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国传统文化魅力对西方社会的重新吸引

时间:2020-11-14 16:43:22 其他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浅析中国传统文化魅力对西方社会的重新吸引

  随着中国经济文化影响力的扩大,现代的西方人对中国文化有了更进一步的理解和认识,下面是一篇探究中国传统文化对西方社会吸引的论文范文供阅读参考。

  [摘要]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拥有在人类历史上不可替代的光辉灿烂的民族文化。古老的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世界文化之林中独树一帜、独领风骚。目前,热衰于学汉语的西方人越来越多,热衷于学习和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的西方人也越来越多。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 西方社会 吸引

  我国向西方传播东方文明早在西汉时期就已经开始了,丝绸之路向西方传送精致的东方丝绸时,也送去了东方文明。早在《马可波罗行记》中就对中国的富庶有大量记载。然而到了清朝末年,闭关锁国的政策让中国看不到外界的发展,当帝国主义的坚船利炮轰开了中国的大门,中国才认识到自己的文明已经远远落后于西方世界。甲午战争让中国国民开始反思自己,与此同时严复、梁启超、王国维等先进知识分子促使西学大规模涌入了中国。

  20世纪以来,随着中国经济文化影响力的扩大,现代的西方人对中国文化有了更进一步的理解和认识,对中国文化充满浓厚的兴趣,很多人都喜欢中国的易经、老子、庄子、论语、古典诗词、书法、绘画、戏剧等等。

  造成中西方文明差异的主要原因是:中国崇尚中庸和平,西方提倡崇力尚争。这也是中国文明吸引西方社会的最主要原因之一。

  西方文化是以斗争为基本的思想,赫拉克利特在西方思想史上首次提出了关于对立面的统一和斗争的学说。他认为:“应当知道,战争是普遍的,正义就是斗争,一切都是通过斗争和必然性而产生的。”…同时,西方的价值观念中鼓励人们追求现实功利,展开竞争,努力获得个人利益的最大化。这样导致在获得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人变得冷漠、自私、精神空虚。而中国的儒家文化在某种程度上能够缓解西方的精神危机。中国传统文化的奠基人孔子讲求天人合一,强调人与自然界的协调发展。儒家的中庸思想“需要每个人都‘抑其血气之刚’,将实现社会平衡的要求作为调整个人言行的尺度,做到‘允执其中”。要求‘温良恭俭让’,并具备五美德‘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方能‘文质彬彬,然后君子’。”与儒家中庸思想相应的是道家“柔弱、守雌、处下、不争、无为的中道观”。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此间两次世界大战的恶果给各国人民留下了巨大的精神创伤,同时随着西方的科学技术和物质文明的高度发展,西方道德和政治乌托邦的崩溃,造成了西方人民精神流离失所。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想要获得以宁静、和平为精神宗旨的理念成为众多西方人的期盼。于是作为精神依托的老庄思想和佛教思想便成为西方人寻求心灵解脱的一剂良药。众多的西方人开始迷恋古老的老庄哲学传统。而且,“现在,西方已然普遍接受了如下看法:封建帝制下的儒学既是强有力的、又是柔韧的信条,它的强有力足以使它把它的价值观强加于世人,它的柔韧足以使它在长达两千年间不断自我调节而适应着不断变化的形势…”·儒家作为中国文明这一巨大的人类成就的中心传统,值得人们重视和尊重。”可见,老庄思想、佛教思想、儒家思想都得到了西方现代社会的推崇。

  中国传统文化对西方社会的吸引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汉字、书法的热情是西方人对中国文化兴趣的起点

  西方人对中国汉字的兴趣由来已久。在莱布尼茨编辑《中国近况》一书时,就对刚刚传入不久的中国汉字特有的非拼音式、靠线条为主的象形文字大感新奇。绪论中写道:“全人类最伟大的文化和最发达的文明仿佛今天汇集在我们大陆的两端,即汇集在欧洲和位于地球另一端的东方的欧洲——中国。”更让莱布尼茨感到惊奇的是,那么多形象迥异的文字居然只有很少数量的不同组合读法。这对以完全建立在拼音文字为母语的人来说是不可思议的。这种惊奇一直延伸到20世纪。从莱布尼茨、柏应理、马若瑟、狄德罗、克洛岱尔到谢阁兰,再到艾田蒲,西方的大诗人们都对中国文字钟情不已。

  西方人对汉字的兴趣与对书法的兴趣紧紧连在一起。西方人对“书法”很感兴趣,并将其直译为“美丽的文字画像艺术”。他们看到中国人能够从文字引发出一整套传统,并融合了哲学、生活感悟与墨艺,不禁叹为观止。

  早在18世纪西方汉学家就开始收藏书法作品,当时美国最大的书法收藏家是古尔洛夫,他最重要的两件藏品是黄庭坚的《廉颇问蔺相如》和米芾的一件早期作品。60年代初,美国的书法收藏得到了发展,主要代表人物是普林斯顿大学艺术史系东方艺术史教授方闻。后来方教授发表了数篇研究中国书法的博士论文,此举极大地推动了西方对中国书法的了解,推动了西方社会对中国的书法研究和教学。

  二、西方人从中国古典诗歌中看到不同的世界观、时间观与空间观

  中国是诗的国度,在我们古人的心中,诗歌是最崇高、最美好的艺术,是他们和世界交流的最佳方式,也是他们与后人对话的最好手段。在我们古诗里所体现出来的那样一种天然的诗歌情怀,那样一种艺术的直觉、生命的感悟,不仅深深地感动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而且也会感染全世界各民族的人们,尤其是中国古诗所体现出来的玄远空灵的意境,更是现代西方人所孜孜以求却又望尘莫及的。西方人从中国的古典诗歌中看到了一种不同的世界观、时间观与空间观。中国古典诗歌在西方受到推崇是顺应了西方现代诗歌、语言学、符号学和艺术上的各种探索的需求。同时,也顺应了西方文化中追求精神性的一面。美国意象派诗人艾兹拉·庞德,对于中国古诗中生动呈现的意象及那种玄远的意境如痴如醉,随即狂热地投入中国诗歌的翻译工作,并且爱屋及乌,学习并翻译了好多优美的篇章。1945年庞德因涉嫌法西斯罪被捕,入狱时只带了一部《四书》和一部中文字典。埃兹拉·庞德以其译作《华夏集》为中国古典诗歌美学与西方现代主义诗学的'结合创造了契机。英国学者阿瑟·韦利是英国20世纪最杰出的汉学家之一,被誉为现代英国介绍中国文学最有成就者。他翻译了大量中国古诗,采用直译的手法。不押韵,而注重诗歌的韵律和意象。他使中国古诗进入了西方普通读者的视野,并对西方汉学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还有美国诗人费诺罗萨近乎一生都在学习中国古典诗歌、诗剧,这些人莫不为汉学西进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三、在与西方的碰撞当中,中国传统文明首先带给西方的印象是中国人的沉稳、人情、善良

  对于西方人来说,_中国人永远是个谜。中华民族是一个既有着突出个性又有着优良传统如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忧国忧民、以德化人、和谐持中等,这是世上其他民族所无法匹敌的。在西方人眼里,中国人是最富有魅力的,尤其是他们身上时时刻刻都表现出来的沉稳干练。

  受儒家思想影响和熏陶,中国人重“天理”和“人情”,做人要讲“通情达理”、“重情重理”、“人情人理”、“情理交融”等等。从以上的成语可以看出,传统的文化环境决定了为人处事既讲“人情”又讲“天理”,并且把“情”放在“理”之前。中国人最崇尚情谊,把个人、家庭、社会有机地联系在一起。中国人讲究尊老爱幼,一家三代生活在一起,重视培育孩子,有非常清晰的丈夫妻子的角色定位。他们也把自己的国家当作家庭,所以中国的家庭关系相当牢固,中国文化里对家庭的责任感根深蒂固。更重要的是,在现代激烈竞争的社会环境下,每个人都会时时感到竞争的压力和参与竞争的疲惫。这时候,若拥有一个充满“人情”味的交往圈,及时得到他人感情上的支持和心灵上的慰藉,人生才不会过于悲苦。西方社会崇尚个人主义,疏于“人情”交往。当个人碰到无法承受的巨大压力时,自杀、吸毒就成为唯一出路。所以,马尔库塞说西方社会病了,西方社会的未来必须潜心学习东方的儒家精神。

  中国人注重责任心,在现实生活中,“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是一种民族大义之责,我们用这种民族大义之责换取一个民族的长久的生存和发展。“在其位,谋其事”,这是工作的职责,我们用这种工作的职责来换取个人的生存和发展。“父慈子孝,夫妇和顺,兄友弟恭”,这是家庭的责任,我们用这种职责来换取家庭的和睦。

  儒家讲求温和、善良、恭敬、节俭、谦逊的美德,正是这样的美德,让西方人不断肯定东方人的优点。

  结语

  综上所述,我们深信,2l世纪的中国,有能力利用自身传统文化的积极因素帮助世界各国建造更加良好的关系,在对于人类未来的一些诸如过度开发资源的、竞争近乎走向异常、人与人关系偏向疏离等此类难题的解决可能会提供一些帮助。中国文化所讲的利他主义、以和为贵、重视人的精神生活,还有中国文化讲究适可而止、天人合一、和谐相处等等,对后现代社会的思想都能提供很多帮助。

【浅析中国传统文化魅力对西方社会的重新吸引】相关文章:

1.浅析西方哲学中国化的研究范式论文

2.浅析中国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3.《魅力何来:人际吸引的秘密》推荐

4.《魅力何来:人际吸引的秘密》简介

5.浅析马哲与对近现代西方哲学的超越

6.浅析传统道德对现代中国社会道德困境的影响与超越

7.浅析信息传播对社会控制的影响

8.浅析中国文化对中国村镇文化的影响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