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企业文化建设中激励机制运用

时间:2024-10-05 15:40:24 其他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研究企业文化建设中激励机制运用

摘要: 企业文化是企业在生存和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一系列核心价值观以及受此影响和制约的组织行为方式和员工行为方式。企业文化建设是否成功,关键是要找到企业文化建设的合适路径。只有把企业文化落地深植,把企业的核心价值观变成企业员工的行为,变成企业组织的行为,才更具有挑战性和实际意义。行为是需要激励的,因此,要综合运用内容型、过程型、强化型激励理论和方法,采取参与激励、制度激励、偶像激励、精神激励、反向激励、生涯激励、兴趣激励、环境激励等多种激励手段,使企业文化建设真正落到实处,深入人心。

关键词: 激励机制;企业文化;途径
  
  企业文化是企业在生存和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一系列核心价值观以及受此影响和制约的组织行为方式和员工行为方式。它是企业的灵魂,是企业的精神支柱,国内外优秀的企业都有特色鲜明的企业文化。不少重视企业文化建设的企业往往通过不懈的努力总结出公司的核心价值观,并且投入巨资对公司的核心价值观进行长期有效的宣传。但也有企业往往花费巨大,却不过是做了一场场热热闹闹的表面功夫,而没有得到想像中的效果。各种巨额的花费成了纯粹的成本,变不成能带来产出的资本,对于企业文化能否建设的怀疑也随之产生。那么企业文化究竟能不能建设呢?答案无疑是肯定的,关键是要找到企业文化建设的合适路径。笔者认为,激励机制的有效运用在企业文化建设中能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一、让企业文化建设落地深植
  
  如果企业文化建设只是停留在对公司的名称、商标、产品、宣传手册、广告、办公环境以及员工服饰等物质层面的堆砌上,那么距离企业文化的核心和本质还很远。而且它们也是企业文化中最多变、最容易被扭曲的部分。只有把企业文化落地深植,把企业的核心价值观变成企业员工的行为,变成企业组织的行为,使企业管理从他律走向自律,才更具有挑战性和实际意义。
  企业文化不仅仅具有对内的导向、凝聚和规范作用,它更重要的作用还在于提高企业的经营业绩,铸造品牌信仰。企业文化的最终目的是使企业永续经营,基业长青。因此,不能用泛文化来看企业文化,企业文化建设必须落到实处。企业文化如何成为企业的共同行为?如何改善员工和组织的绩效?企业文化如何变成赢得客户的利器?怎样做才能使企业文化成为全员的群体个性?这些都是企业文化必须回答的问题。企业文化必须达到干部能讲能带头、员工能动能信仰、客户能懂能参与、社会能传能认同的效果。要达到这样的效果,就必须运用激励机制。
  企业的激励机制最能直接体现企业的价值观。俗话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正所谓“你激励什么,将碍到什么”。或者说是“你需要什么,就得激励什么”;不少企业的企业文化建设之所以出现“两张皮”,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企业提倡的价值观和实行的激励机制不一致。企业提出“创新为魂”,但创新如果不仅得不到及时的激励,而且甚至还可能受到排斥和打击,那“创新为魂”在这个企业一定只是句口号。
  因此,企业文化落地的过程,需要借助激励机制,不断强化符合公司核心价值观的员工行为和组织行为。激励机制是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抓手,也是企业文化建设防止“两张皮”的最有效手段。
  
  二、理解激励机制
  
  1、激励的定义。激励(Motivation),就是激发鼓励之意,指激发人的动机,使人有一股内在的动力,朝着所期望的目标前进的心理活动过程。从组织行为学的角度来看,激励就是激发、引导、保持、归化组织成员的行为,使其努力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而组织成员的努力是以能够满足个体的某些需要为前提条件的。大多数管理学者认为,激励就是主体通过运用某些手段或方式让激励客体在心理上处于兴奋和紧张状态,积极行动起来,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以实现激励主体所期望的目标或表现符合组织要求的行为。
  2、激励机制理论。激励机制理论主要有三种类型:内容型激励理论、过程型激励理论、强化型激励理论。
  (1)内容型激励理论。内容型激励理论主要从动机——行为过程或激励过程的起点——人的需要出发,试图解释是什么因素引起、维持并且指引某种行为去实现目标这类问题。包括的主要理论有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奥德弗的ERG理论、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和麦克利兰的成就需要理论等。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认为人们的需要是多样的并且是以层次的形式存在的,人的需要按照等级层次分为五大类: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友爱与归属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当低层次的需要得到满足后,人们才会期望更高层次的需要。
  奥德弗的ERG(生存——关系——成长)理论对马斯洛理论进行了修改和简化,并填补了该理论缺乏实证研究的空白。该理论将人类所有的需求归纳为三种:生存需要、相互关系的需要、成长需要。他认为,需求层次上升的过程是复杂的,未能成功地达成一个高级需要可能会使人重新回到已经达成的低级需要上。
  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认为,两种完全不同的因素影响着人们的工作行为:保健因素和激励因素。运用工作环境、薪水以及公司政策和人际关系等保健因素能消除人们的不满但并不能激励人们达到更高的业绩,而赏识、挑战以及个人成长的机会是强有力的激励因素,它们会带给人们高度的满意感并提高业绩。
  麦克利兰的成就需要理论认为,特定的需求是在个人的生活过程中获取的。他把人的需要划分为三类:成就需要、归属需要、权力需要。对成就有着高度需求的人最可能成为企业家。
  (2)过程型激励理论。过程型激励理论是在内容型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从人类未满足的需要到需要的满足这样一个过程的角度,探讨人的行为是如何产生、导向一定目标和维持下去或最后终止等问题。属于这一类型的理论有亚当斯的公平理论和弗洛姆的期望理论等。
  亚当斯的公平理论主要研究个体对自己是否被平等对待的看法,它探讨的主要是个人所作的贡献与他所得的报酬之间如何平衡的问题。如果人们认为自己的贡献与获得的报酬是基本平衡的,他们就会认为自己受到了公平的对待。当他们认为投入产出比不平衡时,就产生不公平感,就会通过改变投入、改变产出、扭曲理解、离职等方法来设法消除这种不平等。
  弗洛姆的期望理论认为,激励应该以人们对他们自己完成工作的能力和应得到回报的期望值为基础。为了增加激励的强度,激励主体应该清楚激励客体的需求,以及所能提供的奖励,并保证客体具有相应的能力并得到支持以获得成果。
  (3)强化型激励理论。强化型激励理论回避了内容和过程理论中所提到的员工需求与思维过程等问题,而主要强调行为与结果之间的联系。属于这一类型的主要理论有斯金纳的强化理论、海得的归因理论等。
  斯金纳的强化理论认为,激励客体行为的结果即行为导致的奖励和惩罚会反过来影响行为的发生。因此,只要控制行为的结果,就可以达到控制和预测行为的目的。
  海得的归因理论认为,人们对过去的成功或失败,一般会有4种归因:努力程度(相对不稳定的内因)、能力大小(相对稳定的内因)、任务难度(相对稳定的外因)以及运气和机会(相对不稳

研究企业文化建设中激励机制运用

【研究企业文化建设中激励机制运用】相关文章:

企业文化建设中激励机制运用研究03-22

浅论企业激励机制的运用03-18

关于团体心理辅导在学生社团建设中的运用研究03-16

论激励机制在学校管理中的运用12-05

企业团队建设中非正式奖励的运用03-24

试论企业如何有效地运用激励机制03-19

歌曲在煤矿企业文化中的运用03-15

探析激励机制在中小企业中的构建及运用03-19

柔性企业文化研究0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