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学校心理咨询中的共情

时间:2023-03-20 23:47:08 其他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试析学校心理咨询中的共情


  论文摘要:近年来,学生的健康问题颇受重视,很多学校都设立了专门的心理咨询机构来实施心理健康,为学生进行心理咨询。这样做无疑为学生心理健康的良好发展提供了土壤。心理咨询对咨询师的素质要求非常高。咨询成功与否往往取决于咨询师是否能和来访者建立良好的咨访关系,而这种关系的确立关键在于咨询师要具备一些专业素养,如共情、接纳等。其中共情尤为重要,可以说是整个心理咨询的基石,所以也比较难掌握。学校背景中的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是从成人咨询与成人治疗那里移植过来的,因此其基本技巧及遵循的原则与成人心理咨询并无实质性区别。本文结合学校心理咨询的特点对学校心理咨询中的共情进行了一些探讨。

  论文关键词:学校心理咨询;共情;体验;表达
  
  一、共情的概念和发展
  
  共情,英文为empathy。这个单词原来是由两个希腊字所组成的。“em”的意思是“进入”(in),“pathy”的意思是“感觉”(feeling)。这两个字拼在一起首次成为一个英文单词是在1912年,而后推广沿用至今。共情这个概念受到了很多心家和治疗师的重视。人本主义治疗大师罗杰斯是第一个在心理咨询中大规模地引入共情这一概念的,并把共情的重要性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罗杰斯把共情描述为“治疗师准确解来访者正在体验的感受和个人意义,并把这种理解传递给来访者。”罗杰斯认为共情是心理咨询的核心三要素(包括无条件积极关注,真诚一致,同理心即共情)之一,是心理咨询师必须具有的特质,同时也是心理咨询中最为重要的技术之一。共情在我国出版的各种文献中有多种不同名称,如共感、同感、同理心、神入等。虽然这些不同的名称可能表达了心理学工作者各种细微的不同理解,但是在心理咨询工作中,共情的重要性已经无可争议了。
  
  二、共情的作用
  
  在当前各种不同的心理咨询理论中,共情都受到了重视。Corey以认知行为疗法为例,认为尽管认知行为疗法提供了广泛的策略用于帮助来访者解决问题,但要使这些策略成功发挥效用,被来访者所接纳,良好的咨访关系是前提,其中咨询师的共情能力尤为重要。哈格等人也认为,如果治疗师能向来访者清楚地表达共情,其咨询效果最好;莱恩汉姆认为共情是辨证行为疗法中的关键因素;科胡特认为共情是自体心理学中最重要的特征。综上所述,在心理咨询过程中共情的运用的确对咨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共情在学校心理咨询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1.共情可以消除来访者的抵抗心理,培养来访者的治疗动机
  学校心理咨询中的主要对象是儿童和青少年,其中有很多是班主任或家长要求其来进行心理咨询的。这就造成了很多儿童和青少年对心理咨询存有抵抗心理,甚至认为心理老师是家长和班主任的同谋。在咨询师共情的过程中,学生会慢慢地感受到心理老师对自己的理解,感受到心理老师并不是自己所想象的那样,从而慢慢降低自己的防御,敞开自己的心扉,开始信任心理老师并且积极主动地配合治疗。
  2.共情是建立良好咨访关系的前提,为咨询师进一步的助人工作打下基础
  在建立有效的咨询关系时,最强有力的因素莫过于让来访者能够感受到自己被深深地理解和接纳。共情是实现这种理解与接纳的前提。对于很多中小学生来说,教师往往是权威性的、严厉的和不可接近的,他们在面对心理老师时往往也会带有害怕焦虑的情绪。这种看法和情绪如果不消除,势必会影响到咨询的效果,危及到咨询的顺利进行。如果心理老师能够通过共情对学生所叙述信息进行理解和关注,学生则会感觉到老师对自己是接纳、关心和尊重的。这样就会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为接下来的咨询奠定良好的基础。
  3.共情使资料的搜集变得更加容易,让咨询师更有效地掌握来访者的有效信息
  一个共情性的往往会给学生提供自由表现的空间、感情的接纳和宽容的气氛。这样的环境往往会使学生更愿意倾诉,也更愿意让心理老师走进自己的内心世界,从而为困扰的澄清打开了大门。同时在共情的过程中,咨询师能够设身处地地体验学生的内心世界,感学生之所感,思学生之所思,这样使得咨询师在掌握与学生有关信息的基础上能够有效地区分出轻重缓急,把握问题的症结,使治疗性的倾听变得十分有力,进而使心理咨询的过程向前发展。
  4.共情超越了一般人际关系中的理解和支持,帮助来访者认识真实的自我,推动来访者改变
  人本主义心理治疗师罗杰斯曾指出,当有人共情性地倾听时,对他们(来访者)而言,更为准确地去倾听自己内在体验的流动就会变得可能。共情超越了一般人际关系中的理解和支持,给予学生以无限的接纳。在这种情况下,学生会更自由地、无顾忌地说出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和想法。学生在向心理老师自由表达自己感受的同时,也在进行一系列的思考,从而慢慢地理清自己的思路。这有助于学生充分地认识真实的自我,感知自己内心的需要。在一定的情况下,这种理解和支持还会推动学生自身的改变。
  
  三、体验共情
  
  体验共情是共情技术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体验共情就是要做到站在来访者的角度去看世界,看问题,不求赞同但需理解。学校心理咨询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在把握学生认知、态度原因的基础上进行共情
  一般情况下,学校心理咨询师和学生的年龄相差很大,而且各个学生之间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准确的共情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特别是当咨询师不是十分清楚此时坐在咨询室里的学生为何会那么的忧伤,那么的抑郁,抑或是那么的沮丧时,也许咨询师通过观察能够清楚地感知到学生的面部表情和肢体,但是咨询师并不能清楚地理解忧伤、抑郁、沮丧是由什么原因造成的。当我们不知道学生现有认知态度的原因时,共情便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这就要求咨询师在访谈开始的时候仔细搜集资料,了解学生现有的认知以及态度背后的原因是什么。要做到这一点我们可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接纳来访者现有的情绪,表示对来访者的尊重。(2)对来访者当前的状态表示好奇和关心,引导来访者倾诉。(3)在来访者倾诉的时候专注地倾听。(4)当不解时进行适当的提问。(5)对一些重要的或一些含糊的信息应该与来访者进行确认。通过以上几方面就可以了解学生会有现在的这种认知和态度的原因,把握学生的思维过程,在此基础上准确地共情就会变得更加容易。
  2.转化咨询师的位置,进入来访学生的角色
  心理咨询师在进行共情的时候要转化心理位置,暂时抛开心理咨询师的位置,努力体会学生的性格,进入学生的角色,但又不迷失自己。罗杰斯曾经说过,共情意味着“理解来访者的私人世界,似乎它就是你自己的世界,但又不能因此而迷失心理咨询师自己”。共情是体会另一个人的内心世界,它通常被描述为一个感觉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人们感受他人,感觉自己进入了别人的思想,从别人的角度去思考问题,体会他的情绪、信念、直觉、行为、认知,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在学校心理咨询中,咨询师所面对的都是学生,有的年龄非常小。如何进入他们的世界似乎是一个难题,对此咨询师应该掌握一些发展心的相关知识,了解各个年龄阶段孩子的主要心理特征是什么,并在咨询的过程当中仔细地观察,耐心地倾听。此外还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和班主任及任课教师进行交流,在了解他们的性格和日常习惯以后进行共情便会容易很多。
  3.在共情的同时保持咨询师的独立性
  罗杰斯一再强调,咨询师在努力理解来访者的内心感受和意义的整个过程中,必须保持一定的独立性。要保持咨询师的独立性首先咨询师要排除自己以往的经验和观念,在此基础上去真切地体验和深切地领悟来访者的内心感受。咨询师在以前的生活工作中可能遇到与来访学生相似的情况,甚至很有可能眼前的这个孩子和自己的孩子也颇有相似之处。此时,咨询师应该清楚地认识到相似不代表完全相同。在咨询过程中,如果咨询师将自己的主观情感和来访学生的感受混为一谈的话,势必会对来访学生有所误解,这样就会造成来访学生对咨询师的反感,损害已经建立好的咨访关系,不利于咨询的进行。另外,如果咨询师本身带着一些消极的情绪和认知的话,很可能会给来访学生带来负面的暗示,这样会妨碍来访学生的心理健康,效果就会适得其反。
  
  四、表达共情
  
  表达共情就是将咨询师与来访者共同的感受,甚至是把来访者隐藏着的感受传达给来访者。当咨询师和来访者在一起时,要使来访者能够从咨询师身上感受到那种共鸣。学校心理咨询的对象都是学生,他们的能力和认知发展都不及成人,因此共情的表达显得尤为重要。本人认为学校心理咨询中的共情表达分为“一个要点两个方面一个亮点”。一个要点是指咨询师要保持和来访者的步调一致,这是共情表达的基础;两个方面是指共情表达的两种方式,即言语式和非言语式,在表达共情的时候这两种方式往往联合使用;一个亮点是感来访者所未感,察来访者所未察,使共情的表达更进一层。
  1.咨询师和来访者保持步调一致
  在学校心理咨询的过程中,咨询师遇到的来访学生各不相同,他们有着各式各样的人格特征和交流方式。这就需要咨询师根据来访学生的步调作出自身调整。与来访学生步调一致往往会拉近来访学生与咨询师的距离,增加来访学生对咨询师的亲切感,为咨访关系的建立奠定基础。当咨询师和来访学生步调一致的时候,咨询师也更能够体会到来访学生此刻的状态,从而自然地与来访学生共情。当然,这种一致的步调并不是刻意而为,而是当咨询师专注于来访学生时自然地调整。在一些咨询中,有的学生性格比较内向、害羞,交谈时会出现长时间的停顿,反应速度也较慢,这就要求咨询师放慢自身的步调;有的学生比较开朗并具有开放性,那么咨询师也要显得乐观一点;有的学生比较拘束和不自在,咨询师的交流也要相应变得稀少而有耐心。
  2.言语式的共情表达
  言语式的共情表达是一种最直接的方式。需要注意的是,很多经验不足的咨询师为了共情而共情。在表达共情时往往会对来访学生说“是的,我能够感受到”“我知道你很难受”等笼统的说法或者只是地重复来访学生的谈话内容。长此以往,学生不免会产生厌烦情绪,觉得咨询师太做作,甚至有的学生还会认为咨询师对自己只是笼统应付而失去对咨询师的信任,对咨询师产生逆反情绪。S.Cormier和B.Cormier提出了运用言语传递共情的几种具体手段:(1)表示内心的理解。(2)讨论来访者认为重要的事情。(3)运用语言反映出来访者的情感。(4)使用言语连接或补充来访者表达不明确的信息。
  3.非言语式的共情表达
  在人际互动中,除了语言的交流外,很大的一部分是通过非言语的交流完成的。非言语的表达往往要比言语能传递更多的信息,非言语的共情表达在心理咨询中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学校心理咨询中,通过非言语的共情,来访学生往往会更直观地感受到咨询师传递出来的关注与温暖,体会到咨询师的真诚。一般来说我们共情的非言语表达方式有三种,即面部表情、身体语言和语音语调。(1)面部表情:当咨询师努力共情并成功地做到和来访者共同感受时,咨询师的面部表情也会相应地发生改变。此时,共情通过咨询师的面部表情反射出来访者的内在情绪,帮助来访者顺利表达。(2)身体语言:国外的一些咨询师观察发现,共情可以通过手的姿势和其他身体语言得到表达。例如,当来访者担心冲突的时候,咨询师会紧握拳头;当来访者解决问题的时候,咨询师会为来访者松一口气。这些时候咨询师也许什么都没有说,来访者也没有对咨询师的反应作什么评论,但是咨访双方在那一刻都能感觉到彼此相互的联接。(3)语音语调:共情的语调表达,通常是当来访者悲伤抑郁时,咨询师的语调就会缓慢而低沉;当来访者心情开朗、语调振奋时,咨询师也会相应提高自己的语音语调。
  4.感来访者所未感,察来访者所未察
  心理咨询的过程包括理性和情绪两个部分。在学校心理咨询刚刚开始的时候,很多学生都是带着自身的情绪来诉说生活中的困扰。咨询师在倾听的时候,不能仅仅停留在理性层面上去分析,或只是用言语简单地表达支持。咨询师要想真正解来访学生,并让这种理解发挥效用。除了要表述出来访学生表面的感受以外,还要表述出来访学生深层次的感受,很可能是一些来访学生自己都没有意识到的感受。只有这样,咨询师才能够和学生达到一种深层次的共鸣,才能够真正进入到他们的内心世界,帮助学生探索自我,挖掘自身能量,发挥共情的最大作用。例如,一位来访学生对咨询师说:“我不知道为什么每天有那么多事情要做,学习、语文、,周末还得练习弹钢琴……”咨询师:“听起来你在为你每天必须做的这些事情感到厌烦,并且为周末的休息时间被占用而感到生气。”需要注意的是,一些咨询师往往担心自己共情表达得不正确,所以在表达共情的时候往往只是对学生已经表达出来的情绪进行反应,而对那些咨询师自己感受到但来访者没有明显表达出来的情绪不作反应。这样做虽然避免了错误的共情,但也会失去一些和学生进行进一步联接的好机会。其实错误的共情也为学生提供了一次重新审视自己感受的机会,可以增进学生对自己的理解。
  其实,共情不仅仅是一种技术,也是一种态度,一种素养,是心理咨询师人格魅力与咨询技术的结合,更是一种需要用心去体验去感受的过程。

【试析学校心理咨询中的共情】相关文章:

先秦文献中的“情”05-08

试析法治视野中的大学生权利保护05-27

试析药品专利无效与侵权中的若干问题探讨05-12

试析王褒的文学创作及其在南北文风融合过程中的贡献05-29

试析霸王品牌的成长历程05-31

试析文解字添奇趣06-01

试析“手段是如何变成目的的?”06-02

试析海洋生态价值的特点及补偿05-31

试析我国善意取得制度的完善01-17

试析坚守诚信是企业的重要社会责任0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