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浅谈复播青贮玉米丰产栽培技术
论文关键词 复播青贮玉米;栽培技术;丰产
论文摘要 介绍了复播青贮玉米的栽培技术,包括品种选择、播种施肥、田间和收获等方面内容,以期复播青贮玉米的生产。
复播青贮玉米是利用小麦等早春作物收获后剩余的光热资源复播玉米,实现获取饲草料和增加收入的目的。复播青贮玉米之所以被料业看好,不仅因其生物产量高,生产低,更重要的是因为其营养成分含量较为丰富,技术分析表明:青饲玉米的秸秆营养丰富,糖分和胡萝素、维生素B1、维生素B2含量高,是较为理想的食草动物饲料。为推广复播玉米的种植,现将其栽培技术介绍如下。
1复播青贮玉米品种选择
选择的复播青贮玉米品种,要具有早熟、植株高大、杂交、茎叶穗产量高、抗倒伏、营养价值高、易于消化利用等特点,同时还要根据本地气候特点、土肥条件和收割时间,选择适当品种。中南2号、新玉9号、郑丹958、冀玉9号、美国先锋335、登海1号等品种生育期90d左右,株型较紧凑,具有丰产、早熟的特点,十分适合密植和复播。另外,由于青贮玉米收获期在籽粒乳熟后期至腊熟前期,全株玉米即茎秆、果穗一起收获,生育期可适当延长,可选择生育期100d左右的品种,如八农701等,可以提高生物产量。
2播种与施肥
2.1抢播覆膜
选方便的地块,在小麦成熟后及时收获并整地,耕翻深度可根据土壤而定,一般深比浅好,以20~30cm为宜。整地应达到地平、土碎、墒匀和上虚下实,以保证覆膜质量和播种质量。因秋季地温下降很快,覆膜可以提高地温,延长生长期,提高成熟度和生物产量。适宜播期为7月中旬之前,越早越好,有利于夺取高产。
2.2合理密植
复播青贮玉米可适当增加种植密度,达9.75万株/hm2以上时收获株数可达到9.00万株/hm2。若采用人工收割,可选用65cm窄膜,条播或点播,行距50cm,株距18~25cm;若用青贮收割机收割,应采用等行距播种,行距55~60cm,株距15cm。
2.3均衡施肥
复播青贮玉米需肥量较大,播种前施农家肥45~60t/hm2,施用的农家肥必须经过腐熟发酵,以杀死粪肥中的虫卵并使杂草种子丧失发芽能力。复播青贮玉米全生育期可施入磷酸二铵225~375kg/hm2、尿素300~375kg/hm2、硫酸钾75~120kg/hm2。磷肥、钾肥和30%尿素全部做底肥,结合翻地在玉米播前施入土壤,或在播种的同时,用前侧施肥器一次性投入,施肥深度10cm左右,肥与种子隔开2~3cm。70%尿素在拔节期和大喇叭口期作为追肥分别施入150kg/hm2、75kg/hm2。缺锌地块播前用硫酸锌拌种,用量为900g/hm2。
3田间
3.1间苗补苗
出苗后要查苗,缺苗要立即混种或催芽补种。后期造成缺苗要就地移苗补栽,力求达到全苗。在长出3~4叶片时进行间苗,保留大苗、壮苗。长出5~6片叶时定苗,留下与行间垂直的壮苗,使田间通风透光良好。定苗同时进行第1次中耕除草和培土。到拔苗时进行第2次中耕除草和培土。此次培土要注意深蹚,达到土碰头。
3.2适时浇水
充足的水分是玉米正常生长必不可少的条件。尽管复播青贮玉米生长期降水较多,但由于降水的季节不平衡以及草地坡度较大,降水得不到有效利用,故在玉米生长期需要灌溉。7月下旬玉米进入拔节期浇第1水,以后每隔10~15d浇1次水,全生育期应浇拔节、孕穗、开花、灌浆4次水,注意用水量不宜过大,以750~1 150m3/hm2为宜,勤浇轻灌,防涝防倒。
3.3病虫害防治
玉米在生长过程中常受到病虫害的危害,造成严重减产。危害玉米的病虫害种类很多,主要病虫害有大斑病、小斑病、青枯病、锈病、玉米螟、粘虫、地老虎、红蜘蛛等。复播玉米苗期,可采用辛硫磷拌种或杀虫剂拌青草撒于田间防治地老虎危害玉米孕穗抽穗期第3代棉铃虫危害严重,可采用生物剂Bt在棉铃虫产卵高峰期连续喷洒2次,间隔5d。另外还有玉米螟和红蜘蛛危害,应早查早防。防治病虫害的原则,一是请当地科技人员进行诊断;二是不能有残毒留下,最好用生物药剂;三是在苗期发病,可将病株挖掉,移栽好的玉米苗。
4适时收获
在玉米籽粒乳熟期至蜡熟前期收获,此时青贮玉米的营养价值高,生物产量高。一般在10月中下旬玉米仍青枝绿叶时收获,收割时割茬压低10cm,产量可提高5%~7%。同时要注意减少田间收割的损失和损失,及时青贮。
参考文献
[1] 张慧田,陈永芳,李振东,等.复播青贮玉米栽培要点[J].科技,2006(2):10.
[2] 张学东.麦田复播青贮玉米技术要点[J].新疆农业科技,2007(1):10.
【浅谈复播青贮玉米丰产栽培技术】相关文章:
浅谈核桃丰产栽培技术03-20
浅谈杉木丰产栽培技术03-17
浅谈栀子丰产栽培技术01-06
浅谈泡桐丰产栽培技术03-17
浅谈紫竹丰产高效栽培技术03-17
浅谈德化梨丰产栽培技术12-03
浅谈有机生姜丰产栽培技术03-17
浅谈大果沙棘丰产栽培技术12-03
浅谈松本锦苹果丰产栽培技术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