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对中学美术素质教育与体验教学的思考论文
雨果说:“没有艺术,人类生活便会黯然失色”。
然而,没有人类对生活的体验,便难以产生艺术。
同时,如果没有对艺术的再体验,艺术教育便无法发挥更大的功效,也就有可能失去艺术教育的意义。
美术作为人类最早的艺术形式之一,从古至今,任何一件成功的作品,不经过作者的深刻体验,是难以诞生的。无论是新石器时代集实用于美观为一体的彩陶,还是20世纪以来的现代种种的艺术新潮,都是不同人、不同民族、不同审美观的不同体验所获得精神与物质的结晶。今天,当人类进入ZI世纪之际,如何运用和发挥人类独特的“美术文化”功能,使人类的接班人在受教育的过程中,既能充分体验前人的艺术经历、又能激发出新的创造动力,无疑是今天美术教育的重要课题。“中学美术素质教育与体验教学”的实验教学就是基于这样一个认识开展的。
人类的发展始于教育。人的素质发展更需要适宜的教育。但教育并不是说教和死记硬背,而是在于激发受教育者的情感、积极地参与各种实践和体验、从实践体验中来感受、认识、理解和发展人的认知、技能、情感、创造等方面的素质与能力。美术教育不但可以承担这个重任,而且在这个方面对人的培养是独特并有效的。因为,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与人的视觉能力相伴的体验状态是人在生活中能自觉中不自觉中产生的。但由于人的兴趣、动机、需求不同,在本组的体验中缺乏审美引导,对事物的主体体验有很多时候仅仅停留在直观感觉的层次上。同时,由于这种体验处于一种无目标或不自觉的状态中,那种“视而不见”“体而不深”的状况在青少年中是很常见的。由此,也就无法形成人主动发展之时所需要自觉储备的一种“积淀”。因此,由于积淀的薄弱与不稳定,人的素质也就难以在“积淀”基础上得到更新和发展。
从教育的角度来看,有意识地把体验作为美术教学的主体,使受教育者在教育者主导性的指引下去主动地体验美术的方方面面与人的素质发展所有的联系,使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在与前人精神与物质成果的观照、对话、体验交流中,形成主动发展的“积淀”并使“立体性”得到发展,无疑应该是体验教学的终结目标。因为人只有有了“主体性”的自觉发展需求,才会有求知欲、有理想、有志向、有成就感和奋发向上的动力。
要使人的“主体性”得到发展作为体验教学的开始与发展过程,需要教师引导受教育者从一般的“客观化体验”进入到“主体化体验”中去,使每一名体验者都能积极地根据每一课时的内容、形式、方法,去强烈地激发自己情感的内心世界,发挥最大的潜力,去努力体验每一个课题内容在心理、生理上所引起的反应,在与以往实践体验中的记忆积淀的差异使自己的审美感觉、触觉有新的感受和发现,有新的延续与升华,使自己的人格发展更趋向于美的需求,这应该是体验教学的原则。
根据体验教学的原则、作为美术体验教学应研究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1.体验教学在认知美术双基中的功能;
2.体验教学在提高审美能力中的作用;
3.体验教学在发展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中的作用与层次;
4.体验教学在学生人格素质发展中的功能;
5. 体验教学的形式、方法和规律。
而根据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审美经验、知识修养与美术教育的范畴,美术体验教学应着重从发展学生的审美认知、实践技能、丰富情感、创造意识四个方面展开。“知”是“引”的基础,也是“行”的开始。中学生的审美认知既立足于小学之上又是一个新的开始。加之处在发展中的学生本身对形象的认识出现了由主观“表现性”发展到对“客观依赖性”的转变,会导致学生的审美认识出现“单一化”的倾向。尽管“大美术”的丰富多彩与艺术健力,但学生可能会因教育不到位,而出现“视而不见”或“视而不知”的美感“贫血”。因此,审美认知的丰富多样应该是认知教学的主体。无论是自然美、具象美、抽象美、意向美、形式美或不同形式的造型艺术美,都应使学生在比较教学的体验中有所了解和认识,通过开阔视野,丰富美感使学生在比较中选择、在体验中有所发展。
技能在中学美术教育的范畴中是与“知”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要不然就不会称为“双基”。但从审美文化角度与中学生的素质发展联系来看,中学生在美术课中受到的技能教育,更多的是无数个伴随着“知”的第一次与“技能”第一次的结合体验。正是这种“知”与“技”的结合体验,才能使学生在体验中既需认证“知”的正确与否和对“知”的需要,又需认知“技”与“知”的结合性和创造性的统一,这是技能体验教学的前提。
“情”是体验的灵魂。对“情”的体验既有主体的,也有客体的。既有情感的参与、放谢与改变;又有对情感的判断、把握与思考。因此,对情感的体验要始终贯穿在教学的方方面面。无论是技能课、创作设计课还是欣赏课,教师都要有较深人的课前体察和课上引导。尤其是在欣赏课教学中,教师要强化对那些主题明确、情感深沉、精神意识强烈、独特的“经典”作品与形象结合的传达和思考的体验。这样,才会引导学生了解美术的认识功能、教育功能、审美功能与作用。
美术既然是人类丰富的体验与创造的结晶,因而,美术体验教学的种类,也应异彩纷呈。虽然体验教学的理论与实践还不丰富,但在实践中的“创造”既是对学生的,首先更应该是对教师自己的。结合教学原则、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探讨体验的种类、形式与方法是教师创造性的体现。我们认为,美术体验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视觉体验。这类体验有两个方面,一是从圆形的点、线、面个体的无限展开到以不同的组合为目标;二是从色彩中的自然色彩与艺术色彩的个体与组合感受为目标,使学生在不同情况,或环境中的变化中产生的不同心理感受,丰富自身对色彩航力的认识及与情感的关系。
其二,行动体验。也可指动作技能体验。这种体验是结合学科正常的必学内容来引导学生积极参入实践的一种体验。从美术学科不同画种的技能练习中,体验与技能相结合的各种动作的熟练与到位与否,所在画面上产生的不同语言,以及技能如何和形象结合才能形成美感的关系等来加深对美术学科的认识。
其三,情感体验。这是指通过欣赏不同历史、不同题材、不同人物、动作、表情或不同景物在人的心理所引起的情感反应,它能使学生体验到作为美术这种艺术形式是如何通过形象、色彩、黑白、节奏、韵律等内容美与形式美来体现人类所体察到的各种情感的。
其四,关的体验。不同的美感在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里有不同的体现,无论是自然美、生活美、形式美还是优美、壮美、崇高美等等在美术范畴内也是异彩纷呈的。引导学生从视觉上去认识,体验并强化在视觉与心灵上的共鸣,是体验教学中发展学生美感的重要环节。
其五,联想体验。这是一种借助于某类课题中点、线形态随机进行思维与艺术再现能力培养的体验。如利用速度感、轻重感,季节感、味感等不同命题,结合不同的黑白、彩色等表现形式引导学生进行艺术再现的实践。其目的一是在于触发学生对生活印象的积累与“灵感”的激发;二是强化学生对艺术源于生活的认识。
其六,创新体验。这是一种引导和培养学生对他人作品进行局部改进、添加、分割重组或套用某种表现方法进行再设计的意识与能力培养的体验。体验的结果并不完全看重作品的效果,而在于培养借鉴或运用创新方法所得到的一种“别开生面”的发现与可能的意识。对人生与生命,对美与丑、对善与恶、对创作与人格等方面有一种新的认识,新的思考。尤其是从美术这一特殊视角的体验,可能会使学生的认知、情感有新的发展。虽然,通过作品欣赏对情感与人生产生的身心体验,是一种间接性的体验,远不如经历过挫折与痛苦的人的体验来得强烈而深刻,但作品主人公的遭遇或作者的磨难经历与奋斗不息的向上精神,都会使情感不太丰富,经历简单,生活较优越的中学生增加对人生出现波折的认识与理解,触动他们对人类与社会关注的本能。
创造的体验在于发现,既发现事物的积极改变与再生的成果,又可以发现主体自身所蕴藏的创造潜能与发展的“可能”。以对“可能”的进一步挖掘来发展自身的创造意识与能力。体验艺术的目的,除了认识掌握之外,重要的还在于创造。创造要靠运用,运用才能发展,要使自身发展就要有创新意识,要不断地否定自己,开拓自身。
体验教学是重视过程的教学,是师为主导、生为主体,参入体验、真诚体验、创造体验的教学。教师首先要重视自身的体验,通过体验来选择适应于学生的体验方式、方法,制定一定的体验目标,创设适宜的体验环境,使体验带有方向性、层次性、对象化、具体化。使学生的“原体验”或“间接体验”在一种由浅入深、反复连续、不断刺激、扩张大脑与心理融汇的变化中,闪烁出新的火花,体察到新的情感,感悟到美的升华。
因而,体验方式、环节的细致设计与需求,尤其是从教学过程中学生实践体验的“个体体验”,到最后反馈环节“讨论式”或“描述式”的“群体体验”,都应看做是“体验教学”是否成功的前提。
总之,体验教学是一种源于美术本身又应用于美术教育的教学实践。其目的在于促进中学生素质的“主体性”发展和审美文化素质的提高。因而,挖掘体验的方式,创造体验的方法,设置体验的环境、把握体验的内容与层次,强化体验与素质发展的联系,是切实实施体验教学的保证。同时,实施体验教学,是新世纪美术教育改革中的一项有特色的尝试。
【对中学美术素质教育与体验教学的思考论文】相关文章:
美术教学论文11-04
小学美术教学论文10-01
美术教学论文(15篇)11-11
美术教学论文15篇11-04
妇产科护理教学创新的实践与思考论文05-01
初中数学素质教育论文08-04
对大学教育的思考论文11-10
小学美术教学论文(15篇)11-05
小学美术教学论文15篇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