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国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时间:2023-06-25 12:25:45 其他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浅析中国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价值观具有稳定性和持久性、历史性与选择性、主观性的特点。价值观对动机有导向的作用,同时反映人们的认知和需求状况。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感悟人生的浅析中国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欢迎大家分享。

  浅析中国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篇1

  摘 要:中国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渊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发展和创新弘扬。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对于继承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具有深远的历史价值,对于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关系;价值影响;中国传统文化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涵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二十四个字为基本内容。但是,短短的二十四个字,却是内容丰富、层次分明的。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是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是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践行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适应当前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要求和目标,有利于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在当前世界文化多元化的新形势下,积极践行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影响。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探析

  1、中国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渊源

  (1)中国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基础。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富强,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和兴旺发达。中国传统文化中“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生动表达了国家富强,人民共享经济发展繁荣的幸福场面。 “民为重,君为轻”的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的民主内涵则是当今民主建设的重要文化来源。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最终要求就是要建设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大同社会,早在中国传统文化《礼记》中就有记载:“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人民和睦的和谐大同社会是当今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文化源泉。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是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平等,就是要实现人人平等的社会;公正就是要促进社会公平。在中国传统儒家文化中 “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平处于公,公出于道”、“理国要道,在于公平正直。”则蕴含着的公正平等的文化内涵,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基础。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是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爱国,就是热爱祖国,维护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中国传统文化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是当今爱国精神的文化基础。诚信,在中国传统化中历来受到世人的青睐,“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海岳尚可倾,口诺终不移”中蕴含着诚信精神是营造良好诚信风尚的基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蕴含着中华民族丰富的传统文化,有利于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社会的同时,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精神动力。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推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改革和发展的精神力量,也是维系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精神纽带。对于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凝聚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2)中国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基础。中国传统文化是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思想基础。具体表现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位卑未敢忘忧国”等孕育着深刻的团结统一、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爱国主义思想内涵。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同时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基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夸父追日”、“精卫填海”、“大禹治水”、“愚公移山”蕴含着不屈不挠的改革发展精神, “因材施教”、“审时度势”、“与日俱新”则包含着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这些深刻的优良传统文化构成了当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同时,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的思想基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蕴含着中国传统文化深刻的思想精神,既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社会的思想基础,同时,也是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基础。在新时期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社会主义荣辱观相辅相成,紧密联系。不仅与中华民族美德相承接,而且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与中国社会主义法律法规相协调。为人民群众进行道德选择,确定价值取向,判断行为得失,规范日常生活提供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发扬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中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继承发扬了中华民族传统精神文化中自强求富、尚和合、求大同的文化内涵。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对中华民族传统精神文化中讲仁爱、重民本崇正义的继承和发扬。同时,个人价值准则中的爱国、敬业、诚信、友爱的内容继承和弘扬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爱祖国、守诚信、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优良传统文化。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追求,也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标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植根于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文化之中,具有牢固的文化基础。抛弃传统,丢弃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活力和命脉。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传统中国文化是我国当前在世界文化多元化交流融合中站稳脚跟的根基。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创新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精神支柱和精髓。其中,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内涵,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继承发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不断创新发展,发展具有时代鲜明特色的文化价值理念。同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时,也注重吸收世界文明的有益成果,从中汲取其丰富深厚的文明成就。在继承吸收中华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不断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时俱进,充满生机和活力。

  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意义

  1、对于继承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具有深远的历史价值

  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源远流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对于继承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具有深远的历史价值。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优良传统内容极为丰富。热爱祖国,矢志不渝;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维护统一,反对分裂;同仇敌忾,抗御外侮都是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蕴含着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千百年来,融入民族意识中的爱国主义传统成为激励中华民族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精神支柱。爱国主义是维护祖国统一、民族团结的精神纽带,团结统一的民族精神始终凝聚着中华各族儿女的共同心愿,引领中国社会历史的发展方向。爱国主义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精神动力,爱国主义在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凝聚作用。同时,爱国主义也是个人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力量源泉,爱国主义精神为个人实现人生价值提发展舞台和指明方向。

  2、对于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

  时代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内涵和主要组成部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蕴含的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对于培育和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改革创新是时代精神的核心,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时代特征,最能激励中华儿女的锐意进取。改革创新是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必然要求,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途径。改革创新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迫切需求,是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动力。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当代中国人的精神风貌写照,是激发社会创造活力的强大支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重要体现和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制度发展的精神动力和思想源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基础和思想基础的源泉是中国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继承发展和创新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不仅对于继承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具有深远的历史价值,而且对于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分析探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中国传统文化意蕴,有利于弘扬共同理想,凝聚精神力量、引领建设道德风尚。建设全民族奋发向上,团结和睦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有利于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实现中华民族国富民强、人民幸福、民族振兴的中华梦。同时,也是全面贯彻落实四个全面发展战略的体现,努力把我国建设成为更加富强、更加民主、更加和谐、更加文明、更加美丽的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使中华民族更加自信、更加自强的屹立于世界民族文化之林。

  浅析中国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篇2

  任何一个时代的社会意识都与以前时代的社会意识有着联系。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社会历史实践中形成的稳定的文化,是中华民族意识形态遗产的现实展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党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本质的高度凝练和概括,对我国社会起着十分重要的引导和规范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是被凭空杜撰出来的,更不是他国的舶来品,它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不可割裂的联系。

  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土壤和根基

  马克思说: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1]。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凝练过程中,中国传统文化就是人们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

  中国传统文化,是指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保留在中华民族中间具有稳定形态的中国文化2]。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中国形成了以儒家文化为核心,儒、释、道三家文化为主体的文化体系,它所包含的天人合一、以人为本、贵和尚中、刚健有为等优秀的文化内涵得到全社会的广泛认同和践行,塑造了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进、宽厚、务实的精神风貌。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堪称人类文明的一颗璀璨明珠,在历史上长期居于世界文化的前列,为人类的文明进步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以求善重德为旨趣的伦理型文化,文化的伦理型范式使中华民族形成崇德向善的思维定式。传统道德中的仁、义、礼、智、信五常和礼、义、廉、耻四维是我国古代思想家对中华民族基本道德观念和道德准则的总结,是安定国家、稳定社会的最普遍、最重要的道德规范。文化是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根源。在近代,中华民族虽历经磨难却百折不挠,也皆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这一根基没有断裂。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智慧的珍贵结晶,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坚强基石,也是中华儿女在创造新的社会实践时的基本依据。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包含的丰富道德教育资源和思想文化传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和发展的土壤和根基,也只有牢牢地把握这一根基和土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真正的是我国自己的核心价值观。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升华

  (一)国家层面: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富强是每一个国家发展的首要目标。早在春秋时期,齐国管子就提出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的思想。而儒家对富强有更明确的要求,《论语·子路》载: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3]这里的教之指的是使人民在物质生活富裕后的精神丰富。当今世界,国家的富强主要是从综合国力而言,经济的强大是国家综合国力强大的基础,同时,也需要政治、军事、文化、科技、教育等硬实力、软实力的发展和增强,才能使国家走向全面富强。

  民主这一思想的萌芽在中国古代民本思想中孕育并体现出来。君以民存,亦以民亡4],历代君王无不强调人民的重要性,因此,他们一贯主张贵民、安民和恤民,甚至提出民之所欲,天必从之5]的思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提倡的民主正是民本思想的升华,它是社会主义的民主,建立在社会主义制度的基础之上,体现的是人民真正当家做主。

  文明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中华民族传统的文明意识所追求的是运用礼乐教化形成的伦理文明生活,是通过文明典范的内在吸引和修文德以来远人3]的引导达到协和万邦、天下一家的目标;是通过节制自欲、协调天人的方式实现人与自然可持续地和谐共生。而现在,我国将文明作为一个统一整体去实现社会进步,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和生态文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体系的构成要素。

  和谐这一观念发端于我国古老的典籍《易经》。《易经》将和谐视为世界发展的基本法则,体现在价值观上是追求以太和为最高目标。在此基础上,儒家将和作为人们处事、行礼的最高境界。如今,我们所期望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协调发展的社会,是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整体和谐的社会。

  (二)社会层面: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自由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表现得丰富多样。儒家将自由置于现实生活之中,提倡从心所欲,不逾矩3]。而道家则提倡出六极之外,而游无何有之乡6],即通过自我超脱,游于无世俗之物之境获得自由。佛家的自由理念则是一种智慧的自由,提倡自度普度,达到精神自由的境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承接人类文明发展的共同成果,它所提倡的自由体现着社会发展终极目标的规定和要求,亦即马克思主义追求的社会价值目标。

  平等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也并不缺乏。天下无生而贵者也4],这是儒家对人生来平等的重要认识。孔子还提出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有教无类等有利于社会发展的平等思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平等,指人们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享有同等的权利,它要求尊重和保障人权,人人依法享有平等参与、平等发展的权利,是我们党在理论凝练与创新上的与时俱进。

  公正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理念,更是一个社会良性发展的基本保障。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4],阐述的`是古人通过遵循天道来求得社会公正的美好愿望。能去私曲就公法者,民安而国治;能去私行公法者,则兵强而敌弱7],提出了保证社会公正状态的方式。党在十八大报告中提出要加紧建设对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逐步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努力营造公平的社会环境,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8],这是对社会主义公平的最好阐释。 法治是人类政治文明的重要成果,是一个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证。从中国系统的成文法典来看,远在战国时期魏相李悝就制定了《法经》,是后世历代法典的蓝本。较近的明清时期,也有《大明律》《大清律》等,其内容相当丰富和系统,对当时的社会生活发挥着重要的规范作用。现在,党将法治确立为我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一,有利于充分发挥法律的正义价值,培育社会的守法品格和精神,并将其转化社会交往的能力和力量。

  (三)个人层面: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爱国是一个持久永恒的话题。中国传统的爱国思想源自农耕经济基础上形成的安土重迁的乡土情怀。屈原岂余身之惮殃兮,恐皇舆之败绩的担忧、晏婴利于国者爱之,害于国者恶之的表白,陈汤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的抱负……在历史的长河中,这些仁人志士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的崇高思想始终流淌在中华儿女的血液中,激励着中华民族不断前进。现在,爱国作为个人的道德要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它是几千年来中国传统的爱国主义、中国共产党人的爱国壮举和社会主义条件下的爱国新要求的集中概括。

  敬业是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也是社会成员最基本的道德操守。中国的古圣先贤在论及职业精神和工作态度时也无不强调敬业的重要性。孔子主张人的一生要执事敬事思敬修己以敬。荀子说凡百事之成也必在敬之,其败也必在慢之9]。唐代韩愈在《进学解》中指出:业精于勤,荒于嬉。敬业是推动人类进步和社会发展的基本力量,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动力之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了传统的敬业思想,并赋予了敬业时代的内涵。

  诚信是千百年来中华民族不曾忘却的道德品质。儒家孔子强调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3],主张言必信,行必果3]。道家老子说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10]。而在我国的语言体系中也有大量诸如一言九鼎一诺千金一言既出驷马难追这样称赞诚信美德的成语。当代,社会生活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诚信不再局限于传统的个人道德修养层面,更是现代公民的社会公德和公共领域的行事准则。

  友善是公民优秀的个人品质,是构建和谐关系的道德纽带,更是维护健康良好社会秩序的伦理基础。孔子贵仁,把仁规定为爱人,主张行仁德于天下。从本质上说,爱人就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友善行为,而行仁德于天下实际就是将友善作为社会的伦理规范来实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的友善观是对以往人类友善理念的继承和发展,是社会主义条件下处理人际关系的基本价值准则,是我们建设和谐家园、实现民族梦想的重要精神条件。

  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部分,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土壤和根基。同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在吸收和借鉴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上发展起来的,是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升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要积极地继承和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浅析中国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关文章:

浅析企业核心价值观的构建03-24

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政治小论文11-21

浅析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02-28

企业的核心价值观12-09

浅析中国传统文化与标志设计的融合03-18

基于科学史的核心价值观培育03-21

关于核心价值观念和文化盲点02-28

浅析平面设计中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表现03-16

浅析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室内设计的影响03-24

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研究论文1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