授价值观念和价值判断,表现智慧和价值观念的”①,如果教师和学生缺乏人文修养,就不能理解和发现艺术学习的真正意义所在,不能理解和判断文化性和技术性在美术学习中的价值关系和正确的位置关系。过分重视对技术性本能潜在的需求,便会导致思想性和观念性在学院教学中的式微。在当今的学院美术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中,思想性和观念性严重缺席,把技术训练作为教学的唯一重点,把“技”和“艺”的学习明显割裂开来,学生对经典性的思想著作缺少基本的了解和认识,对当代丰富的不断更新的思想观念显得麻木和冷漠,他们不能理解和分析一般艺术作品所包含的思想性和观念内涵,对当代诸如行为、装置、影像等观念性作品更显示出隔阂和陌生,没有要求也没有能力去阅读和理解这些作品所隐藏和包含着的具有现实指向的丰富的思想意义,更不能在专业学习中主动渗透和介入一定的个人观念,造成学生的学习只停留在一个表面的层次上,从而把自己作茧自缚在技术和技巧的牢笼里。

  3.文化判断和文化参与能力的丧失

  艺术对社会和对生活所具有的文化批判意义,是艺术的职能也是艺术的责任所在。而在现今的学院美术的教育价值取向中,还停留在现代主义美术对语言的单一性追求上。以传统文人画那种避世自娱的笔墨宣泄作为绘画的价值的坐标,使美术更多的是一种纯粹的文人语言游戏,它封闭和满足于自我的形式世界,为了形式而形式,对现实缺少关注和介入。师生在教学和研究中只对已有的绘画文本进行语言的挖掘和挪用,对一些优秀经典的美术作品的吸收也都只停留在语言形式的层面,而把其中宝贵的人文批判和人道关怀的精神给丢弃了,从而造成了学院美术教学和创作的技术程式和制作泛滥,失去了美术在文化批判和文化参与中所显现出来的深刻性和张力。作为我国美术人才培养主基地的美术学院的这种教育价值取向,会直接导致整个美术界的文化价值的失衡。例如,在当今的许多美术展览和出版中,常见一些制作细腻、精良但内容空泛和媚俗造作的绘画作品,以及同样制作精美但纯粹利用电脑机械而显得冷漠呆板缺少人文活力的设计作品,美术创作正在越来越远离艺术的文化批判性。

  4.与当代文化发展的脱节

  美术应该是隶属于大的文化语境和体制范畴的,所以美术的发展应该与时代文化的发展同步。然而,当前的学院美术教育却满足于把自己置身在一个完全封闭的象牙塔内,与当代社会和文化产生了一些不同程度的隔绝和错位。当代社会在文化形态上已经进入一个强调“感性、多义、差异和宽容、暧昧”的后现代时期,一个在文化语言上依赖电视、电影、摄影、电脑数字等影像媒体的“图像时代”,它所提倡的大众文化和消费文化,具有一定的多元性和开放性,并显现出强大的生命力,是对现代主义单一工具理性文化的一种很好的纠正和调和。然而,由于当代的学院美术教育对这种后现代思想以及“图像文化”“大众文化”采取一种主观对立、排斥和拒绝的态度,有的甚至视之为洪水猛兽般的异术,无视它在技术上和理念上赋予了美术以新的无限可能性和创造性,在教学和创作中便做不到介入、对话、交流和利用。这种与时代文化发展断裂的`学院美术教育显得自闭而落后,而与之相伴的“那种循规蹈矩、照本宣科、亦步亦趋的教学模式,在今天显得既过时,也很力弱。”②

  5.美术工具技能化的泛滥

  学院美术教育中文化的缺失和断裂,势必导致教学中工具技能和形式主义的泛滥。在当前的学院美术教学体系中,技术和技能具有压倒性的优势地位,“技”和“艺”在教育中的比重严重失衡,从教学大纲到教学计划再到具体的教学实践的着眼点都是技术。低年级的基础教学是纯粹的绘画技能训练,到了高年级的创作和设计教学,也仍然只涉及专门的制作和追求形式效果等技术内容,没有培养学生以文化和观念为依托自主地去发现和创造新的语言和形式,进而获得精神和思想性的表达,所以这是一种简单的重复技术程式的教育。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学习成果的评价和对教材作品的分析评判的主要依据和兴趣也是止于技巧和形式,他们自身的文化局限也使得他们没有能力对学生进行更深层的教育和引导,学院美术教育大多只能以程序化、标准化的理性工具技能教育来取代充满个性化和人文精神的艺术创造性教育,培养出了大批规范划一的工匠型人才,从而渐渐丧失了其作为高等艺术教育的文化精英性。

  

  学院美术教育文化缺失和工具技能倾向的问题的产生与当代美术教育的规模化发展存在着直接的联系。学院美术的教育主体外延在大学教育普及化的大背景下得到了无节制的扩展,在上世纪90 年代中后期,美术教育进入了一个规模化的高速发展阶段。首先是美术专业设置的热潮,一夜之间几乎所有的大专院校都设立了美术类专业,包括一些本来与艺术毫无关联的理工科学校;其次是招生规模上的急速膨胀,几年之间出现了“中国在美术人才教育上有着世界上为数最多的国立美术专业院校和数量最为庞大的师范类美术专业系科设置,以及增加速度惊人的招生数额和硕士、博士点”③的现状,而隐藏在这种规模化招生背后的动机并不是高等教育普及化的单纯理想,有着很多经济和政绩效益需要的成分,这种需要让人们放弃了见效缓慢的质量建设而热衷于容易见效的教育体量化发展,于是传统的学院美术教育精英自律的围墙顷刻间被推倒了,而这种精英化、有限制的和相对独立的教育机制对于美术教育来说是十分必要和合理的,它符合美术的专业特殊性和内在教育规律的需要。现代教育体系中的学校教育所倡导的“同步化、程序化、规范化、集体化的教学模式本身”是一种“共性铸型教育,而艺术教育恰好是一种个性铸型教育”。④这种规模化的同化教育正是个性化的艺术教育的大忌。美术教育的超量发展的后果就是,它所能采用的教育手段只能是适合进行标准化的、程序化的和规模化教育的工具技术教育,这种批量化和快餐式的艺术教育导致了人文精神生发和积淀的不可能性。

  美术应试教育已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美术应试教育在专业美术基础教育中已经处于一种失控和泛滥的状态。目前考入美术院校的绝大部分学生都是通过应试的方法来学习美术的,美术应试教育的操作实质就是应对美术专业高考,抽取美术学习中的技巧和技术成分进行公式化的强化训练。这种功利性的教育让学生的学习内容只局限在应试的技术和技巧上,让学生形成了唯技术是尊的极端美术学习理念,使他们对技术和技巧具有了本能的嗜好和需求,而这种速成的“应试法宝”吸引了许多本来文化基础不好的人加入了美术高考这一捷径,他们入学后更是偏执技术而轻视或放弃人文学科的学习,没有兴趣也没有能力以人文思想来渗透和深化专业学习。所以,美术应试教育在学生基础素质和学习理念上给学院美术的文化性建构造成了负面的影响,让工具技能在学院美术中具备了一种先天的生发基因。

  我国的学院美术教育的建设历史相对短暂,在机制和体系上一直处于一个不断借鉴和探索的过程。在初建过程中便已出现了偏重技术因素的倾向,曾以前苏联学院美术的专业体制和课程设置作为范式和标准,这种体系是“注重技能表现,强调学科专业性过细,课程设置类型狭隘,缺乏有效联系相关人文学科”⑤的专业美术教育模式。它结合当时的意识形态成为一种政策性的教育方针,统一了学院美术的教育方向,并作为主流一直延续至今。这种体制性过强以及只强调技术训练的科学性和规范性的美术教育体系,禁锢了艺术的自主性和自由性,也消解了艺术对生命真实和文化精神的深层探索。在初期,它以附属政治的革命现实主义为主模式,在课程上以单一的写实技能训练来统领一切;在后期,它又走入了另一个极端,完全脱离社会成为学院圈子里自娱自乐的形式主义游戏。而我们后来在向西方现代美术的学习过程中,只对他们丰富的形式语言感兴趣,肤浅地对这些技术性的内容进行复制、挪用和表面的拼凑组装,丢弃了现代主义美术的文化批判职能和不断创新的艺术本质。这样,游走在两个极端的学院美术教育与真实的现实和真正的文化失去了联系,也失去了艺术本来具有的超越形式语言的文化关怀和精神价值追求,工具化和技术化成为了文化消遁和回避之后的必然选择。

  众所周知,美术教育体现为一种文化制度,它也是社会整体的文化范式的一部分,所以它的发展脱离不了大文化环境的制约和影响。我们的社会当前正处于一个转型阶段,超常的发展速度造成了文化的滞后和断层,这种以经济发展为核心的价值和标准,经济功效性所主导的工具技能化成为了优先价值理念,文化变得边缘和破碎,人文价值有所失落。学院美术教育在这种文化先天不足和混乱的前提下,与所擅长的形式主义风尚和功利实用的工具技术理念很快产生了默契和结合,这种程式技术教育手段能使当前的规模化美术教育获得了操作的简单化和短期的业绩效果,省略了人文建构的长期性和深度性引发的教育难度,所以这种快餐式的工具技术教育很自然地成为了学院美术教育的主流方式,美术教育变得浮躁和浅显,在获得实用和普及后失去了艺术的精神性和超越性。

  受传统美术教育理念的负面影响,我国传统美术的学习方式主要以对古人绘画文本已有的技法样式的临摹传承为主,沿袭风格流派,在笔墨技法和形式上有着很多的格式规范,这种技术上的过多和过于具体的要求遏制了学习者的主动性和对思想的启发,而在精神表达上则明显地局限于个人情感和意象的“写意”和“笔墨宣泄”,以逍遥避世的道家无为思想作为绘画的核心理念。所以传统美术的这种学习方式和价值追求,容易引导人们走入纯粹技术的误区,把艺术作为文人笔墨形式的游戏,逃避对社会政治、生活和文化的介入和批判。而我们的美术史一直以来对传统美术一味地加以正面肯定和定位,使传统美术作为一种经典的艺术精神影响着我们对美术创作和美术教育的方向选择,在当前的学院教育中仍然将其作为一种潜意识中的主流认同价值,无形地左右着教师和学生在教学中对技术和形式的偏向和对文化表达的漠视,使美术的工具技能和形式主义成为了一种当然的文化行为和艺术习惯。

  实际上,学院美术教育的文化性缺失和工具技能倾向已经引起了许多美术界人士的关注,许江就指出:“针对艺术学院的专门化教学所可能或正在出现的知识偏颇和视野狭化的现象,要提出必要而及时的警觉。”⑥文化是人类所从事的一切有意义的活动得以可持续和创新发展的背景和营养,对美术教育尤其如此,艺术离开了文化就变得空泛和苍白。所以,我们对当前的学院美术教育出现的规模化和技术化的歧途,应该进行及时的纠正,把美术教育与人文教育进行全面的融合,以文化为基础来建构和健全美术教育,在普及的同时提升美术教育的厚度和深度,就像易英所提倡的:“现代美术学院不是为了单纯的技术教育,而是应该让学生接受创造性的艺术观及其训练,以适应现代社会各个层次的视觉文化对专门人才的需求。”

  注释:

  ①(美)列维·史密斯 著 滑明达 译《艺术教育:批评的必要性》四川人民出版社 1998年10月第1版 第258页

  ②陈默 著《艺术与艺术教育的当代性》原载于川音成都美术学院院刊《大艺术》2003 总第1期

  ③冯远 著《美术·2003年的关注与思考》原载于《美术观察》2003年第3期 第5页

  ④吴廷玉、胡凌 著《绘画艺术教育》人民出版社 2001年11月第1版 第32—33页

  ⑤张小鹭 编著《现代美术教育学》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年6月第1版 第4页

  ⑥许江 主编《人文艺术》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 2002年6月第1版 第6页

  ⑦易英 著《面向二十一世纪的美术教育》原载于《美术同盟》 2001年2月

【当代学院美术教育文化性的缺失和工具技能倾向教育论文】相关文章:

1.论当代建筑的美学倾向论文

2.浅谈中德当代美术教育比较与分析

3.欣赏美术教育论文

4.高校美术教育论文

5.浅谈美术教育论文

6.课程衔接美术教育的论文

7.美术教育高校美术论文

8.中职学校美术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