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浅谈引导学生成为心理健康的大学生
论文关键词:大学生 问题 心理健康
论文摘要:健康的心理状态和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一个人全面发展所必须具备的条件和基础,但因为当今竞争激烈,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不容乐观。大学生是未来社会的领导者和建设者,他们在刚刚步入大学校园时,抗挫折能力和心理自我调节能力都比较薄弱,面对挫折,往往都表现出焦虑和自卑的情绪,有的学生甚至从此一蹶不振,因此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不容忽略。
由于受“应试”的影响,家长、学校、社会都片面的追求升学率,注重对学生智力因素的培养,忽视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学习负担过重给其身心健康造成了极大的危害。首先是家长期望过高,以及过度的溺爱、刻薄、指责或打骂等行为,都给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带来了不良影响。其次课业过分繁重、生活单调、竞争压力巨大等,也是造成青少年心理失衡和焦虑的重要社会原因。再就是应试教育过分功利化的导向,导致部分家长和老师无暇顾及对学生在人格和综合素质方面的培养。要、减少和解决大学生的这些心理健康问题,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让他们成为健康合格的大学生。
1 让大学生具有旺盛的求知欲及浓厚的学习兴趣
大学生的智力水平一般都是优秀者,学习是大学生活的主要内容。要想让大学生具有旺盛的求知欲及浓厚的学习兴趣,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让学生把学习当作人生的第一需要,要让学生充分认识到不学习,就无法认识和改造自然;不学习,就不懂得劳动是幸福的道理,就不会享受劳动;不学习,就不能自觉遵纪守法,难免犯错误;不学习,就不能自觉维护和珍惜良好的社会;不学习,就跟不上时代的步伐,就会有落伍和被淘汰的危险。
其次,让学生把学习当作人生奋斗的最高目标。“人不可以无学,犹鱼之不可以无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想和奋斗目标,这些理想和目标,离开了学习,都将一事无成,都会统统落空。凡有作为的人,无不是把学习作为最高目标的人。
最后,让学生把学习当作人生最大的乐趣。人生有涯而学海无涯,如果不把学习当作人生的乐趣,学生又怎么学得进去?我们让学生应当把学习当作一种强烈的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以高度的使命感对待读书学习,这样的学习才能有动力,才能真正持久,才能有成效。越是勤于学习的人,接触的东西越多,研究的问题越深,越会感到知识的不足,也就越爱学习。而不爱学习的人,总是自我感觉良好,越不想学,也就越学不进去。
2 让大学生具有独立的生活能力
独立生活的能力体现了一个人的生存能力,在竞争的时代,在当今众多选择的面前,要有独立处理自己生活的能力,要学会自己作决定。让大学生具有独立的生活能力,教师应该让学生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要克服从众心理。从众行为者认为群体的规范、他人的行为是正确的时候,就会表现出遵从;当他认为群体的规范、他人的行为并不合适,而自己又没有勇气反抗时,就会被动地表现为依从。从众心理重的人容易接受暗示,他们依赖性强,无主见,人云亦云,容易迷信权威和名人,常说违心的话,办违心的事。
其次,要让学生增强自信心。拥有自信心是具有决策能力者明显的心理特征。没有自信就没有决策。增强自信心首先要有迎难而上的胆量。其次要变被动思维为积极思维。再次要培养自己的责任感和义务感,跳出个人的小天地,如此你的自信才能坚实可靠。另外平时注意和那些有自信心、敢作敢为的学生交往,时间长了,看得多了,学生必然会受到积极的影响。
最后,决策勿求十全十美,注意把握大局。做事不要十全十美,不想有任何挫折或失误,那只能作茧自缚。如能识大体,把握大局,权衡出利弊得失,当机立断,才能尽快达到自己理想目标。持之以恒,你的决策能力和水平就会很快提高。
3 让大学生有调节和控制情绪的能力
良好的心情使人经常保持愉快、开朗、自信、乐观、满足的心情,对生活充满希望。善于调整并保持情绪的稳定,保持与周围的平衡。大学生情绪调节与辅导有以下原则:
3.1 疏导性原则 对情绪的调节与控制不能把它等同于对情绪的压抑或抑制。如果一旦正常的情绪反应和体验如果受到过多的压抑,将会对身心健康带来威胁甚至伤害,
例如被激怒时,血压升高是正常的生理应激反应,如果愤怒情绪长期受到压抑,就会积怒于心,紧张情绪体验不能随愤怒的暴发而平息,其血压升高的生理反应将长期保持下去,长此以往往将转变为病理状态。情绪的外部表现虽然可以人为控制,但是其内在的情绪体验及伴随的生理变化则不为主观意志所左右,对情绪的压抑并不能真正消除情绪体验和相关的生理变化。研究表明,过度压抑情绪表现,可以增加多种疾病的发生率。如经常压抑不良情绪、生闷气、抑郁的人容易患癌症,因为不良情绪可以影响正常的免疫功能,降低免疫力,免疫系统识别、监视、杀灭体内变异细胞的能力下降,增加癌症发生的可能性。所以,情绪控制与调节的原则之一是合理的疏泄情绪,防止压抑情绪所致的种种不良反应。情绪的合理疏泄不仅是必要,而且有益于身心健康。
3.2 建设性原则 建设性原则是指以积极主动的态度而不是消极被动的态度去对待和处理情绪与情感问题。对于当事人而言,情绪困扰时不应采取逃避、压抑、否认、沉默的消极方式,而是应积极寻找解决问题、走出困境的办法;对于帮助当事人的其他人而言,这一原则是指应以建设性的态度去了解、辅导大学生克服情绪障碍,而不是讽刺、挖苦、消极地劝告、惩罚、指责或过度保护。例如对于失恋者,如果帮助者说“不要想了”,或者“你根本就不应该陷入这次感情”,“你这是自作自受”,这类话不仅于事无补,而且会再次刺伤痛苦的心。
建设性态度的必要源于大学生情绪活动的敏感性。大学生对自己的心灵之痛大多秘而不宣,因为痛楚往往与个人的尊严相关联,被他人发现,向外人暴露需要极大的勇气。如果旁人采取非建设性的态度,直接触发大学生人的心理自卫机制,心窗将会关死。另一方面,由于情绪体验具有私人性质,其他人看来无轻重的小事,当事人可能视为关乎生死存亡的大事,旁人对当事人内心体验的强度和时间无法从事件和当事人的外在反应推测出来,因此,要引导大学生合理的情绪疏泄,以建设性的态度关心理解其困境。
4 让学生具有良好的适应能力
个体成长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适应新环境的过程,在此过程中,适应的关键是内部心理活动的自我调节。教师采取心理辅导与咨询的方式,帮助适应不良的学生提高适应水平。根据对心理适应内部机制的分析,增强心理适应能力的几项建议:
①要有较强的分析问题和做出正确判断的能力,面临新环境的变化,要能够尽快了解新的要求,明确新的努力方向。
②对自己要有一个全面、客观的评价,了解自己不适应的表现和存在的差距,同时也要看到自己的潜力,在此基础上形成积极的自我观念,做到自尊、自爱,对自己始终充满自信。
③要培训自己坚韧、顽强、果断的精神和较强的自制力、竞争意识和好胜心,还要有对人对事宽容的态度与豁达的胸怀。
④要增强自我监控的意识和自我调节的能力。实践证明,通过系统的心理辅导与训练,可以帮助学生在心理适应能力的发展上取得明显的进步。
“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弱,则国弱,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梁启超先生这一名言震荡着一代代年轻大学生的心灵,我们大学生要以良好的心理素质迎接未来的挑战,为国家的富强奉献自己的青春。让家长、学校、社会共同联合起来,不仅对学生智力因素进行培养,也对非智力因素进行培养,对大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让他们成为健康合格的大学生。
参考文献:
[1]谭顶良.心[M].南京:河海大学出版社,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2]秦瑛.论大学生心理健康与成才[J].哈尔滨:哈尔滨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1).
【浅谈引导学生成为心理健康的大学生】相关文章:
浅谈大学生非正式群体的管理和引导03-21
浅谈地理兴趣引导教学论文11-16
浅谈小学数学引导法教学03-30
浅谈如何引导幼儿参加美术活动12-06
大学生引导教学动画教育论文12-04
大学生优秀教育论文:浅谈大学生的闲暇教育11-19
浅谈当代大学生文化素养的培育12-12
浅谈对大学生的适应性教育03-27
浅谈大学生礼仪教育方略探讨06-03
艺术教育在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引导作用的论文1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