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调适与重构-浅谈迪斯尼影片《木兰》的跨文化传播

时间:2024-09-09 12:49:07 其他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论调适与重构-浅谈迪斯尼影片《木兰》的跨文化传播

  【论文关键词】跨传播 电影 文化 《木兰》

    【论文摘要】本文从文化学的角度分析了美国迪斯尼影片《木兰》跨文化传播的成功之道,以及值得中国电影跨文化传播从业者借鉴的一些经验。

    随着传播技术的发展,使得国与国之间、与民族之间的交流日益加深,这便使得跨文化传播成为了可能。我国有着悠久的,是文化大国,如何向世界各国展示我们悠久的历史与文化,树立良好的国家形象也一直是业界人士孜孜以求的向往。10年前美国迪斯尼公司拍的动画版《木兰》红遍全球,利润达3亿美元,十几年后,中国人根据自己的民间故事拍成了电影版《花木兰》,在国内引起观影热潮的同时,在国际上却无人问津,《花木兰》的国际失利体现了我们跨文化传播的软肋。

  一、迪斯尼版《木兰》跨文化传播的成功之道

    《木兰辞》本是宋代《乐府诗集》中一篇300余字的北朝民歌。这篇首尾照应的诗歌可以分为三个情节:一是木兰在家里代父出征的前情,二是写她晓勇的战场表现,第三个情节是她凯旋归来、荣归故里。在迪斯尼的演绎中,《木兰》的故事主题被修正,以满足全球观众的要求。这是一个编解码的过程亦即“去本质化”、“去情境化”与“再本质化”、‘再情景化’,的过程。

    1、与中国版的《花木兰》相比,动画片《木兰》将单向度的“孝”变成了双向度的“爱”。在动画片《木兰》中,孝道的观念变成次要,孝道的观念不受重视,服从的美德不受重视。电影版的《花木兰》里的情节是木兰从军时与父亲有一段对白,得到允许后,才从军征战。而动画版《木兰》则是木兰悄悄留下一封信,没有得到父亲的许可,便悄然离家。木兰从军的动机被迪斯尼改成了一个更容易为不同文化接受的观念—为家族争光,仅仅把孝道作为木兰从军的原因,是不能勾起西方观众参与影片信息解码的热情的,因为人们习惯用自己的文化与生活对所接触到的信息进行解码,西方崇尚个人、家庭至上,他们不可能想象为了孝道就去做要献出自己生命的事情。

    2、木兰形象由淑女向牛仔的转变。花木兰在中国人眼里是一个上得了战场、着得了红妆的一个传统女子,但在以“牛仔文化”为主导的美国中,人们会更倾向于用自己的文化将她解读为一位开放活泼、挑战规则的西部牛仔形象。在动画的开场,木兰以一个失意人的形象出现,对于一般女子奉为行为规范的“女德”,她只能抄在手臂上以应付媒婆的考核。她虽然渴望为家族带来荣耀,但却不愿以丧失自我为条件,她视遵守某种规定为对她的侮辱与挑战,为了塑造木兰这一“牛仔”形象,迪斯尼不惜笔墨对《木兰辞》中仅用“万里赴戎机”到“壮士十年归”30个字一笔带过的木兰12年征战场面进行了扩充,这样迪斯尼就完成了另一次的调换,弱化了原著首尾强调的花木兰的“女儿”形象,强化了能单打独斗、独挡一面的牛仔形象,借中国传统故事的壳,向世界传播的却是美国的牛仔精神。

    3、添加女性主义的“佐料”。迪斯尼编剧为了迎合现代人群的胃口,在中国传统的故事中,又加人了现代的元素—比如女性主义。对女性、尤其是对女性个体的强调,在中国的封建历史中是绝无仅有的。而在动画电影中,当花木兰的性别曝光后,她甚至承认自己这样做并非仅仅为了父亲,更是为了实现自我,因为希望有朝一日拿起镜子时看到的是一个“有用的人”。木兰凭毅力和聪明在训练中赢得尊敬,靠个人机智制造雪崩,在被遣返回家的路上又救了皇帝,一个逐步发现自我的女英雄形象便应运而生。这部动画被看成了一个女子寻找、实现自我的传奇。动画电影中的花木兰大有“谁说女子不如男”的气概,对于女性价值的充分肯定,与中国传统的温良恭俭让大有不同,其极度张扬的个性让观众看到的是一个美国“熔炉文化”中的花木兰。

    4、故事背景的特色。但《花木兰》的故事毕竟发生在中国,为了营造这种民族特色。迪斯尼在改编故事的同时,没有忘记增加中国的民族特色。人们听着二胡的伴奏,看着气势恢弘的皇宫,便知道这个故事发生在中国。为了体现出这个故事的中国化,《木兰》影片中邀请了许多华人、华裔家参与创作,还专门派主创人员到中国花木兰传说留存的地方进行走访,以加强他们对原与意境的切身感受和理解,保证影片的“中国味”。

    5、本土化。迪斯尼跨文化传播的成功之处还在于它不仅兼顾了影片故事情节的跨文化需要,在营销上也非常注意“本土化”。它在影片后期的营销与配音方面邀请当地的影视明星来参与配音与市场推广,并尽可能把当地中的但语加人配音中,这就进一步拉近了其媒介产品与当地观众的距离。这使当地观众不会觉得这个拍自美国的电影与他们在、感情上有距离,使他们易于进人故事所传递出的情境中,从而顺利地对影片的情境等进行解读,取得良好的传播效果。

    二、迪斯尼成功给我们的启示:与民族化互动调适之后才能重构出国际化

    从心的角度来讲,情境是人们理解某一事物的一种文化场。影视剧中的情境主要指故事情节、故事的发展脉络等。与故事的内核相比,这些因素可以称之为外延。在进行跨文化传播时,迪斯尼正是把《木兰辞》中着重强调的首尾部分淡化,但依旧留下了花木兰传说的神韵:动画版《木兰》依旧沿着传说故事的脉络,展示花木兰代父从军这个在中华土地上流传不衰的经典传说。花木兰的形象仍然是一个不爱功名富贵的女英雄形象,木兰还是典型的中国美女的造型。在抓住这个内核的基础上,迪斯尼公司又衍生出了新的情境:融人了女性主义与个人主义,甚至还有牛仔精神。故事是在中国发生的,因此在再情景化的过程中,故事被放在了由典型古城墙、柳树、皇宫等文化符号所构成的背景中,加上长笛、古筝、二胡等东方乐器的陪衬,使影片具有了一些东方神秘色彩。迪斯尼在对花木兰传说做重大改变的同时,仍然保留了故事的核心要素。从这个角度来说,跨文化传播并不是没有制约的,并不是自恃拥有强大的传播工具就可以随心所欲地传播。

    从迪斯尼的这种跨文化传播策略可以看出,国际化与民族化并不是完全处于对立状态的,适度的民族化是国际化的一种必然要求,而国际化如果失去了民族化的特有魅力,也就称不上国际化了。

      结语

    电影不是单纯的物质存在形式,它兼具了多重属性:既是文化的载体,又是一种艺术形式和影像语言,还是一种大众传播媒介。在全球化与扁平化传播的当代,我国电影要成功地进行跨文化传播,不仅需要依靠本国文化,同时需要吸收更加广泛的人类其他文明的优秀成果,求同存异,在本国文化的内核之上,衍生出能为世界所接受的优秀影视作品,通过对东精神的双重参悟,打通不同文化间的隔阂,只有如此,中国电影才能获得多元文化的接受与认同。

【论调适与重构-浅谈迪斯尼影片《木兰》的跨文化传播】相关文章:

浅谈国际广告传播的文化调适03-21

论析文化势能与跨文化广告传播03-21

论旅游文化传播中震惊产生的心理机制以及调适03-26

数字媒体对文化传播的演进与重构03-06

从跨文化传播视角浅析记录片的传播策略11-29

跨文化的服装品牌传播研究03-21

浅议电影《Mulan》的跨文化传播策略03-16

论昆曲的传播策略03-21

论生态伦理本体的反思与重构0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