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知识和创新本质

时间:2024-08-12 20:09:55 企业管理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认知、知识和创新本质

[摘要]关于创新或技术创新,大多数学者从范围、类型和特征等来界定其涵义,很少涉及到创新本质的研究。本文以为经济主体的认知模式和累积知识是创新产生的主要动因和本质所在,并提出了一个综合性的分析框架。   [关键词]认知 知识学习 知识转化 创新
  
  一、关于创新研究的扼要回顾
  
  熊彼特是最早把“创新”引进经济学的人,他开创了关于“创新”研究的先河。熊彼特以为,创新就是把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进生产体系,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其目的是为了获取潜伏的利润[1]。“创新”是生产要素的新组合。之后,美国经济学家曼斯菲尔德(M.Mansfield,1971)提出,创新就是“一项发明的首次应用”,以为与新产品直接相关的技术变动就是创新。英国经济学家佛里曼(C.Freeman,1997)以为:产业创新或技术创新是指“第一次引进一个新产品或新工艺中所包含的技术、设计、生产、财政、治理和市场步骤”。我国学者傅家骥以为,技术创新是企业家捉住市场信息的潜伏赢利机会,以获取贸易利润为目标,重新组织生产条件和要素,建立起效能更强、效率更高和用度更低的生产体系,从而推出新产品和新工艺、开辟新市场、获得新原料和建立新组织的过程[2]。徐庆瑞以为,技术创新是技术变革的一个阶段,包括技术发明、创新和扩散三阶段[3]。柳卸林以为,创新是与新产品的制造和新工艺或设备的首次贸易应用有关的技术的、设计的、制造及贸易的活动,包括产品创新、过程创新(工艺创新)和扩散[4]。
  除此之外,新制度经济学、演化经济学和认知经济学均对创新本源有过一定的探讨。新制度经济学的代表诺思提出了“制度创新/认知模式”,即制度创新的根源是主体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模式的改变,以为“制度变迁是人类知识积累和认知过程的一部分”,“人的认知信仰结构是面对不稳定性时对经济现实的理论化……,基于他们的信仰体系,人们有意识地修改制度结构”[5]。演化经济学家温特和认知心理学家纳尔逊合作探讨了认知科学与技术进步之间的关系,从演化的角度和认知的角度对创新产生进行了研究,并形成了VSR范式的创新模式[6]。帕罗依(Parayil,1991)指出,应该在技术知识进化的熟悉论框架内,思考技术变迁的模式[7]。意大利学者保罗·色瑞(Paolo Seri,2001)在演化经济学的“有限认知”假说基础上,以为认知模式是创新产生和经济发展的基本驱动力,并构建了相应的模型[8]。
  以上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创新的产生进行了研究,有其理论依据,特别是演化经济学和认知经济学对创新本质也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探讨,但缺乏一个同一的综合性分析框架。本文试图从认知和知识的视角研究和理解创新本质,并提出一个综合性分析框架。
  
  二、一个可能的综合分析框架:
  认知、知识和创新本质
  
  (一)认知与创新
  认知和认知模式是人们行为产生的基础。人们的行为是由认知模式引导的。所谓“认知”是指人们通过推理、直觉或感知获取知识的行动或过程,或人们对外界事物进行知识和信息加工时形成想法的过程。认知模式是个人长期形成的有关事物的观点、知识结构、价值观念和文化心态。人的认知结构的形成和发展需要经历图式、同化、顺应和平衡四个基本的心理发展过程。
  认知经济学以为人类感知是解释个体知识和行为构建的基石。本文遵循演化经济学和认知经济学的经济理论,以有限信息和有限认知假说为条件,以为引起经济主体(包括个体和企业)创新的决定性因素是学习和认知或认知模式。当他们面对繁芜多变的经济世界,只能依靠某种认知模式来进行决策,通过预期和意识采取行动,环境的变化通过信息反馈影响经济主体的认知,经济主体通过认知模式对这些变化进行评价和判定,从而形成新的预期。一旦外部环境变化,人们的认知结构,进而行动将遭受预期结果和实际结果的不匹配。面对这样的差异,经济主体***进行创新,即形成新的认知模式,尝试新的办法,这就是认知模式内在的创造过程。这一学习过程不仅能够使得自身的认知模型适应环境变化,而且能够促进认知模式本身的演进,产生新的认知模式。
  不同的认知模式对创新有着不同的影响,有的认知模式是活跃的、具有创新动力的,有的认知模式坚守陈旧的思想、方式和惯例,毫无创新可言。所以研究创新主体的认知模式,特别是研究企业家的认知模式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假如企业家具有适当的认知模式,有助于他们发挥丰富的想象力。而想象力是创造的翅膀,是企业家能否提出新见解、新办法的条件。想象力丰富的企业家一般能够利用自己原有的认知模式,使自己的思维更加活跃,这样就可以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在企业的生产经营中不断创新。企业家的认知模式特别有助于他们提出凡人所不可能提出的一些新奇、奇异、大胆的思想观点。这对企业的发展具有很大的创新性。
  
  在坚持共享认知模式上个体认知的抛锚或认知模式刚性会封闭创新的渠道。例如假定某个个体连续存在于两个相继的时期(T1、T2),在T2期,个体如何基于T1期的认知模式来解读T2期的“现实”呢?在T1期,社会上的个体通过制度、通过集体学习,形成共享认知模型。在T2期,个体学习一定以已经存在的T1期的集体学习为基础,换言之,T2期的认知模式是建立在T1期的认知模式基础上。在T2当个体面对新情况新题目时,倾向于通过共享认知模式来稳定预期并形成相应的行动。个体认知模式就变得相对缺乏弹性,而创新是个体面对新事件时认知反应或认知模式的改变的结果,在坚持共享认知模式上个体认知的抛锚,抹杀了创新。
  (二)知识与创新
  纳尔逊和罗森伯格(Nelson

【认知、知识和创新本质】相关文章:

企业的知识本质与知识创造03-21

论惯性的本质和起源06-14

知识创新 知识资本与企业绩效03-20

知识管理组织创新的基点03-24

知识治理组织创新的基点03-29

超前认识的本质、特征和基本形式03-21

关于企业文化的成因和本质的初探03-22

隐性领导与组织的知识创新研究03-25

民法的本质0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