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略论农村研究方法之“真经验”
毕业论文
研究方法基础:个案经验的整体性
上1篇文章曾提到我们的思维方法基础是中国经验本位的逻辑自洽性,为此我们不惜拒绝当下主流的封闭式实证研究范式和偏重于与西方理论对话的人类学研究范式,但也因此而陷入相对的理论提升困境。在具体研究实践中,我们寄望于将西方经典理论和思维化入潜意识状态,在抱拥和体会丰富的中国经验生活的过程中通过“顿悟”实现经验的理论升华,哪怕是不断出错也在所不惜。但即便如此,在面对无边无际的中国经验时,意识层面理论的暂时缺失,也会造成相对的不知所措,如果没有对中国经验逻辑的整体性把握,“顿悟”的理论升华过程也可能是1种假象形成的过程,是潜藏在头脑中的“理论阴影”的自我再造,并最终导致以“经验研究”为名的“假经验研究”——其实质是“假理论”的自我循环。虽然出错并不可怕,但是如果陷入这种“假经验研究”的自我循环之中,则所谓认识中国农村社会基本状况只是纸上谈兵,中国经验本位的社会科学研究更无从谈起。
在这个意义上,中国经验本位研究方法的最根本困境还是,面对浩如烟海的中国经验生活,如何把握其内在的逻辑整体性,并由此而实现对中国社会全貌的整体性认知。其实早在上个世纪2310年代,中国最早的1批社会科学研究者就面临这1根本性困境。对此,以吴文藻、费孝通为代表的“社区学派”提出了自己的研究思路:以功能的方法进行个案社区的整体性研究,就是先认清个案社区是1个整体,在这个整体的立足点上来考察它的全部社会生活,并且认清这种社会生活的各方面是密切相关的,是1个统1系统的各部分,在社区经验生活的整体性基础上,实现对中国经验逻辑的局部整体性把握。早期的个案“社区研究”基本上都是以村庄为单位,费孝通在其著作《江村经济》就贯穿着这1思路,并希望通过村庄“社区研究”到村庄“类型比较”来实现对中国社会的整体性认知。这种个案整体性认知及其扩展的方式从诞生以来就1直受到各种质疑,远如利奇对江村代表性的责问,近如诸多学者对贺雪峰教授在村庄个案基础上进行“区域比较”的怀疑。
仔细想想,这些责问和怀疑应该包含两层意思:1层是学界所熟悉的村庄个案的代表性和普遍性问题,直接关联的疑问是个案研究方法能不能认识到中国农村社会的全貌?另1层是学界相对忽略的村庄个案经验逻辑的整体性问题,直接关联的疑问是村庄个案经验逻辑的呈现是否完整,是真经验还是假经验?
这两个问题在不同历史时代的表达颇令人玩味。在费老那个年代,真假经验的问题基本不受关注。由于西方学界对中国及其经验认知的极度缺乏,只要是受过西式人类学正统训练的中国学者以英文写作的中国经验个案都被认为是真经验,对此西方学者也没有能力提出任何疑问,小说体和回忆体照单全收。如果不是费老《江村经济》的副标题——“中国农民的生活”过于宏大,相信也不致引出利奇的质疑,毕竟他的写作是经典的人类学主流写作方式,只是关怀上有着难以抑制的中国本位学术主体性建构倾向。其后费老的“类型比较”写作并没有显著的学术成果和学术影响,算得上无疾而终,所以利奇的疑问就成了1个奇怪的悬疑,在并无任何中国农村社会全貌认知可能性的基础上提问个案的代表性,并无真正的实指,只能算是对当年1个中国知识分子认知中国全貌情怀的苛责。
当下对个案研究代表性的疑问则有些语境的变化。在引入西方社会科学研究范式的基础上,中国社会科学早已经建立了1套以经济人假设和海外汉学为基础,关于中国农村社会全貌认知的主流科学范式,成果不知凡几。对个案代表性的责问,更多的是在维护既有学术科学范式的基础上作出的。主要从科学范式的角度要求个案的代表性与普遍性,其潜台词是:通过个案如何认知中国农村社会的全貌?不能认知全貌如何可能建立科学认知?其实在全貌已经假定被认知或者是只有某种方法才能认知的前提下,每1个村庄个案经验的整体性表达,都从证伪的角度矫正了当下全貌认知的某些不足,这已经是1种非凡的贡献,随着这种矫正的不断扩展,中国农村社会全貌的真相就会逐渐呈现。更何况每个村庄个案作为1个基本的社区单位,都会与更大范围内的社会发生关联,虽然中国农村幅员辽阔,地域差别显著,“区域比较视野”下的村庄个案研究还是能够反应出中国农村社会的大部分现实。尤其当中国农村社会处于前所未有的变动之中,并不适合定量化研究的时候,“区域比较视野”下的村庄个案研究对于农村社会全貌的认知能力至少不会比实证研究范式更差。
因此,我们认为,当下中国经验本位研究方法建立的核心,是村庄个案经验逻辑的整体性把握和表述,村庄个案经验能否反映农村社会全貌的问题并不重要,个案经验表达是真经验还是假经验的问题才是关键。
所谓真经验,必须建立对村庄个案的社区整体性质的体验和把握基础之上的。1般而言,任何1个相对平稳的村庄,其社区内部都自有其生活规则和社会秩序,社区成员日用而不知。我们所强调的驻村调查,就是要通过实地观察和深度访谈,体悟社区成员内部对于村庄社会规则的整体性认知,在此基础上实现对村庄内部经验逻辑的把握。以此为基础,我们对村庄内部现象进行的理论提升和类型比较,都是“牵1发而动全村”,是村庄内部经验逻辑整体的自我理论呈现;如果对村庄个案整体没有质的认识,只停留在单个现象的积累和描述状态,那么任何村庄内部的现象都有可能成为我们头脑中既有理论的论证素材。因此,村庄个案经验的整体性才是“真经验”的基础,是中国经验本位研究方法的“神髓”,舍此无他。
为此,我们在实地调研的过程中反复实践,形成了1些相对更能够保障“真经验”的村庄个案调研和写作方法:其1是经典的人类学“民族志”和“深描”,在半年以上长时间村庄个案调研的基础上,对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细节进行入微的描摩,以此实现对村庄个案经验的整体性理解和把握。吴毅教授更是在引入“叙事”描摹的基础上,将这1研究方法扩展到“乡域政治”领域。此种研究方式不求理论的直接对话,而以个案的整体性和复杂性“叙述”为要。其2是社会学时间单位的驻村调查,时间1般在10天到1个月,主要调查内容是自上而下的各种政策、法律和制度在农村实践的过程、机制和后果,及村庄内部的治理机制与状况。这种调查的关键是抓住1种或多种政策在某1村庄的实践过程进行追问,穷追猛打,直至最终通过政策实施的具体过程把握住村庄个案的整体运行规则,是通过局部了解整体的最佳方式之1。相应的成果表达方式主要是村治模式和随笔的撰写。其3是最近几次大规模调查发展出来的集体调研方式,时间1般是半个月到1个月左右,基本上要集中20-30左右的研究人员,在同1个镇相对临近的7-8个村同时调查,每个村2-3人。调查主要围绕村庄内部的治理机制与状况进行,同1个村的调查人员每天调查之后讨论,不同村的调查人员每2-3天集中讨论1次。通过对相似村庄个案的多人相似视角调研和反复讨论,在短时间内达成对村庄个案的整体性理解。在讨论中,能够轻易的发现村庄个案的极端特殊性和地区共性,村庄个案的整体性很快就能通过比较呈现。相应的成果表达方式也主要是村治模式和随笔的撰写。在对村庄有了整体性质感之后,任何进1步的理论提升都可以顺其自然进行。
最重要的是,无论哪种方式,都要有助于形成调查人员对村庄个案经验整体性的理解和把握,保证中国经验本位的神髓:真经验。
【略论农村研究方法之“真经验”】相关文章:
撰写毕业论文的研究方法和经验10-07
民事立案中法官行使释明权方法之研究10-03
略论原因自由行为之可罚性08-15
价值之真与假的界限10-10
管理会计技术方法演进之研究05-18
论环境法学研究方法论之逻辑构成的论文09-08
治理会计技术方法演进之研究09-13
谈初中英语教学方法和方式之经验07-25
农村电力市场的研究08-23
初中英语教学方法和方式之经验谈0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