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内部控制模式的分析
摘 要 内部控制模式的研究停滞不前成为制约内部控制理论研究与实务操纵的瓶颈。本文全面系统的分析内部控制模式的经济含义和现实选择。从内部控制的经济学理论进手,在分析内部控制经济本质的基础上,通过比较选择出在内部控制研究中更有解释力的经济学理论--交易本钱经济学。采用交易本钱经济学的观点,从企业的资产专用性和不确定性两个角度剖析内部控制模式,并根据不同的企业类型选择与其相适应的内部控制模式。 关键词 内部控制模式;交易本钱经济学;代理理论Abstract The structure of internal control is the formidable obstacle of the research and practice of internal control. This *** analyzes the economy of internal control and how to choose the proper structure of internal control. Based on the economy theory, this research compares two different theories for internal control before choosing the transaction cost economic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ransaction cost economics, the structure of internal control is analyzed. Assets specialty and uncertainty are the main focus of the analysis, which also leads to the adaptive choice of the structure of internal control. Key wordsStructure of internal contro;Transaction cost economics;Agency theory
如作甚不同的组织选择内部控制模式,是一个长期困扰内部控制研究的题目。现有内部控制研究要么关注内部控制观念等理论框架的探讨,要么关注内部控制具体方法和技术等实务操纵的研究,而对于内部控制模式的研究则相对缺乏。内部控制模式反映内部控制系统运作机制和机理与方式、方法,在内部控制研究过程中,起到承接理论框架和实务操纵的作用。内部控制模式的确立需要以坚实的基础理论作为支撑,因而与内部控制理论研究关系密切;内部控制模式的选择与企业的具体环境相关,直接付诸实务操纵,因而与内部控制实务操纵密不可分。对企业内部控制模式进行深进分析,有助于将内部控制基础理论和实务操纵衔接起来,对于推动内部控制研究的发展和应用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一、内部控制的经济学基础
对于企业内部控制模式进行研究,首先需要弄清内部控制的经济学基础。内部控制模式研究没有很好展开,回根结底是用来分析内部控制的经济学基础存在缺陷造成的。在内部控制研究过程中,大量的学者选择代理理论作为内部控制分析的经济学基础。固然代理理论也涉及企业组织内部设计题目,但是代理理论本身的属性决定其不是内部控制分析的最佳理论工具。相比之下,交易本钱经济学更为合适。这主要是由于内部控制的经济属性以及代理理论和交易本钱经济学的差异造成的。
现有的研究从契约经济学的角度出发进行分析,以为企业是一系列不完备契约的集合,内部控制是企业内部弥补契约不完备性,以降低企业交易本钱的机制[3]。将内部控制的本质解释为企业内部降低交易本钱的机制,从而导致作为生产组织模式,企业比公司更有效率,这种解释科学地说明了内部控制的经济属性。在这种背景之下研究内部控制题目,交易本钱经济学比代理理论更为恰当。
1.分析的基本单位
代理理论的分析以单个代理人为基本的分析单位,而交易本钱经济学以交易为基本的分析单位。这种分析基本单位的不同,造成了两种理论所关注的焦点的不同。代理理论关注的是企业终极控制权的回属和所有权在不同层级间的分配。比如,如何构建公道的股权结构,保证公司股东利益的不受到侵害,等等;交易本钱经济学则关注如何降低每次交易的本钱,从而保持企业作为经济组织形式,相对于市场的经济上风。内部控制的实质是企业节约交易本钱的一种内在机制,控制权的回属和分配题目不是解决内部控制研究的核心题目。假如采用代理理论进行分析,以所有权的弱化作为分析题目的基本着眼点,难免会把对内部控制的分析引进歧途。
2.对组织题目的关注
代理理论把企业看成的是一系列的契约,很少如何解决关注企业组织内部争端题目,以为可以通过“事后清偿”来解决组织内部的争端。比如,当企业内部出现题目之后,可以在事后通过法律诉讼来解决题目。交易本钱经济学则将企业看成是一种治理结构,将关注的中心放在如何建立避免争端和处理争真个机制上,以为任何需要诉讼来解决的企业内部争端都可以通过事先构建完善的内部控制结构加以避免。企业的内部控制是渗透在企业的日常生产和治理工作全过程中的,假如寄希看于通过“事后清偿”来解决题目,那么当企业组织在生产经营中碰到题目时,内部控制将难以真正发挥作用。按照交易本钱经济学的思路,适应企业的内部控制需要对企业所面对的环境进行全面的分析,精心构造一种制度安排,使得企业能够在将来可能碰到的困境条件下,仍然能够良好的运行。
3.对本钱的主要关注
代理理论和交易本钱经济学都对企业的本钱题目给予很大的关注。代理理论关注的主要是剩余损失,交易本钱经济学关注的是适应不良损失。剩余损失在整个生产过程中很难以进行计算,只有在完玉成部生产过程后加以考察。同时,剩余损失是从企业所有者的角度来考察的,这种损失主要是对企业所有者剩余索取权的影响,对于整个企业来看,并不造成深远的影响。交易本钱经济学中的适应不良损失,针对整个交易过程中的情形,关注由于内部控制结构不适当,在每次具体的交易过程中造成的损失。内部控制作为企业的治理控制工具,其目的是矫正企业日常运行的偏差,是企业更为顺利的向既定的组织目标前进。适应不良本钱理所当然地成为内部控制的关注焦点。
4.研究的出发点不同
代理理论的研究出发点是公司的所有权和经营权相分离,隐含着企业本身已经存在的条件假设。在这种假设下,内部控制的意义在于如何进步企业的价值。交易本钱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是企业的纵向一体化,将企业作为取代市场的生产组织方式。因此,在交易本钱经济学的观点中,企业并不是已经存在的实体,而是与市场并列作为可供选择的生产组织方式。当企业不能通过内部控制来有效降低交易本钱时,随时都可能会被市场所取代。从这个意义上来看,采用交易本钱经济学的观点来分析内部控制,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研究视野--内部控制成为企业能够存在的根本原因。
根据以上分析,从经济学基础的角度来看,交易本钱经济学能够更为有效的支撑内部控制的理论研究。因此,本文将通过交易本钱经济学的观点来分析企业的内部控制模式。
二、内部控制模式的分析
交易本钱经济学通过对企业组织生产的不同方式进行比较来开展研究,其目标在于揭示为什么有些交易是在某类型组织中进行的,而其他的交易是在另一类型组织中开展。交易本钱经济学给出答案是,之所以一类特殊的内部控制模式用来解决一类特殊的交易,原因是在于,这种内部控制模式提供一系列在其他内部控制模式中无法复制的控制手段,这些控制手段能够与这些控制活动相匹配。因此,交易本钱经济学以为在不同的企业中交易是不同的,而不同内部控制模式在解决题目的能力上有差异,因此这种联系解释两者之间匹配程度的效果和效率。
交易本钱经济学的基本假设是:有限理性和机会主义。有限理性的核心在于尽管人们倾向于理性的往采取行动,但是他们的决策很难在新古典经济学的框架下达到最优,由于人们缺乏做出这种最优决策的认知能力和计算能力。机会主义是通过采用诡计来获得自身利益。交易本钱经济学没有假设机会主义是人类的特点之一,而是假设有些人在有些时候会有机会主义的倾向。如何对这些人区别对待在事先是不清楚,企业内部各方的实际行动可以描述假定存在机会主义并尽全力往避免事后发生负面的意外事件。
在给定有限理性和机会主义的条件下,内部控制模式的性质和范围与交易的特性相联系。交易可以从三方面来辨别:①交易中资产专用程度;②交易不确定性(包括与其类似复杂性);③交易的频率。资产专用性是指由于提前终止契约,造成机会损失的程度。在缺乏足够强有力保险人的情况下,这种损失的价值会受到机会主义的威胁,因此提供一个衡量机会主义潜伏收益和发生这种行为的激励程度的指标。不确定性指业绩特殊性的程度和企业环境的可猜测性。频率在交易本钱经济学中没有特殊含义,因此在分析内部控制模式时不加以考虑。
交易本钱经济学中关于交易的两个属性,资产专用程度和不确定性可以用来分析企业的交易特点,进而判定企业应当采用的内部控制模式。但是,资产专用程度和不确定性只是理论框架中比较抽象的概念,在具体实务中的操纵性较差。为此,我们分别选择企业资源的稀缺程度(或者轻易获得程度)和所处行业的成熟水平作为替换指标。稀缺程度越高,资源向其他企业活动的可能性越大,企业失往资源所造成的损失也越大,即资产的专用程度越高;反之亦然。而行业成熟度越高,企业所处环境的可猜测性越强,业绩也越轻易进行判定,即交易不确定性低;反之亦然。根据交易的属性不同,企业可以被划分为四种类型,见表1。
三、内部控制模式的选择
内部控制模式的选择应当将内部控制模式与企业的交易类型结合起来。张先治(2004a)提出了四种类型的内部控制模式:制度控制、预算控制、评价控制和激励控制,并指出这四种控制模式各自可作为独立控制系统进行运作。从交易本钱经济学的观点来看,这四种内部控制模式,分别与前述的四种交易特点相对应,见表2。
制度控制是指企业通过规章、条文的形式规范和限制企业各级治理层与全体员工的行为。制度控制适用于资产专用程度低、不确定也较低的企业。这类企业内部的职员活动和设备的更换不会造成严重的影响,大部分的人力资源都是同质的低本钱劳动力,物质资源相对轻易获得。企业产品的外部环境很稳定,不会有波动。这类企业大部分是劳动力密集型企业。在这种条件下,企业需要采用制度的方法将各项活动规则化,只要按照既定的制度做好自己的工作即可达到控制效果。
预算控制是指通过预算计划的形式反映组织的目标和经济行为过程,调整与修正治理行为与目标偏差。预算控制适用于资产专用程度低、不确定性较高的企业。在这类企业中,资源相对充足,比较轻易获得,因此生产过程基本上实现程序化模式化,需要进行的控制并未几。而由于所处行业成熟度比较低,面临的环境会发生变化,企业需要根据外部环境的变化不断进行调整。内部控制的主要目的是与外部变化的环境相适应。通过制定预算来确定不同市场环境下,企业的生产方案,协调内部生产过程与外部不确定性环境,使两者相互适应,从而保证企业的生存与发展。
评价控制是指组织通过评价的方式规范组织中各级治理者及员工的目标和行为。评价控制适用于资产专用性较高、不确性较低的企业。资产专用性较高,说明企业的资源相对较为稀缺,因此要关注资产的利用效率,确保各项资源的效率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而不确定性较低,说明行业成熟度较高,影响业绩的外部因素相对较少,能够相对比较轻易剔除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判定主观因素对业绩的影响。确定的评价业绩从而达到控制的目的。
激励控制是指通过设计适当的奖酬形式和工作环境,来激发、引导和规范组织的行为。激励控制适用于资产专用性较低、不确定性较高的企业。资产稀缺程度比较高,要求企业必须尽力保存各项资产,并充分进步其利用效率。但是由于企业所处的行业成熟度较低,评价业绩的难度较大,只能通过激励来完成控制,因此激励控制是最恰当的控制模式。
参考文献
[1] 李宜静.我国内部会计控制研究概要[J],财会月刊,2006.11.
[2] 王海林.价值链内部控制模型研究[J],会计研究,2006.2.
[3] 刘明辉、张宜霞.内部控制的经济学思考[J]. 会计研究,2002,8.
[4] 刘玉廷.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单位内部会计监视的里程碑. 中国财经报-财会世界,2001,7月12日.
[5] 张先治. 多角度透视内部控制[J]. 会计师,2004,7.
[6] 张先治. 内部治理控制与内部会计控制[J]. 新理财,2004,1.
[7] 张湘洲. 2003. 治理控制论. 东北财经大学会计学院博士论文打印稿.
[8] 张惠利、孙琦、何杰刚. 浅谈内部控制在会展中心的应用[J]. 财会通讯(理财版), 2008,(01):82-83.
[9] 吴有红、潘爱玲. 企业团体内部控制目标的制度经济学分析[J]. 财会月刊, 2004, (23).
[10] 程新生.公司治理、内部控制、组织结构互动关系研究[J].会计研究,2004,(4).
【内部控制模式的分析】相关文章:
企业内部控制失控的原因分析08-09
内部控制审计评价初探06-03
浅析内部审计新模式-风险导向内部审计06-07
如何构建企业预算控制模式06-04
建立内部控制审计与组织效率06-03
论企业预算控制模式的比较与选择05-06
证券公司内部控制指引06-03
企业内部控制失控的表现03-29
浅谈内部审计风险控制(精选7篇)04-26
内部审计外包影响因素分析06-06