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德当代美术教育比较与分析

时间:2024-06-10 00:21:02 美术学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浅谈中德当代美术教育比较与分析

  一、美术学院的概况

浅谈中德当代美术教育比较与分析

  我国自上世纪末艺术院校扩招以来,美术专业的在校学生大幅度增长。除原有的八大美院外,目前很多综合性大学都开设了美术专业或科系。一时间美术专业似乎成了社会上的热门专业。

  八大美术学院集聚了中国最优秀的美术生源,自身的办学实力快速增强。除此以外,扩招的原因还在于很多学校和师资等的办学条件是欠缺的,国家希望中国教育有更广远的发展。但扩招速度过快,有的学校在大规模地扩招后,相应的硬件和软件条件都没有跟上。

  这种扩招解决了以往教育资源闲置的问题,例如扩招前的中央美术学院,每年只招三四十个学生,而往往老师数目比学生还要多,但是扩招后又走向了另外一个极端,毕业生大大超过了社会的需求。

  在德国没有所谓的美术高考热,基本上德国的每一个联邦州都有一个美术学院,有20所左右都是公立院校。艺术、电影和音乐学院的主要任务是促进艺术的发展,培养大学生从事艺术和艺术教育职业的专业资质。目前有33000名学生在57所公立院校和获得国家承认的教育机构注册就学。

  二、学前美术教育与入学考试

  在我国,因高校美术专业的扩招而扩大的是考前的美术培训教育。规模扩大了,但入学考试的内容并无多大变化,基本与西欧美术学校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情况类似。由于人数的增加,体制的日益繁杂,使美术学院选拔学生变得越来越复杂。今天学生们的艺术气质和潜力已经被量化为一个个冰冷的数字——分数。这是一种无奈的尴尬。不仅对教师们是一种无奈,对学生们也是如此,究竟其中有几个学生是真心热爱艺术和准备投身艺术的?归根结底,升学是大部分学生学习艺术的目标,家长们俗称“曲线救国”。

  在德国,基础教育阶段,并不是以应试为目标,美术课的重点在于用艺术陶冶学生们的情操。与普通专业招生名额充足相对的是美术专业、艺术专业招生名额的吝啬,这是艺术专业的特殊性。在德国只有艺术专业有入学考试。在其他各专业基本能保证适龄高中生入学的条件下,还如此吝啬艺术专业的招生,这和我国形成鲜明对比。以我就学的卡塞尔艺术学院为例,每年仅招收不到200名美术和设计专业的学生,其中学习造型艺术,也即绘画、雕塑等纯艺术的学生人数仅10余名。

  就读艺术、电影和音乐学院的学生必须有突出的艺术才能。这个标准比入大学之前的学历更重要。

  每年三四月份是德国美术学院入学考试的时间。每个学校的每个专业都会抽出二到三名教授主持入学专业考试。考试基本只有一个按照不同专业特点给出的命题作业。有的学校只需要考生提供一个专业作品集。接下来教授们通过现场作品的审核和口试现场决定录取名单。考查的重点是学生在相关专业的潜力和创造性,而不是基础能力,因为他们的考生在入学前都是“不会画画的”。

  与我们美术高考之前,主考教师需要回避,相反的是德国的教授都需要开设接待日,来接待考生的咨询,通过作品了解考生的实力,这里不是走后门,而是通过双方接触增进相互了解,学生们选择适合的教授,教授选择适合自己方向的学生。录取完全是教授的个人选择或小集体的决议。德国的高校非常强调艺术专业的特殊性,在获得完整高中学历的前提下,只有一门专业考试。 "

  三、艺术学院的办学目标

  中国的国情是国家经济文化的发展并不需要如此数量庞大的大学生就业群体。另外,艺术的繁荣和社会的大环境有关,只有在社会物质资源极其丰富的情况下,才可能产生对艺术人才的大规模需求。现在的中国还在发展期,每年这么多人毕业,当然会形成恶性竞争,这其实是一个社会问题。这种入学的目的性(就业)和毕业之后的失业的结果带来的彷徨,一定程度上源于扩招,源于没有明确办学目的。

  德国的高校就不存在这个问题,大学是一种精神,在美术教育领域反映得更加明显。学习艺术是一个艰难的旅程。社会的需求毕竟有限,即使是经济和文化都很发达的德国。德国艺术学院的毕业生,尤其是学纯艺术的,大多数毕业之后靠打散工或者家里接济生活并维持创作。而与此相比,很多中国的艺术学院的毕业生是很失落的,因为和他们的期望值有差距。

  四、课程的结构

  我国美术学院的课程结构,虽然在不断地调整,然而整体上依然没有多大改变,还是延续了基础教育阶段的填鸭式教育。而学习的重点也倾向从理论入手,整体上还是以技术为课程的出发点。

  德国的艺术学院采取的是教授工作室制,每一名教授主持一个工作室也是一个班级,学生不按严格意义上的专业方向和年级划分。

  入学以后的第一个学年参加的是基础班,由一名教授主持这个班级,这里的基础并非只包括技术基础,而着重艺术思考方式、艺术创作理念的传达。通过教授的讲座,共同的作业实践,讲评和参观校内外展览的方式,帮助学生开阔视野,走入艺术之门。这里教授是一个引导者,帮助每一名学生确立他的专业方向。

  第二学年开始进入教授工作室,往往要经过很多次碰壁学生才最终选择一个教授,所以即使注册了艺术学院,也并不一定有课上。

  课程有的以专业为出发点,有的以一个概念为出发点。每一位教授有他自己的专业方向和与此相关的技术媒介,但是他工作室内的学生并非严格限定在此专业领域之内。所以可以看到的一个有趣的现象就是同一个教授的工作室内不同的学生在作着不同的艺术媒介,比如一个主要作装置艺术的教授,他的学生有的在作装置,而有的在画画,有的有可能在搞摄影。教授主持的是一个艺术的思路和特点,而并非仅仅是一种技术。

  在工作室的学习方式是教授的指导和学生的自由创作相结合,而其中又以学生的独立工作为主。在德国担任教授的大多是知名艺术家,一些大牌教授往往每个月就到校三五天。学生们也认为和教授的每一次谈话的内容都需要一个领会和在作品中消化的时间。过多的交谈也是一种干扰,所以每次谈话后,他们都习惯于一个阶段的独立工作,领会上一次教授谈到的问题,在自己接下来的作品中对这些内容有所反映。这不同于我们国内的教学方式:教师从早到晚盯着学生,而学生往往画两笔就要教师帮着看看。

  工作室都是开放式的,除了本工作室的学习外,学生还可以去别的教授的工作室旁听,所以很多转专业换教授的情形也是很自然的。

  学校还开设很多自选的技术课程,课程大多由工作室师傅来任教,例如卡塞尔艺术学院,包含以下工作室:木工,金属工艺,造纸和书籍制作,陶艺,凸版排字,版画,人造材料,凸版印刷,摄影,电影,服装裁剪,素描。这些车间的师傅大多具备德国高级技师资格并对专业领域有广泛的了解。

  德国艺术学院中,学习分为两个层面,教授的专业指导和工作室技师的技术指导,这两个层面是互相补充的。这保证了学生在具备独立的艺术思考的同时掌握几门扎实的本领,这为学生将来的艺术发展打下了艺术思维的和制作技艺的基础。 "

  五、学制

  在我国的美术专业目前按照学历层次,从专到本,到研究生以至博士,这点和德国和欧洲各国是不同的。德国的艺术专业只存在一个硕士学位。在德国的艺术教育界基本也达成一个共识,即艺术是难以简单地按照学历水平来衡量的,甚至有的学校并没有学位,只有一个美术专业毕业证。不同于我国的美术专业,学生们把大量的时间花在应付各种考试上,德国学生则把精力放在作品和展览上。往往在大学期间都会有一些个人或者集体的画展。他们的学校往往条件比较有限,一般没有独立的展览场馆,但是整个社会上大大小小的机构、画廊、市政厅,甚至教会等民间机构都会义务给艺术学生们提供展览空间。因此,学生们在校期间不是限制在校园内,这也为学生们将来在社会空间内的艺术发展铺平了道路。

  六、毕业考试

  在我国美术学院的毕业考试分为实践部分和理论部分,这一点和德国是基本相同的,所不同的是在具体的执行方式上有所区别。我国美术学院毕业生往往要经过写开题报告,做作品,还有论文和答辩。在德国,每个美术学院的毕业生如果要准备毕业的话,要提前一个学期提出毕业考试申请,经过核准后就进入了毕业准备阶段,需要准备毕业作品和文字作品,其内容随学生个人而定,也不一定能成为一论,往往就是一篇千余字的小文章对自己的作品做一个诠释,也可以是一首诗,一篇日记,甚至一个记录自己思路的速写本。毕业考试就是自己布置一个个展,或者几个人的小集体展。考试的时候其实就是一个小的开幕酒会,教授们主持提一些问题,由考试者来和参观者做一个交流互动,形式轻松但有时也不乏尖锐的提问。

  七、结语

  这样一个硬性的比较,能看出一些差别。究竟哪一种教育模式更胜一筹,这些不需要谁来作答,因为两地的社会环境差别太大,中国经历了开放,我们也在技术上基本跟随了世界现代化的趋势,但是社会的人文结构依然是“当代中国式的”。德国的教育是一种开放教育和自由选择的结合。所谓开放的教育,是以软性的说理为基础的,很少加上强制性的干预。从生活中点点滴滴的小事,没有强制,只有教导,孩子们在成长的环境中充分享有了自主权,这种教育模式相比我们的填鸭式成本大很多,因为被教育者是一个个的个体,教育者、家长甚至社会所需要面对的是一个个有独立思想和特点的个人。这样成长起来的青年有极强的独立意识,这种独立不仅是生活独立、经济独立,更是一种独立的思考,也可以说是自由的选择。学生们在被充分教育启蒙的前提下有独立选择、判断的意识和能力。这种独立的意识造就的是一个真正属于学生的学校。德国高校对学生没有管理,只有服务,类似我国大学的学生管理机构,在那里被称为Studienservice,大学服务。这一切差异的实质是不同教育方法的结果。

【浅谈中德当代美术教育比较与分析】相关文章: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代高校美术教育论文01-01

浅谈当代古筝教学03-08

浅谈艺术观念决定艺术评价-中美美术教育评价比较03-01

融合与开放的当代美术教育02-28

浅谈什么是当代的艺术批评02-24

浅谈当代艺术理论论文12-15

浅谈当代美学转型与艺术批评03-06

浅谈当代教育和教育目的01-18

浅谈美术教育的不变之变论文11-12

浅谈中国当代油画的生命审美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