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纪高师美术教育专业谈新世纪高师美术教育专业教育论文
内容摘要:随着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深入进行,素质教育的日益全面推广,美术基础教育的地位也逐步上升,而与之相关的高师美术专业的问题也被凸显出来。为适应美术基础教育改革的需求,高师美术教育专业在人才培养方面必须做出调整,迎合中小学美术教育改革进行体制的完善。基于这个出发点,文章旨在探讨高师美术教育专业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从需要转变的意义与趋向入手,通过对培养途径等方面做出的具体分析,从而总结出高师院校美术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重大意义。
关 键 词:新世纪 高师美教专业 复合型人才 培养模式
2002年,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的正式颁发,标志着中国美术基础教育进入了以素质教育为目标,从课程教学、课程设置、课程体系建设等方面的全面改革。同时,与之关系密切的高师美术教育专业的教学改革也势在必行。而专业复合型美术人才的培养模式改革是其中的重点。目前,我国高师美教专业培养模式存在着培养目标单一、培养模式凝固化以及与社会的联系不足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笔者就高师美教专业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模式加以探析。
一、新世纪教育改革的基本需要
新世纪经济的快速发展,日益激烈的竞争环境,对美术人才也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同时对高师美教专业教育也提出了严峻的挑战。高师院校复合型美术人才教学体系的转变,培养出符合新世纪所需的高素质、高质量的美术复合型人才是21世纪我国社会发展教育变革的必然趋势,也是高师美术专业本身发展的必然要求。社会的发展靠的是教育,教育的方针、策略和教学体系直接影响人才类型的培养,而人才又能推动我国政治、经济的发展。所以说,今天的高师教育就是明天的教育水平,要想建设社会主义强国,深入研究和探索转变对高师院校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教学体系显得十分必要。
高师院校美教专业是为基础教育培养合格的美术师资的主要场所。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已进行多年,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而有些高师院校仍存在改革幅度不大、培养模式、教学体系依旧传统、没有创造性和活力的状况。具体表现是:课程设置过窄,导致学生的知识、能力单一、片面;学生缺乏综合知识和多元文化知识;教师注重知识传授而忽视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特别是教育教学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高师毕业的学生与非师范毕业的学生所具备的教师能力与素质相比,并没有显出明显的优势,且高师培养出的美术师资也不能胜任基础教育改革的需要。因此,只有转变传统的教学体系,培养出复合型美术人才,才是符合社会主义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也能更好地迎合当今教育体系的基础教育改革,从而推进教育进步和社会发展。
二、我国高师美教专业培养模式转变的趋向
1.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转变
教育思想、观念的转变是高等教育改革的先导。不管是体制改革还是教学改革都必然涉及到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转变。不改变过去那种“专业对口”的观念就无法拓宽专业面和知识面;不改变传统的教学思想,就不可能有个性化的教育,就不能培养出创造性的人才;不树立大学素质教育思想,就不可能打破目前高等教育职业性太强、功利导向太重的局面。因此,面向新世纪的培养模式的转变,必须首先转变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
2.高师美教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培养要求
高师美教专业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应符合社会和教育发展要求的调整,在主要以“掌握美术基础理论、基本知识的基本技能”的培养基础上,明确提出美术学的毕业生必须获得“美术教育管理、美术学科研究的能力”,获得“美术创作的能力”和“美术鉴赏的能力”。培养能够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来开展美术教学,能够用现代信息技术来获得研究信息,开展学术研究的学生,全面培养、发扬创新精神和运用现代化教育技术。
三、高师美教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基本途径
1.专业口径的拓宽
未来的人才,不仅要具备本专业所需要的理论基础、知识基础和技能基础,更需要具有创新能力。过分注意专业性和职业性,过分强调职业分工,适应范围狭窄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已不适应社会的发展。这就需要将原有的单一学科拓宽为复合学科系。如增设应用型或新型交叉学科专业;合理组织通识类、专门学科类和教育学科类课程,实现文理相通、专博结合,专教渗透;开设选修课,实行辅修制、双专业制等。具体模式可为大学一二年级不分专业,实行通才教育,高年级再根据学生个人的兴趣爱好和特长确定其发展方向,这样就增强了毕业生的适应能力。
2.课程结构的调整
目前,有些教师教育课程设置还存在如下问题:
(1)课程设置的功能定位不明确。有的课程设置过分强调学科专业领域的培养而忽略师范生作为未来教师方面的培养。这导致不同学科之间的联系削弱了师范院校区别于其他高等院校的优势,在就业、择业过程中师范生的优势无法得到突显。
(2)课程体系的结构不合理。由于师范生既要学习专业类课程,又要学习教育类课程,所以,没有足够的教育实践训练的时间,教师专业化体现不明显。
(3)课程设置内容与培养目标联系不紧密,缺少教师教育的实践环节;开设的教师教育专业课程是以教师教授为主,学生实践环节和实践经验相对缺乏。
以上这些问题的存在,必须通过课程整合进行完善的课程体系的调整。《新课标》中明确指出:“美术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美术学习绝不是一种单纯的'技能技巧的训练,而应视为一种文化的学习,应通过美术学习使学生认识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差异,人类社会的丰富性并在一种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的特征、美术表现的多样性,以及美术对社会生活独特的贡献。”(转第65页)(接第60页)
3.教学方法的转变
《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在第四部分实施建议中指出:“课程改革不仅是内容上的改革,也是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的改革,重视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是体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特点。”高师美术教育的教学方法直接影响学生新的教育理念及综合素质的形成,这要求高师教师在课程结构调整的基础上,应体会素质教育改革的宗旨,使其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创造性的改革。具体体现在:第一,眼光不能局限在课堂内,尤其是美术专业,应多增加课外学习、参观、考察、研究的机会,使学生的眼界、见识更宽广,有利于综合素质的形成。第二,应从单纯的技能技巧训练提高到美术文化修养上,多讲艺术特征,讲规律,讲审美,教师用自己的言行影响学生、感召学生。第三,培养学生评价能力,评价能力是素质教育培养的一个方向。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多让学生发表、阐述自己的感受、见解,使其形成评价能力。
4.教师教育风格的转变
教师在教育思想上要改变灌输式教学,积极组织讨论式、辩论式的教学,自学阅读、调研、社会实践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能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意识,尊重学生个体,接受多元共存。苏霍姆林斯基认为:“美好的语言是塑造青少年心灵的最巧妙的手段。没有高超的语言素质,就培养不出青少年内心的细腻感情和崇高的道德情感。”教学风格首先应当包括说话艺术,教师的语言修养是教师充分表现自己的学识、才能、情操和意志的关键条件。教学过程不仅是知识的授受过程,更是师生情感交流和共鸣的过程。教师的人格魅力是教学中最宝贵的财富,它不仅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教师能否促使学生的人格健康发展,而且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促进学生的学习进步有着重要意义。不同教学风格的教师孜孜以求、永不言退的意志品质、严格严谨的治学态度、勇于创造的求新精神无不对学生产生直接而有力的影响。正如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所说:“只有个性才能作用于个性的形成和发展,只有性格才能养成性格。”
总之,教育是全社会、全民族的大事,高师院校美教专业教育不能脱离基础改革需要,不能脱离社会经济高速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只有转变其教学体系来培养复合型美术教师人才,才能更好地迎合当今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促进高校基础教育改革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王开友.高师复合型人才培养初探[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2000.19(5):第92-94页.
[2]杨钧.新课改环境下高师美术改革对策[J].海南师范学院学报.2006.19(2).
[3]周志田.高师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探讨[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2001.17(2):第84-87页.
[4]王尧,焦烈,刘力.我国高师院校人才培养模式转变浅析[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7.9(6):第215—217页.
[5]梁梅.地方高师院校人才培养模式亟需改革[J].教育纵横.
[6]王振洪.构建新型高师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刍议[J].课程教材教法.2004.24(9).
[7]岳嵘琪,田卫戈.建立适应新课程标准的高师美术教学体系[J].教学研究.2004.2.
【新世纪高师美术教育专业谈新世纪高师美术教育专业教育论文】相关文章:
4.高师声乐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