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独立电影的民间转向之探索

时间:2020-09-18 16:18:11 其他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关于我国独立电影的民间转向之探索

  摘要:进入新世纪以来,影像技术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随着大众影像的产生也为宏观媒介环境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文章根据我国独立电影的生产、传播方式阐述了早期独立电影底层化的情况,并且对独立电影在民间转向、民间重建的问题进行了研究,以期促进我国新独立电影的发展。

关于我国独立电影的民间转向之探索

  关键词:新独立电影;生产底层影像;个人影像

  “独立电影”的概念起源于美国,1910年世界上最早的独立电影诞生,一般情况下独立电影不属于任何电影公司、制片厂,其生产制作方式主要是通过导演和制片人自行筹集资金实现的。我国关于“独立电影”的相关概念阐述主要延续了西方国家的独立思想、独立操作的概念。随着我国新独立电影的发展,独立电影的作者身份、公共化转型、传播渠道都有了很大的改变。可见,加强对我国独立电影的民间转向研究,对促使我国独立电影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早期独立电影――由精英向底层泛化

  (一)被代言的底层

  受到内部语境的影响,当时社会底层的现实与精英意识出现了相互矛盾的情况,造成早期独立电影的作者在创作电影时并不能将人类未知的真相揭示出来。早期的独立电影所展示的现实是在当时社会情况以及历史真相影响下,普通民众对生命的感知和总结的.集体经验,最终造成第五代经典电影都是以集体叙事为主。

  新一代独立电影作者与早期独立电影在“还原现实主义”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差别。新一代的独立电影作者在创作电影时将“真实”作为其基础,故而其所订立的独立电影目标就是现实,并通过声音和影像的形式,将一个真实的人类社会还原出来,展现在大众的视野中。近些年,以杨蕊、应亮等为代表的新独立电影作者,在现实主义的基础上发现了“个人现实主义”,并且已经由电影学者总结出了“还原现实主义”与“个人现实主义”在色调方面存在的差别。以贾樟柯的作品《小武》作为实例,作者在其中插入了大量的电视、广播以及各种媒体的声音,并将这些声音用以衬托大背景环境,使媒体不仅仅局限在文献性条件中,而是为了补充画面所呈现出的情景,并且成为其坚实的后盾,使观众从中体会到现实的危机感。

  早期的独立电影导演,进行电影创作的目的是将社会现实和历史真相还原。与九十年代的新闻广播、流行歌曲相同,独立电影中的对白都隐含着对历史真相的还原和精英的诉求。比如,贾樟柯的电影《站台》,影片中除了拥有惊人的构图外,导演选用的叙事模式和构建出的人物关系也非常独特。在《站台》这部电影中,贾樟柯将关注的焦点放在了生命经验中,用集体经验的形式将底层人民的经验和普遍体会表达出来。并以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年作为背景,将时代环境、个人面目在整部影片中贯穿起来,用远景、中景以及长镜头的形式塑造了不同视角下的人物形象。

  第五代导演还运用“还原现实主义”的形式将底层人民逃逸、离散的社会现状完整、准确的刻画出来,片中表现的每个行动以及人物情绪,都表现出当时人们缺乏担当的问题。电影作者通过镜像将社会中人的处境充分体现出来,并且将当时社会精英层普遍存在的焦虑感表达得淋漓尽致。

  (二)被边缘的底层

  在外部语境方面,早期独立电影以“底层叙事”为主,由于窥探、猎奇的目光使精英意识逐渐被促动,并且通过叙事的形式表现出底层社会中的个人命运。

  “底层叙事”主要有两种表达方法,第一,独立电影早期的创作者通过向某种主流因素靠近的方式,去规避另一种主流因素,这使得各种主流因素都能在电影中得到渗透。如为了能够取得与官方体制的对话,在新记录运动后期出现的一部分作品――在中央电视台《生活空间》体制框架下制作的部分作品逐渐陷入了琐碎化、犬儒化中,并沦为供人掬泪的情感消费品。第二,受到海外电影节以及国际电影节的影响,早期独立电影作者在创作电影时受到了“东方主义”的侵害。由于底层常常被损害和侮辱,所以底层已经不再具有鲜明的说服力,底层在生存过程中产生的人性纠葛使荒诞的故事情节和残酷的社会现状得到充分展示。如在电影《盲井》中,底层的生存困境被导演引向了人性善恶的矛盾纠葛之中,使得底层的整体性与自足性在其内部离心力的撕裂下土崩瓦解。随着独立电影的发展社会中人物的命运以及底层的生活现状已经被推翻、颠覆,逐渐沦为了精英意识的自我标榜。

  二、新独立电影――民间重建

  (一)民间作者崛起

  进入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在文艺创作中一种普遍性较强的写作方式随之涌现出来,学者对“个人化写作”进行了阐释,它是从个人视野、个性风格、自传意义三个方面,个人协作将私人空间充分展示出来,宣扬了个体生命的意识,并且将社会理性、个人领悟、个人体验等完全表达出来。

  与其他艺术形式有所差异,电影在起源初期属于一项工业生产,最初期的电影制片方晶晶使通过融资的方式参与到独立电影的制作之中。民间作者的个人视域一般由两种因素组成,第一,个人的写作方式发生了转折,由理想化向着实践化的方向迈进,以此为基础独立电影实现了真正的个人视域。我国独立电影的转折是从经济独立开始的,由于生产方式的变革,个人化写作成为了经济方面的前提条件。第二,由于DV摄像机的出现为独立电影的民间化转型提供了条件,这决定着美学和创作视域,我国独立电影的民间视域也就此形成。

  (二)底层主体性影响重建

  第一,主体介入由于当时社会的影响和时代的处境,造成社会中的精英弥漫出浓浓的焦虑感和无力感,由于静止镜头和极端节制的存在除去精英意识外,社会底层的自足性和普通民众的主体性也遭到倾轧。

  第二,客体的自显,拍摄主体、被摄客体影响、被摄客体影像关系共同将自我建构因素得到了构建。新独立电影作者在民间创作视域方面进行了阐述,其创作主体与创作视域部分形成了链锁反应。在“底层影像”中底层客体在整个社会中都处在弱势群体的地位,他们的影像素质一般都比较低,所以在摄影机前都是不假思索就直逼眼前,经常会使观众出现误读的情况。随着DV摄影机的普及,大众电影得到了发展,其影像范围不断拓宽,它不仅去除了摄影机产生的附魅,而且将拍摄的任务扩大化,取景和角度也可以随意进行调节,这样更能捕获被摄者的真实情绪和思想。

  第三,底层的重建,随着独立电影的发展边缘叙事已经成为独立电影最大的弊病,随着独立电影开始转向,新独立电影中“底层”部分已经被社会主流人群逐渐取代,主要由农民工群体、城乡孤寡老人群体、留守儿童群体构成。在新独立电影作者看来“底层”的意义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展现在电影中的社会中间阶层人群不断增多。

  结束语

  在民间视域下的新独立电影突破了“静观电影”、“还原现实主义”等等,出现了将客体对等、自我主体降格的情况,使社会底层的个人主体性得到了凸显。与早期的底层边缘化电影题材进行比较,新独立电影在叙事方面所选用的人群和题材逐渐发生了转变,其题材已经逐渐超越了底层社会人群开始向着各阶层发展。综合主体来看,我国的独立电影的民间转向,不仅仅在创作思想和美学方法上受到局限,而且将其自身话语体系进行了调试和延续。

  参考文献:

  [1] 毛毅静.影像记忆与教育变迁:1910-2010年代的我国教育生活[D].华东师范大学,2012.

  [2] 赵宜.由1990年代美国独立电影运动的形成及影响看好莱坞的制片策略[D].上海师范大学,2012.

  [3] 李栋山.第一部分:高中历史主干知识学科内知识串讲及跨学科知识渗透100例[J].中学历史教学,2002,Z2:16-67.

  [4] 刘友芝.民营传媒、外资传媒:我国广播影视业的新兴力量[J].我国媒体发展研究报告,2005,00:247-267.

【关于我国独立电影的民间转向之探索】相关文章:

1.关于民间借贷的合同范本

2.我国古人关于读书的名言

3.关于龙王的民间歇后语

4.关于2021民间借款合同范本

5.关于民间借款合同范本格式

6.关于青年微电影大赛的获奖感言

7.民间喜庆的结婚对联

8.民间的歇后语

9.职场礼仪之关于餐桌的礼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