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并购动因理论综述

时间:2023-03-22 00:10:04 企业管理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企业并购动因理论综述

摘 要:并购是指企业间的收购与吞并。企业并购是企业发展壮大的必然途径,也是企业适应经济发展的自我调整。20世纪以来,世界范围的企业并购在数目和规模上不断推陈出新,理论界一直进行着深进的研究,但是对于企业并购动因,在理论上一直没有公道,信服的解释。在参考大量国内外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对企业并购的动因的理论解释进行简单综合阐述。
  关键词:并购;效率;代理;多元化
  
  1 效率理论
  
  该理论以为企业通过并购,可以获得1 1>2的规模效应,协同效应。包括规模效应,财务协同效应和治理协同效应。
  1.1 规模效益理论
  规模效益理论是指在一特定时期内,企业产品尽对量增加时,其单位本钱下降,即扩大经营规模可以降低均匀成木,从而进步利润水平。并购可以在两个层次上实现企业的现模效益,即产量的进步和单位成木的降低。并购给企业带来的内在规模经济在于通过并购可以对资产进行补充和调整。横向并购可实现产品单一化生产,降低多种经营带来的不适应;纵向并购,将各生产流程纳进同一企业,节省交易成木。并购的外在规模经济在于:并购增强了企业整体实力,巩固了市场占有率,能提供全而的专业化生产服务,更好的满足不同市场的需要。
  陈宏民(1994)从企业吞并行为对社会财富的增进和社会资源的重新配置方面进行了研究。吴健中、汤澄(1997)对企业横向控股吞并行为进行了经济学方面的分析,解决了横向吞并规模和企业横向控股吞并效益评估的题目。
  该理论在20世纪70年代的西方和我国目前较为流行。但事实上规模经济在企业并购中的效应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大。纽博尔德(1970)的研究表明,只有18%的公司在并购活动中承认并购动机与规模经济有关。现阶段西方出现的很多超级并购案,动辄上亿美元,也是规模经济理论所无法解释的。
  1.2 财务协同效应
  财务协同效应是指由于税法、会计处理惯例的组合应用产生的公道避税,以及在证券交易中预期效应造成的股票投机的刺激作用,并购能够给企业带来财务方面的种种效益。
  “税收效应”在企业并购中是非常重要的,固然它在并购活动中并不发挥主要作用。净营业亏损损和税收减免的递延,增加了的资产基础,以及用资本利得来代替一般所得都是并购在税收方面的动机。
  1.3 治理协同效应
  该理论的假设条件是治理对企业的经营效率具有决定作用。治理协同效应主要来源于治理能力层次不同的企业合并所带来效率的改善。假设两个公司的治理效率不同,在高治理效率公司并购另一个公司之后,通过资产重组、业务整合,可以改善低效率公司的治理效率以创造价值。
  
  2 资产组公道论(多元化战略理论)
  
  资产组公道论假说,以为市场环境是不确定的,为了降低和分散风险,企业通常采用混合并购的方式,实现多元化经营。当企业通过多元化并购把经营领域拓展到与原经营领域相关性较小的行业,就意味着整个企业在若千不同的领域内经营,这样当其中的某个领域或行业经营失败时,可以通过其他领域内的成功经营而得到补偿,从而使整个企业的收益率得到保证。通常,多元化购后的企业在打进新的市场时比专业化企业具有特别有利的条件,由于多元化企业能够以更接近现有企业的条件,从资本市场或团体内部张罗资金。该理论隐含的假设条件是,通过多儿化经营降低的市场风险足以弥补由此增加的治理成木和产生的新风险。
  与内部扩充相比,外部收购可使企业更快地适应环境变化,卢东斌称为“花钱买时间”,有效降低进进新产业和新市场的壁垒,并且风险相对较小。特别是基于产业或产品生命周期的变化所进行的战略性重组,如生产“万宝路”香烟的非利吾·莫里斯公司转向食品行业。企业处于所在产业的不同生命周期阶段,其并购策略是不同的。处于导进期与成长期的新兴中小型企业,若有投资机会但缺少资金和治理能力,则可能会出卖给现金流充足的成熟产业中的人。处于成热期的企业将试图通过横向并购来扩大规模、降低成木、运用价格战来扩人市场份额;而处于衰退期的企业为生存而进行业内并购以打垮竞争对手,还可能利用自己的资金、技术和治理上风,向新兴产业拓展,寻求新的利润增长点。
  多元化经营模式曾经十分流行,但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核心竞争力、价值链等新治理理论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公司倾向于采取专业化的经营模式。Seth(1990)发现混合并购行为,与其他并购类型一样,不能降低企业的系统风险因此,用该理论来解释混合并购购的动机从目前来看也显得不够有说服力。   3 代理理论与自大假说
  
  3.1 代理理论
  Mueller(1969)提出假设,以为代理人的报酬决定于企业的规模。因此,代理人有动机通过收购使企业规模扩大,而忽视企业的实际投资收益率。Jensen和Heckling(1976)以为,部分代理题目使治理者轻易丧失工作积极性,或导致其额外的消费,由于这种代理本钱将其他大多数的所有者承担。Fame and Jensen(1983)以为,通过报酬安排、经理市场、有效股票市场以及将企业所有权与控制权相分离的机制,可以减缓代理题目。当这些机制都不足以控制代理题目时,接管将可能是最后的外部控制机制。因这一理论还产生了控制机制论、治理主义、骄傲假说等几种并购理论
  O Canyon等人(1994)在1945年一1990年之间,对170家英国公司样本董事的工资支付的调查研究结果,即销代额增长、收购频率与董事下资支付之间是正相关关系。治理者倾向于通过并购来扩大企业规模以此增加自己的收进,进步职位的保障程度。Becker等(1988)发现,美国公司补偿与企业规模的均匀弹性是0.3,即企业销代额每增长10%治理职员的收进补偿增加3%。此理论隐含的假设条件是,公司的法人治理结构无法克服代理本钱题目。同时股票市场也是无效率的,无法对治理者一行为进行控制与监视。但是实际上,20纪30年代中后期以来,随着股权、期权等多种激励方式的实施和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不断完善,股东和治理者一的利益越来越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股票市场的效率也不断增强因此,基于上述动机的并购行为将会越来越少。
  3.2 自大假说
  Ro11(1986)提出的自大假说以为,并购企业决策者过多地关注目标企业的未来价值,从而忽视或有意回避两家公司合并后可能产生的负而协同作用,而并购企业的过高估价来自于自大逐一他们的过度自信。这一理论的提出,从一个侧面增加了人们对企业并购动机的熟悉。这意味着企业治理者的意图是增加企业的资产,但其决策违反了股东的利益,并购价格过高。
  
  4 价值低估理论
  
  “价值低估”理论以为,当目标企业股票的市场价格由于某种原因而没能反映其真实价值或潜伏价值,或者没有反映出其在其他治理者手中的价值时,购并活动就会发生。当目标公司的股票价格低于其资产的重置本钱时,通过购买现存公司的股票来获得扩张所需的资产,要比购买或建造相关的资产史便宜些。
  詹姆斯·托宾以Q值反映企业并购发生的可能性,Q=公司股票的市场价值/公司资产的重置成木。假如Q<1,且小得越多,则企业被并购的可能性越大,进行并购要比购买或建造相关的资产更便宜些。该理论提供了选择目标企业的一种思路,应用的关键是如何正确评估目标企业的价伯,但现实中并非所有价值被低估的公司都会被并购,也并非只有价值被低估的公司才会成为并购目标。
  
  参考文献
  [1]?崔保军.企业并购动机综述[J].企业经济,2004,(8).
  [2]?科斯.企业的性质,载于企业、市场与法律.上海一联书店,1990.
  [3]?邵桂兰,刘铁军.跨国并购的理论评述[J].经济师,2007,(5).
  [4]?贾红睿,何新宁.企业吞并理论论研究进展猜测[J].2000,(1).

【企业并购动因理论综述】相关文章:

企业并购中的期权价值理论运用08-23

战略联盟理论研究综述05-11

护理论文综述参考文献(精选11篇)08-29

浅析公路客运企业并购战略分析05-02

我国企业跨国并购后的整合初探05-20

发展中国家直接投资理论综述论文04-20

企业管理论文11-03

企业风险管理论文02-20

企业成本管理论文07-21

企业安全管理论文0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